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2020-12-09 大洋網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邊幹邊學,摸索前進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當時,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甚至被蘇聯稱為「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心臟」。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時曾揚言,他們走後,「中國核工業將成為一堆廢銅爛鐵,別說製造原子彈了」。

就這樣,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徵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復旦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鬱芬等人繼續進行。

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李鬱芬等人對此毫無怨言,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當李鬱芬遇到她的老同學時,對方十分驚奇地問她:「這些年你都到哪裡去了?既不見你發表文章,學術會議上也見不到你,我們都以為你從地球上消失了呢?」是啊,別人當然不可能知道,在那些「從地球上消失」的日子裡,李鬱芬和她的同事們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當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想了想,「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對於共和國的有功之臣,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1978年,這項攻關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錢三強在《中國原子核科學發展的片段回憶》一文中特別指出,「我們原子能所為此組織了攻關小組……聯合了中國科學院、冶金部和復旦大學等幾個研究單位,經過四年努力,研製成功合格的擴散分離膜……」從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能製造擴散分離膜韻國家,並成功製造了原子彈。「誰人識功勳,一彈揚國威」,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直到二三十年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淡泊名利,實事求是

作為學科中的骨幹、帶頭人,李鬱芬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把它們都看得很淡,謙讓淡定是同事們對她一貫的評價。熟悉李鬱芬的人,都說她淡泊名利,有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她先後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但她時常覺得自己做的太少、得的太多。李鬱芬覺得作為一個黨員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工作上如此,為人也一樣,面對缺點不隱瞞粉飾,面對功績也絕不虛報浮誇,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應具備的作風。

做科研要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繫

她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鑽進去了,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在一次大會上,她鼓勵女同學要有科研事業心,她說,「在我周圍一直有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當年在『真空閥門』研究小組的業務骨幹中有好幾對夫妻,工作中都同樣出色。現在很多學生特別是女學生願意畢業之後做白領,而不是從事比較艱苦的科學工作。追求生活質量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了就會磨滅了一個人的意志。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怎麼想,但我是一直把工作看得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份工作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繫的時候。做科研特別需要一份事業心。」

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她還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40餘篇。1970年,李鬱芬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的研究,1974年參加研製氮分子雷射器及染料雷射器並獲得成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N.Bloembergen教授(當年在史丹福大學)在1980年底出版的《現代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復旦大學於1974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1974年至1976年,李鬱芬從事中國古代西漢透光鏡研究,揭開了古鏡透光之謎並首次複製成功,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她還於1979年參加在國內首次製成染料雷射眼科治療機,1981年進行CARS測溫技術研究,兩項技術都被評為上海市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

來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原標題: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不幸逝世,參與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曾...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帶著她用一生守護的國家秘密 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教授...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一教授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文 | 莜莜 審 | 易桉導讀:2020年12月8日,復旦教授李鬱芳逝世,享年92歲,曾經參與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自工作以來,獲得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始終非常淡然,從不驕傲自大,把自己的熱情奉獻到事業當中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李鬱芬走了。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本文圖片復旦大學供圖在熟悉這位老教授的復旦師生眼中,她有著超凡的科學家品格與風範。有學生稱,她是自己遇過的最好導師。
  •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新聞...
    追憶李鬱芬:參與原子彈研製後,又做出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
  • 參加中國第...
    原創 殷夢昊、金雨豐等 復旦大學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同志,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圖片說明:復旦大學教授章培恆先生逝世    東方網6月7日消息,著名文學史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傑出教授章培恆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1年6月7日凌晨在華山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啥?
    像早前各國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那時候原子彈算是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各國都不希望其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各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目前世界上原子彈的使用記錄只有兩次,當時美國用兩顆原子彈促進了整個二戰的結束。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0-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
  • 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呢?
    而美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研製成功後試爆的那一顆,叫做「瘦子」,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則叫「南瓜」,那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叫什麼? 不過美國人的這個名字看似無釐頭,實際上還是比較符合現實,因為第一顆原子彈是試驗品,美國人不敢做得太大,所以它的體型比較纖弱,叫「瘦子」還挺貼切。
  • 第一顆原子彈(新中國的「第一」·國防篇)
    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製, 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原子彈研製過程中,中國人民所表現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精神,鼓舞著中華兒女不斷向前。  親歷者說                       王乃彥: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我在蘇聯杜布納研究所。從使館拿到核爆的紀錄片後,我請實驗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外國朋友一起觀看。當時我們實驗室的主任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副主任也是蘇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他們看後,非常激動。
  • 9年前,中國的「居裡夫人」去世,若沒有她,中國原子彈很難成功
    但是,事實上,在「兩彈一星」的背後,有這樣一位低調的女科學家,她被稱為中國的「居裡夫人」,而且,如果沒有她的貢獻,中國的原子彈事業也很難成功。那這個中國的「居裡夫人」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對於中國的原子彈事業,她有何貢獻?何澤慧,是一位傳奇的女科學家,1914年生於蘇州。那時,何家是一家遠近聞名的書香門第,家族裡有十幾個進士,幾十個舉人。
  • 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他去世前曾說: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
    鄧稼先院士去世前,曾對愛人說:「要是有來世,我還是選擇中國,選擇核武器事業,選擇你!」今天,鄧稼先逝世34周年。緬懷,致敬!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兩彈元勳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軌跡中
  •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本是「邱小姐」,為何又稱「596」?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為何代號「596」?命名背後有何特殊含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本是「邱小姐」,為何又稱「596」?二戰末期,日本人仍一意孤行、負隅頑抗,不願投降,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 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閘」。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
  • 「新中國的第一」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央視網消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面臨著嚴峻的國際形勢,研製核武器,發展原子能工業,是國家獨立、民族自強的重要保障。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彈技術,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