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趙勝:狼狽出場,徒有虛名,「戰國四公子」拉他來湊數的?

2020-12-14 博史通今

西漢初年,書生賈誼在總結秦朝歷史教訓時寫道:

「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出自《過秦論》)

上述「戰國四公子」,都是各國的肱股,他們喜豢養門客,為母國效力,成為戰國末年特殊的風景。然而,四公子名氣雖然響亮,他們到底具不具備頂級政治家的水準,後世充滿了爭議。

近期,歷史劇《大秦賦》上線,趙國丞相平原君趙勝在前幾集非常搶鏡,從邯鄲抗秦,到追殺嬴異人(秦始皇之父),再到引楚魏援軍救趙,相比於其他三位公子,平原君的出鏡率極高。然而,在劇中,平原君因和秦國籤訂屈辱條約,被趙孝成王辱罵拿了秦國的好處,最終氣死在趙國的大殿上(歷史上並不是這麼記載的),盡顯悲劇色彩。歷史上的平原君也是如此嗎,他的政治水平到底如何呢?筆者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平原君趙勝。

一、狼狽出場,一顆人頭換丞相

「戰國四君子」除了春申君黃歇外,其餘三位都是君王后代,平原君趙勝是戰國時期被活活餓死的趙靈武王的兒子,同時,他也是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封號為「平原君」。在歷史上,平原君的出場是相當「狼狽」的。

公元前266年,在範雎的幫助下,秦昭襄王嬴稷在繼位41年後終於挺直了腰板,他趕走了「四貴」,架空了羋太后,成為一位真正的王者。範雎幫了秦昭襄王這麼大的忙,秦昭襄王一直想找機會報答範雎。秦昭襄王后來打聽到,範雎有一位仇人叫魏齊,而魏齊正躲在魏國。於是,秦昭襄王派使者告訴魏王:你把魏齊交出來,否則我就要攻打魏國。

魏國國君害怕,趕緊去抓魏齊,不料魏齊逃走了。魏齊聽聞趙國平原君招攬門客,他便逃到趙國,投奔了平原君趙勝。

秦昭襄王聽聞魏齊在趙勝家中,便設下詭計,邀請趙勝來秦國。秦昭襄王在信中是這麼說的:

「寡人聞君之高義,原與君為布衣之友,君幸過寡人,寡人原與君為十日之飲。」

意思是,平原君你名氣太大了,咱倆交個朋友唄!寡人有意請你來鹹陽喝幾杯,你不會拒絕吧?

平原君拿到秦王的信後,有幾分顧慮,但當時秦強趙弱,秦王也是一片「好心」,他沒必要因此而得罪秦王,於是,趙勝收拾行李,來到了秦國。沒想到,趙勝剛到秦國,酒沒有喝上,就被秦王扣留了,秦王寫信給趙孝成王:趙王你好,我是隔壁的秦王。你的叔叔趙勝被我扣了,若想讓趙勝歸國,速速打錢!不,速速把魏齊的人頭送過來,否則我不僅殺了你叔,還要發兵攻打趙國。

趙孝成王接到信後,非常積極,不知道是害怕秦國殺了平原君,還是怕秦國攻打趙國,他立即派兵包圍了平原君的府邸,想連夜把魏齊搜出來交給秦國。可惜,魏齊提前得到消息,翻牆逃跑了。去哪了呢,戰國四君子,既然平原君不要自己,那就重回魏國,找魏國的信陵君吧。

信陵君也害怕秦國,他聽聞魏齊要來投奔自己,遲疑了三秒鐘,魏齊久聞信陵君高義,沒想到信陵君卻不敢收留自己,一怒之下,拔劍自殺了。等信陵君想明白後,重新去迎接魏齊,已經晚了。

魏齊死了,信陵君非常難過,趙孝成王卻樂壞了。他果斷地把魏齊的腦袋擰下來交給了秦國,換回了平原君趙勝。

這就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他在史書中的出場,用一顆人頭換回的趙國丞相,不僅僅是平原君一人之狼狽,更是趙國之狼狽。

