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聖誕節了,作為父母,你有給孩子準備什麼禮物嗎?
我們身邊有一些父母,十分注重實際:
「小孩子過什麼生日!」
「奇奇怪怪的節日,瞎湊什麼熱鬧!」
「衣服能穿不就行了,哪有那麼多講究!」
可能對於他們而言,做不做這些事情,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減少,但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1.儀式感,情緒的穩定器
以前看《小王子》時,有一段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
小王子馴養狐狸後,第二天又去看它。
狐狸說:「你每天最好相同時間來。」
「為什麼?」小王子問
狐狸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進而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狐狸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小小的儀式感,就讓狐狸感覺到安全、幸福、穩定。
就像心理專家說的那樣: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為孩子提供了心靈最需要的「營養」:安全感、存在感、價值感。
反觀,我們父母和小王子,孩子和狐狸又有何不同?
我們的隨心所欲換來的是孩子們情緒的無處安放,我們的實際讓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傷害。
但若有儀式,孩子便能確信父母的愛是存在的,他們心裡也會充滿自信和希望。
2.儀式感,價值觀的傳輸器
特別認同作家小麥芃芃的一段話:「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儀式感,他就會從中獲得怎樣的價值觀。」
「給孩子過生日,告訴他大了一歲,要比以前更好,讓他對自己的人生更有使命感;陪孩子參加學校的親子運動會,匯報演出,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和認同感;讓孩子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的時候,給爸爸媽媽和老師送上祝福,讓孩子懂得感恩。」
同樣的,當孩子想要儀式感時,父母的拒絕和否定,也會讓孩子從中獲得他的價值觀:「我不對,我不該要」、「我不配」、「媽媽/爸爸不愛我」等等。
所以,有儀式感的家庭往往都很幸福。
心理學博士Barbara Fiese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於【家族儀式傳承】的研究,也發現家庭【儀式感】具備強有力的黏合作用,能讓成員體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是維持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
可見,儀式感,並不僅僅只是一個儀式,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價值觀的傳遞,家風的傳承。
為人父母,若能將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良好品質和習慣,傳承給後人,那會是他們最大的驕傲和安慰,也是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3.儀式感,培養愛的能力
電影《奇蹟男孩》中,有段場景,令人難忘。
好朋友傑克問奧吉:你有沒有想過去做整容手術?
奧吉一本正經地說:沒有,從來沒想過,為什麼要整?
傑克聽完楞了,有點尷尬。
奧吉卻笑了,繼續說道:我已經整過容了,整了很多次才這麼帥的。
一邊說著,一邊擺著自己很帥的姿勢。
看著奧吉那樣幽默又自信的回答,讓我忍不住含淚微笑。
一個從出生就面部畸形,10年內,經歷了27次大大小小的手術,才勉強能夠聽見,看見的男孩,是怎樣才能做到在眾人面前從容自若,在他人諷刺嘲笑下,依然善良自信的?
這個功勞當然要歸結於這個充滿儀式感的家庭。
奧吉在10歲前,沒有上過學,一直是媽媽在家裡教他文化知識,但該有的儀式,從來不缺。正因為家人穩定持久的愛,才能讓奧吉有了上學的勇氣。
開學的第一天,帶著太空人頭盔的奧吉,在爸媽和姐姐的陪同下,來到學校。為了鼓勵和支持奧吉,他們還分別對他說了話。放學回來後,也是及時詢問奧吉上學的感受,幫助他排解心中的憤懣。
在爸爸媽媽和姐姐的日益關懷下,他終於突破內心,走出自我,用自己的善良交到一個又一個的朋友,收穫了來自其他同學的善意,最後學校頒給了奧吉一個「最有魅力」的獎項,讓所有人都知道了奧吉。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道:「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童年感受到足夠多的愛,才不會用一生去尋找,才有能力愛別人。
愛滿則溢,就是這個道理。
從現在開始,給孩子一個充滿儀式感的人生吧。
每天互道早晚安;
每次出門擁抱告別;
每次節日精心準備……
讓我們的生活,除了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除了苦難和心酸,還有勇氣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