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史」的起源,到目前為止是眾說紛紜,爭議未定,大致說來,有先秦說、西漢說、三國說。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唐代開元以後,中國的"茶道"大行,飲茶之風瀰漫朝野,宋承唐代飲茶之風,日益普及。
一七令.茶
唐代:元稹
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這首詩饒有趣味,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麴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茶還可以洗盡古人今人之不倦,這是茶的神奇妙用。
山泉煎茶有懷
唐代: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這首詩講的是坐著倒一鼎清涼的水,看著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細末如塵。手端著一碗茶無需什麼理由,只是就這份情感寄予愛茶之人。其實是襯託作者對茶的喜愛之情。
品令.茶詞
宋代.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該詞上片寫碾茶煮茶。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著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講究,須先將茶餅碾碎成末,方能入水。正待寫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裡,歸來對影」,以如飲醇醪、如對故人來比擬,可見其愜心之極。
滿庭芳.茶
宋代.黃庭堅
北苑春風,方圭圓璧,萬裡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淺乳,金縷鷓鴣斑。 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寐,相對小窗前。
該詞先從茶的名貴說起,由於是貢品,故採擇十分講究。如此講究產地節令,且「日費數千工」,製成的方圓茶餅,故無怪要聲傳萬裡名動汴京了。以下說:更有紅巾翠袖,纖纖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盞,侍奉身前,堪稱一時雅事。好茶葉之外,還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盞人,這才是品茶之道。
滿庭芳.詠茶
宋代:米芾
雅燕飛觴,清談揮麈,使君高會群賢。密雲雙鳳,初破縷金團。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乳,雪濺紫甌圓。嬌鬟,宜美盼,雙擎翠袖,穩步紅蓮。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闌。點上紗籠畫燭,花驄弄、月影當軒。頻相顧,餘歡未盡,欲去且留連。
詞既細膩傳神地寫出了煮茶的程序,又寫出了雅宴清談中侍女的嬌美,坐客的流連,表現了高會難逢,主人情重的意蘊,充滿清雅,高曠的情致。
人生如茶,有起伏才有淡定,有苦痛才有馨香。得意之時,學會低調做人,淡泊寧靜奮鬥;失意之時,學會忍受寂寞,努力沉澱自己。學會彎下身子遷就,接受一切,就得到一切。無可無不可,心懷恬淡如流水行雲,享受已有的,這樣生活才是真實的,我們做人做事也需要這種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