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簡歷、旅遊籤證、留學外派、海淘代購、會議展覽、郵政快遞、約會請客、賓客迎送……如今大凡涉外,需要使用英語寫下所在單位地址、個人住址或當時所在場合的情況越來越多,應用頻率越來越高。
但許多人的英文地址寫法問題極多,即便是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也不例外。
一、問題嚴重
舉個例子說吧,筆者所在大學的地址是「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0號;郵編:100029」,幾個學期下來本人收集到250多個寫法,僅憑英文版之間相互大不一樣這一點,便可判斷問題相當嚴重。
如果你感興趣,不妨跟周圍的同事、熟人要一張他們的雙語名片,定會發現即便在同一棟寫字樓裡,大家的英文地址也是五花八門的。
二、規則簡單
其實中文地址的英語譯寫規則十分簡單:
• 大多數中國地名採用音譯形式
• 一個漢字地名要寫成一個單詞
• 以羅馬字母拼寫,大寫首字母
• 部分地名需要音譯意譯相結合
• 沿用英語地址先小後大的詞序
• 郵政編碼放在省市與國名之間
國內可資參考的正確寫法,是外交部和《中國日報社》的英文網頁地址,分別複製如下: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朝陽門南大
街 2 號 郵編:100701
Address: No. 2, Chaoyangmen
Nandaji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701
No.15 Huixin Dongji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PRC
據此看來,上述「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0號;郵編:100029」的英文寫法可有以下幾種形式,都屬正確寫法:
A1.10 Huixin Dongjie St.
A2. He lives in an apartment at No. 10
Huixin Dongjie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3. No. 10 Huixin Dongjie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China
A4. No. 10 Huixin Dongjie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9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其中A1用於街道指路牌,St.既可省略也可使用全稱Street。A2用於敘述文本;A3用於填寫表格;A4用於名片、信封等,其中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可簡寫為P. R. China;以上所有Street均可不用。
附帶說明:規範的英語地址寫法要分行,正如A4所示。行末是否使用標點,只有兩種情況,要麼不使用,比如A1和A4,要麼除了最後一行之外每行末尾都使用。
漢語地址用於國內通信,所以可以不寫「中國」;中國地址的英文版用於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通信(包括電子郵件),所以必須加「China」。
三、根本原因
作為參照對象,似可上網搜索英美澳加新等英語國家各類企業或機構的地址。如有可能,也可在身邊找幾個英語國家的老外,你會注意到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公司,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公民個人,拿出來的名片上的地址,在同一個國家裡大體上是一樣的——不是說他們全都住在一個地方,而是說詞序、大小寫、標點符號等。
即便沒有去過某個地方,但只看其寫法便可知道它在哪個州哪個市哪個區,當然具體的行政區劃表示方式會有一些變化。
一個簡單的中文地址,甭管什麼地方,雖說有時郵編格式不規範,有時會忘記寫郵編,但總體上大家的寫法是一樣的,無非是「某某省(市)某某區某某街道某某樓盤某號」之類,可以講小學就會寫了。
可是,在咱們這裡,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英語學了十幾年,英語專業的往往都是祖國各地最好的學校中最好的學生,為什麼寫個英文地址竟會出現這麼多的花樣,這麼多不規範,這麼多的問題呢?
筆者的揣度是:因為小考不考、中考不考、高考不考、考研不考、考博不考,四六級不考、專四專八不考、其他考試也不考。有時會考到某個地名,寫錯了可能並不扣分,或者只扣0.5或1分——與其他詞語錯誤一般對待,罕見考查如何寫對一個完整的英文地址。
既然不考,教師不教;既然不考,家長不鬧;既然不考,學生偷笑。
於是,於是就於是了唄。
有人會說,這麼多人沒有寫對地址,也沒見誰遭受什麼損失,大家的海外來函境外寄件不也都收到了嗎。對此詰問,筆者呵呵之後打個比方:連天霧霾,既沒聽說哪位憋氣給憋死了,也沒看到有誰可吸入顆粒物噎死了,但恐怕不能說這霧霾就不是個事兒吧?
