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英語閱讀舒適區?

2021-02-15 金沃斯在線英語教育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一位母親的經歷,頗有感觸。她是這樣說的

孩子從小就很優秀,我們兩口子也都在外企工作英語不錯,所以孩子從小就有條件接觸到英語。上雙語學校,英語很流利。家裡也有條件給孩子報名遊學活動,去英語母語國家的時候,孩子也可以很快和當地小朋友「打成一片」。


家裡為了孩子學好英語也是下了大功夫,什麼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福爾摩斯偵探全集。孩子也經常自己寫閱讀日記,自己創作、續寫故事,絕對是老師心目中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到了中學以後老師反應他在閱讀某些內容的時候,沒辦法理解,寫作也有些問題。他能講出一些好的故事,卻在應用寫作和事實內容寫作的時候無從下筆。


針對這一點,我們不得不說,是時候讓孩子跳出閱讀舒適區了。

這個孩子並非個案,很多學生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問題。他們喜歡沉溺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不願意涉足其他陌生的領域。有時候,可能一下子看不明白就止步不前了。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舒適區」。

比如,有的人喜歡讀網絡小說,他只喜歡某幾種特定題材的故事。所以閱讀來閱讀去,一直就只是那幾種類型的故事,長期以往形成了心理惰性,不願意再嘗試新的內容,他就陷入了心理舒適區。

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你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如果人們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全、焦慮,甚至恐懼。生活中當我們面對新工作、接受新挑戰時,內心會從原本熟悉、舒適的區域進入到緊張、擔憂甚至恐懼的壓力區。但如果一個人一直停留在舒適區,那麼舒適區就會成為一條邊界,人們只能被限制在其中,要想有所突破,必須走出舒適區。制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意味著突破舒適區。心理學研究表明走出舒適區進入新的目標領域會增加人的焦慮程度,從而產生應激反應,其結果是提升人對工作的專注程度。新的目標領域,促使人們構建新的舒適區。這個區域被稱作最佳表現區。

一些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只讀入門級的書,而抗拒讀一些長篇幅、大部頭的英文閱讀;一些英語較好的學生,表面上讀了很多原版書,卻總是局限於感興趣的閱讀題材,不挑戰更難的英文閱讀。這些學生都是陷入了閱讀舒適區。而正是由於陷入了閱讀的瓶頸,導致無法提高寫作水平,進而無法實現成績的提高。

從剛才那位學生的案例來看,部分學生只喜歡閱讀故事,因為故事有趣味性,所以自然而然地對其他的內容不感興趣。其實這種閱讀結構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這個問題有點像我們上學時所說的「偏科」。不要看他讀了很多的閱讀,他只是就同一文體做了很多閱讀,其結果就相當於只閱讀了很少的一部分內容。

我們要知道,閱讀是具有多樣性的。就拿我們從小要學的「語文課」來舉例。我們小的時候,由父母帶著我們看圖說話,小學低年級階段我們閱讀的體裁僅為記敘文,到了小學中年級或者高年級的時候,閱讀材料中就有了說明文。初中就開始有議論文了,高中階段是不同學科的議論文、說明文。我們從中不難發現,閱讀是具有複雜性和多元性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閱讀的篇幅越來越長,內容越來越豐富,體裁越來越多樣化。

同樣,美國的孩子也是這樣的,從5年級起,每年都要達到400本的閱讀量,這還只是一個入門級別。到了高中,雖然閱讀量有所下降,但是閱讀的難度、深度、廣度都大大提升。設計的閱讀內容跨越了歷史、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學、政治等學科。老師也會要求學生探索不同形式的文本,延伸思考文本的核心思想並結合文章的歷史背景和人文議題進行思考。

雖然國外孩子的閱讀內容十分多樣,但是大多數作品可以歸結為兩類:fiction,non-fiction。即,虛構與非虛構。這也是英語文學對文本內容的劃分方式,兩種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閱讀方式,培養不同的思維方式。

顧名思義,fiction為虛構的內容體裁,不是真實的故事。內容更廣泛:故事、詩歌、戲劇還有小說等都算作這一類。讀這類書的好處就是,故事性強,孩子感興趣。虛構的故事情節,不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給孩子在課業之餘一個放鬆的小天地。

non-fiction,同樣重要,一般在美國三年的孩子,就要開始接觸一些非虛構閱讀了。非虛構閱讀是構建孩子與世界的橋梁,通過閱讀認識世界,認知自我,符合孩子成長規律。除了獲取知識以外non-fiction傳達給孩子不同於fiction的理念。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

