深陷心理舒適區等於慢性自殺,讓孩子適應學習區才能不斷強大

2020-09-03 董伯育心

有的孩子身體素質好,學校體育隊招新他卻不敢去,原因是既怕練不好,又怕吃苦;

有的孩子對數字敏感,適合發展數學特長,可是由於覺得奧數太難就放棄了;

有的孩子具有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潛質,也是因為怕苦怕累怕學不好放棄了

......


許多孩子由於缺乏自信和膽識不敢嘗試新鮮事物,不敢挑戰困難,就丟失了許多鍛鍊成長的好機會。

更可怕的是,一些家長盲目「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是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受苦,使本來大有前途的孩子沉溺於不學習、不挑戰的「舒適世界」裡,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實在可悲可嘆!

遇到困難就退縮,使自己處於原本熟悉和習慣的狀態,停留在一個被稱為「心理舒適區」的地方。在這裡,沒有任務、沒有壓力、也沒有焦慮,確實令人很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其結局必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短暫的快樂中,不學無術會使你的學習能力、進取心甚至對人生的嚮往逐漸退化,最終使你一無是處、一無所有。

溫水煮青蛙就是深陷心理舒適區而導致斃命的典型例子。如果在開始煮青蛙時水溫較高,青蛙肯定不幹。正是因為水溫逐步增加,使青蛙漸漸適應環境,不願意作出改變,最終才喪命於「心理舒適區」。


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00是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嬰兒時期起就生活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輪船上的乘客上上下下、來來往往,他卻從未踏足過陸地,因為他在上面待著很舒適,創作也有靈感。

後來,輪船被銷毀,1900拒絕離開。在沉船之前,他對朋友Max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在1900看來,儘管陸地令他嚮往,可是他擔心自己難以適應這個未知世界,只有那艘客輪才是象徵著安全和舒適的家園。所以,其悲劇必然是走向滅亡。

嚮往「心理舒適區」是人之常情,誰不希望過得舒適一點呢?誰願意辛辛苦苦去挑戰困難呢?

但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幼小的年紀就得需要鍛鍊,需要學習,需要挑戰,只有進入一個敢於迎接挑戰的「學習區」才能不斷強大,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因此,家長一定要提防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而不能自拔。該引導的就要引導,該加壓的就要加壓,切勿讓孩子成為不願跳出熱水的青蛙和不願下船的「1900」。

首先,要針對孩子的思想誤區進行合理引導

孩子可能認為他要學習的事情很難,反正也學不會,不如不學;等到失敗了就會丟人現眼,乾脆不接觸吧!

對此,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認識,告訴孩子:不試肯定就要失敗,試了說不定就能成功;如果凡事都退縮,必將一事無成;即使失敗也是正常的,努力了也就沒有遺憾了;失敗是成功之母,正是因為失敗我們才能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最終走上成功的彼岸。可以給孩子講講愛迪生發明燈泡的類似故事,引導孩子敢想敢試,不怕困難。

第二,教會孩子「減壓」

可以借鑑系統脫敏法讓孩子減輕學習新技能的壓力。這種方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經過多次反覆的呈現,他便不再會對該刺激感到焦慮和恐怖,治療目標也就達到了。


比如,孩子怕學遊泳,可以引導孩子大聲說出來:「我不會遊泳,但是我一定能學會。」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在心理上適應他所表達的狀態,就敢於嘗試了。

同時,如果孩子不願意學,還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比如遊泳,開始定一個很小的目標,要求孩子學會漂浮就行。然後,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要求,孩子就會願意去學,也會不斷進步。

第三,利用陽性強化法激勵孩子

陽性強化法是通過及時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產生的激勵方法。對此,可以在訓練中通過褒獎、獎賞及時鼓勵孩子的進步,也可以展示孩子的作品以獲取親友的支持和小夥伴的羨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促進孩子以更強的鬥志克服畏難情緒。


結束語

孩子一旦敢於挑戰,他在心理上就進入了一個「學習區」。習慣成自然,這個「學習區」也會慢慢變成「心理舒適區」,讓孩子習慣挑戰、敢於直面困難。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董伯育心,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

