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真//不敢遺忘的傳統「食育」

2021-03-03 書香霞浦

不敢遺忘的傳統「食育」

林真

前些日子,我看到了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母親去參加女兒的小學學園祭(類似於國內的校園開放日),在學園祭中,最令這位母親驚訝和感動的是,五年級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一共做了1000多份年糕餅招待來參加學園祭的家長以及同學們。所有做年糕所使用的糯米,全是當年春天五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播種、栽培和收割的。五年級的孩子們一共收穫了100公斤的糯米,然後在學園祭那一天,孩子們一大早趕到學校,在老師和做義工輔導的家長們的帶領下,男學生和爸爸、爺爺們一起打年糕,女學生則和媽媽們一起將蒸熟的年糕調製成各種口味。孩子們通過這樣的全程參與,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從這些實踐中,更完整地培養出孩子們對於食物的珍惜與感謝的心。這就是讓這位中國母親驚訝和感動的原因。

在日本的學校裡,十分強調對孩子們的「食育」。「食育」一詞,由日本著名的養生學家石冢左玄提出的,其認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讀懂:「食育」,不是僅限於食品安全教育、營養衛生教育等,它還應該包括更豐富的內容:健康的身體、豐富的心靈、對環境懷有愛護之心……

不管回想過去,還是活在當前,從不敢遺忘,也未曾淡忘在獲取食物和享用食物時父輩們對我們「刻骨」的傳統教育。父輩們「上所施下所效」、「養子使作善」的「食育」方式讓我至今仍然保持著對食物的敬畏之心,因為,它關乎言傳身教、自食其力、體驗、合作、分享、珍惜、感恩、孝敬、禮節……

如今,我想重拾記憶,回想兒時回歸生活和教育本質的傳統「食育」,重新感知那一段艱苦而又幸運的日子。

在食物匱乏和生活水平不是很好的年代,我們沒有更多的零食,一粒糖果對孩子們來說也是極其寶貴的。說到糖,我們不會忘記竄街走巷的敲糖人。印象中,敲糖人總是肩挑一副竹筐,手持一個小鐵錘,一塊扁口鐵,邊挑邊走邊敲。悅耳的「叮噹當」聲有如一個流動廣告,我們總會聞聲而動,因為賣糖人肩上挑的淺黃色的麥芽糖對我們有無限的誘惑力。為了滿足各自的「饞嘴」,我們通常會自食其力,並取之有道。到處尋找廢棄的一玻璃瓶、破鞋子、牙膏瓶等,這些現在隨處可見的垃圾,可當時我們都要費盡一番周折,找到它,就會有一種如獲至寶的感覺,同時會換來同伴們羨慕的目光,因為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換取敲糖人敲打出來的一小塊麥芽糖。麥芽糖是甜的,但我們那時獲取的每一種食物都是艱辛的。為了能夠吃上一碗米粉,我們會在正在收割的稻田裡爭撿生產隊員不小心弄丟的一根稻穗,雖然偶爾還會被吆喝;我們還會在稻杆堆裡翻找稻穀,哪怕只有一粒。這些撿回來的稻穀通過整理,去除沙粒,就可以到米粉店裡換取米粉了。同樣,還會去撿麥子換取麥香四溢的手工全麥饅頭。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坤的《憫農》因為體悟,所以背得朗朗上口,不用語文老師解讀,我們其實就能深刻的理解這首詩的語境和詩意。也因為有了這種體驗,還積攢了未來謀生必備的經驗、勤奮、韌性和能力。

也因為每一種食物都來之不易,父輩們對食物倍加珍惜,他們對孩子們珍惜食物的習慣養成嚴厲而苛刻。記憶中,是絕不允許碗裡留有剩飯的,哪怕只有一粒,如果不小心把碗裡的飯粒遺失在飯桌上,父親和母親通常會停下手中的筷子瞪眼提醒,或直接要求把飯桌上的飯粒撿起放入口中。我還記得,每次去外婆家做客,因文革被批鬥而精神分裂已認不出身邊親人的外公,在每次就餐後,卻會記得圍著飯桌四周走一圈,會把掉在地面上的飯粒,一粒不漏的撿起,放到另一隻手的手心,最後小心奕奕地放入地板上的破碗中,作為小貓的飯食。外公那種對糧食虔誠的姿態,在我的記憶深處無法磨滅,他們有聲或無形的教育烙印我心,從小養成愛惜糧食的習慣也因此伴我至今。

對待食物的態度可以透視一個人:家教、性格、喜好、人品……餐桌上,除了強調不浪費糧食外,我們的前輩們還注重於餐桌禮儀,其體現在禮、孝、德、讓、教,講尊敬長者的孝道,講賓客長幼之禮,飲食謙讓有度。

