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為什麼我們要說「上廁所」,而說「下廚房」?
是不是反了?
圖片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清潔工 回答:
漢語口語中「上」本來就有「去」的意思。比方說「上學」、「上街」、「上屋子裡去」、「上外面去」。「上廁所」的「上」字即源於此。
「下」也有「去」的意思,譬如「下地幹活兒」等。但跟「上」不同的是,「下」除了表地理、方位一類的意思的義項以外,還經常含有去做卑微的事情的義項。
這裡的「上廁所」是口語中的高頻習語,使用「上」這一無感情色彩的口語詞比較正常。「下廚房」是去幹活兒的。在古代,勞動在人們心裡並非像現在主流宣傳得這麼光榮。而且廚房那是女同志們去的地方。古代在文化上是歧視女性的,這我們可以在語言上找到多得不可勝數的直接證據(譬如說女字旁的字中有很相當大一部分都表貶義)。古人眼中,女性做的工作,自然也不是士大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樣光榮的事情,而是瑣屑的、低賤的、沒有水平的事情,所以「廳堂」是「上」,「廚房」則是「下」了。
Lithium42 回答:
從北大中文論壇,搬運過來這麼一篇文章《關於「上廁所」及為何不說「下廁所」》,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下廚房」可能有一種從上到下、從享用到勞作,「與普通、自然的狀態不同因此值得注意」的含義。而「上廁所」共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我是分隔線==========
一、從共時角度看
「上廁所」有低頻關聯、高頻關聯兩種說法:
(1)「上廁所去看看」
(「上廁所」與「去看看」是低頻關聯)
(2)「上廁所去方便一下」→「上廁所」
(「上廁所」與「去方便」是高頻關聯;因為是高頻關聯所以「去方便」併入「上廁所」)
二、從歷時角度看
<<史記>>有「如廁」的說法:
(3)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項羽本紀》)
古代白話小說有「登東」的說法:
(4)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只道卸下茅坑,喚幾個潑皮來,正要下去淘摸。(<<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下同)
(5)一日挑了油擔出門,中途因裡急,走上茅廁大解,拾得一個布裹肚,內有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
(6)荊公見屋旁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詞源>>第三冊)
關於「登東」的「登」,有的解釋為「蹲、呆」,理由不充足。應是含有「向上」語義成分的「去」。「登東」就是「上廁所」的意思,而不是「蹲廁所」。如:
(7)登東:上廁。(<<宋元語言詞典>>)
(8)例句(4)的「卸下茅坑」也說明在坑之上一定建築有什麼高於坑的東西。
(9)厠,雜也。言人雜厠在上非一也。(《釋名·釋宮室》)
可見「上廁所」表示的是「去」中含「上」的行為。
即:
「上廁所」=「如廁」+「登東」
三、為何不說「下廁所」
1、 近代漢語說法的影響,如「登東」。
2、「廁所」不同於「水、河、地道」之類。
3、「上廁所」無特殊含義。
而「下」在如下用例中具有特殊含義:
(12)三下江南(從上到下)
(13)下館子(從大到小)
(14)下食堂(從家庭灶到公共灶即從好到差)
(15)下廚房(從享用到勞作)
(16)下連隊(從上級到下級)
上例均具有「與普通、自然的狀態不同因此值得注意」的含義。
而「上廁所」是一種自然行為,非常普通、不值得注意,也無高低上下的特殊含義。所以不能說「下廁所」。
四、公共汽車上的對話
長途公共汽車。
美國學生:老師,可以下廁所嗎?
老師:可以。上廁所。下車、上廁所。下車、去上廁所。
這位學生也許是把「下車」與「上廁所」搭在一塊兒了。對於這種「下廁所」須拆開示範解釋,與上述有所不同。如果他再進一步問及為什麼不說「下」,就得視程度用上前面的分析了。
原文地址: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33180
Hank47 回答:
是時候上這張圖了……
本文為果殼網網友原創,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media@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