相關焦點

  •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我們永遠都沒有真正離開過自己的舒適區,人類永遠在拓展自己新的舒適區。心理舒適區本身沒有任何原罪。真正的矛盾是」舊舒適區』和「新舒適區『之間的不斷調和和適應。人是在不斷的進步的,生存空間也是在拓展的,這個過程就意味著我們的原有心理舒適區會被改變。
  • 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你和孩子到底在哪個區?速讀速記分析
    舒適區: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學習區:對自己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如何才能走出舒適區?
    D受過很好的教育,也經常會在網上學習,當然知道自己在「不舒適的」舒適區,但怎麼才能走出舒適區呢?職海領航配圖二我們每個人都想過上更好的生活,覺得現在不夠好,心裡也知道,走出舒適區才能進步。2,阻力系統每個人想改變時都會遇到強大的阻力。想改變本身就是一種阻力。因為沒有人想失去。尤其是現在習慣的一切。失去的恐懼、對損失的厭惡、對新工作新生活的壓力。有時候光想像就會讓人感覺極不舒適。何況,身邊的環境一定是不利於改變的。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優秀的自己
    感覺自己的孩子就像扶不起的阿鬥一樣,怎麼教育、怎麼鞭策好像都沒有用。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一直都沒有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覺悟,在舒適區裡混吃等死,碌碌無為。02可能有的父母會問,什麼是「心理舒適區」呢?
  • 孩子總安於現狀?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說白了,就是孩子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舒服,不想再努力了。看著兒子總是安於現狀,張蕾很是發愁。但又不懂該怎麼教育,說多了怕孩子覺得煩,不說又不甘心。其實,張蕾兒子這種情況,是處於"心理舒適區"了。在這個區域,孩子會覺得自己生活很舒服,不尋求改變和上進。這類孩子最常有的想法就是"反正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 心理舒適區並不舒適,只需4步即可走出舒適區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沃許說過:「真正的人生始於你走出舒適區。」最近幾年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耳熟能詳。青蛙正是因為不肯離開舒適區,所以到了最後想要逃離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待在舒適區之所以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危害,是因為讓我們無法獲得警惕。長久的安逸會讓我們失去鬥志。
  • 幫孩子走出舒適區,要先搭好「腳手架」,再幫孩子找到最近發展區
    那些長期處於自己舒適區的孩子,往往會養成懶惰的性格,做事拖拖拉拉,而那些能夠走出舒適區的孩子往往在對待事情方面更加積極主動,也能夠更加努力地去探索新的世界。2、走出舒適區,孩子更自信。走出我們所熟悉的舒適區,走向充滿挑戰和探索的學習區,這能夠不斷地增強我們的學習能力。
  • 跳出正在毀掉你的職場「舒適區」,學會自我增值
    兩年下來,她已經完全適應這裡悠閒的工作節奏,於是除了上班時間做一些日常性的工作外,空閒下來就是追劇,逛街。前不久她生了個孩子,房貸、車貸、加上養育孩子的負擔使她想換個收入高的工作。幾輪面試下來,她這才發現自己這兩年來,除了工齡,其他方面毫無長進。面試官問她這個技能會不會,那個懂不懂,她都只能說,我不會。
  • 用舒適區原理,讓斷奶變得輕鬆些
    舒適區原理是由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諾埃爾·蒂希提出的,舒適區的概念,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例如當孩子掌握行走技能的時候,他就從爬行的舒適區進入了學習區,奔跑是他的恐慌期;而當他已經熟練掌握行走的時候,行走這個技能又成為他的舒適區部分,奔跑成為他的學習區部分;而留戀吸吮母乳的孩子,實際上是他不願意邁出進入學習期的那一步,學習新的技能和安全感獲取方式。
  • 舒適區效應:在舒適區以內做事叫重複,在舒適區以外做事才叫成長
