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正香的爸爸被一陣強烈的哭聲給驚醒了,爸爸趕緊摸了摸寶寶的頭問,寶寶怎麼了?寶寶說叫媽媽來。爸爸說媽媽上班去了,要不叫外婆來好不好。寶寶邊哭邊說不要。然後繼續邊哭邊說,擦擦眼淚。爸爸趕緊找來紙巾幫寶寶把眼淚擦乾。兩分鐘之後寶寶不哭了,但非常委屈的對爸爸說起來。爸爸好的,然後就奔向廚房,用熱水把毛巾打溼後再擰乾,再回到臥室給寶寶洗臉。洗好臉之後寶寶的情緒也穩定下來了,自己穿好衣服和襪子溜下床。
最近一個月來,爸爸有些不解,為什麼兩歲多的寶寶只要早上醒來就要大哭一陣才肯起床,一改以往平靜和順的狀態。媽媽說是因為寶寶想媽媽了。爸爸說是不是沒睡好有起床氣啊。媽媽說不是起床氣,就是寶寶越來越依戀媽媽了,只有看到媽媽才有更好的安全感。爸爸說,那為什麼以前不哭呢?媽媽說是因為寶寶越來越大了,有了自主意識,是一種情緒的釋放。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大概一歲多的時候,寶寶特別喜歡自言自語的唱一首兒歌「爸爸媽媽去上班,寶寶去上幼兒園,不哭也不鬧,我是一個好寶寶」。每次聽到孩子唱這首兒歌時,爸爸都感到非常的欣慰和幸福。但現在,每天早上都是在寶寶的哭聲中度過,這讓爸爸感到很是無奈。爸爸始終沉得孩子的哭聲就像是一種超級警報,急促而令人心碎,也讓人不知所措。
外公總是喜歡按時間節點做事,一分鐘都不肯耽擱。比如,到了吃飯的時間,就會大聲對寶寶說別玩了,該吃飯了,不管寶寶是在玩遊戲還是在看繪本。只要寶寶沒有按照外公的要求做該做的事,外公就會大聲呼喚或者強制孩子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在他的觀念中,所有事情都必須做個提前量,提前準備,提前做好。但對於孩子而言,當他沉浸在快樂的遊戲之中,還沒有玩到盡興而突然被打斷,就會很惱火。所以每次外公催促時,他要麼當做沒聽見,要麼就不高興的大哭。
有一次,外婆帶寶寶去公園玩滑滑梯,回來晚了,錯過了吃飯和時間。為此外公對外婆和寶寶大發脾氣,寶寶被外公突如其來的喝斥嚇得大哭,中飯也沒吃,哭著就睡著了。爸爸媽媽就外公的態度問題進行了一次討論。媽媽說外公的性子是很急的,所有的事情都要準時進行,如果沒有按他的意願準時吃飯或洗澡,外公就會很生氣。媽媽說她自己也有些拖延症,可能是受外公急性子的影響。因為外公越催她就越不想快,就是想通過拖延來反抗外公給到的壓力。
有的人認為拖延症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導致事情越拖越多。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拖延症是一種自我的情緒調整和自我保護機制。因為對方給到的壓力太大,如果不拖的話,情緒就會很糟糕,事情反而做不好。對於小寶寶們來說,拖延並不是他們固有的習慣,而是因為他們感興趣的事還沒有做完,他們會因為感興趣的事而忘記吃飯或睡覺,這是他們的內在成長機制所決定,而非故意。但大人一催,打破了他們的本來的節奏感,就會感到氣惱,所以拖延就成了他們的標配。
成年人和孩子是一樣的,都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被教訓。對於成年人來說,因為有自控能力,受到指責時會黙黙忍受。或以其它的方式進行委婉的表達,該做什麼仍舊會去繼續做。但是對於孩子而言,一旦受到指責或被教訓,他就會大哭大叫進麼反抗,或者直接停止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同樣的情況再次出現,那麼孩子都再也不會去做被大人制止的那件事或遊戲。因為他們無力反抗,只能順從,而最好的生存策略就是關閉興趣通道,並尋找其他的突破口。
同樣的道理,孩子做某件事或某個遊戲時,得到家長的認可和稱讚的話,孩子就會重複做,以此體現自己的成就感,同時也是為了討好家長。其實成年人何嘗不是如此呢?一旦自我價值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就會很開心,幹勁也會很足。愛聽好話喜歡被誇獎是人的一種自戀情節,更是一種潛力的催化劑。適當的自戀是一種正能量,而過度自戀,不願聽到任何負面的意見,反而是一種病態。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正向的自戀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受到了挫折時,自我鼓勵和自我肯定就是一種自戀的調節機制,否則,人很難堅持去做好一件事情。所以,對於寶寶們取得的成績,我們要多鼓勵,以此來激勵他們做得更好和做得更多。比如,孩子喜歡自己用手抓飯吃,有時還會邊吃邊扔。對此,我們應該是鼓勵還是制止呢?其實,對於孩子自己願意做的事情,家長都應該支持和鼓勵,雖然他們吃飯會弄得到處都是,但這是他們的自願行為,難能可貴,不應代勞。
對於很多成長中的學前的寶寶們而言,他們是很願意自己去完成一些日常事情的。比如,自己穿鞋、自己吃飯、自己疊被子。這種內在的自我驅動是寶寶成長的動力,也是幫助他們良好習慣養成的良好手段。在培養寶寶的自立能力時,最怕的就是家長代勞。比如,當孩子要自己穿衣服時,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動作快一些或做得更好一些,就會情不自禁的「代勞」。這一「代勞」反而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益和動力,很不可取。
我們習慣於把孩子當孩子看,同時又習慣於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權威看。總是想在孩子面前表現大人的優勢,但沒有去想過這種以大人自居的優勢,對孩子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和懲罰。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