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生長在沒有參與感的家庭,長大後成家也會很晚

2020-09-05 九霄心理

童年時期缺乏家庭的參與感,長大後對於家庭的概念會很薄弱。

留心觀察身邊成家比較晚的人,他們意識中對於家庭的觀念非常的薄弱,甚至會有排斥。認知心理學派的說法就是,一個人的性格、信念、認知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因為腦海中對於家庭的觀念薄弱,甚至排斥,所以從認知上不願意過早的建立家庭。導致家庭觀念薄弱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由於個體缺乏家庭參與感,以及不良教養方式,導致個體缺乏家庭的觀念。

缺乏家庭的概念

每個人都有這樣一種本能,通過與周圍人和環境的互動,來確定自己與當前處境之間的關係。個體在童年經歷中,會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確定自己與家庭環境的關係。包括向父母尋求愛撫和食物,提出要求,違背指令,參與家庭決策等方式。通過向父母尋求愛撫和食物,來確定自己是否可以信任他們。如果愛撫和食物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那麼個體就會信任父母。如何缺乏愛撫和食物的供給,個體就會難以建立對父母的信任感。

當個體從家庭中走出來,步入學校或者社會的時候,也會通過與周圍人和環境的互動,來確定自己與當前處境的關係。如果個體發現,當自己身處家庭環境與身處其他環境中沒有區別時,就會導致個體缺乏家庭的概念。比如,個體無論身處家庭還是其他環境,感受到的都是冷落、拒絕、排斥和被拋棄的感覺,那麼個體就沒有對家庭的概念。再比如,個體無論身處家庭還是其他環境,感受到的都是愛、包容、歸屬和理解,那麼個體同樣缺乏家庭的概念。

缺乏家庭概念的個體,從認知上就沒有建立家庭的觀念。在他們看來,無論自己身處怎樣的環境之中都一樣,既然都一樣那麼就沒有必要建立家庭。從現實分析,多數缺乏家庭概念的情況是,在家庭中缺乏參與感,感覺自己在家庭中像一個外人一樣。他們不能從家庭中得到掌控感,自然也沒有對家庭的責任感產生,所以他們成長會很慢,成家也會很晚,成家的過程也會很艱難。

缺乏家庭的責任

沒有參與感,不能對重大問題作出決策,也就缺乏對家庭的責任感。責任來源於決策,這意味著:如果這個決定是由我做出的,那麼我也應該對這個決定負責。父母不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也就意味著你在培養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有的父母也會通過象徵性徵求孩子的意見,其實根本不會理睬孩子的意見,這種做法也會讓孩子失去參與感。這樣的孩子不僅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完全沒有任何作用,還會意識到父母在欺騙、敷衍自己,孩子也會以相同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缺乏家庭的責任,長大後不僅成家晚,而且成家之後缺乏對家的責任感。由於不明白家庭對自己意味著什麼,所以沒有那麼強烈的動機成家。又因為不知道應該對家庭付出怎樣的責任,所以哪怕成家之後,也會做出對家庭不負責的行為。歸根結底,由於童年時期缺乏家庭的參與感,缺乏對家庭問題的決策,所以導致缺乏對家庭的責任,就好像是一個坐在一邊看熱鬧的閒人一般。

缺乏建立家庭的動機

因為從小缺乏家庭的參與感,所以不明白建立家庭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內心缺乏建立家庭的動機,不僅對於家庭的失望,還源於對親密關係的失望。童年時期缺乏家庭參與感的孩子,通常他們的父母關係也不是很好。他們不懂得怎麼跟孩子相處,也不懂得怎麼跟彼此相處。由於在孩子的眼裡,看到的是父母之間的爭吵和互不信任,所以他們對這種親密關係感到失望。

長大後,由於存在對親密關係感到失望的念頭,當他們和異性相處時,總是覺得不自然,過於拘謹。因為在他們看來,哪怕建立親密關係,所得到的只不過是沒日沒夜的爭吵和猜疑。缺乏建立家庭的動機,個體的行為就不會朝著建立家庭的方向發展,長大後成家也就會很晚。他們需要漫長的成長過程,直到他們明白家庭的概念、家庭的責任以及建立家庭的熱情。

