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缺失的家庭,孩子會成才、會幸福嗎?長大後恐難在社會立足

2020-08-29 全能辣媽plus

文/全能辣媽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的生活過得更&34;更&34;更&34;,但不僅僅是情侶之間或者是愛人之間才需要,孩子也是需要儀式感的

孩子若是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中長大,他們的人生會有另外一番景象。有的家長會覺得儀式不重要,還是要實際一點,什麼禮物和形式都比不上「給孩子零花錢」實在。

但是相比父母給孩子錢,陪伴孩子去做「有儀式感」「有意義」的事情,更可以讓孩子倍感幸福,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無「儀式感」的家庭差距明顯

小明和小非住對門,兩個家庭的氛圍是極其不一樣的。小明的爸媽是樂天派,非常注重生活,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小明去郊外野炊,並拍下一張全家福。

小明在這樣注重儀式感,家庭氛圍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長大,性格也非常開朗活潑,並且待人待物落落大方,學習上不僅成績好,還被老師評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學霸。

在小明的世界裡,從他上幼兒園開始,爸爸媽媽就告訴他,每個周末是我們的開心旅行日。每周一到周五,我們一家人都要好好上學,好好上班,只要學習工作做得好,周末我們就可以滿足自己一個小願望。

小明自從上幼兒園小班開始,就把爸爸媽媽的許諾記得清清楚楚,並非常期待每個周末的到來。所以在學校裡她學習總是十分認真,也很聽老師的話,並且非常開心愉快地和小夥伴們玩耍。每一天放學後,她都會看著日曆,然後乖乖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飯,玩耍後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就去睡覺。

小明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並且是非常快樂幸福的。每個周末小明的爸爸媽媽也會履行諾言帶著小明一起去野炊,並給小明偷偷準備最心儀的禮物。小明的生活和學習就這樣正能量滿滿,積極向上地上了軌道,小明是幸福的,幸福的孩子各方面總會成長地格外突出。

然而,小明的鄰居小非就沒有小明這麼幸運了,他的爸爸媽媽都忙著做生意,從他記事起就很少見到爸爸媽媽。每次爸爸媽媽回來就是給他錢,所以從小他就成了一個注重享受和吃喝玩樂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但小非長大後成績一直不好,也不想再學習,早早地就進入了社會。小非是幹啥啥不成,只等著啃老,他的爸媽非常後悔小時候沒有管教和陪伴小非。

由此可見,家庭有沒有儀式感,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會有很大影響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大多沒有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沒有憧憬和美好的回憶,很容易就成長為「一事無成」的沒有作為的孩子。

然而,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總會倍感幸福,每天有父母的陪伴,有所期待,就有了小目標和大目標。人有了期待就會有動力去前行,小明的人生軌跡就是往積極陽光的方向在發展。他的家庭就是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他的家庭氛圍也息息相關

為什麼說家庭儀式感帶給孩子的感受,比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更會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家庭儀式感帶給孩子的感受

1. 儀式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一個家庭若是擁有儀式感,這個家庭可以說是一個外放的家庭,是一個懂得把愛「講出來」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感受到父母帶給他的愛,也會把自己的愛毫無保留的分享給父母。收穫父母滿滿愛的孩子,自然就會成長為樂天派,很容易溝通和交流,也會對他人和朋友十分友善。




樂天派的孩子自信是非常足的,在成長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便可以坦然自若。懂得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是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擁有的特質,而這個特質不只是與生俱來的,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

而擁有儀式感的家庭可以給予孩子百分百的安全感和愛,所以不要小看儀式感,比起金錢,它更可以讓孩子倍感幸福快樂,收穫滿滿地安全感,擁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和能力。

2. 儀式感是有傳染力的

從小在有儀式感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擁有愛與被愛的強大能力,非常容易讓身邊的人感到親切自在,是一個在人際交往上面的常勝將軍。

儀式感是有傳染力的,從小在爸媽愛的氛圍裡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在自己的家庭當中傳遞這份愛,惠及下一代。儀式感是一種精神食糧,它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去積極生活,也可以讓孩子的未來更加的美好和精彩。

有的父母可能自己小時候不是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中成長的,所以不知道儀式感怎麼做出來,如何能讓一件普通的事情更有儀式感。

家庭該如何正確加入「儀式感」

1.吃飯時的儀式感

吃飯雖說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也可以有儀式感的,比如精心的擺盤,用一些可愛的餐具都是可以增加吃飯的興趣,促進親子之間的距離的。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如果吃飯細嚼慢咽,不挑食好好的吃,那麼吃完飯我們可以做一個你喜歡的遊戲作為獎勵。

2.每天一句愛的表達

送孩子上學時,晚上睡覺或早上起床時,父母可以試著對孩子說一句「寶貝,爸爸媽媽愛你」或者是輕輕的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踏實。