年幼時,家裡很窮,想要吃上米飯是很困難的事,但家裡有一個人卻是例外的,享有吃米飯的特殊禮遇,那就是我的奶奶,家裡唯一的老人。我們一日三餐吃的是地瓜米,曬乾的地瓜米在下鍋蒸之前,先要在燒開的水中慮上幾遍,然後撈起放入另一個鍋的蒸蓖上,並把被燙得發軟的地瓜米「壘成」如錐形一樣的「小山丘」,為了讓奶奶吃上米飯,父母會在「小山丘」上放上大概一碗已經被處理後半熟透的大米一起蒸。雖然每次看到那一碗熱騰騰,清香撲鼻米飯,都會讓我們口齒生津,但從未在大人面前哭鬧,因為那是奶奶吃的。即使地瓜米堆中偶爾剩餘些許的米飯,那也是和地瓜米摻合著讓給更年幼的妹妹,年幼的妹妹是很幸福的,不管何時,妹妹分到的食物都會比我多,因為,父親或母親總會說:「妹妹小,讓著點。」後來,我在後輩們面前戲稱那堆「小山丘」為富士山,常把那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生活經歷告訴他們。

在餐桌上享受特別禮遇的,還有來訪的賓客。每一次客人到來,母親都要讓客人先上桌用餐,小孩子們往往先被打發到外面玩,等客人用完餐,才能上桌。在餐桌上,小孩們還會被要求: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不允許嘆氣,喝湯不許吸溜,吃飯不許吧嗒嘴,要閉上嘴嚼,不許叉腿待著,不許咋咋呼呼,不許斜著眼看人,不許抖腿,不能盤中翻來翻去;手要扶碗,決不許一隻手在桌下;吃飯坐哪就不能再換;正確拿筷子,不能用筷子敲盤碗……

我們總是在獲取食物和享用食物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學會做事,領悟做人,並逐漸讓人變得有教養,是向善的過程,讓人常懷一顆虔誠、敬畏和感恩之心。因此,我不會忘卻那一段深入內心的有關食物的生活歷程。重拾記憶,不僅是敬畏食物提供我們身體成長的物質營養,更是敬畏食物豐厚我們精神成長的人文素養,它浸潤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相關焦點

