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的目標之下,2020年年底是重要節點,民辦幼兒園「是否轉普惠園」進入倒計時。在資金困難和疫情的雙重壓力下,民辦學前教育行業在今年受到巨大衝擊,很多機構陷入生存危機。
「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教育從業者,內心是焦慮的,大家都試圖在生存和發展的博弈中尋找出路,但是找出路不能盲目,要明確自身的優勢和能力。」
近日,在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上,紅黃藍教育總裁史燕來接受了搜狐新聞-教育的採訪。史燕來認為,行業破冰,從業者首先要轉變思路,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可以通過系統性的整合升級,將優質的教育內容和實踐培訓進行輸出,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同時,學前教育機構也需要調整產品形態,將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適度向家庭延伸。
疫情促使學前教育「觸網」成為必須
問:疫情突如其來,對學前教育行業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您認為有哪些機遇?
史燕來:挑戰當中也孕育著機遇。今年的狀況給學前教育,特別是給民辦學前教育工作者帶來的壓力非常大。這兩年因為政策的調整,本身大家壓力就很大,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所以很多民辦教育機構面臨著人員工資壓力、房租壓力、師資隊伍穩定壓力等等,確實很焦慮。
過去,大家也在思考,學前教育需不需要與網際網路融合?怎麼融合?什麼時候融合?以前大家還一直停留在探討的過程當中,疫情所帶來的衝擊使二者融合成加快了節奏。
學前教育機構與網際網路融合,關係到生存與發展,是競爭力提升的一個必然過程。所以,疫情使大家原本對網際網路教育的思考轉變成實際行動,這是一個整體性變化。
過去,家長和孩子來到幼兒園,接受的是面對面的教育。很多學前教育機構的從業者認為教育就是在教室、在園所裡發生。而現在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在線上報課。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也推動學前教育機構在教育產品形態、內容設置等方面做出突破、創新。
現在,很多學前教育機構都在探索OMO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模式。這種轉變要求園長、老師既能夠在線下服務,同時也要能夠在線上服務,通過雙師課、錄播課、直播課實現融合性的發展,這將成為一種趨勢。
賦能教育,「輸出」是民辦幼兒教育發展的關鍵點
問:您剛才提到,學前教育發展受到政策、師資、家長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體行業有哪些變化,行業到底如何破冰呢?
史燕來:疫情階段,雖然幼兒園老師不能跟孩子面對面教學,但我們通過在線的工具、方法,就能夠跟家長保持溝通,家長在家裡也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這種溝通過程實際上也是「家園共育」的一種形式。這是學前階段特別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疫情期間,紅黃藍開展了「停課不停學」工作,把原來線下的特色性課程活動很好地進行了線上融合,讓老師在線授課,在線開展活動與孩子們互動交流。從這方面講,是對老師的一個特別大的鍛鍊。
但是學前的孩子年齡特點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學前齡段的孩子好動、愛玩,在自控力、專注度等方面還不能與K12年段孩子相比,同時還要考慮對孩子視力的保護、給予孩子集體生活空間、培養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等問題,所以簡單的將線下學前教育搬到線上或者直接將學科類線上教育向低年齡段下沉,並不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成長規律。
我認為,將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以科學的、成體系的方式,適度向家庭生活進行延伸才是更有利於孩子成長和發展的。所以,學前教育與網際網路的融合,在課程結構方面的調整是從教研到系統開發再到產品的完整流程。從整個課程的結構設計上,就需要有清晰的比重。這對於學前教育機構在了解孩子、教育能力、教育專業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是未來學前教育產品不可忽視的特點。
雖然現在有很多網際網路工具,但在使用過程中我還是特別希望遵循教育的本質,因為學前教育面對的是低齡階段的孩子,還是要以線下教育為主,線上延伸為輔。
現在,國家倡導學前教育的優質普惠發展,很多幼兒園所也在思考,教育內容是否能夠通過一些更加輕便的方式輸出服務、賦能行業。
網際網路輸出賦能是一種趨勢,但我們拿什麼輸出?我們有沒有能力輸出?這也需要我們從業者在品質教育上做深度研究的。
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教育從業者,內心是焦慮的,大家都試圖在生存和發展的博弈中尋找出路,但是找出路不能盲目,要明確自身的優勢和能力。在做好自己的同時,把優質的教育輸出服務,進行賦能。
我建議通過系統性的整合升級,將優質的教育內容和實踐培訓進行輸出,提升服務行業的能力。同時,學前教育機構也需要調整產品形態,將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適度向家庭延伸。
放慢速度,專注教育內容,提供優質服務
問:紅黃藍教育具體在做哪些改變?會怎樣不斷突破呢?