孩子心裡知道爸爸媽媽的愛,便充滿了安全感,在學校或者以後獨立生活時,也會非常的自信。

3.特殊節日的儀式感

很多父母不太喜歡過節,因為每天上班特別累,放假就想休息,而如果父母不注重節日和禮節,孩子自然不懂得一些傳統文化。

如果想讓孩子更加懂得每天生活的意義和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那麼父母就要重視每個節日了,珍惜美好生活,珍惜不浪費糧食和物資,讓孩子明白各個節日的由來,為什麼要吃不同的食物。

比如端午節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包粽子,不在乎孩子包的好不好看,味道好不好,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參與的過程。節日裡拍一張全家合照,表情動作可以誇張一些,洗出來貼在照片牆上,這樣孩子就可以留作回憶,也會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個點滴瞬間

辣媽語錄

幸福的孩子,有所成就的孩子是一步步培養出來的,唯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儀式感的生活,孩子才會更加的優秀,父母以後也可以更加的省心和幸福。

相關焦點

  • 一個家庭缺少儀式感,孩子未來會成才?會幸福嗎?答案:不會
    孩子成長中最大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父母想讓孩子體會到快樂幸福,那麼陪伴一定少不了。父母平時回到家後,放下手裡的手機,多花時間去陪伴孩子。父母在家庭中,每逢重要的節日和時間點,包括孩子的每一次獲得漂亮的成績和進步時,給足了儀式感的小慶祝。會給孩子帶了莫大的幸福和溫暖,深切的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愛。而且孩子同樣會回報給父母同樣的愛護和尊敬。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恐怕難有大作為
    爸爸媽媽對孩子最美好的期待就是他們未來能夠幸福,而且對於幸福的定義已經遠遠不僅停留在物質的基礎上。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能夠在經濟上享受富足,但是卻往往缺乏幸福感,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的少,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當中缺乏儀式感。
  • 「父母相愛,孩子看得見」,儀式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究竟有多幸福
    儀式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是對生活的重視,它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村上春樹說到儀式感,你覺得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很多人認為它是無聊人的消遣,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個所謂的「消遣」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究竟蘊含著多大的能量!
  • 儀式感是小,幸福感是大,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難養出幸福的娃
    所以就沒有在生活中給孩子這種儀式感。有些父母則是認為儀式感是沒有必要的,只會浪費使一些不需要過多虛假的東西,但是其實父母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家庭更是需要儀式感的,儀式感的存在能對孩子的內心安全感進行增強,能夠使得孩子的幸福感增強,讓孩子能夠感受到幸福。
  • 家庭要有「儀式感」,養出的孩子才幸福,不然孩子長大難成大器
    刷到一個視頻,一位媽媽說孩子的每次生日都會有不同的主題,孩子今年的生日主題是黑金星星,原因是孩子喜歡黑色。生日當天,家庭成員起床後,都會對孩子說一句「生日快樂」,她會帶孩子專門去拍生日照,幫孩子布置生日會場。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1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為什麼生活需要儀式感?一個很好的答案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生存。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與矯情無關,與物質基礎無關,而是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重視,對自己的重視。生活就擺在那裡,活成什麼樣,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態度。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儀式感讓孩子擁有清晰的目標在孩子過生日時,為他舉辦一個儀式。生日前幾天,和孩子聊一聊,讓孩子意識到,他即將長大一歲,新的一歲,需要有點新變化。這個儀式既能帶給孩子目標感,也賦予他們使命感,孩子會認為這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事情。到時,不用家長催促,他們也會自己努力。
  • 家庭之星育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小王子問狐狸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幸福。到了四點鐘,我就會坐立不安;進而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應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 白茶清歡: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養出的孩子總是笑嘻嘻的,看上去快樂無憂,習慣把生日當成普通日子過很少準備禮物,父母呢時不時忘記孩子生日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嘴角習慣耷拉著眼神裡總是少了些快樂的光彩。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在孩子們的眼裡,生日是一年僅有一次的難得日子,這一天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充滿儀式感,孩子更幸福。