  • 《知食中國》:從中國傳統文化探尋食育之道
    人們從美食中領受文化的厚重,感受人文情懷的溫度時,是否知道什麼是食育?食物和教育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所謂的「食育」,是指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我國,食育文化源遠流長,食育中蘊藏著眾多深刻的國學精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
  • 《知食中國》節目啟動: 讓食育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10月16日,由新華社、新華網打造,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獨家冠名的的首檔中國食育精神優秀傳統文化普及節目《知食中國》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這也意味著在社會各界的大力協助下,食育文化有望在中國逐漸推行開來。食育文化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人們的飲食文化,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與時俱進。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會:中外專家探討食育實踐
    7月3日至5日,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與會專家共同研討創建以食育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色兒童教育體系。此間,微電影《中國食育從這裡開始》舉行首映。作為國內最早進行「食育」的幼兒園,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闡述了「食育」的定義,「食育是尊崇天地自然之道,傳承祖先優秀飲食文化,保護生態環境永續,增進人類身心靈康樂的基礎教育。」
  • 重視「食育」的日本教育,什麼是「食育」
    什麼是「食育」?近幾年,日本中小學學校裡加強推廣「食育」,就是飲食的教育。
  • 食育:如何在孩子幼兒時期做好食育工作
    開展科學的、有趣的幼兒食育活動,以促進幼兒形成不偏食的飲食習慣,樹立良好的飲食觀念,使其能夠掌握飲食的合理搭配,如葷素搭配、米麵搭配、乾濕搭配、精細搭配等等。讓幼兒能認識食物、挑選食物、品嘗食物以及珍惜食物等,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拒絕浪費的優良品質。
  • 食育:吃飯的學問
    ,走進學生的生活,逐步形成自成體系、獨樹一幟的「食育」文化教育理念。春節的水餃、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這一道道耳熟能詳的美食,承載著的不只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更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和文化。我校高度重視傳統美食的育人功能。
  • 食育丨從新冠肺炎看中小學食育
    中小學食育是一種集營養健康知識傳授、食品安全意識培育、良好飲食習慣培養和飲食文化傳統傳承等功能於一體的融合教育,也是引領青少年追求美好生活、感恩萬事萬物和敬畏生命等價值的「大思政」教育。顯然,中小學食育既包含體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等五育的內容,也是實施「五育」、實現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途徑。中小學食育與「五育」之間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 參加日本第十三屆食育推進全國大會有感|e家食育
    小e媽說食育|學習食育,踐行食育剛剛參加完為期兩天的日本「第十三屆食育推進全國大會」。這是我繼去年參加在岡山舉行的食育推進全國大會之後,又一次親臨食育大會的學習之旅。石毛直道在演講中介紹明治維新至今150年間日本家庭當中飯桌的演變,也強調了日本傳統飲食傳承的重要性。服部幸應、金丸佐佑子等不同領域代表針對演講進行討論,再次從傳統和食傳承的角度強調食育的重要性。服部幸應進一步強調,繼承傳統和食可以從重新發現米飯的優點入手,珍惜半徑一公裡以內生產出來的食材,提高糧食自給率。
  • 揚傳統文化,重拾餐桌禮儀,富城社區開展食育課堂
    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基礎。將食物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升起著很大的幫助。8月4日,長春市寬城區興業街道富城社區圍繞「弘揚傳統文化,重拾餐桌禮儀」開展食育課堂,並邀請社工來進行講解,活動中第一環節社工講解《禮記·曲禮》節選部分,通過「十四毋」讓青少年對於餐桌文化、餐桌禮儀有了一定的了解。隨後孩子和家長集體誦讀,加深記憶。
  • 食育:家庭教育的起跑線
    為什麼要談食育這個話題? 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雖不比城裡孩子生活條件,但在食育上可能並不顯得差。從食育的重要性的序列性來看,應該排在家庭教育最優先的位置,作為家庭教育的起跑線去對待,家長需要學習食育的知識和能力,在家庭教育中抓好孩子成長的第一步,通過食育讓孩子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家長朋友們,你該關注孩子家庭教養中的食育了! 中國自古食育傳統。
  • 食育:養幼兒身育幼兒心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園食育創新實踐研究,給諸多幼兒食育探索者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範本。從自己種有機菜到開啟食育研究幼兒如同剛長出來的嫩苗,在食物的滋養下方能長成參天大樹。然而,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讓河南省實驗幼兒園園長張秋萍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
    業內專家表示,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的食育實踐「立足於中國國情,紮根於傳統文化,生長於天地之間,結果於身心健康」,是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深入貫徹與落實。此舉已得到省教育廳的積極肯定及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
  • 當食育遇上文學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張秋萍樸提兒童食育系列繪本研討...
    由河南省作家協會、河南人民出版社主辦,河南省兒童文學學會、河南省學前教育發展中心、河南省實驗幼兒園承辦的兒童食育系列繪本作品研討會在省實驗幼兒園舉行,就幼兒食育與兒童文學、兒童飲食健康展開討論。  2007年,河南省實驗幼兒園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幼兒園食育創新實踐研究,確立了以兒童食育與傳統文化為特色的辦學理念,把培養身體健康與心懷文化自信的中國人作為辦學目標,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新的幼教發展之道。他們開啟了學前教育的一扇窗戶:孩子們在傳承節氣、農耕、中醫等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孕育人文情懷,構築健康幸福生活。
  • 九陽希望廚房食育夏令營:生活既教育食育融入自然
    從興趣班到夏令營  2014年,九陽希望廚房在建好廚房的基礎上,對九陽希望廚房項目進行全新升級開展食育教育,已在全國探索性資助42所學校開設「食育興趣班」開展食育教育。這屆夏令營中的大部分學生就來自濟南泉星小學、經五路小學、龍奧小學、寶華小學、蔚然天空藝術培訓學校等「食育」興趣班學生。
  • 24節氣,兒童食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蘋果兔兒童食育推出24節氣的課程,結合了節日食物的知識、營養、觀察、生長、從幼苗到成熟的過程,採摘-清洗-製作-分享,總結溝通,場景式的多元智能教學課程,將STEAM的教育模式融入其中,當然,食育教育的本身為基礎,讓孩子的興趣中,學習成長,把數學中的數字,加減,圖形,比例,時間,貨幣等融入了教學中
  • 幼兒食育 樂字當先
    摘要:食育是一種飲食行為教育,學前教育中的食育是對幼兒進行飲食觀念、膳食營養知識和飲食衛生安全等營養知識的傳授。在幼兒食育教育中,應當寓教於樂,「樂」字當先。
  • 「食育」工程值得推廣
    近日,深圳市教育局聯合市食藥安辦等部門,在全國率先啟動青少年校園「食育」工程,幫助青少年兒童掌握系統化、標準化的食品安全知識和營養健康知識。青少年校園「食育」工程以幼兒園、中小學為重點,把食品安全科普、營養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 食育: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2012年,劉璐作為公共營養培訓師,曾給很多營養師做培訓,並經常走進企業、學校、社區或農村地區做食育科普。當時她就發現很多問題,如有些孩子在學校不愛吃牛奶和雞蛋,甚至在餐間互相用食物打鬧。「他們會用父母給的零花錢,去小賣鋪買一些沒有安全檢驗保障的零食,這些零食甚至連配料表的說明都沒有,家長也不重視這個現象。」劉璐回憶道。
  • 三門峽市實驗幼兒園打造食育教育模板
    本報訊 (曹安月 張燕) 河南省三門峽市實驗幼兒園依食而養,借食而育,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結合三門峽地方特色,將食育環境創設、食育課程推進、幼兒健康自我管理、家園合作有機地融入幼兒園食育課程中,讓孩子們通過與食育材料、環境以及同伴的充分互動,在體驗、感受、操作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 因「食育」自然教育同農莊天然關聯,不得不知的「食育」四層境界
    其實,食育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史記》上說「民以食為天」,《本草綱目》講「調和五味,滋養五臟,順應四時」,《禮記》開篇就是「夫禮之初,始於飲食」。但是,現在的我們似乎丟掉了這個優良傳統。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分不清韭菜麥苗、不知道食物從哪裡來的孩子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