總而言之,越是把孩子從家庭事務中分離出去的做法,不僅沒有減輕孩子的負擔,反而越發造成孩子對家庭的疏離。等到他們成家的年齡,也越難以順利進行。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儀式感缺失的家庭,孩子會成才、會幸福嗎?長大後恐難在社會立足
    雖然衣食無憂,但小非長大後成績一直不好,也不想再學習,早早地就進入了社會。小非是幹啥啥不成,只等著啃老,他的爸媽非常後悔小時候沒有管教和陪伴小非。由此可見,家庭有沒有儀式感,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會有很大影響的。
  • 心理學:這2種原生家庭的子女,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問題
    本文選自「心理相先生」的付費課程《原生家庭心理學》,此為第6節,如對您的成長和發展會有幫助,歡迎購買訂閱。本文作者:相先生,條籤約作者,心理諮詢師。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討論了原生家庭中,子女的出生順序對其性格有重要影響,題目是,心理學:原生家庭中子女的出生順序,對其性格有重要影響。這一節,我們繼續探討一下,獨生子女家庭、重男輕女家庭對子女性格的影響,因為這2種原生家庭的子女,長大後往往會有很多問題。
  •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孩子長大後恐怕難有大作為
    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能夠在經濟上享受富足,但是卻往往缺乏幸福感,甚至有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的少,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當中缺乏儀式感。現在不知不覺孩子已經長大了,並且對於過去每年所拍攝的這些照片都非常的有感慨,從照片當中可以看到孩子在一天一天長大,父親在慢慢衰老,而這些兒時的記憶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
  •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生而為人,毫無疑問我們都有自己的父母,並且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會在一個叫做家的地方長大,那個地方就叫原生家庭。但是並非每一個父母都是基本合格的,並非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的。看看哪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並且社會能力相對比較弱:1、經常批評(評判)孩子的原生家庭一個經常被父母評判的孩子是很難獲得自信的,所謂的評判包括了貶低、打擊等,這些對於孩子的評價是很容易讓他們變得自卑,軟弱的。
  • 別再給孩子撿舊衣服穿了,造成3個心理缺陷,長大後再補償就晚了
    ,經常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會導致孩子長大後產生幾種心理缺陷,所以不要再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會對孩子產生很不好的影響。一是控制感能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而其次就是控制感自我感覺一些事情是可以控制的,是在自己掌握和預算之中的。所以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就穿別人家舊衣服的孩子來講,她們控制感處於被動之中,被動地接受別人的饋贈和施捨,而沒有條件選自己心儀的衣服。長期下去,他們不但會缺失控制感,還會變得自卑內向的性格。
  •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生」,「照你這麼說,那心理學就都是邪教了」
    這個「命運」,在心理學領域裡有很多別名:「強迫性重複」、「潛意識」、「人生腳本」等等。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面臨婚姻危機;從小被否定的孩子,其一生可能都在自我否定;從小被養育者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但,如果人的一生只能是這種「強迫性重複」的模式,沒有任何改變可能的話,那麼心理學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了。
  • 心理學:為什么女人會缺乏安全感
    ,如果我們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那麼長大後,心理會更為健康,那麼一般就不會缺乏安全感。但是一旦我們從小在迴避型家庭長大,尤其是父母冷漠型,家庭暴力的環境中成長,那麼孩子從小就會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甚至有可能伴隨終身。這就是我們常說女孩子要富養意思,女孩只有經歷過一種被愛所包容的環境成長,那麼她未來對人群信任度也會更高,在親密關係中會呈現更好的良性互動。
  • 中年女性必讀:哪種家庭長大的男人必須要離婚?
    我曾經差點跟一個相親對象結婚,後來因為他們家裡特別迷信,說我們八字不合,所以最後沒有成婚。我非常的傷心,覺得似乎錯過了一個非常完美的結婚對象。我以為他們家和睦完整,應該是一個很健康很美滿的家庭,這樣家庭的孩子,應該也會繼承一個同樣美好的新家庭吧。後來,我才發現,表面和睦,底下的坑才更大。在他們家,他爸爸是家裡的一家之主,賺了很多錢,所以家裡沒有人敢說「不」。
  • 從心理學上看,父親和孩子關係的好壞,決定長大後有沒有出息
