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
《農民日報》頭版
以《大運河畔繪新圖》為題
聚焦邳州市以農村公共空間治理
促鄉村振興紀實
▼
大運河畔繪新圖
——江蘇省邳州市以農村公共空間治理促鄉村振興紀實
位於蘇北的邳州市,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是全國聞名的「銀杏之鄉」、「大蒜之鄉」。從2016年開始,邳州市積極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創新開展「聽群眾說、向群眾講、帶群眾幹、讓群眾享」的主題實踐活動,將黨的群眾路線這一法寶融入社會治理,引導群眾算好經濟帳、社會帳、生態帳、政治帳、文化帳,在城鄉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公共空間治理行動,並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向縱深發展。
三年過後,那些公共空間被私搭亂建、公共資源被隨意侵佔的現象在邳州農村已蕩然無存,代之而來的另一番光景:村莊整潔、宅田界清、路通河暢、水清塘淨、溝渠相連、阡陌相通、林網成格、集鎮規整;村民有了健身的場所,孩童有了遊樂的設施;集體收入增加了,幹群關係改善了,村幹部服務百姓不但熱情更高,底氣也更足了。
「我們是從講政治抓黨建的高度、推進經濟發展的角度、加強文化建設的廣度、創新社會治理的維度、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度來認識公共空間治理的重要性的。」邳州市委書記陳靜這樣詮釋「公共空間治理」。
清出來,讓公共資源真正姓「公」
公共空間被侵佔,這種現象由來已久,在農村主要表現為侵佔「四旁四荒」,即路旁、水旁、城旁、村旁,以及荒山、荒坡、荒灘、荒水。近年來,邳州市在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發現,公共空間治理問題日漸突出,在城區體現為佔道經營、私搭亂建,在農村體現為填水佔山、亂耕亂種。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群眾對這一問題日益關注,「還公共空間於公眾」的呼聲日益強烈。
「公共空間能否合理使用,不僅事關城鄉形象,事關群眾生活質量,而且事關社會公平正義。」市委書記陳靜說,「公權力為民,必須下大力氣治理公共空間,讓公共空間真正姓『公』。」一項網上民意調查顯示,群眾對城鄉公共空間治理的支持率高達95%。廣大群眾的所急所盼,堅定了邳州市委市政府的決心和信心,從2016年6月份起,聲勢浩大的公共空間治理就此展開。
官湖鎮新華一村和二村之間,有一條數十戶村民必經的次幹道,20年間隨著村莊的不斷擴張,道路兩側的公共空間也不斷被村民擠佔,原本十餘米寬的道路,有一段近百米長的路段被擠佔的只剩不足兩米寬,形成一段「梗阻」,受到影響的村民多年來一直在村、鎮和市政府有關部門反映,卻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邳州市城鄉公共空間治理啟動後,村黨支部書記郭豔平帶著黨委和村委的幹部去聽了兩天的課,回來後把兩個村的村民叫到一起,把「公共空間姓『公』,集體財產和資源不允許佔用」的精神傳達給村民,讓村民討論擠佔公共空間的建築該不該拆,路該不該修。就這樣,在絕大多數群眾的贊同下,相關的9戶村民自感理虧,不到兩天的時間就把擠佔的空間全部騰了出來。這個存在近20年多次信訪無果的「梗阻」路,通過公共空間治理,僅用了10天時間就解決了。
走進高新區果園村,記者看到村莊乾淨整潔,道路兩側、房前屋後的空地上整齊地扎著竹籬笆,裡面種著韭菜、萵苣、葡萄等蔬菜水果,好一幅鄉村田園美景。在公共空間治理過程中,果園村清理了道路兩旁亂堆亂佔的雜物,把原先只有2.5米寬的道路又拓寬了2米,並沿路修建了花壇。村幹部芮學斌告訴記者:「原本打算在花壇裡統一栽上綠化苗木,但村民開會時一致認為,鄉村不是縮小版的城市,千篇一律的綠化不接咱農村的地氣。」於是,他們用鄉土材料、傳統工藝重現老牆庭院、籬笆藤蔓、溪橋流水的田園景象。花壇建好後交給村民,可以養花,可以種菜,不僅美化了村莊,也尊重了大部分村民房前屋後種菜的習慣。村裡建立了保潔機制和垃圾轉運體系,保證了村莊乾淨整潔的環境。
