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玲:隨筆兩篇

2020-12-13 太陽雨文學

作者簡介:董愛玲,初中語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隨筆。

隨筆兩篇

文/董愛玲

換季

換季,不只是大自然換景色,人們換衣服,我們還會換一種心情。

今年自從冬天來了之後,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天氣還是秋天的天氣,氣候還是秋天的氣候,一直是暖陽相伴,疑似春天。到了該冷的季節而不冷,人們的心裡有點著急的盼望,也不是說冷了有多好,擱置了一個夏天一個秋天羽絨服,長款、短款的毛衣,高跟的、平跟的靴子,圍巾、紗巾,在衣櫃裡蠢蠢欲動。穿了整個秋天的風衣、裙子,有點倦了,想躺下休息會兒。秋天該拍的景色,各種落葉、秋草、秋水、夕陽也拍得差不多了,秋娘還遲遲得不走,大概秋娘是一位慈善的母親,捨不得骨肉親的孩子,可是,該走的不走,多少有幾分嫌棄與期盼,關鍵是人們早已做好了換季的心理準備。就像到朋友家裡去做客,吃也吃過飯了,喝也喝過茶了,該說的話也說得差不多了,再不走,就有點不識趣了。

這兩天天氣好像要變化了,雖然很溫暖,但是氣壓有點低,有點出奇的靜,好像要發生什麼似的,有經驗的老人拉著長調不緊不慢地說:要變天了!

果不其然,今天一早,天氣就陰沉沉的,下著零星小雨,輕輕的,好像怕驚嚇了這份寧靜。冬是停留在北方的一個地方,有事耽擱了去南方的行程。這一點與往年不同,往年來了一場北風,氣溫驟降,一夜之間,搖落了一樹的荒涼,滿地的繁華。人們還沒來的急拿出冬季的衣服,冬衣還沒來的急與陽光握個手,見個面,就帶著一股衣櫃裡的沉氣,捂在秋衣服的外面,臨時上陣,為主人遮風擋雨,秋衣已經加了很長時間的班,渾身的疲倦,會不會埋怨冬的懶惰,該值班的不值班?

人們的視覺也疲勞了,就像駕駛汽車走了高速公路,路是一樣的路,景是一樣的景。路雖然平坦,視野開闊,可是眼睛容易疲勞。不像大山裡的路,穿一個又一個山洞,一會兒明,一會兒暗;九曲十八彎,但是每一個彎處,會變換一種風景,不同的風景給人不同的感受,變換讓人新奇,變換給人新感覺。天變換景色,人變換思路。

秋天五彩繽紛,看久了,眼花繚亂,什麼黃色的落葉,紅色的楓葉,綠色的松柏。能夠改變這個世界的唯有換季,冬天來了,下一場雪,掩蓋了世間的一切,無論真的假的,高的矮的,遠得近的一視同仁,變成純一色的白,於是世界有了詩人,有了童話。

一切猶如人之期盼,該來的總會如期而至,該走的總會適時地離開!

水晶橋

一提到水晶,就想到童話裡的灰姑娘的水晶鞋,成就了灰姑娘美好的人生。水晶橋就是我們說的美麗透明的玻璃橋。玻璃吊在空中像水晶一樣晶瑩透亮,有的懸掛在懸崖峭壁之間,有的橫跨在江河之上。不是為了方便通行,而是為了一種別樣的體驗。