  • 有儀式感的家庭,會增強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家有孩子的這樣做
    90後育兒樣樣事情都講求儀式感,孩子100天,孩子周歲生日,孩子第一次爬行,孩子第一次叫媽媽,孩子第一次走路等等,有些人覺得矯情,覺得在抖音和朋友圈曬孩子是炫耀,但其實這只是當代父母記錄孩子成長的一種方式,也是父母注重儀式感的表現。
  • 被「窮養」的女孩長大後會幸福嗎?這些傷痛,可能一生都難治癒
    文|空谷幽蘭有些家庭當中,向來都是奉行「窮養」政策,認為只有窮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加的有毅力,如此可以磨練他們的心性,讓孩子將來能夠變得更加優秀和獨立。但實際上,過分的窮養孩子,不僅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甚至還會影響孩子的一輩子。尤其是對於女孩子而言,過分窮養出來的女兒,到日後大都不會幸福。窮養所造成的一些傷害,是會直接跟著孩子一輩子的。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過分窮養的女孩子最後到底怎麼樣了,這三個過來人的遭遇,真扎心。
  • 儀式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幸福教育
    我們家是一個非常注重儀式感的家庭。娃每年過生日的時候,家人都會為他準備蛋糕和禮物,我想讓孩子從小知道,生日代表著幸福和祝福。有很多人會問,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儀式感?過情人節了,需要給愛人準備愛的禮物……我相信小的時候越擁有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越有安全感,越能給予別人同樣的愛。
  • 儀式感,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他說,長大後,去了美國,才知道,這就叫儀式感的生活——我很感恩,我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裡長大,儀式感有時候我在想,從小缺乏儀式感,聚會和派對的孩子,童年的記憶裡,一定會有一塊蒼白,少了一些驚喜和感動。孩子長得太快,我們在猝不及防中,就會完成與他的分離。我所能希望的,是在他完全依賴我們的時候,給他更多的幸福和感動,讓他因為擁有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時刻,變成一個更好、更有信心、更有力量的人。
  • 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專注、更認真
    這個詞,也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儀式感的力量與意義。雖然空手道我沒能練下去,但是「OSU」的精神內涵始終影響著我的工作與生活。其實無論是有工作服,還是口號,其實都是一種儀式,它關乎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和體察,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 儀式感強的家,養出的娃更能融入社會,幾個必備的儀式爸媽需要有
    儀式感這三個字,對於正在熱戀中的情侶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因為這時候,他們會非常在乎儀式感這個東西,時不時地為對方製造一些小驚喜,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然而很多人忽視了家庭中的儀式感,實際上家庭中的儀式感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如談戀愛一樣,在一個沒有任何儀式感的家庭裡,孩子不會有非常幸福的感覺,而且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製造快樂驚喜。
  • 萌娃做這事儀式感滿滿,如何提升孩子儀式感,讓孩子幸福一生
    喝完後輕輕放下藥杯,整個過程舉止端莊。難怪有網友評論:這是修煉的什麼功夫,喝個藥要這麼多儀式感!日常生活中儀式感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秩序,讓孩子更加獨立自律,讓他有意識地去規劃自己的日常生活。德國兒童心理專家、心理學碩士梅蘭妮葛列瑟聯合幼兒教育學校創始人艾克霍佛曼出版的《孩子需要家庭儀式感》一書中指出:「家庭儀式為孩子的生活帶入了一種架構,協助我們自身與家庭建立和諧的生活。」
  • 生活要有儀式感,孩子才會幸福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注意了
    一個家庭有儀式感是個是孩子精神「富養」的另一種形式。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自信,有力量,孩子也更容易獲得快樂和能量。你相信嗎?1生活要有儀式感。前幾天兒子過10周歲生日,我給孩子買了一個12寸的蛋糕,兒子還邀請了自己很多的好朋友來和自己一起過生日。
  • 孩子在自信缺失後會怎樣
    孩子在自信缺失後,孩子會有自卑心理,沒有安全感。做什麼都沒有精神。這樣對孩子的以後影響非常不好。不要剝奪孩子的自信心。要更多的給於孩子關心、愛護。讓孩子在愛的懷抱中茁壯成長,健康快樂的長大。讓孩子慢慢的長大,不要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時光。讓孩子正常的,快樂的,健康的長大好嗎!我們的孩子需要關心,我們的孩子需要溫暖的懷抱,我們的孩子需要父母、老師的理解和呵護。
  • 給孩子過聖誕節,是生活必需的儀式感!
    就算有一天他們終將長大,每每聖誕節到來,幸福的儀式感就會重啟,多美好!昨天才剛剛12月2號,女兒放學回來,就把聖誕樹從地下室拿上來了,心心念念的期盼著聖誕老人的禮物。從她記事起,差不多每年都能收到聖誕禮物,我一般都是提前準備好放在地下室,然後在平安夜等她睡著後,再從地下室拿上來,偷偷放在她床頭上,給她一份驚喜。
  • 心理學:生長在沒有參與感的家庭,長大後成家也會很晚
    童年時期缺乏家庭的參與感,長大後對於家庭的概念會很薄弱。在他們看來,無論自己身處怎樣的環境之中都一樣,既然都一樣那麼就沒有必要建立家庭。從現實分析,多數缺乏家庭概念的情況是,在家庭中缺乏參與感,感覺自己在家庭中像一個外人一樣。他們不能從家庭中得到掌控感,自然也沒有對家庭的責任感產生,所以他們成長會很慢,成家也會很晚,成家的過程也會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