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老闆滯留武漢當志願者:已寫好了遺書

2020-12-17 澎湃新聞

疫情期間,一些滯留在漢的外地人員,以及返鄉武漢暫時無法赴外地復工的青年不約而同做出了同一個決定——成為一名志願者。

「我已寫好了遺書」

「等武漢疫情由一級響應降到三級響應,我才能安心回家。」廣東籍志願者黃春明說。一個多月來,他從北上批發砂糖桔而滯留武漢的客商,轉身變為忙碌在貨運站、醫院和社區之間的志願者,熟練地協調醫療和生活物資的配送。

1986年出生的黃春明是廣東清遠人,滯留在武漢的最初幾天,黃春明每天都關注疫情新聞,希望能為武漢做點事情。

「這些志願者每天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冒雨冒雪給醫院配送消毒液、口罩、防護服,我覺得他們挺偉大的。」黃春明說,他決定也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去。

志願者接收外地運來的物資

黃春明所在小組主要負責醫療和生活物資的配送。志願者們自己組車隊,去鐵路貨運站卸貨、裝車,然後一一配送給洪山區的醫院、社區。他們組隊一出發就是二三十臺車,「現在在武漢大街上跑的大部分都是志願者的車子」。

這項任務並不輕鬆,不論颳風下雨,志願者平均每天都要忙碌10多個小時。

由於不方便去超市買菜,他們曾有一段時間三個人連著幾天吃了17斤麵條,米菜肉基本什麼都沒有,連食鹽和花生油都是向朋友借的。朋友「收留」下他們後,不時去超市給他們帶點蔬菜,才稍微改善了些夥食。

「影子夢之隊」志願者團隊工作日常

黃春明說,他和其他志願者都已寫好了遺書。黃春明並不打算在武漢結束「封城」後就離開這裡,「我發覺還有很多事沒去做,所以想多留一段時間,武漢還需要我」。

在隔離酒店當服務員

「我不用擔心吃飯和住宿,雖然回不了家,但是每天過的很充實,通過大家一起努力,相信武漢很快就能戰勝疫情」。2月27日,武昌區中南路街隔離點漢庭怡萊酒店,有位嬌小的女孩從早上7點半開始了有序的奔忙。發飯、測量體溫、接聽諮詢電話,是她每天的工作內容。

張迪打電話詢問隔離人員體溫情況,並做好登記工作

20歲的張迪來自廣州大學,1月23日,武漢暫時關閉離漢通道,她就這樣滯留在了這座生病的城市。

「當時以為不會太久,就在火車站旁找了個酒店住下,28號酒店告知被封,要我搬走。」拖著行李的張迪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遊蕩,找不到一個落腳的地方。輾轉幾處,她來到中南路街漢庭怡萊酒店,店長得知她的遭遇後,立即向所在地群建社區報告,社區工作人員上報街道,準備幫她申請滯留人員臨時救助。

張迪和小夥伴在酒店門口準備迎接隔離人員入住

第二天,中南路街怡萊酒店也被收編成為防疫隔離點,中南路街正面向全體居民招募志願者,張迪加入戰「疫」隊伍,在酒店隔離點協助收治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穿上防護服、帶上口罩和護目鏡後,張迪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志願者工作比我想像的更累,但我不會放棄」

陳蘭芳是「車都青年應急志願服務隊」的一員,也是武漢開發區防疫指揮部物資保障組的一名志願者。突然襲來的疫情讓滯留武漢的她和「車都青年應急志願服務隊」結緣。

陳蘭芳(左二)和「車都青年應急志願服務隊」的青年志願者們

春節前夕回湖北老家探親,陳蘭芳因疫情滯留武漢。2月3日,她報名加入志願者,很快便在武漢市紅十字會國博倉庫上崗了。國博倉庫的辦公條件很簡陋,臨時搭建的一個白色帳篷裡,幾個半人高的鐵皮箱排成一行就是辦公桌,上面擺著文稿紙、電腦,手機時刻保持充電狀態,電話一個接一個,鈴聲此起彼伏,工作人員忙個不停。

