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專家坦言,用「儀式感教養法」培養出來的孩子生活更幸福

2020-08-27 一家人三座城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對於我們和孩子來說,如果生活沒有儀式感,就沒有了那些難忘的時刻,也就失去了很多的快樂。

同樣的,在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體驗日常生活。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家庭儀式為孩子的生活帶入了一種架構,協助我們自身與家庭建立和諧的生活。」


全書她用在家庭中施行多年,效果極佳的教養秘訣告訴我們家庭儀式感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怎樣的作用,以及應該如何施行這些儀式感幫助孩子獨自、自律,與家庭感情親密。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做呢?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有用的小妙招吧。

01什麼是家庭儀式

在過去,如果有人每天按照固定的時間做相同的時間,會被認為不夠酷,不知變通或者太過迂腐,但時間改變了這種觀念,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個人經驗,都肯定了生活中那些固定、規律而重複的流程,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儀式。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認同這種儀式,但卻常常忽視對儀式的建立,那究竟什麼是儀式呢?

作者在書中指出,儀式是在特定情境或特定時間點所做的特定行為。它有著特定的規則和需要遵守的固定流程,並且需要刻意練習,讓它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便能熟悉這種儀式的流程。



比如永遠有固定的睡覺時間和睡覺儀式,固定的吃飯時間,一天至少有一次全家人一起在餐桌上用餐,而且直到用餐結束,所有人都要留在餐桌上。這樣的儀式會給每個人,尤其是孩子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

如果儀式才剛剛進入你的家庭和人生,那麼之後你會漸漸發現,你的家庭生活會因為儀式而變得輕鬆起來。因為通過儀式,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會明確和預先確定下來,也就是毫無妥協的餘地,這樣會省去很多討論的時間,讓你可以從容地安排其他事情。



02儀式感在家裡的作用

那麼儀式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作者在書中給出了9點,歸納起來就是:儀式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安定感和信賴感,降低孩子的恐懼感;儀式也能促進孩子獨立,提高他的學習力,增強專注力,並建立規則意識和設定底線;同時,儀式還能讓日常生活得到預知,幫助孩子建立秩序和方向,保持健康。

簡單來說,就是儀式讓孩子能夠擁有強健的人格,還會讓他們健康成長。

不過,儀式和規則是不同的。

規則需要去遵守,否則就會受到懲罰。儀式卻並不需要,即使沒有很好的執行,也不會受到懲罰,因為儀式呈現的是教育中的正面元素,和懲罰沒有任何關係。不過,如果儀式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約束,那就必須要趕快廢除它,如果不想取消她,那就要用更好的儀式來改進或者代替。

儀式在日常生活中會簡化我們的生活,讓人產生歸屬感,讓家人更團結,面對外人時,彼此會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儀式,會有同心協力的感受。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儀式也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傷害。比如不喜歡睡午覺的孩子,去了一個有午睡儀式的家庭中生活,那麼這個儀式對他而言就是一種折磨。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她人生中一段儀式帶來的可怕經歷。

小時候,她的阿姨去世了,表姐希望年少時的作者可以一起進入停屍間去跟阿姨道別,因為這是傳統的儀式。但作者並不願意進入停屍間,在表姐幾次勸說之後,為了讓表姐滿意才跟著她進入了停屍間。從此之後,無論作者和死者之間是什麼關係,停屍間的送別對她來說都是一種糟糕的感受。

強迫孩子去做一件父母覺得好而孩子不願意的事情,就可能會導致孩子一輩子都害怕這件事情。因為孩子對這件事的理解和我們或許完全不同,他不夠成熟,那樣的事情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只有將儀式與正面的事情聯繫起來,才會是有意義的,同時也要睡著時間、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地調整儀式,才能讓儀式真正地成為孩子成長中的小幫手。

03特殊日子的儀式,讓生活更美好

儀式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可以在很多特別的日子裡使用,讓這些特別的日子變得更加與眾不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豐富和美好的回憶。

那麼如何用儀式把這些特殊的日子變得更加美好呢?