二、大吉大利,白撿17座城池

在秦昭襄王時期,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一場戰爭,一定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最初的起因,是秦國攻打韓國,最終趙國卻大禍臨頭。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野王,意在奪取上黨郡。韓國見上黨守不住,想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上黨太守馮亭心向趙國,打算把上黨白送給趙國。

其實,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境內)的地理位置對秦國「東出」非常重要;對趙國來說,若上黨歸秦,就相當於給秦國侵略趙國提供一個跳板。正好馮亭想把上黨17座城池送給趙國,白撿了17座城,焉能不要?這時,趙孝成王主要徵求兩個人的意見,他們分別是平陽君趙豹和平原君趙勝,這二人都是趙孝成王的叔叔。

趙豹認為,上黨地理位置雖然重要,但如果接受,弊大於利。畢竟,秦強趙弱,秦國費了好大勁就是為了得到上黨,若趙國從中間插一槓子,秦國必然會對趙國不利。

平原君趙勝則認為,發兵百萬尚不能奪取一座城池,人家白送17座城池,我們要是不要,是不是傻?

趙孝成王的想法和平原君不謀而合,最終,趙王敞開懷抱,打算接收上黨郡。結果,秦趙因上黨發生摩擦,引發長平之戰。趙國40多萬將士殞命,從此一蹶不振。

關於趙國要不要接收上黨,歷來爭議很大。有人認為,若趙國不要上黨,秦國拿下上黨後,還是會攻打趙國,所以說,趙孝成王和平原君沒有錯。

筆者認為,秦國的國力當時雖然強於六國,但還沒做好和趙國決戰的準備,上黨之爭,把秦趙決戰提前了。若趙國40多萬將士沒有敗於長平,而是在趙國境內防守,或者聯合其他諸侯一起抗秦,不至於慘敗如此。因此,我認為平原君建議接受上黨,是個錯誤的決定。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認為平原君的這個決定是「利令智昏」。

三、無咎無譽,說好的男一號成了配角

平原君之所以能成為「戰國四公子」,和他接下來的行為有關係,因為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作為趙國丞相,發揮了他應有的作用。主要有「毛遂自薦」和「竊符救趙」兩大政績。

當年,秦國攻打邯鄲甚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和魏國求援,信陵君打算帶20個人到楚國去,只選了19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自薦前往。在楚國,平原君和楚王談了大半天,楚王就是不打算出兵。毛遂握劍上前,慷慨陳詞,把楚國和秦國的家仇國恨當眾抖了出來,逼得楚王義憤填膺,當眾表示出兵抗秦,這就是「毛遂自薦」的故事。

筆者認為,毛遂自薦雖然和平原君有關,但真正發揮才能的還是毛遂,平原君本應是男一號,結果淪為配角。

趙國除了向楚國求援外,還向魏國求援,魏王派大軍來到趙國邊境,卻按兵不動,因為怕秦軍報復。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趙勝利用夫人的關係,逼信陵君盜取魏王的兵符,出兵救趙。

筆者認為,「竊符救趙」的主角也不是平原君,而是信陵君和魏王的寵妃。

所以,後人把「毛遂自薦」和「竊符救趙」的功勞算給平原君一份,筆者很難苟同。在筆者看來,所謂的平原君,其實徒有虛名。

四、徒有虛名,愛國愛財,更愛姬妾

平原君趙勝在趙國面臨滅頂之災時,表現十分搶眼。《史記》說平原君為了抗秦,散盡家財,把妻妾也編入行伍,鼓舞了邯鄲百姓,最終抗秦成功。其實,《史記》說得不假,但這件事,並不是趙勝主動想到的,而是被逼無奈。

當時,楚國、魏國的援軍還沒到來,秦將王齕猛攻邯鄲,有一位叫李同的官二代笑話平原君趙勝:「姓趙的,你難道真的希望趙國滅亡嗎?」平原君聽到後大驚,連忙問為何這麼說,李同說:「邯鄲的百姓為了抗敵,把木棍削尖了當長矛,把房子拆了當兵器,百姓沒有糧食,易子而食。而你平原君的府邸妻妾成群、糧食珍寶不計其數。如果你能把你的糧食財寶分給百姓,把妻妾編入行伍,和百姓共患難,百姓必將誓死抗敵。」

平原君一想,有道理,於是照做了,果然起到了奇效。說到底,平原君雖然這麼做了,但不是他的初心。國家危難之時,他家中財寶無數,妻妾如雲,他真的有「共赴國難」的決心嗎?