四、稍作解釋
這裡藉助於「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0號;郵編:100029」這個地址的不同英語寫法,就上述「規範」稍作解釋。
大多數中國地名採用音譯形式,不得意譯。這是因為意譯地名難以統一,容易出現更大的混亂。比如說「湖南」譯作south of the lake的話,那在全國到處都可以出現這樣的地名,可以想像後果會是什麼樣。再如貴陽市曾被譯作the precious sun,一度成為網上的笑話。之所以寫明「大多數」,是說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及漢族地區中少數旅遊景點等情況有所特殊,但這裡不予展開。
一個漢字地名要寫成一個單詞。D1和D2採取了一個漢字寫成一個單詞的形式,結果國外讀者不知如何句讀。無論單音節還是雙音節還是任意組合,結果都是在場為他指路的中國人聽不懂,即便那條街拐彎就是。
第三條「以羅馬字母拼寫」,是說中國地名的外文寫法採用漢語拼音的拼寫原則,這符合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有關「單一羅馬化」的規定。比如說「廣州」,要寫成「Guangzhou」這個樣子,而不是漢語拼音的「guǎngzhōu」這個樣子——原因不言而喻,是為了寫作方便,為了國外讀者一目了然,至於取消聲調符號之後有些人可能會發音不準,應當說是方塊字讀音西化不得不做出的犧牲,何況多數外國人對漢語拼音的聲調符號本來就不甚了了。
部分地名需要音譯意譯相結合。地名中的部分字詞(多為「街」「路」「鎮」「山」「河」等類別詞,以及縣治中只有一個字加上「縣」字構成的縣名)需要處理兩遍,先音譯後意譯。以「惠新東街」為例,「惠新東街」是專有名稱,是同一個城市裡區別於其他道路的核心信息;「街」或「東街」是通用名稱(少數情況下可以作專有名稱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同一個城市裡可以有許多條道路都包含「街」字或「東街」二字。
這樣一來,同一個地名應當把專有名稱和通用名稱兩個部分寫作一個單詞,都採用音譯。例如「惠新東街」便是Huixindongjie。這麼寫(讀或說)是為了外國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以便他找到想去的地方。但若是Huixin East Street,老外念著這樣的地名卻找不到地方;加之老外也是多種多樣的,也受他們自己的方言的影響,嘰哩咕嚕地講East Street或Eastern Street之類,就在咱們中國的地界上,甚至就在「惠新東街」的附近,可路過的熱心人有可能誰也聽不懂。有人會說如今懂外語的人到處都是,但應當想到國內其他地方,懂外語的人畢竟目前還是少數人。
但是外國人看著Huixindongjie或念著Huixin Dongjie,卻又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因為在老外(不包括對中國有所了解的外國人)看來,這可能是個人名,可能是個產品名稱,可能是個概念,可能是個具有中國特色的任何東西。為了讓外國人知道這是個道路的名稱,需要在其後面加上意譯的Street 或St.(也可能是Road 或Rd.,還可能是Avenue或Ave.),整體上成了HuixindongjieStreet。這麼寫(讀或說)是為了中國人講給外國人聽的,以便他/她知道這是一條街道或一個地名。
郵政編碼放在省市與國名之間。漢語地址中郵編經常單獨成為一行,其實這是當年推行郵政編碼過程中形成而遺留下來的形式,既不是萬國郵聯的規定,也不是國家標準,更不是國際慣例。英語中的zip code或postal code是「郵政編碼」這個概念,但地址中並不需要寫出。郵編是一國國內的內政管理規範,不是全球性的,按照英語地址中先小後大的慣例,放在州、郡、省與國家名稱之間。
責任編輯:俞利軍
作者簡介
常玉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商務英語寫作和英漢互譯等教學,已發表英漢互譯和商務英語寫作方面的教材30餘種。《商務英語寫作》、《英語商務信函寫作(第二版)》、《商務漢英翻譯(本科)》等七部教材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長按二維碼 關注《貿大外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