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稱為「菲魚」的美國遊泳運動員麥可·菲爾普斯,擁有28枚奧運獎牌,為史上獲得最多奧運獎牌的運動員。
但鮮為人知的是,菲爾普斯小時候患多動症,有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的行為表現,常常被媽媽帶去看醫生和吃藥。
後來媽媽沒辦法,為了減少兒子的好動,做出了讓兒子遊泳的決定,以釋放過剩的精力。從十多歲開始,菲爾普斯在水下的時間很長,一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訓練兩次,達到了平均每天在水下6個小時的訓練。
菲爾普斯不僅治癒了多動症,還成就了自己的遊泳生涯,成為遊泳悍將。所以,沒人知道到底是藥物治好了他,還是遊泳治好了他。
多動症一直以來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
有人說多動症是一種兒童疾病,需要治療和藥物幹預;但也有人說兒童多動不是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多動行為便會消失。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曾經有過一項對7000名媽媽和嬰兒的研究,發現15%的多動症兒童與他們的母親在孕期經受的壓力有關。英國教育專家肯·羅賓遜也曾經提到,多動症其實是統管自我控制能力的大腦前額葉部位不成熟導致,到了大腦前額葉發育成熟的青少年後期,大部分多動症狀況會自動消失。
孩子多動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過分焦慮與錯誤引導。
德培DAP教育理念指出:通過細微觀察和有目的引導,可以讓孩子的興趣成為他的成功事業。
面對疑似多動的孩子,不妨嘗試一下這種方法,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很久以前,英國有一位小女孩叫Gillian Lynne,因為課堂表現散漫而被老師認為患上多動症。於是,媽媽就焦急的帶著女兒來到醫院,醫生觀察、詢問了一會,便打開了收音機放音樂給小女孩聽,然後帶著媽媽暫時離開診室。
看到房間裡沒人,女兒便伴隨音樂在翩翩起舞。這個小女孩就是英國著名的舞蹈家,創作了經典的音樂劇《貓》和《歌劇魅影》。
大多數家長面對多動的孩子,不是過分擔心孩子的成長,就是各種訓斥、嚴厲管教。孩子們還很小,別輕易把好動的孩子定性為「多動」,別輕率地把孩子的未來關進「籠子」裡!通過有目的的引導,你會發現孩子身上更多的閃光點。
另外,父母也應該明白,孩子多動也是專注力不足的一種表現。
孩子年齡越小,專注力越短暫。如果你孩子的專注力在任何年齡層中,總比別人好一些,那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專注力差的孩子,常常與不良行為關聯。例如,專注力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向誘惑屈服。當一個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在面對枯燥的學習時,吃零食、玩玩具真的就不足為奇了。這種習慣會導致孩子做事情效率低下,既耽誤了學習,也耽誤了玩耍。
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方法很簡單,做到「切換」就好。其中,運動就是比較常用的「切換」方式。
通過運動,孩子身體流向大腦的血液量會增加,神經傳達物質的分泌液會加速,孩子的專注力便會提高。另外,孩子在運動中,身體會分泌被稱為」快樂激素「的多巴胺,幫助孩子減少焦慮和壓力,增加大腦神經元連結,也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所以,父母們最好每天帶孩子外出玩耍和運動至少3小時,跑跑跳跳,與其他孩子追逐玩耍,或專門從事某一項運動,都會對孩子的專注力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帶孩子到大自然進行「大腦充電」之旅也很必要。因為大自然的樹木和花草能讓孩子身心放鬆,孩子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得到刺激,幫助注意力的修復,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疑似多動,父母別慌張,德培DAP教育理念,幫助你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把孩子的「多動」變成「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