我去過張家界的水晶橋,那是2018年暑假,我跟隨旅遊團隊第一次到張家界,第一次登上張家界市慈利縣的水晶橋。

我懷揣期待與小心,輕輕地試探地邁上一隻腳,用力踩上去,沒問題,才跟上另一隻腳,還是沒問題,繼續往橋上走,站在橋的中間,不敢往邊緣站,不敢去扶欄杆。都到這裡啦,照張相吧,於是輪流著拍照。孩子們都大膽起來,在上面跑前跑後,躺在地上看天,趴在地上看山谷,感覺很好玩,和家裡的土地不一樣,和一般的橋不一樣。我也不再膽怯,扶著欄杆遠望,茫茫大山,玉帶似的霧系在山腰,像舞女的白色飄帶定格在遠方,又似一幅水墨畫懸掛在遠方。我又往下看,不由得怕起來,因為水晶給我的印象是易碎的,如水晶球掉地上,可能會成為好多水晶球,不是水晶缺乏韌性嗎?「但是實際上是安全的,這都是經過專家測量過的,安全係數很高的鋼化玻璃鋪設的橋面,這是世界上最高,跨度最長的玻璃橋,橫跨大峽谷,橋中心有全球最高的蹦極,這座橋正準備申請世界吉尼斯紀錄,」導遊說。導遊的一番話打消了我們的顧慮,我不僅對這座水晶橋產生敬意!

更有驚險刺激的位於天門山鬼谷棧道的岔道口,懸掛在峭壁上,行走在上,如懸浮於千米之上的高空,腳下深淵令人心驚膽戰,如有雲霧翻湧,仿佛踏雲而行,頓覺羽化成仙。據說,此棧道可與舉世聞名的美國大峽谷玻璃走廊「天空之路」的美景相媲美,因而有「東方天空之路」的美譽。我也體驗了一次,為偉大的設計者點讚,為勇敢的建造者豎起大拇指!

如今,我的家鄉在公園的小河上也建設了一座水晶橋,叫龍騰橋,我每天去公園,與它擦肩而過,近在咫尺,我卻一次也沒有上去過,不知道站在這座水晶橋上是什麼感覺?我曾經走過的水晶橋在山上,而龍騰橋在水上,傍晚,鑲在橋上的霓虹燈光閃爍,遠看像一列大型的玩具火車在移動。上面一條小火車,水裡一條小火車,變換著各種顏色,朝同一方向開去。就是這座橋,曾經吸引好多遊客前來遊覽,拍照留念,因為它在附近小有名氣。如果說張家界玻璃橋是大國風範,俺家的龍騰橋算是風味小景,因為我的家鄉是平原,有條小河已是上天的恩惠,有水的地方,人傑地靈,小河上再架起一座標誌性的建築更是上天的偏愛,水晶橋是時尚的建築,就像大地的裝飾,橋是大地的時尚頭飾,有了水晶橋,這個地方更時尚,美觀,趕上了時代的潮流。

