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曰;「吾聞平原君之賢,故背魏而救趙。今平原君所與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以無忌從此兩人遊,尚恐其不我欲也,平原君乃以為羞乎?」
—《資治通鑑卷五周紀五》
平原君又惹事了,按道理講,發火的那位無論如何不應該在這個時候被他給招惹的;可是要說他惹事的原因吧,卻實在是有點搞笑。原因居然是歷史上為數不多對他正面評價的「打臉版」。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中的這一段,相信大多數人都是耳熟能詳,孟嘗、平原、春申、信陵為後世奉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奉養門客、寬厚待人、報效國家,為後世傳為一段佳話。然而這次,平原君趙勝惹上的這一位,則正是剛剛解救了他們趙國於危難之間,平原君本人的小舅子—信陵君魏無忌。
這事還得從長平之戰說起,在長平之戰中,由於趙孝成王臨陣換將以及趙軍主帥趙括紙上談兵的弱智指揮,最終導致四十萬趙軍為秦軍所坑殺。秦軍一路凱歌,終於打到了趙國的首都—邯鄲城下。此時的趙國,所面臨的,是城破國亡的危險,於是趙國紛紛向其餘五國求援。當趙國的求援信發到魏國的時候,魏國的國君覺得,強悍如趙國,都被秦軍打成了那樣,自己就算去了,估計也沒啥子用。再加上那時還被秦國威脅了一頓而心有餘悸。所以,魏王就真打算看戲了。但信陵君他不行呀,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信陵君是一位堅定的「援趙者」,於是通過竊取了魏王的兵符而調遣魏國的軍隊前往援救「趙國」,最後竟於邯鄲城下大破了秦軍,從而解救了趙國的危難。
事情發展到這裡,似乎還進行得不錯。但信陵君「竊符救趙」了之後,因害怕魏王追究,不敢再回魏國,而留在趙國。有一次,信陵君聽說趙地有兩個高士分別隱居在賭坊和賣酒的人家裡,便親自去拜訪並同他們出遊。平原君聽說了他小舅子這件事之後,便一臉不屑地對信陵君說:「兩個鄉野匹夫,至於勞動您大駕嘛!」信陵君看著這個不成器的姐夫,氣都不打一出來:我聽別人說,姐夫你還是個賢德的人,我才寧願背棄自己的國家也要援助你們,可是你看你現在都說了些啥?我告訴你,我跟那兩位出遊的時候,害怕他倆不樂意呢,你還以為是羞恥?得了,你這地方,我是呆不下去了。」說著就要收拾東西走了,嚇得平原君又趕忙地道歉。
通過這件小事,我們能清楚了解到,即使是同為享譽「戰國四公子」的信陵君與平原君,在對待人才與賢士方面的態度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簡單而深刻地來說,則是「重名」與「重實」之間的差別,平原君「重名」,對於名聲在外,他會小心翼翼地維護,但是,對於一些真正的能人賢士,他缺乏的,則是誠以待人、虛心求教的態度。正如其前往楚國求援之前,若非沒有毛遂敢於自薦,「平原之輩」豈不使此等賢士流於平庸乎?而此等作為,豈可稱之為「尊賢重士」者乎?吾竊不以為然矣。
番外篇
客觀的來說,平原君趙勝在「尊賢而重士」方面還真的是比不上戰國其餘的三位公子,但這也並不妨礙他在其他方面具有一些值得稱道的閃光點。例如,他出身權貴卻度量很大,一代名將趙奢還是個收田稅的小官的時候,沒有和他打招呼就直接依法處決了平原君府上的九名管事,但平原君卻能不計前嫌,依然向朝廷舉薦趙奢,使得趙奢終成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