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之星育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2020-12-25 百科教育1

馬上就要聖誕節了,作為父母,你有給孩子準備什麼禮物嗎?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注重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衣服能穿不就行了,哪有那麼多講究!」

可能對於他們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1.儀式感,情緒的穩定器

以前看《小王子》時,有一段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

小王子馴養狐狸後,第二天又去看它。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為什麼?」小王子問

狐狸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進而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小的儀式感,就讓狐狸感覺到安全、幸福、穩定。

就像心理專家說的那樣: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為孩子提供了心靈最需要的「營養」:安全感、存在感、價值感。

反觀,我們父母和小王子,孩子和狐狸又有何不同?

我們的隨心所欲換來的是孩子們情緒的無處安放,我們的實際讓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傷害。

但若有儀式,孩子便能確信父母的愛是存在的,他們心裡也會充滿自信和希望。

2.儀式感,價值觀的傳輸器

特別認同作家小麥芃芃的一段話:「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價值觀。」

「給孩子過生日,告訴他大了一歲,要比以前更好,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更有使命感;陪孩子參加學校的親子運動會,匯報演出,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和認同感;讓孩子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的時候,給爸爸媽媽和老師送上祝福,讓孩子懂得感恩。」

同樣的,當孩子想要儀式感時,父母的拒絕和否定,也會讓孩子從中獲得他的價值觀:「我不對,我不該要」、「我不配」、「媽媽/爸爸不愛我」等等。

所以,有儀式感的家庭往往都很幸福。

心理學博士Barbara Fiese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於【家族儀式傳承】的研究,也發現家庭【儀式感】具備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讓成員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是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

可見,儀式感,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儀式,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價值觀的傳遞,家風的傳承。

為人父母,若能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良好品質和習慣,傳承給後人,那會是他們最大的驕傲和安慰,也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3.儀式感,培養愛的能力

電影《奇蹟男孩》中,有段場景,令人難忘。

好朋友傑克問奧吉:你有沒有想過去做整容手術?

奧吉一本正經地說:沒有,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整?

傑克聽完楞了,有點尷尬。

奧吉卻笑了,繼續說道:我已經整過容了,整了很多次才這麼帥的。

一邊說著,一邊擺著自己很帥的姿勢。

看著奧吉那樣幽默又自信的回答,讓我忍不住含淚微笑。

一個從出生就面部畸形,10年內,經歷了2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才勉強能夠聽見,看見的男孩,是怎樣才能做到在眾人面前從容自若,在他人諷刺嘲笑下,依然善良自信的?

這個功勞當然要歸結於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家庭。

奧吉在10歲前,沒有上過學,一直是媽媽在家裡教他文化知識,但該有的儀式,從來不缺。正因為家人穩定持久的愛,才能讓奧吉有了上學的勇氣。

開學的第一天,帶著太空人頭盔的奧吉,在爸媽和姐姐的陪同下,來到學校。為了鼓勵和支持奧吉,他們還分別對他說了話。放學回來後,也是及時詢問奧吉上學的感受,幫助他排解心中的憤懣。

在爸爸媽媽和姐姐的日益關懷下,他終於突破內心,走出自我,用自己的善良交到一個又一個的朋友,收穫了來自其他同學的善意,最後學校頒給了奧吉一個「最有魅力」的獎項,讓所有人都知道了奧吉。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道:「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童年感受到足夠多的愛,才不會用一生去尋找,才有能力愛別人。

愛滿則溢,就是這個道理。

從現在開始,給孩子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人生吧。

每天互道早晚安;

每次出門擁抱告別;