英語閱讀的過程可以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例如,RAZ分級閱讀系列教材,既有fiction又有non-fiction。前者是兒童喜愛的故事,而後者是日常生活常識。通過主題連結在一起。這樣孩子會自然地從fiction過渡到non-fiction。前期重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而後期孩子通過non-fiction閱讀來提高詞彙量。

剛接觸RAZ分級閱讀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閱讀,告訴孩子什麼是虛構內容,什麼是非虛構內容。讓孩子們可以分辨出一篇文章是虛構還是非虛構的內容。弄清這個問題之後,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閱讀不同內容的文章。

比如,一篇虛構的故事,我們首先要清楚一共出現了幾個角色,每個角色是什麼身份,每個人做了什麼,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最後的結果怎樣,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梳理文章結構和脈絡,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理解語篇的內容。

同時,RAZ分級閱讀對於提高孩子的信息處理能力有很大幫助。孩子在閱讀語篇過後,提取有效信息,抓住重點回答問題,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獲取和分析進而提取重點信息的能力。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孩子需要獨立思考而非被動接受書中的內容,主動分析判斷,有選擇性地吸收,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學習的內容。

在業界我們公認,英語好的孩子是「讀」出來了的。通過閱讀,我們會發現孩子在英語學習中的一些問題:大量生詞不認識、讀不懂;詞彙都認識但讀不懂長難句;句子理解但抓不住段落大意,內容記住了又不會做閱讀理解題目……

分級閱讀重點培養孩子在語境中理解詞語的能力、分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整合歸納信息的能力、複述轉述等能力。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激發孩子「有所依據的推斷能力」。不再讓生詞成為影響孩子閱讀的最大阻礙。同時,通過對上下文語篇的理解,加深對生詞的記憶。

走出舒適區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而分級閱讀可以幫助孩子走出閱讀舒適區。對孩子來說走出閱讀舒適區可能只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的一小步,但願意走出舒適區,是孩子走向社會以後需要走的一大步。

