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身體素質好,學校體育隊招新他卻不敢去,原因是既怕練不好,又怕吃苦;
有的孩子對數字敏感,適合發展數學特長,可是由於覺得奧數太難就放棄了;
有的孩子具有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潛質,也是因為怕苦怕累怕學不好放棄了
......
許多孩子由於缺乏自信和膽識不敢嘗試新鮮事物,不敢挑戰困難,就丟失了許多鍛鍊成長的好機會。
更可怕的是,一些家長盲目「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是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受苦,使本來大有前途的孩子沉溺於不學習、不挑戰的「舒適世界」裡,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實在可悲可嘆!
遇到困難就退縮,使自己處於原本熟悉和習慣的狀態,停留在一個被稱為「心理舒適區」的地方。在這裡,沒有任務、沒有壓力、也沒有焦慮,確實令人很快樂。
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其結局必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短暫的快樂中,不學無術會使你的學習能力、進取心甚至對人生的嚮往逐漸退化,最終使你一無是處、一無所有。
溫水煮青蛙就是深陷心理舒適區而導致斃命的典型例子。如果在開始煮青蛙時水溫較高,青蛙肯定不幹。正是因為水溫逐步增加,使青蛙漸漸適應環境,不願意作出改變,最終才喪命於「心理舒適區」。
義大利電影《海上鋼琴師》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00是一個天才鋼琴師,從嬰兒時期起就生活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輪船上的乘客上上下下、來來往往,他卻從未踏足過陸地,因為他在上面待著很舒適,創作也有靈感。
後來,輪船被銷毀,1900拒絕離開。在沉船之前,他對朋友Max說: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
在1900看來,儘管陸地令他嚮往,可是他擔心自己難以適應這個未知世界,只有那艘客輪才是象徵著安全和舒適的家園。所以,其悲劇必然是走向滅亡。
嚮往「心理舒適區」是人之常情,誰不希望過得舒適一點呢?誰願意辛辛苦苦去挑戰困難呢?
但是,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在幼小的年紀就得需要鍛鍊,需要學習,需要挑戰,只有進入一個敢於迎接挑戰的「學習區」才能不斷強大,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因此,家長一定要提防孩子深陷「心理舒適區」而不能自拔。該引導的就要引導,該加壓的就要加壓,切勿讓孩子成為不願跳出熱水的青蛙和不願下船的「1900」。
孩子可能認為他要學習的事情很難,反正也學不會,不如不學;等到失敗了就會丟人現眼,乾脆不接觸吧!
對此,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認識,告訴孩子:不試肯定就要失敗,試了說不定就能成功;如果凡事都退縮,必將一事無成;即使失敗也是正常的,努力了也就沒有遺憾了;失敗是成功之母,正是因為失敗我們才能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最終走上成功的彼岸。可以給孩子講講愛迪生發明燈泡的類似故事,引導孩子敢想敢試,不怕困難。
可以借鑑系統脫敏法讓孩子減輕學習新技能的壓力。這種方法是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通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如果一個刺激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狀態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範圍之內,經過多次反覆的呈現,他便不再會對該刺激感到焦慮和恐怖,治療目標也就達到了。
比如,孩子怕學遊泳,可以引導孩子大聲說出來:「我不會遊泳,但是我一定能學會。」這樣,孩子就會慢慢在心理上適應他所表達的狀態,就敢於嘗試了。
同時,如果孩子不願意學,還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比如遊泳,開始定一個很小的目標,要求孩子學會漂浮就行。然後,循序漸進,不斷提高要求,孩子就會願意去學,也會不斷進步。
陽性強化法是通過及時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產生的激勵方法。對此,可以在訓練中通過褒獎、獎賞及時鼓勵孩子的進步,也可以展示孩子的作品以獲取親友的支持和小夥伴的羨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促進孩子以更強的鬥志克服畏難情緒。
孩子一旦敢於挑戰,他在心理上就進入了一個「學習區」。習慣成自然,這個「學習區」也會慢慢變成「心理舒適區」,讓孩子習慣挑戰、敢於直面困難。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董伯育心,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