再說另外一件事,平原君當年養了許多門客,有一位門客是個跛子,一日,平原君的一個小妾站在閣樓上看到跛子走路,大笑不已。跛子大怒,找到平原君,說:「老大,人家都說你維護門客,我千裡迢迢投奔你,如今卻被你的小妾笑話,你若不殺了她,我就離開你!」平原君冷笑道:「你這小子要殺我的愛妾,太過分了。」結果,一年過去了,平原君家中的門客走了一大半,平原君問何故,最後大家回答:「你愛美人而輕視門客,眾人不願跟你混了。」平原君大驚,連忙殺掉那個小妾,向之前的跛子賠罪,他的門客才紛紛返回。

這個故事同樣出自《史記》,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小妾也是人,怎能平白無故殺之。但從當時的角度來看,平原君的確愛美人超過門客。所以,這樣的公子哥,說他是偽君子其實並不為過。

世人對「戰國四公子」的評價不一,比如說孟嘗君是「雞鳴狗盜」,說春申君「當斷不斷」。但對於平原君,筆者認為他就是「徒有虛名」。

元朝理學家許衡曾評價:

「戰國之四君,其可稱者,唯一春申耳。至如孟嘗、平原、信陵三子,乃尸位素餐者也。」

在許衡看來,所謂的戰國四君子,除了春申君,其他三人都是尸位素餐之輩。筆者雖然不完全認同他的觀點,但對於平原君趙勝,他的評價還比較中肯。或許,平原君趙勝是「戰國四君子」拉來湊數的吧!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尊賢重士、尊君安國——戰國四公子之平原君趙勝
    「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戰國四公子尊賢重士、為國舉賢之名,千古流芳,而平原君趙勝的禮賢下士更是「當世楷模」。平原君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如「毛遂自薦」、「平原君殺妾」更是流傳至今。但平原君趙勝真的「名副其實」嗎?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可以說四公子中只有一個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我們看一下四公子的大致狀況。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個人中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王室成員,其他的人都是王室成員。他們在戰國雖然齊名,但他們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我們看一下戰國四公子都做了什麼。
  • 信陵君為何能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兩次擊敗秦國!
    戰國四公子指魏無忌、趙勝、黃歇、田文。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之人,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亦稱戰國四君)。
  • 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公子」,你又知道多少呢!
    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戰國四公子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貴族,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戰國四公子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著自己龐大的門客團隊,並且依靠著這些門客為自己在東方六國中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戰國四公子」排名不分先後。
  • 他們被人們稱作是「戰國四公子」,四個人中誰的能力是最強的呢?
    導語:他們被人們稱作是「戰國四公子」,四個人中誰的能力是最強的呢?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都是戰國時期的貴族,也以培養「學者」而聞名,因此被稱為「戰國四公子」。
  • 戰國時期四公子,這四人在秦國席捲天下的過程中,誰死得最慘呢?
    在那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田文,趙國有平原君趙勝,楚國有春申君黃歇,魏國有信陵君魏無忌
  • 被譽為「戰國四公子」的黃歇,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眾所周知,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田文、趙勝、魏無忌,皆為各自國家的王室成員,其中孟嘗君田文乃齊國宰相田嬰庶出,而田嬰又是齊威王之子,齊宣王弟弟;平原君趙勝的父親是趙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趙武靈王;信陵君魏無忌則是魏昭王之子。
  • 「戰國四公子」誰最有才華?趙王: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
    在戰國時期末期,秦國是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 《大秦賦》中的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公子之一,一生都做了哪些事情
    趙勝,即平原君,趙武靈王之子,與齊孟嘗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齊名,稱戰國四公子。他都為趙國做了哪些事情,能在《大秦賦》中出場的時間比趙王還多,下面咱們來看看他一生的主要事跡。這時門下食客中有個叫毛遂的人,逕自走到前面來,向趙勝自我推薦,出使楚國中表現優秀,從楚國回到趙國後,於是把毛遂尊為上等賓客。邯鄲解圍秦趙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第二年,秦軍圍攻趙的都城邯鄲。趙國傾全力死守邯鄲,又向楚國、魏國緊急求援。
  • 戰國四公子是哪四位,戰國四公子的由來你知道嗎?