首先,給生日一個聚會

生日是幾乎每個人都會在意的日子,這天總需要將插著拉住的蛋糕放在裝飾得很漂亮的桌子上,唱著《生日快樂歌》,吹著蠟燭、許願、拆禮物,接受大家的祝福……

這樣的生日儀式是很多人都接受並喜歡的,如果父母能夠創造一套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生日儀式,那對孩子來說會是十分特別和快樂的。比如讓壽星決定生日禮物、午餐晚餐吃什麼等都是很不錯的儀式,甚至也可以舉行一場特別的變裝會等,讓孩子在這一天感受到和平時不願意的快樂,將會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其次,讓家族慶祝活動成為心中最重要的日子

如果家族中有重大的慶祝活動,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特殊的東西,比如一套新衣服等去參加,那麼對孩子來說就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但同時,家族活動很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無法融入,這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折磨。這個時候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和孩子年齡相近的夥伴一起參與,但並不是每次都會有合適的人選。



如果活動的地方離家不是很遠,就可以邀請孩子的一個朋友一起去,那麼孩子們會很開心,也會玩到一起。也可以讓孩子帶本新的繪畫本、彩色筆、貼紙書等,讓孩子即使一個人也可以有事情做,讓他不至於那麼無聊。也可以讓孩子一起來幫忙,讓他有事情做,感受到和家人一起勞動的快樂和充實。

然後,讓傳統節日深入人心

即使生活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很多傳統節日也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按照不同的傳統節日風俗使用一些不同的儀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傳統文化,比如端午節得吃粽子,中秋節得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春節再忙也得回家等。



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用儀式幫助孩子理解節日蘊含的文化也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讓孩子不但能夠增長了知識,也能夠讓他明白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最後,孩子生病時

雖然這是一件不太讓人愉快的事情,但卻無法避免。在孩子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地寬容一些,比如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一起睡,或者得到特別想要的零食、書籍和禮物等,甚至可以在看完醫生之後,帶孩子去吃個冰激凌、漢堡,玩一會兒手機或者多看一會兒電視等。

用這些特殊的儀式,讓孩子能夠毫無壓力地去看醫生,配合醫生的治療,幫助他儘快地康復。只要每次在這些特殊時間段裡,都不斷地重複這些行為流程,那麼這些有規律的儀式就會讓孩子產生安全感,甚至有可能讓他產生期待,讓生病的感覺變得不那麼糟糕。

忙碌的生活已經剝奪了我們太多的情感,為什麼不用儀式教會孩子給生活加點鹽?

當他有一天獨自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時,儘管不知道明天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但仍然會一如既往地在每一天的清晨給自己一頓豐富的早餐,給自己一個確定的當下;也會在每一個疲倦的深夜,安心地遵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和重視節氣、節日,和自己的影子幹一杯;在世間斑斕的誘惑中沉澱下來,反思自己,反思生活。即使生活艱難,也總有時間讓自己的腳步從容一點,讓生命的節律更清晰一點……

願我們的人生都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浪漫的詩和廣闊的遠方!