公共空間治理,清出來的是姓「公」的空間,喚醒的是群眾「公」的意識。事實上,很多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環境汙染嚴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公共空間被侵佔造成的。鄉村的汪塘,原本是容納和排放村民生活汙水和雨水的地方,隨著許多農村汪塘被填平侵佔,導致汙水排不出去,出現汙水橫流現象,從而造成了環境的不斷惡化。邳州市開展的公共空間治理工作,95%的人擁護,喚醒的是這95%的人的「公」的意識。
官湖鎮新華三村內有一條500多米長的村內道路,有一天,村民孫守升發現有人緊貼著路邊建起了一座簡易廁所,沒過幾天,另一處類似的廁所也建了起來,孫守升看不下去,找到他們「理論」,並和幾位村民一起「舉報」到村委會。沒過幾天,廁所就拆掉了。
讓公共資源真正姓「公」,更喚醒了基層黨員的黨性意識。公共空間治理過程中,邳州堅持「幹部做給黨員看,黨員跟著幹部幹;黨員做給群眾看,群眾跟著黨員幹。」 新河鎮14名黨員幹部帶頭退出侵佔的河灘地,趙墩鎮27名黨員幹部及其直系親屬帶頭拆除土泗路沿線違建,陳樓鎮大顧村村幹部帶頭拆除了村子南頭自建的老年房以及豬圈等違建設施,原來4米的水泥路一下子拓寬到12米。公共空間治理,讓黨員幹部認清了責任和擔當,激發了黨員幹部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
用起來,讓鄉村振興有了產業保障
盛夏將至,位於270省道的邳城河大橋下又該熱鬧了。
站在大橋西側放眼望去,連片的黃花菜園和間作套種的數萬棵櫻花、紫薇,連著河堰兩側的金葉銀杏,構成一幅鄉村美麗畫卷。大橋所在的邳城鎮宣傳委員彭保永告訴記者,這裡原來是一片荒灘,被周邊村民佔用,無序種植、養殖。如今,通過開展公共空間治理,鎮裡收回750多畝集體土地,統一規劃打造了生態農耕風情園,沒想到竟讓邳城河大橋一下子成了全城「網紅橋」,很多「網紅主播」來到這裡,有的邊唱邊跳,有的與遊人互動,還有優雅的旗袍秀、剛勁的武術表演、老少齊參與的廣場舞,大橋下成了一片歡樂海洋,在微博上,在朋友圈裡,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圈粉無數。
熱鬧的背後,還有一筆經濟帳值得算,這個過去一直被亂耕亂種、私搭亂建而民事糾紛不斷的河灘坡地,發包第一年就給村集體帶來35萬元的收益。
公共空間清出來了,在改善環境的同時,如何為群眾增加經濟效益,如何將這些集體資源更好地服務於鄉村振興,邳州市統籌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提升村支「兩委」政治職能和經濟職能,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設立1.3億元鄉村振興專項基金,圍繞實現好、提升好農民土地收益權,執行好集體所有權,維護好農戶承包權,盤活好土地經營權,實現了減少農業用工、減少空閒土地、增加產業工人、增加土地收益、壯大集體經濟。
八路鎮香埠村原本是個經濟薄弱村,村黨支部書記周繼生介紹說,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香埠村以公共空間治理為切入點,規模經營承包地和宅基地「兩塊地」,將通過開展公共空間治理出來的220多畝土地流轉給村農業發展公司種植富硒米,2018年實現了15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並帶動了村裡的貧困戶就業。在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增加了集體收入,進而提高了香埠村的社會治理水平,使鄉村振興有了產業保障。
而距離邳城鎮不遠的陳灘村,也在此次公共空間治理中受益。該村沿大運河14公裡,2008年開挖中運河時淤積了大量的土地,都被村民搶種,鎮村兩級集中清理過4次均未成功。在這次全市開展的公共空間治理中全部收回,目前已通過招標競拍出去212畝,村集體每年增收16.8萬元。「過去,公共空間被私人佔用、謀利,現在,公共空間的收益真正歸了公,老百姓反而受益了。」村民郭成華說。
據了解,開展公共空間治理以來,邳州全市梳理出集體土地18萬畝、房屋資產46.5萬平方米;整治道路4451公裡、河道溝渠2267公裡;清理四旁地4.59萬畝,整治內外三溝19.4萬畝;增加補充耕地13866畝、工礦廢棄地復墾和增減掛鈎11124畝;進入產權交易平臺成交總額10.6億元,50個經濟薄弱村村年均集體增收20.03萬元,改變了一些村集體收入長期為零的窘境。