簡陋的工作環境裡,承載著青年志願者們熱忱奉獻的心

在結束了紅十字會的志願工作後,她又主動請纓,加入到武漢開發區防治指揮部物資保障組工作,幫忙分發各類防疫物資。防疫物資種類繁多,藥品、消毒液等各種醫療防護物資擺放在大廳裡,還有水果、床上用品,每一類都按序號標記,都是全國各地捐贈給醫護人員和病人的,每天進來的貨物很多,只有抓緊時間分發,才能儘快到達他們手上。

「志願者工作確實比我想像的更苦更累,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怎麼能因為這點苦就放棄呢。」

我要帶著馬拉松精神幹

葉皓是一名青年黨員,也是一名退役軍人,在上海工作的他因春節期間回武漢過年而滯留武漢。

看著一批又一批醫療隊伍奔赴武漢,全國各地為武漢加油……葉皓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麼,為武漢出一份力,於是他報名加入江夏志願者隊伍,開始了他的志願戰「疫」之路。

2月13日,葉皓、柳霖等10名志願者前往大花山方艙醫院b館鋪床鋪,搬運床板、床墊等物資50餘趟。

隨後 ,他們又前往藏龍島高鐵凱瑞酒店,光谷皇家格雷斯大酒店、漢庭酒店紙坊站,漢庭酒店廟山站等地,協助來漢支援雷神山醫院的遼寧大連醫療隊搬運物資。從早上10點到晚上9點,滿滿三卡車,累計350餘醫務人員的生活物資,葉皓和小夥伴們一趟又一趟地卸貨、搬運。

2月18日,葉皓、陳孟等5名志願者前往江夏區紅十字會八分山倉庫,接收搬運酒精

2月23日,葉皓下沉到江夏林場社區,化身「防疫督察員」,對網格內每戶居民的實際情況進行排查,堅決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2月24日,葉皓又化身「tony老師」拿起理髮工具走到居民當中,為大家提供理髮服務。雖然只是業餘愛好者,但獲得了居民們的一致稱讚:「手藝真棒」!

2月27日,葉皓前往自家所在小區——江夏區今城社區管理處報到。在社區人員的安排調度下進行值班、送菜、送藥等志願服務。葉皓說:「群裡有消息我就去幫忙,以後就在自己小區服務了,如果江夏志願者群裡沒任務,我都在這……我要帶著馬拉松精神幹。」

因為疫情,讓一些人滯留武漢,他們不僅沒有因此消極,還盡己所能參與戰疫。40多天的戰疫,讓武漢人更愛武漢,更讓武漢成為外鄉人的第二個家。感謝志願者,謝謝你讓我們看到了平凡的偉大!