    在舒適區以內做事叫重複,在舒適區以外做事才叫成長。關於學習更是如此,過年這幾天經常會有家長請教我,說孩子偏科嚴重怎麼辦?我問他們小孩為什麼會偏科?他們的答案都是驚人的一致,說孩子覺得那科沒興趣,學著很枯燥、很難學。我笑笑,那能怎麼辦呢?這是人天性的弱點,偏愛那些相對自己來說容易的東西,理科生害怕學英語,文科生害怕學數學,這個東西早已是一種常態了。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不要害怕吃苦,也不要害怕挑戰,人生不可能處處都是康莊大道,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阻礙和挫折,此時,退縮、軟弱和安於現狀只會不斷消耗我們本就不夠鮮活的生命力,唯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想方設法跨越生命中的障礙,我們才能像故事中的小河流一樣,從雨水變成河流,又從河流變成汪洋大海。
  • 不要淪為「舒適區」的奴隸
    一開始特別不適應,畢業了很久,再重新回到每天必須強迫自己學習的模式當中,等於是強行把自己從下班後就刷劇刷朋友圈沙發葛優躺的舒適圈裡拽出來,不能做了舒適區的奴隸。這位同學最後這句話我認為說得特別好:不能做了舒適區的奴隸。正如很多優秀的人都一直提到的那樣,人要成長,就一定要離開舒適區。
  • 甜蜜點:處在舒適區和恐慌區之間的甜蜜點,是持續進步的重要因素
    而我們突然想要學習和努力,做這些和平時娛樂不相同的事情時,我們就會變得不適,甚至十分抗拒的原因,就是因為平時的娛樂成為了自己的舒適區,這些事情要逼我們走出舒適區,我們就會下意識地抗拒這件事情。但現在的時代早就變了,在最近幾百年中,人類社會飛速發展,即使是現在這一刻,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現在時代對人的要求不再是能找到吃的活下去就夠了,它要求人們不斷學習,擁抱變化,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如果不跟上時代,那個人就會被淘汰掉。馬雲曾經說過:「在未來十年中,阿里將會為社會輸送多位優秀人才。」
  • 如何跳出英語閱讀舒適區?
    針對這一點,我們不得不說,是時候讓孩子跳出閱讀舒適區了。這個孩子並非個案,很多學生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喜歡沉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不願意涉足其他陌生的領域。有時候,可能一下子看不明白就止步不前了。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舒適區」。比如,有的人喜歡讀網絡小說,他只喜歡某幾種特定題材的故事。
  • 父母用3步幫助孩子走出「舒適區」,孩子的變化才會從量變到質變
    其中「舒適區」,是沒有學習難度,處於一種令人感到舒適的心理狀態或行為模式區域。當你感覺很輕鬆,沒有壓力,並且不想做出改變時,就是處於這個區域。「學習區」,是面對對自己有一定挑戰的學習任務,會感到不適,但是努力了還是能接受。
  • 如何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是邁向卓越的第一步。但是,由於我們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許多恐懼,嘗試新挑戰絕非易事。本文我就幫助你克服恐懼並接受不適。讓你了解如何有效地離開舒適區。2.制定可靠的退出計劃你只有面對阻礙你前進的事物,才能離開舒適區。你必須突破極限並嘗試新的挑戰。
  • 孩子待在舒適區不願嘗試,就是缺乏勇氣,父母要助他走出困境
    家長通過孩子某一點表現,就貼上了「聰明」的標籤。聰明的標準太隨便,孩子盲目自信,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挑戰的更多,這時就擔心自己做不好了,為了避免失敗直接拒絕嘗試。這種捧出來的聰明缺少挑戰性,讓孩子停留在虛構的舒適區,不願意跳出來。想讓孩子獨立成長,就要有勇氣走出舒適區。
  • 《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不靠譜,只有走出舒適區才能助你快跑
    這是因為:一個人在舒適區裡待的太久了,一切已成為慣性。改變就會不適應,會有恐懼感,維持現狀最好。它需要你走出早已習慣的「舒適區」, 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超越自我。表現在:離開舒適區,在學習區裡學習。當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後,又可以進入新的學習區。循環往復,直到自己的恐慌區越來越小,就說明在某一方面你有了新的突破。結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的誤區就是以為每日勤奮的練習就能有所進步。其實這樣的練習就是在舒適區中的練習,並不能真正讓人取得進步。
  • 鳳凰學子丨張競文:走出「舒適區」,做更好的自己
    「我希望能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開拓屬於自己的人生新天地、新篇章。」來自高二(2)班的張競文這樣說。初中的她成績不差,考一個離家近的普通高中綽綽有餘,她本想就這樣「保底」了事,但當父母帶她到省實驗參觀了一天後,她改變了主意。「省實驗古色古香的校園風光、完備先進的教學硬體設施、敬業負責的教師團隊,以及校園中濃厚的學習氛圍,無不吸引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