    但有時,這座山也會崩裂。身邊有一位爸爸,人很好,謙虛有禮貌,還很體貼,但唯獨對他的妻子和女兒不好。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婚姻是包辦婚姻,這位爸爸當時有個女友,但家人不同意兩人在一起。後來,家庭以斷絕親子關係為藉口讓他回家。雖然回家了,但他的性情大變。儘管他同意結婚,但對妻子卻很冷淡。
  • 你成家後是不是願意跟父母同住,你有沒有善待你的父母
    你成家後是不是願意跟父母同住,你有沒有善待你的父母在中國傳統的文化裡,養兒防老,很多人都希望生個兒子,將來給自己養老送終,指望兒子照顧和陪伴,但現實生活中,要想達到這個理想,確實很難很難。這裡面,子女是不是孝順,咱們暫且不說,在當今人口大流動的環境背景下,很多父母是不跟孩子住一個城市的,即便是住在一個城市,當父母年邁時,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和事業,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放下自己手頭的工作去全心全意地照顧父母的。
  • 心理學:越長大越自卑怎麼辦?改變自卑的兩個方法
    1.越長大越自卑的人,主要受三個心理學效應影響①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一扇窗戶被打破,如果沒有及時修復,不久後別的窗戶就會相繼被打破;一面牆被貼上小廣告,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整面牆全是小廣告。
  • 心理學:童年受到身體、語言、情感虐待的人,長大後會有羞恥感
    「如果我的父母沒有錯,那麼錯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就這樣,孩子把父母的虐待悉數歸罪於自己。他們從此會認為,都是自己因為不好,所以才讓爸媽生氣,自己是這樣不值得被愛。
  • 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
    或許這位母親之前受到的家庭教育,也是通過嚴厲又不近人情的打罵教育,難道原生家庭中,不被愛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一定成為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原生家庭裡不被愛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另一個孩子的原生家庭嗎?童年的經歷也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沒有得到來自家庭雙親足夠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
  • 心理學:四間臥室,你想在哪一間睡覺?秒測你有沒有享福命?
    心理學:四間臥室,你想在哪一間睡覺?秒測你有沒有享福命?ABCDA.選擇A第一個臥室的人可能你的家庭環境不是特別好,從小到大的條件根本滿足你自己的需求。但是你是一個肯為家裡努力的人。你想把自己的家弄得既富麗又溫馨。你會儘量滿足家庭的要求。
  • 《拖延心理學》:拖延症久治不愈?錯位的時間感,是你拖延的元兇
    錯位的時間感,是拖延的元兇在人的一生中,時間感會隨著年齡不斷變化。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截然不同的動機隱藏在拖延之下。嬰兒時期,你完全活在當下、活在主觀時間裡,無法長時間忍受痛苦。如果需求得不到及時滿足,你馬上會覺得自己危在旦夕。
  • 獨生女的家庭,20年後將面臨這個問題,看完太心酸
    都說中國的父母是最累的,從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開始為他將來進行謀劃。比如買哪裡的學位房,在哪裡住等。等孩子出生後要照顧他,慢慢把長大了,讀書成績也要關心,將來畢業了,找工作也擔心,成家立業更是如此。而在兒子和女兒中,女兒更是讓父母牽腸掛肚。
  • 英雄學院:當小英雄成家後!綠谷一家最幸福,爆豪最後卻娶了她
    在這部動漫中,如今都已經是第四季了,但主角們卻仍舊變化不大,想要等到他們長大的話,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了。不過還好,有一位同人漫畫大師自畫了成家後的小英雄們!綠谷一家最幸福,爆豪最後卻娶了她!
  • 向佐談育兒:男孩子對父母一定要有敬畏感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一個採訪,主持人問向佐覺得自己會不會是個嚴父?向佐說女孩子就由郭碧婷來教育,她對自己很嚴格,女兒由她教育很放心。但如果是兒子,他會要求孩子對父母要有敬畏感,理由是如果孩子出去對父母都沒有敬畏感,那就是一個很野的孩子。雖然我一向對這對夫妻沒什麼感覺,但對於向佐說的這一點育兒育兒觀念卻非常認同。
  • 教育心理學|《少年的你》:這3種家庭生態,最易養出霸凌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同感」的形成,與教養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那些「認同感混亂」的兒童,他們的家庭生態中通常有著幾個「不穩定」的教育者。比如,《少年的你》中幾個典型的霸凌者,魏萊雖然家庭條件優渥,卻沒有一個穩定的認同對象,影片中在和陳念「道歉」時,她哭著說,因為復讀,她的爸爸已經一年沒有理過她了。
  • 二胎家庭、多孩家庭,哪個孩子長大會更有出息?答案你想到了嗎
    你有沒有發現,一般二胎家長,老二會比較受寵愛,而多個孩子的家庭,一般最小的孩子最受寵愛?都說「老大傻,老二精」,「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完美呈現了二胎家庭中老二更得大人歡喜,多孩家庭中最小的孩子最受寵的事實。我要告訴你,其實你認為最聰明、機靈的孩子可真不一定長大就有出息。而且,這是有科學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