綜合整理自青春武漢、荊楚網、南方都市報

原標題:《廣東老闆滯留武漢當志願者:已寫好了遺書》

相關焦點

  • 滯留武漢,他們選擇成為一名青年志願者
    心手相牽,共克時艱武小青了解到一些滯留在漢的外地人員以及返鄉武漢暫時無法赴外地復工的青年都不約而同做出了同一個決定那就是成為一名青年志願者積極投身戰疫一線共同守護大武漢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四名志願者的故事陳蘭芳:滯留不停工,
  • 滯留在武漢的外地人:想上學 想回家
    兩天後,張文成為方艙醫院的一名志願者。他說,做志願者,能幫助別人一點兒是一點兒。在這裡,他負責安保工作,有吃的住的——34歲的他第一次住進三星級酒店。他加入外地人滯留武漢的幾個微信群,發現有200多人被困:有的是因為來武漢做手術,有的是陪孩子藝考,還有的只是封城當天轉車,就再也出不去了……現在,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等著武漢好起來,出城。
  • 滯留在合肥的武漢人,給她們寫了一封感謝信
    火車停運,武漢一家三口滯留合肥付雪林是華中農業大學農業農村部種豬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的一名檢驗員,丈夫李培鋒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一名教師。1 月 22 日,在武漢封城的前一天,他們帶著 13 歲的女兒,一起戴著口罩,坐火車前往山東聲臨沂市沂水縣,準備回丈夫老家過年。
  • 清遠人滯留武漢丈母娘家40多天:吃掉三百斤大米,建網站寫日記
    帶著自家父母種的100斤大米,1月22日,廣東清遠人阿木一家四口自駕回到了妻子娘家——湖北武漢黃陂。「剛到武漢就傳出消息說要『封城』。那天半夜我一直在刷新聞,凌晨4點多才睡著。」阿木沒想到,原本為紀念與妻子結婚十年的春節探親之旅,最終滯留了超過40天。
  • 武漢百餘名志願者寫下心裡話,數千張武漢明信片飛向全國各地
    ……」「等武漢痊癒了,我帶你逛三遍漢街、吃六碗熱乾麵、登九次黃鶴樓……」近日來,數千張武漢明信片飛往河南、廣西、甘肅等全國各地。這些明信片是武漢百餘名志願者發出的,承載著武漢人民對於援漢醫護人員及其家屬的感謝與祝福。為了表達對數萬名援漢醫護人員和他們家人的感激之情,武漢志願者李紫陽發起了一個「遙寄武漢情」活動。
  • 田曦:與生命賽跑,一線志願者在武漢的31天 | 抗疫·見證·行動特別...
    (內容來自樂天行動派午餐會第26期 | 抗疫·見證·行動特別策劃第4期)田曦,新共益社會議題項目負責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五年志願者。從大年三十夜(1月24日)進入武漢,至本期內容分享當天(2月25日)已在武漢運輸物資31天。
  • 曾手寫遺書,感染新冠病毒的武漢大四女孩畢業前上「生死課」
    在她眼中,武漢充滿著「江湖氣和煙火味」,「煙火味」直接體現在居民樓的建築外牆上。2019年軍運會後,市容大大優化。此前,董婉婷常見爬著油煙痕跡的街道和水泥牆面。油煙來自熱火朝天的重口味廚房,武漢人是「好七佬」(愛吃的人)。「好七佬」董婉婷「嘴巴刁」,「被武漢慣的」。
  • 「武漢朋友們,歡迎您回來!」
    共青團廣州市委、番禺區委、廣州南站團委組織青年志願者在站臺上歡迎武漢返穗人員平安回家並為他們派發平安行動關愛包。昨日上午,志願者們早早在站臺上和到達口拉起了「穗漢同心 歡迎回家 花城有愛 志願同行」的橫幅,同時,南站內的3個「歡迎湖北籍返穗人員平安回家」固定志願服務點和3個流動志願服務點共22名青年志願者緊張有序地為武漢抵穗乘客派發平安行動關愛包。
  • 認真的寫一份遺書吧!與死亡無關
    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話題,如果不是想死、快要死了或者是知道有可能會死,不會有人想要寫一份遺書。如果你上有老下有小,認真的寫一份遺書吧!不為死亡,只為給自己的人生做一次最深刻的總結!五月份有幸訪談了一位春節疫情期間支援武漢的英雄!
  • 大連小夥:本來要去長沙籤項目,卻滯留武漢醫院做清掃
    大連有位小夥,本來想去長沙出差,不料在武漢下了車,從此滯留,到現在已經20多天了。好在小夥有著東北人天生的機靈、樂觀和堅強,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武漢第一人民醫院找到了立足之地,成為一名義工、志願者。雖然一開始並沒想到「奉獻」「無私」之類的,但既然幹了就要幹好。小夥一天工作12個小時,用他的話說是把20年的家務活都幹了。憑藉勤奮樂觀贏得全樓人喜愛。
  • 武漢女子在家自殺,因丈夫出軌,當面寫遺書丈夫還是出門約會?
    有一個武漢的女人,在得知丈夫出軌後,留下了兩封遺書,離開了人世。今年四月,湖北省武漢市發生了一起妻子因丈夫出軌,導致情緒崩潰而最終自殺的案例。經過對自殺的妻子家屬的描述,該事件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議論。由於丈夫在看到妻子寫的遺書後仍然不在家,一些人認為沒有履行救助義務。
