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的第一生理需求,而同樣重要的是新陳代謝,無疑排洩也是正常必須的生理現象。這就需要人們每天都要上廁所,當然現在的說法多為上衛生間或洗手間了,也同樣需要下廚房煮飯做菜,當然現在也可以直接叫外賣的。問題是,究竟為什麼是「上廁所」、「下廚房」呢?追根求源後,還真的頗有道理哩。
在我國傳統的歷史文化中,有一門學問從古到今都頗受人們的重視,那就是陰陽風水理論,雖然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由於風水學比較深奧,弄不太明白,但是從思想觀念上還是頗為注重和講究的。尤其是在居家過日子的居住環境和房屋建造布局上,更是倍加重視。我們的老祖先們常常會充分運用《周易》裡的天文、地理等原理,來設計建造認為最適合的居住房屋及其布局,其目的就是要營造一個避邪興宅,風水旺家,藏風聚氣的最佳居住環境。
在我國歷史上,從古到今,四合院仍然是中國民居中,被人們認為是最理想舒適的住宅形式之一,在古代又以華北及整個北方最為普遍,它應該是一種古老而傳統,歷史悠久的民宅院落式建築模式。而「坐北朝南」的方位方向選擇,充分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思想,同時也是考慮到地處北半球的氣候環境,避免北方寒冷空氣的侵襲,能夠儘量延長日照和採光的時間。因此,在居家風水中喜歡選擇「面南而居」。而廁所又大多會選擇放在四合院的東北角,廚房則放在東南角。
先來說一下「上廁所」。在房屋東北角落的位置建廁所,當然,古時多叫「茅房」,從陰陽五行理論看,東北分屬木和水,有「水生木」之意,水是生命之源,木是萬物之本。古代時農業為主,廁所裡的「肥水」是很好的肥料,能夠讓莊稼、植物等長得好有收成,這也是人們所希望的。重點來了,在傳統的方位觀念中是以北為上,以南為下的。這樣一來,古時候的人向北邊走就叫做「上」,那麼,根據廁所所在的位置,不正是「上廁所」了嗎?由於約定俗成習慣了,現在的人仍然在說「上個洗手間」等等。
再來看看「下廚房」。古代大戶人家的廚房一般建在東南角的位置,東方屬木,南方屬火,含著「木生火」的理念,過去做飯用柴草生火做飯也正是「木生火」,而且南房多是古時下人們住的地方,所以把廚房放在東南角的位置燒鍋做飯也是比較方便的。那麼,根據古代人的方位說法,人向南邊走就稱之為「下」,所以就叫「下廚房」了。而現在的下廚房除正常情況外,有時也包含有放下身架,辛苦一下露一手,做兩個好吃的給大家吃,比如說「親自下廚房」等等。
當然,至於為什麼古代要把方位觀念定為「以北為上,以南為下」的呢?主要還是因為封建皇朝大多建在北方,他們的尊嚴所致。因為皇帝和皇宮都是「坐北面南」,君臨天下,俯視子民的,所以皇帝去江南巡察叫「南下」、「下江南」,而平民百姓去京城則叫「北上」,如「北上請願」等。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