如果您在孩子英語啟蒙、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困惑,歡迎後臺留言,與我們交流。

相關焦點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跳出舒適區,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她決定改變自己,跳出舒適區,很多人都說要跳出舒適區,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可是,跳出舒適區後,真的一切就能變好嗎?就像我上面說到的這位閨蜜,她現在最主要焦慮的根源是大齡未婚,如果她想解決找男朋友一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相親、參加各種跑步社群等途徑去認識新朋友,進而看看能不能發展成男朋友,就算待在目前舒適區生活,她也可以在安排好當前生活的前提下,多花點時間在找男朋友這件事上,時間長了總會有收穫,就算不跳出舒適區,也是可以解決她
  •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有段時間很流行「心理舒適區」這個詞。大家都在說,要跳出去,才能擁抱更好的人生。但很遺憾的說,造成目前市面上的軟文大多數都在鼓吹舒適區有害論,其實的確是不對的科學邏輯的。原因是從科學心理學角度來說:「舒適區」這三個字,本身沒有褒義和貶義。是不能被一桿子打死的。
  • 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
    第二就是因為還沒有產生舒適區。其實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有舒適區,嬰兒時媽媽的懷抱就是舒適區;去幼兒園時,家就是舒適區;去小學時,幼兒園就是舒適區;去中學時,小學是舒適區;去大學,那家鄉就是舒適區。坐大巴來到了這個高樓林立的地方,感覺到了膽怯,然後就忽然明白了一件事——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哪怕就是隨便看看。從我看著這個陌生的城市感覺到害怕這件事裡,我明白了,越是強烈而穩固的舒適區,想要跨出去就越難,因為跨出去的時候感受到的痛苦與不舒適感,與舒適區的穩固程度是成正比的。
  • 做更好的學習者,英語教師該如何提升自身文化素養、跳出藩籬? | 公益研修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正確理解教與學的關係,實現二者的和諧?作為英語教師,如何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跳出「舒適區」,看軒媽蛋黃酥如何圈粉年輕人
    (原標題:跳出「舒適區」,看軒媽蛋黃酥如何圈粉年輕人) 趙露思又有新劇在播啦
  • 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優秀的自己
    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一直都沒有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覺悟,在舒適區裡混吃等死,碌碌無為。02可能有的父母會問,什麼是「心理舒適區」呢?有學者把「心理挑戰區」兩邊的區域分為「舒適區」和「恐慌區」。如果自己的孩子看起來懶散無力,安於現狀,父母就要明白,孩子這是陷入了「心理舒適區」當中了。03陷入「心理舒適區」的孩子,難有大出息·孩子缺乏努力的動力陷入了「心理舒適區」的孩子,享受著當下擁有的一切並滿足於此,缺乏向上努力的動力。
  • 跳出正在毀掉你的職場「舒適區」,學會自我增值
    03、3招助你跳出職場舒適區,輕鬆掌控職場英國著名作家和布道家約翰·班揚在他的著作《天路歷程》中寫道:「如果可能的話,我祈禱有更多的苦難降臨到我的頭上。」工作舒適、幹活少,並不是佔便宜,處在「舒適區」裡的職場人難以意識到自我學習和提升的價值,所以也容易成為企業裁員時被淘汰的目標人選。
  • 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其實,張蕾兒子這種情況,是處於"心理舒適區"了。在這個區域,孩子會覺得自己生活很舒服,不尋求改變和上進。這類孩子最常有的想法就是"反正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那什麼是"心理舒適區"?
  • 柳甄哈佛演講:創業者要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她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人生的3個轉折點,鼓勵創業者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演講後,柳甄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麻省交換生、矽谷律所,再到Uber中國、今日頭條,自己一度很忐忑。但後來發現創業公司共性是務實肯幹,她認同這樣的創業文化。頭條是個國際化的公司,將來會不斷在考察國際上的併購和拓展機會,包括美國、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我是失去了身體》是以斷手為主人公的,它把身體的主人勞伍菲爾從幼年時的經歷到斷手那一刻的經歷都通過歷險的形式展示給我們,這部電影通過斷手尋找身體探討更多是尋找自我的主題,而且我們還能通過斷手在尋找自我的旅程中,發現一個人只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一切皆有可能。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我們常常以為的「舒適圈」,其實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有人替我們在前方擋風遮雨。人活一世,學會跳出事業的「舒適圈」,不斷調整事業的高度,挑戰自我,不但能實現財富自由,而且還能贏得真正富足的生活,走進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 跳出舒適區,看教育大咖如何用A.I.減負增效
    例如科大訊飛的智慧課堂,有效連結課前、課中、課後的所有學習環節,為老師節省了「作業批改、學習數據統計」等大量繁複的」體力勞動」,使得他們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思考「如何上好一節課」上,而對學生來說,則可以得到更為個性化的作業及練習,遠離題海。
  • 如何走出舒適區?這裡有10大竅門
    走出舒適區、敢於冒險和挑戰的能力我們成長的主要方式。但我們往往不敢邁出第一步。事實上,舒適區的核心並不是真的關於舒適,它主要是關於恐懼。打破恐懼走出舒適區的枷鎖。一旦你這樣做了,你就能學會享受冒險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
  • 如何走出舒適區?
    走出舒適區是邁向卓越的第一步。但是,由於我們成長過程中根深蒂固的許多恐懼,嘗試新挑戰絕非易事。本文我就幫助你克服恐懼並接受不適。讓你了解如何有效地離開舒適區。1.廣泛閱讀和諮詢我們傾向于堅持自己的舒適,因為我們害怕未知的事物。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1.認識舒適圈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舒適區」用英語怎麼說?
    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關於如何提升自己的文章說要走出「舒適區」,那麼到底什麼是舒適區呢?
  • 職場英語:如何跳出生活舒適區?
    編輯推薦   >>職場新人求職面試英語專題   >>BBC:『海歸』和『土鱉』不能相互歧視   >>面試必備:英語口語面試大全   >>英國畢業生履歷「高才低寫」   >>更多內容請關注新東方網面試英語頻道
  • 34歲江疏影驚豔全網:懂得跳出舒適區的人,到底有多賺?
    真心羨慕英語好的人:出國旅遊不用依靠翻譯軟體,更不用擔心被坑被騙;公司有跨國業務的機會,英語好的人也會被優先考慮;偶爾還能去兼職做翻譯,動動嘴皮子就能賺到上千元的外快……>人在低谷時,跳出舒適區,就是一切變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