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能辣媽
生活需要「儀式感」,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的生活過得更&34;更&34;更&34;,但不僅僅是情侶之間或者是愛人之間才需要,孩子也是需要儀式感的。
孩子若是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中長大,他們的人生會有另外一番景象。有的家長會覺得儀式不重要,還是要實際一點,什麼禮物和形式都比不上「給孩子零花錢」實在。
但是相比父母給孩子錢,陪伴孩子去做「有儀式感」「有意義」的事情,更可以讓孩子倍感幸福,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明和小非住對門,兩個家庭的氛圍是極其不一樣的。小明的爸媽是樂天派,非常注重生活,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小明去郊外野炊,並拍下一張全家福。
小明在這樣注重儀式感,家庭氛圍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長大,性格也非常開朗活潑,並且待人待物落落大方,學習上不僅成績好,還被老師評為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學霸。
在小明的世界裡,從他上幼兒園開始,爸爸媽媽就告訴他,每個周末是我們的開心旅行日。每周一到周五,我們一家人都要好好上學,好好上班,只要學習工作做得好,周末我們就可以滿足自己一個小願望。
小明自從上幼兒園小班開始,就把爸爸媽媽的許諾記得清清楚楚,並非常期待每個周末的到來。所以在學校裡她學習總是十分認真,也很聽老師的話,並且非常開心愉快地和小夥伴們玩耍。每一天放學後,她都會看著日曆,然後乖乖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晚飯,玩耍後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就去睡覺。
小明每一天都是充實的,並且是非常快樂幸福的。每個周末小明的爸爸媽媽也會履行諾言帶著小明一起去野炊,並給小明偷偷準備最心儀的禮物。小明的生活和學習就這樣正能量滿滿,積極向上地上了軌道,小明是幸福的,幸福的孩子各方面總會成長地格外突出。
然而,小明的鄰居小非就沒有小明這麼幸運了,他的爸爸媽媽都忙著做生意,從他記事起就很少見到爸爸媽媽。每次爸爸媽媽回來就是給他錢,所以從小他就成了一個注重享受和吃喝玩樂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但小非長大後成績一直不好,也不想再學習,早早地就進入了社會。小非是幹啥啥不成,只等著啃老,他的爸媽非常後悔小時候沒有管教和陪伴小非。
由此可見,家庭有沒有儀式感,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會有很大影響的。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大多沒有父母的陪伴和關愛,沒有憧憬和美好的回憶,很容易就成長為「一事無成」的沒有作為的孩子。
然而,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總會倍感幸福,每天有父母的陪伴,有所期待,就有了小目標和大目標。人有了期待就會有動力去前行,小明的人生軌跡就是往積極陽光的方向在發展。他的家庭就是一個有儀式感的家庭,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他的家庭氛圍也息息相關。
為什麼說家庭儀式感帶給孩子的感受,比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更會讓孩子感受到快樂?
1. 儀式感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一個家庭若是擁有儀式感,這個家庭可以說是一個外放的家庭,是一個懂得把愛「講出來」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孩子就會非常容易感受到父母帶給他的愛,也會把自己的愛毫無保留的分享給父母。收穫父母滿滿愛的孩子,自然就會成長為樂天派,很容易溝通和交流,也會對他人和朋友十分友善。
樂天派的孩子自信是非常足的,在成長過程中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便可以坦然自若。懂得克服困難,迎難而上是安全感十足的孩子擁有的特質,而這個特質不只是與生俱來的,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
而擁有儀式感的家庭可以給予孩子百分百的安全感和愛,所以不要小看儀式感,比起金錢,它更可以讓孩子倍感幸福快樂,收穫滿滿地安全感,擁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和能力。
2. 儀式感是有傳染力的
從小在有儀式感家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擁有愛與被愛的強大能力,非常容易讓身邊的人感到親切自在,是一個在人際交往上面的常勝將軍。
儀式感是有傳染力的,從小在爸媽愛的氛圍裡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在自己的家庭當中傳遞這份愛,惠及下一代。儀式感是一種精神食糧,它可以教會孩子如何去積極生活,也可以讓孩子的未來更加的美好和精彩。
有的父母可能自己小時候不是在有儀式感的家庭中成長的,所以不知道儀式感怎麼做出來,如何能讓一件普通的事情更有儀式感。
1.吃飯時的儀式感
吃飯雖說是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但也可以有儀式感的,比如精心的擺盤,用一些可愛的餐具都是可以增加吃飯的興趣,促進親子之間的距離的。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如果吃飯細嚼慢咽,不挑食好好的吃,那麼吃完飯我們可以做一個你喜歡的遊戲作為獎勵。
2.每天一句愛的表達
送孩子上學時,晚上睡覺或早上起床時,父母可以試著對孩子說一句「寶貝,爸爸媽媽愛你」或者是輕輕的親吻一下孩子的額頭,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踏實。
孩子心裡知道爸爸媽媽的愛,便充滿了安全感,在學校或者以後獨立生活時,也會非常的自信。
3.特殊節日的儀式感
很多父母不太喜歡過節,因為每天上班特別累,放假就想休息,而如果父母不注重節日和禮節,孩子自然不懂得一些傳統文化。
如果想讓孩子更加懂得每天生活的意義和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那麼父母就要重視每個節日了,珍惜美好生活,珍惜不浪費糧食和物資,讓孩子明白各個節日的由來,為什麼要吃不同的食物。
比如端午節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動手包粽子,不在乎孩子包的好不好看,味道好不好,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參與的過程。節日裡拍一張全家合照,表情動作可以誇張一些,洗出來貼在照片牆上,這樣孩子就可以留作回憶,也會更加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個點滴瞬間。
幸福的孩子,有所成就的孩子是一步步培養出來的,唯有父母和孩子一起快樂的成長,擁有一個儀式感的生活,孩子才會更加的優秀,父母以後也可以更加的省心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