張家界水晶橋雖然風景優美,但是距離遙遠,不能想看就看,家鄉的小橋才是最貼身的小棉襖,時時在身邊。我不上這座水晶橋,我只是想保留一絲好奇在我心底。

但願家鄉的水晶橋能像灰姑娘的水晶鞋一樣,吸引全國各地的王子們,前來遊覽,順便嘗嘗家鄉的美食,熱情淳樸的家鄉人竭誠為您服務。

相關焦點

  • 董愛玲:首尾照應
    董愛玲,語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隨筆。首尾照應文/董愛玲一篇文章,講究首尾呼應,感覺是不錯的文章。世界上萬事萬物哪個沒有始終?一輛列車,在風中穿行,在雨中奔跑,不也是首尾一致嗎?
  • 董愛玲:朋友圈
    董愛玲,語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隨筆。朋友圈文/董愛玲世界是大圈,家庭、單位是小圈,同學之間、朋友之間、圈子有大有小,圈與圈之間各有內涵,也有交集。
  • 董愛玲:一堂特殊的課
    董愛玲,語文教師,散文《平凡的日子》曾發表在2020年11月9日《山東教育報》杏壇欄目。熱愛寫作,尤其隨筆。一堂特殊的課文/董愛玲我小時候,社會實踐太多,以至於沒有時間讀書。
  • 坡島求學隨筆(JC篇)
    最近想要通過隨筆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留學經歷,為正在苦讀的學弟學妹們,或是考慮送子女來新留學的家長們提供一些參考。隨筆將根據時間段分為三篇( AEIS篇 / 政府中學篇 / JC篇 ) 內容皆為個人經歷,不夠客觀的地方請多多包涵。不得不說預科生活是在各式各樣的意外之中拉開序幕的。
  • 關於《蒙田隨筆》的隨筆
    看完了80多萬字的《蒙田隨筆》。好多年沒閱讀文學作品了,聽說蒙田是隨筆這一體裁的發明者,自己平時雜亂無章、嘮嘮叨叨書寫的那些東西也算是隨筆,飲水思源去翻翻祖師爺的作品也好。從1572年正式開始寫作,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時間內,斷斷續續寫出了《蒙田隨筆》這部被稱為「生活的哲學」的宏篇巨著,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寫作的時期正好是明朝萬曆的早期。就西方而言,文藝復興運動已經開始,啟蒙運動尚未開啟。他比培根、莎士比亞要大上30來歲,對兩位巨子都有過很大的影響,培根的散文直接脫胎於蒙田隨筆,而莎士比亞則時常從蒙田這裡尋找靈感。
  • 隨筆兩篇/趙政
    這不,今天到《張家口日報》社拜訪一從未謀面一專欄編輯王老師,順手請人家看了幾篇小稿,看完後,他卻毫不客氣地說:「你的文章質量有待提高。」  什麼是好質量的文章?我認為一是加強選題鍛鍊;不能隨意選取標題。二是閱讀許多材料,拓展思維空間,讓文章更豐富;三是文章要做到段落分明,條理清楚;四是要不斷地修改。因為每一篇精品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
  • 散篇,情人節夜裡的一篇隨筆日記
    「散篇,情人節夜裡的一篇隨筆日記!」……篇外文:本文只是隨筆所編,只可觀賞,卻不可當真!別:圖片皆來自網上,與正文無關!文:看書
  • 藍雪裝修隨筆之三——結構篇
    藍雪裝修隨筆之三——結構篇撰稿:藍雪責編:bobo來源:原創發布:裝修情報各載體、滾叔說引言:大家好,我是bobo。編輯文章的時候,這個裝修工地正做到泥木階段。我和隊友都是需求比較單間的,所以我們兩都覺得挺好了。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就是沒有滿足虎豆豆的要求,她想要高低床上下鋪。我們這次置換就是為了胡豆豆換的。她的房間上面是閣樓的次衛。所以有一半面積是樓層矮的,如果要高低床,那麼就要拆除次衛。閣樓的次衛,在認真思考之後,其實會發現,是特別雞肋的。
  • 《蒙田隨筆》:充滿哲理性的散文
    《蒙田隨筆》中譯本眾所周知,法國作家蒙田的隨筆是西方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或者可以去掉之一)。和培根的隨筆相似(當然,蒙田的時代要更早),也是以說理為主,充滿哲理性的散文。蒙田的隨筆有一百多篇,而這部《蒙田隨筆》選集(中華書局,2018)共收錄有其中的二十篇文章。喜歡引經據典,這是蒙田寫作手法的特徵之一。其中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哲學家的觀點看法,二是歷史事件,三是詩人的詩句(充滿哲思的)。不難發現,蒙田所喜歡引用的經典多為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畢竟那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就像我們古代作家言必稱四書五經一樣。
  • 《兩般秋雨庵隨筆—尋常音誤考》