  • 蒲隆地留學生在廣州當防疫志願者,寫英文歌為廣東醫護加油
    他來自赤道以南的非洲國家蒲隆地,是南方醫科大學醫學本科留學生,在穗生活已近5年。 今年1月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他選擇留在中國,留在廣州,加入校園志願者隊伍幫助抗疫。「你要記住,你不是孤身一人在作戰,只要你需要,我們一直都在身邊。你要堅強,這場風暴終將過去。」作為音樂愛好者的他,還創作了一首英文單曲《Be strong》為赴武漢的廣東醫護人員加油。
  • 疫情之下,他們救助那些滯留在家的武漢小動物們
    疫情發生前,杜帆已經計劃好跟幾個好哥們一起去哈爾濱過春節,感受一下北國的冰雪風光,看一看美輪美奐的冰雕藝術,滿足一個南方人對雪的所有想像。然而,一場突然而至的「意外」,讓所有的計劃都打亂了。1月23日,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消息:自2020年1月23日10時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無特殊原因,市民不要離開武漢,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恢復時間另行通告。由於大量返鄉過節人員近期內無法返回武漢,滯留在家中的貓狗將遭遇斷水斷糧甚至死亡的威脅。
  • 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寫好跳樓 留下遺書稱壓力大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羅陽輝 實習生 林飄娟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何劍輝  一篇論文寫不好的代價,竟等於一條生命!?這道令人匪夷所思的「等式」,卻在中山大學北校區不幸成為事實。阿洋(化名)是中山大學在讀博士生,明年就要畢業了。在旁人和父母眼中,他的人生履歷寫滿「優秀」二字。
  • 曾幫助100多位滯留武漢人的許姐來「探親」了,還帶上自製辣椒醬送...
    長江網12月9日訊「整整10個多月,我們又見面了,我的武漢家人們!」12月9日,中國好人湛江許姐及其志願者團隊帶著自己做的辣椒醬和湛江特產來到武漢,和武漢「家人」們重逢。一見面,68歲的吳玉玲第一個緊緊擁抱了許姐,隨後十幾位武漢老鄉都簇擁過來,看到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許姐笑中帶淚。這背後,有一個溫暖動人的故事。
  • 滯留武漢四個月的高考生:餓到頭暈目眩,還好沒有放棄
    滯留武漢,吃清水煮麵 在不少人的成見裡,藝考生大多來自富裕家庭,但我是個例外。 2003年,我出生在湖北孝感的一個小村莊,今年18歲。藝考生很花錢,但我的家境並不富裕,選擇藝考這條路,也意味著我將成為家裡最大的負擔。
  • 武漢「解封」凌晨探訪武昌站 離漢旅客:疫情過後一定再來武漢看看
    1月23日,張忠香父子倆從廣東潮汕回河南信陽老家過春節。當天上午在武漢轉車,因為火車晚點半小時,剛好趕上武漢封城。接下來的70多天裡,被滯留武漢的父子倆輾轉住了4個酒店。得知武漢解封消息後,張忠香提到買好返回廣東的車票。「我們打算直接回廣東復工復學,以後抽時間再回信陽老家吧。」
  • 一家人滯留武漢78天花掉7萬,解封後當地不接收仍無法回家
    從1月20日因探親、家族團聚來武漢,到4月7日,已過去78個日夜。苗望春和姐姐、妹妹一大家人,包括老人、孩子,最多的時候有13口人,被困在武漢東西湖的一家酒店裡。酒店老闆免去了他們2月以來因滯留產生的房租,苗望春一家感激萬分:「這老闆真不錯,我們走之前要給他送一面錦旗。雖然人在武囧,卻實在感受到,好人還是蠻多的」。
  • 疫情下伸援手的外國人:有人在武漢溫州當志願者,有人逆行送口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已約有兩個月。在這場已持續數十天的戰「疫」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面孔: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在這艱難的時刻有人多次拒絕回國航班,留守在「第二故鄉」武漢;有人主動加入溫州的志願者隊伍,為城市的防疫貢獻自己的力量;有的為戰「疫」錄製歌曲和小視頻,用別樣的方式為中國加油;還有人從家鄉「打飛的」給廣州送來自費籌集的口罩。
  • 廣東青年志願者以「譯」戰疫
    記者25日從廣東省委外辦獲悉,一群多語種青年志願者不畏風險,響應號召,活躍在防疫工作第一線。截至3月23日,這批多語種志願者在廣州白雲機場T1和T2航站樓累計服務時長已超過2000小時。急速集結奔赴抗疫一線自3月初廣東省出現首例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機場入境關口的壓力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