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讀書方法決定你的命運

2021-02-19 MBA

媒體上關於讀書的文章不少,但相當一部分是誤導。比如有人提倡快樂學習,大體上,讀書是快樂的,但讀書不能只要快樂,有些枯燥的書也要讀。

也有人說,書應該寫得讓大家都懂,這種觀點也不對,一些科學原理或深奧的思想很難寫得人人都懂,陽春白雪註定是少數人的。

文學史說白居易寫詩通俗易懂,連老太太都能懂,我不太信——這老太太也許就很有學問,一般的老太太,《賣炭翁》或許聽得懂,《長恨歌》也能聽得懂嗎?

還有人說現在是讀圖時代,我不反對讀圖,21世紀有很多有意義的圖,但絕不是所有東西都能通過圖來反映。有些事畫圖的確看得懂,可有些事畫圖不但看不懂,可能還會引起誤解。

為求知而讀

讀書就要學會選擇

若為求知,你先要明確所求的領域和程度,然後去找最合適的書,不要看那種包羅萬象的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現在的書,無論是紙本還是數位化的,數量都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以前用「學富五車」稱讚一個人學問好,現在只怕五十車都不夠。

古代的車是馬車、牛車、小板車,書是帛片、竹簡的手抄本,所謂「讀書破萬卷」,一卷書實際上就一百多頁。但學問是越分越細的,以前文史哲,數理化,現在光數學一科就分出很多支,所以讀書要學會選擇。

   

不僅是類型選擇,還要明確自己的程度。初學者不要去啃難題,要循序漸進。如果想在自己專業之外擴大知識面,就不能像讀自己的專業一樣。

要了解某些新技術,可以看一些基本介紹,或者問問做這個領域的朋友,知道基本原理就行。有人說學科發展由繁到簡,現在又到了需要博學的時代,這話不對。

博學不是漫無邊際,而是在全面徹底掌握本專業的基礎上根據需要了解其他學科。現在有人責怪「博士不博」,這是人們對博士培養目標的誤解。

其實「博士」只是用中國歷史上已有的名詞來翻譯「PHD」,並不意味博士真的要「博」。博士應該專,去看看博士論文做的題目就知道,全世界的博士做的都是很細的題目。

   

所以碰到媒體或其他人讓我推薦書,我一概拒絕,因為讀書是非常個性化的,給不了解的人推薦有時候會幫倒忙。

為尋找生命之意而讀

當讀書成為生命需求

其實,這種讀書行為最好,但很遺憾,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能這樣讀。你若一味地隨心所欲,到了年底考核或者五年滿、三年滿的考核期時,若還在讀書恐怕就不行了。

除非領導獨具慧眼知道你是個人才——像對納什這樣,即使他精神不正常也不拋棄他,最後納什還得了諾貝爾獎。

復旦圖書館裡有幾位常客,其中有個九十多歲的退休幹部,每天騎自行車來,門一開就到,中午吃飯時間再走,而且只坐在港臺報刊附近,整天在看,不知道讀來有什麼用。還有個八十一歲的老頭,有一天看著看著突然倒在地上,心臟病犯了。

他不來看書比死都難過,身體好了肯定還要來,他讀書又為了什麼呢?他不用評職稱或發表什麼,也不用求多少知識,只把讀書看成人生的一部分,一種樂趣,就算哪一天不幸倒在書桌上肯定也是他所願的,那是他的歸宿。

   

在發達國家,有的人很早就退休了,因為錢已經掙夠了,下一步要享受人生。他們有人去旅遊,有人就去讀書。

美國唐研究基金會(The Tang Reseach Foundation)的主席羅傑偉先生已經去世了,享年五十八歲。這個人最初是個電腦奇才,企業家,後來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唐朝文化感興趣。

他做企業賺了大量的錢,後來退出,在芝加哥大學做講座教授,成立了唐研究基金會,贊助很多唐研究刊物。

   

為了人生的樂趣、生命的需求來看書的人越多,社會才越發達,人的進步程度也越高。隨著中國進一步發展,每個人都應該用更多自由時間讀書,把讀書當作一種人生享受。那麼問題就來了,讀書到底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為走向世界而讀

能否改變命運取決於怎麼讀

這幾年,大家又開始對讀書感到迷惘。有人說,知識並沒有改變命運。媒體也炒作「大學生還不如農民工」,我認為這是胡說八道。

不能由於農民工群體裡出現極個別智力超群的、機遇特別好的人,就一概說「大學生不如農民工」。讀書到底能不能改變命運?其實取決於你怎麼讀。

我雖然沒上過大學,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成績是復旦大學歷史類研究生中的第一名。我從小得益於學校、家庭的教育。

   

人生需要機遇,但更要平時的努力,要為機遇的出現做好準備。有的學生問,如果沒有機遇那豈不是白讀了?我會說,你如果把它作為人生樂趣,怎麼會白讀呢?