每次節日精心準備……

讓我們的生活,除了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除了苦難和心酸,還有勇氣和希望。

相關焦點

  • 有儀式感的家庭,往往能養出更幸福的孩子,願每個父母都能明白
    而這,便是孩子心中完美的生日派對,這種生活的儀式感,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會一步一步伴隨著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開心,越來越幸福。父母應該怎麼去營造生活的儀式感?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公主、王子夢,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會對生日、節日有重大的期待,為什麼?因為,生活需要儀式感,這些儀式感不是無用的東西,它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期待與幸福。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1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孩子更懂愛黃磊曾經在《奇葩說》上面說:「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的女兒求婚,而對方說不辦婚禮,那麼他會跟女兒說:不要嫁給他!
  • 儀式感是小,幸福感是大,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難養出幸福的娃
    雖然說幸福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但是在感受的前提條件下是需要有行為表現出來,從而能夠讓孩子去從行為當中體驗到幸福。現在一些家庭但總是缺少了儀式的,有些父母則是認為儀式感不重要,根本就沒必要,要浪費時間去搞這些美的儀式感,反正生活也是這樣子過,沒必要浪費自己珍貴的時間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 有儀式感的家庭,更能培育出幸福的孩子,希望父母都能明白的道理
    孩子生日臨近,他已經不下數次詢問媽媽,"生日還有多久到呀。"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相信每一個父母都一定經歷過,孩子對於生日這樣特殊的日子總是格外上心,這都是源於人內心對於儀式感的期盼。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兒時的你難道不期待自己生日來臨那一天嗎?
  • 「父母相愛,孩子看得見」,儀式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
    儀式感,其實就是用正式莊重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很無趣很平凡普通的事,從中發現更多的樂趣。而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更能夠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生活,熱愛生活,這樣的家庭幸福指數也會比一般家庭更高!再說,儀式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小王子》裡有一段經典對白:狐狸說:「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 一個家庭缺少儀式感,孩子未來會成才?會幸福嗎?答案:不會
    覺得生活就要實實在在,教育孩子更不能講究形式主義。其實,儀式感絕非形式主義,不論是生活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儀式感能很好的培養一個孩子的情商和對美好生活的態度。父母在家庭中,每逢重要的節日和時間點,包括孩子的每一次獲得漂亮的成績和進步時,給足了儀式感的小慶祝。會給孩子帶了莫大的幸福和溫暖,深切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愛。而且孩子同樣會回報給父母同樣的愛護和尊敬。
  • 白茶清歡: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養出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呢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偶爾的驚喜和儀式感,是給孩子最好的「富養」。儀式感為孩子注入安全感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儀式感讓孩子擁有清晰的目標在孩子過生日時,為他舉辦一個儀式。生日前幾天,和孩子聊一聊,讓孩子意識到,他即將長大一歲,新的一歲,需要有點新變化。
  • 幼兒園「豪華」畢業禮被群嘲,沒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生活要有儀式感,注重孩子成長的儀式感,才能養出幸福自信的孩子。整個家庭會其樂融融,感覺很美好,很友愛,所以我朋友也會把她家裡待人接物的方式帶到她的生活圈子裡,這就是潛移默化的教育。
  • 儀式感缺失的家庭,孩子會成才、會幸福嗎?長大後恐難在社會立足
    ,陪伴孩子去做「有儀式感」「有意義」的事情,更可以讓孩子倍感幸福,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總會倍感幸福,每天有父母的陪伴,有所期待,就有了小目標和大目標。人有了期待就會有動力去前行,小明的人生軌跡就是往積極陽光的方向在發展。
  • 有儀式感的家庭,會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家有孩子的這樣做
    90後育兒樣樣事情都講求儀式感,孩子100天,孩子周歲生日,孩子第一次爬行,孩子第一次叫媽媽,孩子第一次走路等等,有些人覺得矯情,覺得在抖音和朋友圈曬孩子是炫耀,但其實這只是當代父母記錄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也是父母注重儀式感的表現。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恐怕難有大作為
    爸爸媽媽對孩子最美好的期待就是他們未來能夠幸福,而且對於幸福的定義已經遠遠不僅停留在物質的基礎上。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能夠在經濟上享受富足,但是卻往往缺乏幸福感,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的少,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當中缺乏儀式感。
  • 充滿「儀式感」的家庭,是孩子最好的童年禮物
    孩子在童年時光裡感受到很多愛,才不會用一生去尋找;擁有過足夠多的愛,才懂得去複製愛、傳遞愛!充滿了「儀式感」的家庭,不僅能夠給孩子充足的愛,更能夠教會孩子如何分享和傳承愛,是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禮物!01|儀式感,是一個溫馨家庭不可或缺的什麼是家庭儀式感?
  • 家庭要有「儀式感」,養出的孩子才幸福,不然孩子長大難成大器
    這位媽媽把孩子的每個成長細節都營造出儀式感,比如每天問「早安」,睡前說「晚安」,參加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活動,生活在重視儀式感的家庭中,孩子成長不僅是幸福快樂的,更是富足圓滿的。《小王子》中曾對「儀式感」做出這樣的定義:儀式感的存在,是它讓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生活儀式感,讓孩子更幸福聖埃克蘇佩裡,作為一個浪漫的法國人,在《小王子》裡這樣講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這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潛移默化下,孩子明白,在每一個平凡而重複的日子裡,可以過得不一樣,可以活得更有趣、更幸福。儀式感成為了平淡生活的標記,讓孩子們記得去年這個時候自己在做什麼。它能給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每一個無意義的重複性的動作賦予內涵。
  • 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儀式感是賦予某個時間和時刻特殊意義的東西,說白了,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重視和熱愛。儀式感對愛人,對孩子都意義重大,它傳遞著一份濃濃的愛,也傳承著一份愛的能力。有儀式感的家庭,容易養出幸福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明白3點!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注意了
    一個家庭有儀式感是個是孩子精神「富養」的另一種形式。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自信,有力量,孩子也更容易獲得快樂和能量。你相信嗎?1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周歲生日,我給孩子買了一個12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自己很多的好朋友來和自己一起過生日。
  • 從孫儷為女兒慶生看:孩子生日儀式感不可少,輕鬆家庭環境更重要
    一家人很幸福甜蜜,同祝小花生日快樂!現實生活中,多少小朋友的生日過的很潦草,這並不是普通人與明星之間的財富差距問題,而是很多家長沒有意義到孩子生日的儀式感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一下,給孩子慶祝生日真的很重要?輕鬆的家庭關係真的很重要?
  • 從《小歡喜》看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14(讓家庭生活有儀式感)
    現在想想,片中也有宣揚家庭儀式感代代相傳的寓意。兒子看到母親為外婆泡腳,主動學著打水為媽媽洗腳,將儀式感奉行下去,讓母子都感受到強烈的家庭溫馨和親情,將孝敬與感恩銘記於心。現實生活中,我們傳遞給孩子怎樣的價值觀,孩子就更容易向怎樣的方向發展,而儀式感正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裡程碑,是孩子自我認同感的催化劑,生活中富有儀式感的孩子,日後面對生活的態度也會更堅強。
  • 養出優秀的孩子,家庭需要儀式感
    家庭儀式感,在很多家庭越來越重視。這些家庭儀式感的小事,可能將會提高你家庭幸福指數,造就孩子高智商、具有獨立探索精神、內心充滿愛的品質和力量。1:準備幾個相冊,把爸爸媽媽戀愛到結婚的照片,孩子成長的照片洗出來,按時間順序保存下來,一段時間後拿出來和家人孩子一起分享照片中的故事;2: 在每個月固定時間那個周末或指定一天作為家庭聚餐日,可以邀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參加,可以選擇在家、酒店、野外聚餐等多種形式;3: 每周一次家庭會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參加並發表對每一位家人的不滿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