相關焦點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日常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家庭儀式為孩子的生活帶入了一種架構,協助我們自身與家庭建立和諧的生活。」
  • 培養孩子儀式感的方法
    所謂儀式,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是在一定場合舉行,具有專門程序、規範的活動。儀式意味著重大事件的開始或結束,象徵承諾、宣誓、慶祝、改變甚至升華。有一位教育專家說:「教育需要創設儀式感。」>教師可在學生入學儀式、入隊儀式、少先隊員代表大會、畢業典禮等場合中,培養孩子們的儀式感。
  • 白茶清歡: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但真正的富養不是用錢堆出來的,富也不是用棍棒逼出來的養,而是能讓孩子自然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和歡愉,不刻意不偽裝真實的感覺到幸福感和安全感,這些都離不開儀式感的營造。
  • 家庭之星育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小小的儀式感,就讓狐狸感覺到安全、幸福、穩定。就像心理專家說的那樣: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為孩子提供了心靈最需要的「營養」:安全感、存在感、價值感。反觀,我們父母和小王子,孩子和狐狸又有何不同?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注意了
    一個家庭有儀式感是個是孩子精神「富養」的另一種形式。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自信,有力量,孩子也更容易獲得快樂和能量。你相信嗎?1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周歲生日,我給孩子買了一個12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自己很多的好朋友來和自己一起過生日。
  • 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專注、更認真
    這個詞,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儀式感的力量與意義。雖然空手道我沒能練下去,但是「OSU」的精神內涵始終影響著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無論是有工作服,還是口號,其實都是一種儀式,它關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和體察,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儀式感不是錢的堆砌,是對生活的信心。人有時需要用儀式感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情感。孩子長得太快,我們在猝不及防中,就會完成與他的分離。我所能希望的,是在他完全依賴我們的時候,給他更多的幸福和感動,讓他因為擁有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變成一個更好、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的人。
  • 孩子也需要「儀式感」,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幸福
    但與此同時,很多人的生活大多數時候卻是平淡無奇的,生活過得像一潭死水,經常會感覺到生活的無趣。 我們總是不禁懷念小時候的生活,明明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為什麼卻讓我們覺得那麼快樂呢?因為爸爸每月出差一次帶回來的糖果,因為每年春節才有的新衣裳、好吃的,因為每個六一兒童節才會有的禮物。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時刻,在當時匱乏的物質條件下讓我們記憶猶新、覺得彌足珍貴。
  • 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
    導讀: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從小培養孩子「儀式感」,比物質滿足更重要,做好這些娃會感激你!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
    雖然不是富裕的家庭,但JoJo媽竭盡所能地留住JoJo每一個成長瞬間,給予每個美好時刻儀式感,讓JoJo長大之後有所回憶。專家說,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長大之後情商更高。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培養儀式感要趁早,專家坦言:逢年過節有禮物收的孩子情商高。這話沒毛病,沐浴在浪漫驚喜裡的孩子,他們內心蘊含著浪漫的基因,蘊含著無盡的情趣,人因為這些情趣而變得愉悅和隨和,會設身處地的考慮周全,會有心為他人準備驚喜。
  •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幸福教育
    有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儀式感?02其次,我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其實是培養一種對幸福的感知能力。我想用這些平凡又閃亮的時刻,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對愛和幸福有感謝有回饋的人。他就會懂得,過母親節了,要對媽媽表示感謝。
  • 兒童技能教養法-拒絕說「不」更有效
    家長作為孩子學習技能的支持者與合作者,堅定的培養和幫助而不懲罰孩子,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同一展現,從孩子的需求出發,用高度的同理心尊重他們的選擇的目標技能並與他們一同合作實現這個目標技能。例如:有一個孩子十分痴迷於「火」,對點火十分著迷,甚至已經引起過3-4次嚴重的火災,造成了財產損失,你怎麼辦?
  • 生活神聖而充滿儀式感,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打造高幸福感的孩子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只不過是一次表揚,以後還會有機會的,孩子哭鬧得有點過分了。其實不然,家長每一次的陪伴都會在孩子心理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家長忽視和孩子的儀式感,忽視孩子的一些重要時刻,容易讓孩子的內心留下漏洞和空缺影響孩子的成長。一、什麼是儀式感?
  • 那些平常不注意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有這幾種缺陷
    那些平常不注意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有這幾種缺陷_4_1.jpeg怎麼培養儀式感1.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培養儀式感的,比如老師布置的親子作業,家長能認真完成,這樣不僅增加了和孩子的相處,還能使孩子感覺這件事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做的,會覺得很有意義。還有就是在孩子上學前和放學回到家之後,及時的給孩子打聲招呼。
  • 培養自覺又主動的孩子,跟風靡全球的全腦教養專家西格爾學
    國際知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全腦教養」專家丹尼爾·西格爾認為在他的暢銷書《由內而外的教養》中提到:想做好父母,必須先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深入了解自己的經歷,尤其是童年時與養育者之間的互動,才能讓孩子產生安全的依戀關係,這就是「由內而外的教育」。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最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每到過節、過生日,父母都會精心準備生日禮物、帶孩子出去玩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而那些習慣把生日和節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還會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
  • 生活需要儀式感,歐藍德幸福照相館帶你發現身邊的幸福
    「生活需要儀式感,即使再忙,也別忘了留出時間給愛和浪漫!」 生活需要儀式感!
  • 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論壇引發家長關注潮
    「芬蘭兒童技能教養法大型論壇——幫助孩子提升各種能力的魔法棒」近日在京舉辦。兒童技能教養法自2013年進入中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幫助許多家庭、學校、教師解決了許多問題。為老師、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教育工具,幫助更多的孩子快樂成長。  論壇現場,芬蘭大使嘉裡?
  • 「父母相愛,孩子看得見」,儀式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
    儀式感,其實就是用正式莊重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很無趣很平凡普通的事,從中發現更多的樂趣。而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更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熱愛生活,這樣的家庭幸福指數也會比一般家庭更高!「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這也是經常被遺忘的事情。」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只有有儀式感的父母才會培養出有儀式感的孩子,而沒有儀式感的孩子從不曾被愛,也永遠學不會去愛。愛你的人不一定會送你禮物,但用心挑選,為你準備禮物的人一定很愛你。
  • 學習輸入與輸出關係,富爾曼兒童技能教養法和費曼學習法給你答案
    費曼學習法今天向大家介紹芬蘭兒童教育專家本·富爾曼的兒童技能教養法。富爾曼兒童技能教養法主要針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做事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不會和小朋友交往等等,通過在學習和生活中,把問題轉化為技能進行學習和訓練,從而提高兒童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