你們的時代跟我們的不同,現在改革開放有那麼多機會,就看你怎麼爭取。為了抓住機會,各位不僅需要讀書,還要讀社會的書、世界的書,才能獲得真知。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讀書方法決定你的命運
    為求知而讀讀書就要學會選擇若為求知,你先要明確所求的領域和程度,然後去找最合適的書,不要看那種包羅萬象的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書,無論是紙本還是數位化的,數量都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
  • 大家訪談 |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讀書方法決定你的命運
    為求知而讀讀書就要學會選擇若為求知,你先要明確所求的領域和程度,然後去找最合適的書,不要看那種包羅萬象的書,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書,無論是紙本還是數位化的,數量都遠遠超出了個人的接受能力,哪怕你有一目千行的本事也不行。
  • 讀書方法決定你的命運(終身受用)
    是否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導葛劍雄先生日前在汕頭大學發表演,與師生共同分享新時代讀書的方法和意義。以下為演講全文:這是我退休後第一次回歸講臺。我覺得跟師生關係最密切的還是讀書,所以今天我來講講讀書。媒體上關於讀書的文章不少,但相當一部分是誤導。比如有人提倡快樂學習,大體上,讀書是快樂的,但讀書不能只要快樂,有些枯燥的書也要讀。
  • 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這樣告訴你讀書是如何改變命運的
    「讀書無用論」在一些偏遠的農村開始盛行,很多農民認為孩子讀書無用,到頭來不但沒有找到好工作,反而花掉家裡的積蓄。甚至有人覺得,讀書是在荒廢大好時光,與其這樣還不如早點步入社會,掘到「第一桶金」。 任何時候都不要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論」,僅僅以眼前的利益和功利心態來看待讀書的話,讀書大部分時候沒什麼用處。讀書改變命運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今天,復旦大學教授帶你讀《哲學筆記》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十講(總137期),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戶曉坤,以「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為主題,對《哲學筆記》進行導讀。主講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戶曉坤
  • 他38歲成為復旦大學博士,如今發揮特長擔任教師,努力改變命運
    引言有的人生在書香門第不用為讀書而發愁,有的人卻因為家境貧困沒有辦法憑藉讀書改變命運。縱覽中國上下五千年,出現的名人軼事不在少數。而努力的人更是大有成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
    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河西學院做學術講座  應河西學院文學院邀請,復旦大學中文系蔣凡教授,蘭州大學文學院雷恩海教授來該校做學術講座。  6月17日下午,雷恩海教授在河西學院圖書館二樓學術報告廳作了《一種隱性文學現象之考察——<文心雕龍>對韓愈的影響與傳承》的學術報告。雷教授認為,文學史上作家的通變傳承、相互影響,為歷來的研究者所重視,仁智之見紛然雜呈。正確認識這一通變傳承,關鍵在於把握作家、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繫,而非語源上的簡單比附,抑或文學主張上的公然宣示。
  • 現在的大學都是汙泥濁水?復旦教授:說這種話的人都沒有良知
    他剛說完,對面的復旦大學老教授說了一句話:我對你的言論表示憤慨,對你這個人表示憤慨。這個專家繼續說道:憤慨就對了,我的講話實事求是,如果對這種學習環境不憤慨就是喪失良知。老教授說到:如果大學是汙泥濁水,那我就是汙泥濁水的一部分,這顯然就是沒有道理。
  • 高考故事|五位復旦教授因1977改變人生:幸運趕上轉折點
    在此之前,每個人讀書的權利都是由別人來決定;在此之後,所有人都可以考大學、可以填報任何一所大學和專業,這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恢復。沒有轉折的人生不算精彩鬱義鴻 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1977年參加高考,考入復旦大學數學系拾級而上的初等教育在1966年戛然而止。
  • 復旦大學教授楊玉良院士:日月光華有你閃亮的眼睛
    那麼楊校長,在成為復旦大學校長之前,您的求學生涯又是怎麼樣的?比如,您怎麼進的復旦,您在復旦讀書的時候,復旦是個什麼樣子?楊玉良:你們對我們這一代人的了解很少。我出生在農村,父親在上海當工人,到我上小學的年齡,我就到上海來跟我父親生活了。但是我初中一年級時,就到了1966年,我的學業只能停掉。
  • 復旦大學71歲圖書館館長告訴你:如何用讀書改變命運
