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戰國是一個百家爭鳴、諸侯爭霸的精彩時代,無數王佐之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出,但如張儀、呂不韋等以布衣之身一步登天腰佩相印者卻寥寥無幾,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伯樂的慧眼識英才、君王的不拘一格「任用」。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戰國四公子尊賢重士、為國舉賢之名,千古流芳,而平原君趙勝的禮賢下士更是「當世楷模」。平原君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如「毛遂自薦」、「平原君殺妾」更是流傳至今。但平原君趙勝真的「名副其實」嗎?
01簡介
平原君趙勝,趙武靈王趙雍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以禮賢下士而聞名天下,門下食客曾多達數千人。公元前333年,平原君趙勝和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楚國春申君黃歇四位公子,追隨蘇秦促成中原六國合縱攻秦,為天下所知,人稱「戰國四公子」。
在趙國王族宗室諸多的公子當中,趙勝是最賢明的。公元前298年,趙惠文王封弟弟趙勝為丞相,在此之後"三去相、三復位",歷經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前後擔任趙國丞相達48年。在擔任丞相的期間,為趙王分憂解惑(幫倒忙的次數居多),為趙國的發展「獻言獻策」。
02為國舉賢
戰國時代,賦稅的徵收是個天下各國頭疼不已的難題,但也是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第一大事。傳自周朝的八百年分封制根深蒂固,「封君掌控封地的一切」(《大秦賦》中,秦國商鞅變法已百年,當鄭國修渠佔了渭文君的封地時竟然抗擊政府,封君家臣竟然告訴秦王嬴政「在封地,只尊封君的命令」),所以國家賦稅只能依靠封君自覺上繳。
作為趙國當時最大的封君,平原君趙勝三年沒有上繳賦稅(平原君趙勝、安平君趙成、平陽君趙豹、代安君趙章四家的封地達16縣卻都沒有繳納,趙國共有90餘縣),這惹怒了田部吏(專掌田土賦稅的徵收)趙奢(即紙上談兵的趙括之父)。
趙奢帶督稅甲士上門討要時遇到平原君家臣的阻擋,他不懼平原君的權勢將9名家臣斬首,並不卑不亢得向平原君諫言:「以君之尊貴,奉公守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富貴,國富貴則趙國穩。君為王族貴戚,輕國家而重私利,安得久遠乎!」
平原君聽後愧疚不已,從此以身作則主動繳納賦稅,自此趙國國庫殷實。平原君不計前嫌(趙奢殺了他9個家臣)向哥哥惠文王鼎力舉薦趙奢,認為其是個治世能臣。而趙王重用趙奢,趙奢也不負眾望,以六萬鐵騎在閼與(yān yǔ)大敗「天下銳士」秦國新軍,馬服君趙奢的威名響徹九州,此後成為趙國常勝將軍、國家柱石。古人評價:「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於用兵,所向無敵。」
03長平大戰的罪魁禍首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天下諸侯渴望而不可得的軍事戰略要地)完全隔絕。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想要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決定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利用趙國兵力抗擊秦國(大秦賦:韓國「妙計安秦國,賠了夫人又折兵」)。
當馮亭的使者來到邯鄲面見趙王后,趙孝成王趙丹召集王公大臣商議此事。平陽君趙豹主張不接受上黨郡:「馮亭此舉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
而平原君趙勝卻力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說:"即使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上黨郡的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就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天大的好處,決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最後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備秦軍來攻。而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昭襄王的強烈不滿,決定出兵攻趙,開啟了長達三年的長平之戰(武安君白起坑殺40多萬降卒)。
「不識大體、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趙勝貪圖一郡之地,搭進去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攢下的厚實家底,使得趙國從可以與秦一爭雌雄的中原強國,變成看秦國臉色苟延殘喘的弱國。而且因為上黨之事,導致了後來三年的邯鄲大戰,若不是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城破國亡就是板上釘釘。這些都反映出,平原君趙勝雖有賢名卻無實才,「名不副實」,擔不起一國丞相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