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遺忘的傳統「食育」
林真
前些日子,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母親去參加女兒的小學學園祭(類似於國內的校園開放日),在學園祭中,最令這位母親驚訝和感動的是,五年級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共做了1000多份年糕餅招待來參加學園祭的家長以及同學們。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當年春天五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播種、栽培和收割的。五年級的孩子們一共收穫了100公斤的糯米,然後在學園祭那一天,孩子們一大早趕到學校,在老師和做義工輔導的家長們的帶領下,男學生和爸爸、爺爺們一起打年糕,女學生則和媽媽們一起將蒸熟的年糕調製成各種口味。孩子們通過這樣的全程參與,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這些實踐中,更完整地培養出孩子們對於食物的珍惜與感謝的心。這就是讓這位中國母親驚訝和感動的原因。
在日本的學校裡,十分強調對孩子們的「食育」。「食育」一詞,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提出的,其認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懂:「食育」,不是僅限於食品安全教育、營養衛生教育等,它還應該包括更豐富的內容:健康的身體、豐富的心靈、對環境懷有愛護之心……
不管回想過去,還是活在當前,從不敢遺忘,也未曾淡忘在獲取食物和享用食物時父輩們對我們「刻骨」的傳統教育。父輩們「上所施下所效」、「養子使作善」的「食育」方式讓我至今仍然保持著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因為,它關乎言傳身教、自食其力、體驗、合作、分享、珍惜、感恩、孝敬、禮節……
如今,我想重拾記憶,回想兒時回歸生活和教育本質的傳統「食育」,重新感知那一段艱苦而又幸運的日子。
在食物匱乏和生活水平不是很好的年代,我們沒有更多的零食,一粒糖果對孩子們來說也是極其寶貴的。說到糖,我們不會忘記竄街走巷的敲糖人。印象中,敲糖人總是肩挑一副竹筐,手持一個小鐵錘,一塊扁口鐵,邊挑邊走邊敲。悅耳的「叮噹當」聲有如一個流動廣告,我們總會聞聲而動,因為賣糖人肩上挑的淺黃色的麥芽糖對我們有無限的誘惑力。為了滿足各自的「饞嘴」,我們通常會自食其力,並取之有道。到處尋找廢棄的一玻璃瓶、破鞋子、牙膏瓶等,這些現在隨處可見的垃圾,可當時我們都要費盡一番周折,找到它,就會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同時會換來同伴們羨慕的目光,因為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換取敲糖人敲打出來的一小塊麥芽糖。麥芽糖是甜的,但我們那時獲取的每一種食物都是艱辛的。為了能夠吃上一碗米粉,我們會在正在收割的稻田裡爭撿生產隊員不小心弄丟的一根稻穗,雖然偶爾還會被吆喝;我們還會在稻杆堆裡翻找稻穀,哪怕只有一粒。這些撿回來的稻穀通過整理,去除沙粒,就可以到米粉店裡換取米粉了。同樣,還會去撿麥子換取麥香四溢的手工全麥饅頭。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坤的《憫農》因為體悟,所以背得朗朗上口,不用語文老師解讀,我們其實就能深刻的理解這首詩的語境和詩意。也因為有了這種體驗,還積攢了未來謀生必備的經驗、勤奮、韌性和能力。
也因為每一種食物都來之不易,父輩們對食物倍加珍惜,他們對孩子們珍惜食物的習慣養成嚴厲而苛刻。記憶中,是絕不允許碗裡留有剩飯的,哪怕只有一粒,如果不小心把碗裡的飯粒遺失在飯桌上,父親和母親通常會停下手中的筷子瞪眼提醒,或直接要求把飯桌上的飯粒撿起放入口中。我還記得,每次去外婆家做客,因文革被批鬥而精神分裂已認不出身邊親人的外公,在每次就餐後,卻會記得圍著飯桌四周走一圈,會把掉在地面上的飯粒,一粒不漏的撿起,放到另一隻手的手心,最後小心奕奕地放入地板上的破碗中,作為小貓的飯食。外公那種對糧食虔誠的姿態,在我的記憶深處無法磨滅,他們有聲或無形的教育烙印我心,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也因此伴我至今。
對待食物的態度可以透視一個人:家教、性格、喜好、人品……餐桌上,除了強調不浪費糧食外,我們的前輩們還注重於餐桌禮儀,其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尊敬長者的孝道,講賓客長幼之禮,飲食謙讓有度。
年幼時,家裡很窮,想要吃上米飯是很困難的事,但家裡有一個人卻是例外的,享有吃米飯的特殊禮遇,那就是我的奶奶,家裡唯一的老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是地瓜米,曬乾的地瓜米在下鍋蒸之前,先要在燒開的水中慮上幾遍,然後撈起放入另一個鍋的蒸蓖上,並把被燙得發軟的地瓜米「壘成」如錐形一樣的「小山丘」,為了讓奶奶吃上米飯,父母會在「小山丘」上放上大概一碗已經被處理後半熟透的大米一起蒸。雖然每次看到那一碗熱騰騰,清香撲鼻米飯,都會讓我們口齒生津,但從未在大人面前哭鬧,因為那是奶奶吃的。即使地瓜米堆中偶爾剩餘些許的米飯,那也是和地瓜米摻合著讓給更年幼的妹妹,年幼的妹妹是很幸福的,不管何時,妹妹分到的食物都會比我多,因為,父親或母親總會說:「妹妹小,讓著點。」後來,我在後輩們面前戲稱那堆「小山丘」為富士山,常把那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生活經歷告訴他們。
在餐桌上享受特別禮遇的,還有來訪的賓客。每一次客人到來,母親都要讓客人先上桌用餐,小孩子們往往先被打發到外面玩,等客人用完餐,才能上桌。在餐桌上,小孩們還會被要求: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不允許嘆氣,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要閉上嘴嚼,不許叉腿待著,不許咋咋呼呼,不許斜著眼看人,不許抖腿,不能盤中翻來翻去;手要扶碗,決不許一隻手在桌下;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正確拿筷子,不能用筷子敲盤碗……
我們總是在獲取食物和享用食物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學會做事,領悟做人,並逐漸讓人變得有教養,是向善的過程,讓人常懷一顆虔誠、敬畏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不會忘卻那一段深入內心的有關食物的生活歷程。重拾記憶,不僅是敬畏食物提供我們身體成長的物質營養,更是敬畏食物豐厚我們精神成長的人文素養,它浸潤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