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邳州開展公共空間治理的內涵不斷深化。公共空間治理與村莊環境整治相結合,與增加農村集體收入相結合,與農田水利建設相結合,與道路整治相結合,與「263」專項整治相結合,與精準扶貧相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與社會綜合治理相結合……「公共空間治理+」不斷釋放發展紅利,形成疊加效應。
美起來,讓美麗鄉愁駐足停留
官湖鎮授賢村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因黃石公授書張良而得名。乘坐村裡的電瓶車在村裡遊覽,仿佛有一種穿越感:馮氏祠堂、沂水古渡、古村戲臺、孔子沐浴池、關公斬水獸,歷史的遺痕與古老的傳說,與白牆黛瓦、散發著古韻漢風的民居建築,構成一幅極美的鄉村風光畫卷。授賢村正是借著公共空間治理的東風,著重對道路、外立面、房屋、護坡以及基礎設施等進行改造,重建300米授賢老街,拆除違建,疏浚河道,引沂潤村,形成了以水為脈、以綠為廊的生態格局,並在銀杏湖風景區建設一條貨櫃商業街,進一步改善村莊面貌,把授賢建成以觀光、休閒、娛樂為主題的特色田園鄉村。一位村民說:「以前村部前面那條大路,雖然很寬,但到處都是泥土,車子開過是塵土飛揚,現在變成了柏油路。而且我們現在家前院後都變得整潔起來,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都變成了小花園,栽上了各種各樣的鮮花,看了心情非常舒暢。」
邳州素有「銀杏甲天下」的美譽,鐵富鎮有一條特色鄉村公路,因兩邊銀杏樹相互交織自然形成3000米的「隧道」,尤其是在秋季,陽光照射在金黃色的銀杏葉上,形成一道「時光隧道」的奇觀,成為周邊地區最有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為了更好地打造「時光隧道」景點,黨員馮均忠第一個拆除了自家搭建的房屋,很快,90多戶村民也都自覺拆除了違建。如今,美麗的「時光隧道」貫通姚莊。村兩委大力推動村民創業就業,實施「銀杏旅遊+」,村民開辦了民宿、民俗館、銀杏產品體驗中心等。現在,姚莊村有農家樂16家,民宿25家,不僅為「時光隧道」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還增加了收入。村黨支部書記馮剛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村一邊進行公共空間治理,一邊創建特色田園鄉村,村莊環境改變了,來的人更多了,老百姓也更富了。」
「城鄉環境好,鄉愁才留得住。」陳靜說。
留住鄉愁的,除了那一道道美麗的特色田園風光外,還有農民房屋牆壁上的那一幅幅牆畫。邳州農民畫由傳統的民間繪畫發展演變而來,以自由誇張的手法、強烈的色彩、濃厚的鄉土氣息為特點,屢獲國際大獎。1960年8月13日,在全國第三屆文代會上,周恩來總理還親切接見了邳州農民畫作者代表。農村公共空間治理帶來村容村貌的大變化,也激發了一批農民畫作者濃厚的創作欲望,他們飽蘸濃鬱鄉情,將反映農村生產生活的各種題材畫在牆上。在邳州農村,隨處可見這樣的牆畫作品,有車輻山的大蒜、港上的銀杏、姚莊的「時光隧道」等,更有圍繞鄉村振興、弘揚傳統文化的諸多題材,為美麗的鄉村平添一抹亮色。
市委書記陳靜說:「下一步將堅定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統籌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工作的路逕自信,將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轉化為推進公共空間治理的信心之源和強大動力,持續釋放公共空間治理疊加效應,不斷推進公共空間治理向縱深延伸,加快走出城市治理和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每到清晨,炮車街道四王村紅傘廣場上總是熱鬧非凡。隨著明快的音樂節奏,晨練的廣場舞已經跳了起來。村民衣服上那一抹鮮豔的紅在晨輝的映襯下格外耀眼……
《農民日報》記者:王玉琪 陳兵 雍敏
編輯:王思琪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