    戰國時代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他們禮賢下士,廣招賓客,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因此養「士」(包括學士、方士、策士或術士以及食客)之風盛行。當時,以養「士」著稱的有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
  • 歷史上的「戰國四君子」
    東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有「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最早提出「戰國四君子」之名。「戰國四君子」按勢力大小排序: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後人也稱之為"戰國四公子"或「戰國四君」。他們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最終還是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戰國四公子的結局,儘是不如意
    戰國四公子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男團F4,他們不一定長的帥,但多金,又是高門貴族;他們不一定很能打,但是急公好義,備受時人推崇。四公子名望之高甚至蓋過了各自國家的王,這便是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 【歷史人物】戰國四君子
    戰國四公子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與春申君黃歇。
  • 行測備考常識—戰國四君子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戰國四大君子」歷史常識。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在戰國時期,有四位有名的公子,皆因禮賢下士而聞名於世,他們分別是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時稱「戰國四君子」,亦稱「戰國四公子」。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位於戰國四君子之首。
  • 戰國四公子的排名:他們四個人中誰是最厲害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戰國時代末期的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在人才輩出的戰國這四人的出現可以說帶來了不少的亮點,戰國四公子中誰更加厲害一點呢?他效仿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的輔政方法,延攬食客,養士數千人,自成勢力。他禮賢下士、急人之困,曾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危局。但屢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為離間信陵君和魏王的關係,秦王派人持金萬斤到魏國行賄,找到晉鄙的門客,叫他們詆毀信陵君。
  • 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四公子是哪四個?
    戰國四公子在戰國時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戰國時期有才之人不在少數,有些人物被給予響亮的稱號,那麼戰國四公子怎麼來的?戰國末期,秦國越來越強大。各諸侯國貴族為了對付秦國的入侵和挽救本國的滅亡,竭力網羅人才。
  •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
    戰國時代,列國為一城一地徵伐不休,金戈鐵馬聲此起彼伏,無數人傑前赴後繼地登上這個群芳爭豔的舞臺,展現驚天地泣鬼神的才能,留下聲振寰宇、名垂千古的事跡。但是列國王公貴族中也出現了一些千古流芳的俊傑,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戰國四大公子:魏國信陵君魏無忌、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楚國春申君黃歇。西漢賈誼在《過秦論》中評價:「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
  • 戰國四公子中,誰的結局最好,誰的結局最差?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他們均活躍於戰國後期,當時的歷史大背景是,西方秦國一家獨大,東方六國皆不可相抗,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六國貴族們皆效仿當初的秦孝公,禮賢下士,廣招人才,以圖強國之法。
  • 戰國四君子中,誰才是真君子?史記中一細節解開真相!
    戰國四君子,是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除春申君以外,其餘三人皆是君王后代),因其四人都是禮賢下士、廣交賓客、收養數千門客,對外與敵國作政治、軍事上的鬥爭,成為戰國時期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而在青史上留下一段又一段美談!
  • 作為戰國四公子,他們各自的結局都是怎樣的?
    戰國後期,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被稱為戰國四公子。他們都能力出眾,手下也是人才濟濟,可以稱得上是各個國家的支柱,然而他們各自的結局卻大相逕庭。信陵君可以說是戰國四公子中真正的愛士之人。魏國有一個叫侯贏的門監,很有才能。信陵君聽說後想以厚金贈之,來與他結交。侯贏為人廉潔,堅辭不受。於是信陵君廣邀賓客,宴請侯贏,並親自駕車屈尊前往侯生家。侯贏看到信陵君後,不但沒有敬意,反而面露輕蔑之色。信陵君並沒有生氣,而且越發謙卑恭謹,這些舉動使得信陵君廣受讚譽。後來由於竊符救趙的原因,信陵君暫時寄居在了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