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霧裡看花」,總是搞不清楚。物理對人的智商要求很高,像愛因斯坦,牛頓,智商都被人估計為200左右,物理學家中智商最低的是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據說他的智商只有120分。根據調查,美國物理學家的平均智商在140左右,一般人的智商在90到110之間。
所以,對於物理學得好的人而言,是真正聰明的人!對於那些「無師自通」的人而言,我們可以稱之為「神童」。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物理「神童」,他叫尹希,是一名「80後」,他到底有多牛?5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上小學後用幾天就把小學課本上所有內容全部學完。有一天他父親在看他作業時,竟然發現上面有物理題目,詢問後才得知,尹希所在學校也有初中部,他偶然聽到一節物理課,非常感興趣,於是就經常去旁聽,所以掌握了這些物理知識。
1993年,9歲的尹希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這對於尹希而言,是最幸運的選擇,因為北京八中注重因材施教,不把追求分數當成主要目標,6年的中學課程,4年就完成了。
12歲時,尹希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他是班級裡年齡最小的一個,學習了5年,所有理科的東西都學,跟著數學系學數學,跟著物理系學物理,但主要是理工科方面,少年班的課比一般學生的課要求更高一些,學校還專門給他提供了額外的獎學金,以便他完成學業。
中科大畢業後,尹希想去哈佛大學繼續深造,立誓學成之後回國報答祖國的培育之恩,在學校的幫助下,尹希不負眾望,成功被哈佛大學錄取,5年後取得博士學位,哈佛大學希望他留下了繼續深造,為了留住他,哈佛大學打破了該校博士不得在該校繼續博士後研究這個建校300年的一個慣例,破格允許尹希博士留校繼續研究工作。
尹希的求學生涯,可以說是一路開掛,畢業後的尹希,現狀如何呢?
尹希的現狀如何?
2015年,尹希成為了哈佛大學的正教授,年僅31歲,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華人正教授,是被國際物理學界寄予厚望的青年物理學家之一,他主要研究領域為弦理論,對外人來講就是「天書」,中國做弦論的人比較少,處於發展起步階段。
如今,尹希已經在美國組建了家庭,結婚十幾年,娶了個美國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尹希說他也並不是很在乎現在所做的東西。對他來說生活快樂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都是次要的。
每當記者問他是否回國的時候,尹希總是沉默,回一個微笑。
尹希為何不回國?
一個物理天才,最後的結果,令人唏噓!尤其是他選擇效忠美國,令我們非常心痛,因為我們又一次給美國「做了嫁衣」。
尹希為何不回國?我想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第一、國內缺少適合優秀留學生發展的「土壤」
雖然我們對於留學生,尤其是優秀的留學生越來越重視,給的待遇也越來越高,但是毫無疑問,這些還遠遠不夠。
從金錢方面,科學家的收入,遠遠低於娛樂明星、體育明星,很多娛樂明星,雖然緋聞不斷,醜聞不斷,但是收入依然超高,比如曾經爆出出軌醜聞的某女明星,還算不算很出名的一線明星,因為基本上沒看到過她什麼作品,除了聽說她那些醜聞之外,這位明星並沒有因為醜聞而身敗名裂,反而越發出名,前不久搞了一次直播帶貨,4個小時賺了上千萬,這是科學家一輩子也不敢想的薪水,你用一生完成的事業,用金錢衡量,不如人家賣網上直播4個小時,這真是諷刺。
從地位方面,科學家的地位不高,北大教授饒毅,放棄美籍回國任教,但是學術腐敗令他痛恨,他直言:我曾經親眼目睹過,幾個老院士圍著一個處長陪笑」。 諷刺而又令人無奈。
更直接的,是饒毅教授在《Nature》上發表文章中的一段話: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有一個奇怪的規則:做好的研究還不如和一些人搞關係重要。」
北大才子許晨陽學成之後回國,在北大任教5年後,再次選擇出國,到麻省理工數學系任教。臨走之前,他扔下三句話,獲得很多人的贊同:
國內學風浮躁,潛心研究學術的人少之又少;
論資排輩嚴重,對有能力的年輕人支持不夠;
學術造假過於嚴重,處罰力度不夠。
第二、留學生回國後,「水土不服」
看看尹希的經歷,他在美國評教授,是由專業的委員會進行評價,評定工作主要是看重研究工作,是不是最出色的人,這與論文數量完全沒有關係,更不用去搞人際關係。
對於有沒有回國任教的問題,尹希說他沒有考慮過換其他的地方和學校。對我來說工作的地方需要有很好的合作者,有一流的物理學家,比如說我自己有什麼問題的話,走到下一個辦公室就可以和他們討論,這點非常重要。而如果回國,他不能把整個團隊帶回中國,自然也就不會回來。
第三、重業務,輕素養,逐漸失去「中國芯」
尹希的學業,一帆風順,智力超高,專業超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他的成長過程中,缺乏「人文教育」,忽略了傳統文化的培養,缺少民族精神的傳承,所以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產生衝突時,自然就會選擇個人利益。
我們的很多學霸,都是這樣,因為他們的優秀,往往會被「高看一眼」,因為高看一眼,反而獲得了很多「照顧」和「特權」,他們把成功歸結為自己的聰明才智,對於別人的幫助,那是不值得一提。當老師的都知道,多年之後,能記得老師的人,不是那些成績很好的學生,而是成績很差的學生,因為我們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這句詩,詮釋了「愛國不需要理由」,當年施一公回國,是因為他心中有這句話,當年鄭強回國,他心裡也裝著這句話。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有些網友竟然說他們是「炒作」自己,一個鄙視「愛國主義」的民族,怎麼能有前途?
隨著中國越來越強大,回國的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的數據,85%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只要中國強大了,那些所謂的理由,可能都不再是理由,他們能找到一千個回來的理由,因為這個對他們更有利。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何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