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邊幹邊學,摸索前進
第一排中間為李鬱芬教授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甚至被蘇聯稱為「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心臟」。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時曾揚言,他們走後,「中國核工業將成為一堆廢銅爛鐵,別說製造原子彈了」。
就這樣,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徵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復旦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鬱芬等人繼續進行。
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李鬱芬等人對此毫無怨言,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當李鬱芬遇到她的老同學時,對方十分驚奇地問她:「這些年你都到哪裡去了?既不見你發表文章,學術會議上也見不到你,我們都以為你從地球上消失了呢?」是啊,別人當然不可能知道,在那些「從地球上消失」的日子裡,李鬱芬和她的同事們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2016年李鬱芬教授參觀復旦大學校史館
淡泊名利,實事求是
作為學科中的骨幹、帶頭人,李鬱芬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把它們都看得很淡,謙讓淡定是同事們對她一貫的評價。熟悉李鬱芬的人,都說她淡泊名利,有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她先後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但她時常覺得自己做的太少、得的太多。李鬱芬覺得作為一個黨員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工作上如此,為人也一樣,面對缺點不隱瞞粉飾,面對功績也絕不虛報浮誇,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應具備的作風。
做科研要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繫
2018年復旦大學信息學院師生看望李鬱芬教授
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她還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40餘篇。1970年,李鬱芬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的研究,1974年參加研製氮分子雷射器及染料雷射器並獲得成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N.Bloembergen教授(當年在史丹福大學)在1980年底出版的《現代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復旦大學於1974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1974年至1976年,李鬱芬從事中國古代西漢透光鏡研究,揭開了古鏡透光之謎並首次複製成功,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她還於1979年參加在國內首次製成染料雷射眼科治療機,1981年進行CARS測溫技術研究,兩項技術都被評為上海市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
(原標題:沉痛悼念李鬱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