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2020-12-11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李鬱芬。(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復旦大學先進科技工作者。

兒子之問
「為什麼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張左之讀初中時曾出於興趣,借來一本關於原子彈的書。那是由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計劃(即曼哈頓計劃)的總負責人所寫的《現在可以說了——美國製造首批原子彈的故事》。
  見兒子看得入迷,李鬱芬分享了些對原子彈的了解。張左之很納悶:「為什麼我的媽媽會對原子彈這麼熟悉?」
  當時,他還對母親李鬱芬參與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一無所知。直到1978年,李鬱芬參與的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終於為世人所知。
  然而,如今回訪李鬱芬的家人、同事、學生們,依舊無人能還原這段歷史的任何細節——因為當事人從不願多說一個字。
  曾有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還說:「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

她的準則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

  「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回憶起雷射教研室的老師李鬱芬,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脫口而出這句話。在他看來,這句話是李鬱芬思維的準則,她一輩子就是按這個信條來做的。
  「在李鬱芬的眼裡,沒有冷板凳、熱板凳,也沒有冷科研、熱科研。只要國家需要,她就應該做什麼。」徐雷說。
  20世紀50年代末,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該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當時的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
  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材料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徵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復旦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鬱芬等人繼續進行。
  1961年11月,在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張左之回憶,自己出生不久,母親李鬱芬已加入「58中隊」。小時候的他,有時會和父親去接母親下班,卻對李鬱芬從事的具體工作一無所知。那時,李鬱芬的科研工作極為繁重,時常深夜才回家,有時乾脆住在學校,張左之和弟弟只能由保姆陪著。
  回到復旦後,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而是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60餘篇。
  從上世紀70年代,李鬱芬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研究工作。「其實是轉了一個行當」,徐雷解釋,也是因為國家需要。
  1974年,由李鬱芬領導的科研組研製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這比國際第一臺染料雷射器只晚了約兩年的時間。
  後來,當後輩好奇問起原子彈,李鬱芬總是笑笑,「都是過去的事情了,就不要再提。」
  培養學生的時候,李鬱芬總是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鑽進去,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

學生追憶
李先生是我遇過
最好的導師

  每個人在回憶李鬱芬時,幾乎都會提到兩個印象——校車和方便麵。
  幾十年如一日,李鬱芬每天坐校車往返於復旦和徐匯的家裡。有陣子校車停運了,她就乘地鐵到國權路站,再走過來。
  在學校,她幾乎都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裡,中午只吃一碗方便麵,辦公室因此堆滿一個個裝泡麵塑膠袋的紙箱。做科研,李鬱芬經常一幹就是通宵。一次實驗,從當年6月30日晚上做到7月1日,她笑言,「我又為黨獻了一份禮」。
  她的生活極為簡單,對待學術卻又極為嚴苛。
  徐雷在復旦讀研時,李鬱芬是所在的雷射教研室「學術三巨頭」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李鬱芬極為認真,極為嚴格,無論是開科研的會,還是教研室開會,經常都能聽到她犀利的提問,她要求學生做的讀書筆記必須規整。
  1989年,應質峰迴到復旦任教。當時,李鬱芬已超過60歲,但是依舊保持工作的狀態。在她努力下,復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開展團簇研究。幾年後,國外同類研究獲諾貝爾獎。
  「李先生一直很好學。」應質峰感慨,李鬱芬七十多歲仍堅持到校學習、工作。為更好查找資料、參與科研,她還在古稀之年自學網絡技術,那個緊盯電腦查看計算結果的老者背影,讓見者至今都無法忘懷。
  課題組裡的師生參加會議或作報告前,李鬱芬總要先聽他們講一遍,無論是PPT還是內容,都會指出需改進的地方。
  1994年,現任復旦物理學系教授的趙利進入復旦攻讀博士後,加入了李鬱芬的課題組。他說:「我1999年去哈佛做訪問學者,對方要求先提出一個研究方案。我寫了初稿後,李先生幫我完善許多,包括英語句子在內。」
  趙利說:「李先生是我遇過最好的導師。」
  

綜合復旦大學網站、澎湃新聞等

相關焦點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原標題: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不幸逝世,參與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曾...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李鬱芬走了。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本文圖片復旦大學供圖在熟悉這位老教授的復旦師生眼中,她有著超凡的科學家品格與風範。有學生稱,她是自己遇過的最好導師。
  • 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 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教授...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新聞...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 復旦大學一教授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文 | 莜莜 審 | 易桉導讀:2020年12月8日,復旦教授李鬱芳逝世,享年92歲,曾經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獲得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始終非常淡然,從不驕傲自大,把自己的熱情奉獻到事業當中
  • 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圖片說明: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東方網6月7日消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7日凌晨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0-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
  • 復旦大學著名西方哲學史家黃頌傑教授逝世,追求哲學的一生
    今天,得知復旦大學知名的哲學學者黃頌傑教授離世,倍感人生無常,表示沉重的哀悼。曾經拜讀過黃頌傑教授的著作,當時也是頗受啟發,於是將復旦大學哲學院幾個比較知名的教授的著作都粗略的看了一下,算是帶給了我知識上的收穫吧。
  • 82歲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復旦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黃頌傑逝世
    82歲著名西方哲學史家、復旦大學哲學系原系主任黃頌傑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3-09 15:00 來源
  • 42歲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教授江素華因病逝世—新聞—科學網
    2018年1月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江素華教授親屬及同事處獲悉,復旦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材料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江素華因病於
  • 復旦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王鳳霞逝世,享年57歲
    12月27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復旦大學藥學院獲悉,中國共產黨黨員、復旦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王鳳霞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2月25日下午1時逝世,享年57歲。復旦大學藥學院創建於1936年,時稱國立上海醫學院藥學專修科,繼後分別更名為國立上海醫學院藥科、國立上海醫學院藥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上海醫科大學藥學院。2000年,原上海醫科大學與原復旦大學合併後定名為復旦大學藥學院。
  • 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首席教授鄒逸麟逝世
    昨天,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復旦大學首席教授鄒逸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鄒逸麟的學術生涯起步於1957年1月23日——這一天是他跟隨譚其驤先生進行歷史地圖編繪工作的開始。
  • 42歲復旦教授離世,曾29歲即任副教授
    記者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1日16時46分在上海長海醫院逝世,年僅42歲。 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6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2016年11月起)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興趣還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會,出版史、文化史及閱讀史。
  • 92歲著名地理學家、北師大原教務長張蘭生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獲悉,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優秀的地理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蘭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6月22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公開資料顯示,張蘭生1928年12月31日出生於浙江蘭溪,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同年來到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系工作,1983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8年10月退休。張蘭生是環境演變研究和自然災害研究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是我國環境教育的積極開拓者之一。
  • 復旦大學教授、著名翻譯家陸谷孫逝世—新聞—科學網
    中青在線上海7月28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周凱 張茜)今天下午1時39分,英漢大詞典主編、著名翻譯家、復旦大學外語學院教授陸谷孫先生在上海新華醫院去世
  • 復旦大學紀念蘇步青逝世周年
    復旦大學紀念蘇步青逝世周年     本報訊 昨天,復旦大學舉行蘇步青先生逝世一周年紀念會。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聖坤,市政協副主席、復旦大學校長王生洪,民盟市委副主委謝遐齡,著名數學家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潛、洪家興院士等蘇步青先生門下桃李等出席了紀念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