    這個問題拋出,一定會引來諸多的爭議,曾經有位老師去鄉下當老師,不止一次的告訴臺下的學生,一定要好好讀書,讀書能改變命運,學生笑了,老師你讀了那麼多書,最後怎麼也來了這裡,旁邊學生哄堂大笑。那麼讀了很多書最後來到了鄉下教書就是讀書改變命運失敗的典型案例嗎?不是!人生的幸福與成功並不全完全取決於讀書,還取決於你的為人以及讀書之外的努力。這才是讀書改變命運之後的閃光點!
  • 復旦副教授曬工資單,農村小學老師也曬工資單,知識改變了命運?
    在平常生活中,經常有一些學生家長問我這樣的問題:「老師,請問你現在一個月工資多少?有沒有一兩萬?」聽到這樣的問題,我真的是羞愧得抬不起頭來,這些家長也太抬舉我了吧?一個月一兩萬,估計在夢中才能實現這樣的夢想吧?就算是一些名牌大學的教授,應該也沒那麼高的收入吧!
  • 復旦大學數學教授給2019級研究生新生們的5點建議(理科篇)!
    歡迎又一批新的研究生們,加入百年復旦的星空!從本期起,復旦大學文理醫領域的三位教授將會寫給新生們第一封信。聆聽師語,希望這些肺腑之言能為新生們的研究生生涯,提供一些建議與思考。陳文斌,浙江舟山人。2000 年 7 月於復旦大學 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師從李立康教授。2004 年 7 月至 2006 年 1 月赴加州大學 Davis 分 校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與合作者一起,共發表 論文 70 餘篇,其中在計算數學學科三大頂尖雜誌(SIAM J. Numer. Anal., Numer. Math., Math. Comp.)發表論文十餘篇。
  • 官方回應: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已被停職?都是謠言
    官方回應: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已被停職?都是謠言!在復旦大學,就有這樣一位老師,因為獨特的課堂風格和學生喜歡。她的課經常是滿的,叫做「網紅教授」,這個有趣的老師叫陳果。這位老師陳果出生於81歲的80後,從到她一直在復旦大學讀書,從本科生到博士,現在她是一名哲學博士。老師有什麼魅力讓那麼多學生喜歡他?除了長相好身材好外,陳果老師在學習期間還擔任哲學系學生會主席。她也是內部論壇中的風雲人物,被稱為「北區三寶」之一。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做兼職模特,知道她的人叫她「模特姐姐」。
  • 復旦教授曬工資單,網友感嘆:不如有些農民工,讀書真的有用嗎?
    有教授在網上曬出復旦大學某教授工資單,引發很大關注,原來這份工資單中,該教授應發工資在15000多元,但是在扣除了各種費用之後,實發工資只有8272元!誠然,這個工資高於全國平均工資很多了,所以有人認為這已經非常不錯了,農民一年能賺多少錢?
  •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曬工資,你怎麼看?
    復旦大學教授曬兩年前的工資條引發關注,工資條顯示,應發工資15335元,實發工資8271元,很多人說,大學教授,特別是復旦大學這種全國數一數二的名牌大學教授,工資竟然這麼低?不敢相信,看完工資條,我的個人看法有有幾點:1、這是兩年前的復旦大學教授工資,不是今年的,目前是不是這麼低,不得而知,有時候,你的工資,可能一年都會發生很大變化,何況是兩年前呢。2、教授分很多種。
  • 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邀你一同閱讀生命!
    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思和邀你一同閱讀生命!」,以「閱讀生命」為主題的復旦大學第八屆讀書節系列活動在線上拉開帷幕。「在這次為防控病毒而實行自我隔離期間,我們每一位師生大約都有深刻的體會,我們離不開讀書,離不開精神生活的追求,只有通過認真的閱讀才能安定我們的心靈,樹立起抗擊疫情的信心。」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資深特聘教授陳思和通過視頻的方式發表讀書節活動開幕致辭,並介紹了本屆讀書節活動「閱讀生命」的主題和主要活動安排。
  • 大學教授工資有多高?復旦教授工資單引發熱議,網友:農民工呢?
    讓我們來看看復旦大學一位教授曬出的工資單,很多網友看後都不淡定了。2017年,我國名校復旦大學有一位教授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的工資單,從這張工資單上我們就能直觀看到名校大學教授的收入水平。所以到最後,這位復旦大學教授能拿到的實際到手工資還不到8300元。上海市是我國的超一線城市,物價水平較高。而復旦大學更是國內名校,按理來說經費充足,為何復旦大學一個教授的每月工資只有8000多元,很多網友表示不太理解,每個月的工資收入8000多元,連上海市的農民工都比不上!
  • 北京某211高校教授曬出2019年全年收入,網友:知識改變命運?
    近日,有網友在網上曬出一張上海復旦大學某副教授「2017年5月薪酬單」。這張薪酬單一出現在網絡上就立即引發了眾網友的圍觀和熱議。讀書的時候常常老師們說:「書中自有顏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知識改變命運」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好的未來。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