    《兩般秋雨庵隨筆—尋常音誤考》 清 梁紹壬 著   煙霏箋校  梁紹壬、字應來,號晉竹,錢塘人。道光舉人,官內閣中書。工詩。足跡北至京師,南抵閩粵,見聞廣博。有《兩般秋雨庵隨筆》、《兩般秋雨庵詩集》。專常之字,本有專音。古昔之文,或多假借而習焉。不察信口訛傳,未免伏獵金根,貽譏大雅,連蜷雌霓,見笑文人。茲特臚舉之,以便初學。颶風,海大風也。
  • 隨筆裡隱藏的那些秘密
    其實,一些語文老師或者學生沒有意識到隨筆寫作的意義,隨筆對於學生素材的積累、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幫助的最現實的益處,就是可以應對考試;從長遠來看,那是成長記錄,是生活感悟,是情感儲蓄,日後翻翻自己曾經寫過的厚厚的隨筆本,定然會引起無數美好的回憶,也會感謝寫作陪伴自己度過的一個個美好或者悲傷的日子,對自己的健康成長又未嘗不是一種幫助。對於語文教師而言,批改學生的隨筆也是十分有益的,能通過這種方式與學生展開交流、對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愛上語文、對寫作不斷產生興趣。
  • 每日精進 |《學習隨筆》30篇:耳中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第30篇——選自太生先生《學習隨筆》2000年選集第4冊《學習隨筆》 二〇〇〇年元月十二日周三 陰         「耳中常聞逆耳之言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是一部有益於人們陶冶情操、磨鍊意志、奮發向上的通俗讀物。 商 | 儒 | 禪 | 政—     太  生 書 院      —
  • 萌新教師,為夢出發——556篇每日隨筆中的教育堅持
    於是,從19年年初成為一名實習老師開始,陳姿利堅持寫每日隨筆,每天四五百字記錄著她每節課的上課心得、閱讀心得,或者是對某個教育課題的探討。到今年九月份正式入職,陳老師已經寫了556篇隨筆。
  • 「全國教師讀書隨筆大賽」影響了誰
    本刊編輯部  2006年3月20日,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部發出首屆「全國教師讀書隨筆大賽」徵稿啟事,從那時起,讀書周刊隨筆大賽的熱線電話就時時響起,來自全國各地教師的諮詢電話向我們表達了對教師讀書和書寫讀書隨筆的極大熱情。
  • 英文課堂小隨筆合集(一)
    5篇錄入電腦,並貼心的為中老年讀者作了匆匆的翻譯。本篇隨筆靈感來源於網易雲音樂《Zigeunerweisen》(流浪者之歌)的一條熱評:「參加一親戚葬禮,大堂突然放出這個音樂。我他媽一時沒忍住,笑得鼻涕都流出來了。」我讀出來時,同學們跟主角一樣笑了。課後有人讓我哼一下這調子。主題:Write about a sound or silence that won't go away.
  • 陳舜臣隨筆集《英雄長在》《含笑花之樹》出版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陳舜臣系列隨筆集第三輯的最新兩本:《英雄長在》與《含笑花之樹》。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史記》到《水滸傳》,陳舜臣先生用他幽默而富有哲理的語言,為讀者講述了不同視角及不同文化觀照下的中國歷史,展現中日文化在瑣碎日常中的諸多差異及其背後深刻的淵源。
  • 傅雷翻譯獎得主馬振騁親選精華本《蒙田隨筆》問世
    《蒙田隨筆》被譽為「十六世紀各種知識的總匯」,是歐洲近代三大經典哲理散文之一。全新修訂本《蒙田隨筆》日前問世,是首屆傅雷翻譯獎得主馬振騁自蒙田全集中親選的精華本。
  • 一位教師,讀《蒙田隨筆》的筆記之(一)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文/編 烏江讀《蒙田隨筆》筆記之(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題記 先說點廢話。在讀國學大師季羨林《談人生》時,他提及了最著名兩篇作品。其中一篇是法國大文豪米歇爾.德.蒙田的《蒙田隨筆》。我在閱讀時就立即在自己手機的備忘錄裡記下了這本書名。
  • 短文兩篇《談讀書》《不求甚解》課堂實錄
    短文兩篇課堂實錄第一課時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十年寒窗,伴著馥鬱的書香,我們在一天天長大。
  • (原創)清明節緬懷祖先隨筆小散文!
    【原創】清明節緬懷祖先隨筆小散文!又到周末了,我寫篇隨筆小散文來放鬆一下身心吧!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節日,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最後,值此清明節作為一名中國人,我通過這個隨筆,向偉大的中華文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