史燕來:學前教育是需要慢下來的事業。紅黃藍教育從創立到現在已經22年。我們見證了行業快速發展的二十年,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真的是篳路藍縷,很不容易。但是走到今天,它面臨不可避免的迭代升級需求,我們需要更加注重品質的打造。
所以,放慢下來,能夠更好地專注教育內容,專注教育服務以及園所團隊的質量管理。
不管是課程產品、教育服務,還是師資培養,我們未來都會在線上與線下融合的平臺上去做。但整體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基礎是什麼?就是孩子、就是用戶。怎麼把孩子放在核心,我們一切都是圍繞孩子的健康發展。同時,加強老師和家長、孩子的溝通,這一點也尤為重要,因為現在的家長也同樣非常的焦慮。
問:現在的家長基本上是90後,紅黃藍教育的產業會有哪些相應的調整?
史燕來:未來,我們在內部做強、做精的同時,會把我教育內容通過多種形式與社會連接。我們跟家長之間應該是教育的共同體,也會不斷研究不同階段家長群體的特點,找到溝通的紐帶。紅黃藍園所將建立一個家園共同體的教育生態,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園所。
拿幼兒園舉例,一部分是普惠性幼兒園,一部分是營利性幼兒園,同時,各類園所的教育理念、培養方式、教育支持能力也可能會有所差異。但培養孩子的出發點是共同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有所側重,根據不同的園所定位而產生的教育服務需求,為不同園所提供符合其定位的教育服務。
問:紅黃藍教育在未來發展中,線上線下兩者的比重會是怎樣的,您是如何考慮的?
史燕來: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學前教育普惠政策在今年也是落實之年,而明年則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新的發展階段,需要新的思路與布局。實體辦園需要大量投入,園所成長需要精心培育,收併購的速度需要適當放緩,高質量發展會成為我們的總體戰略。同時,我們會從三個方面進行轉變:
第一,就原有的實體辦園的產品線,我們要尋求要做精、做透。我們將加強目前一千多個園所的服務管理體系建設;
第二,在政策支持下,拓展新業務的發展。比如,在新興的託育領域,我們會拓寬、分層,把託育項目做強,做成紅黃藍教育體系中優質且具有獨特性的學前教育新發展類別;
第三,網際網路轉型,就是OMO的融合發展。
我想這三項工作,在紅黃藍教育發展中是同等重要的。
學前教育發展面臨「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問:在您看來,中國學前教育目前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史燕來:目前,我國的學前教育發展隨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發布,已經進入了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普及、普惠的進程正在推進,但不可否認,其中優質辦學資源還較有限。在破解廣大民眾面對的入園貴的問題之後,學前教育安全優質發展的問題就會更加凸顯。
因此,從總體看,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還面臨著財政整體投入不足、地區發展差距較大、普惠與優質尚未兼備、師資配備嚴重不足且整體素質不高、管理規範需要加強等實際問題。這也是全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推進過程中的綜合性問題,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統籌解決。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需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在財政有餘力的情況下提高財政投入在學前教育行業的佔比。財政資金的分配以提升全行業整體水平為出發點,促進學前教育事業的整體均衡發展,而不是重點打造小部分優質公辦園。
二是對於學前教育發展面臨的地區不平衡和普惠與優質尚未兼備問題。要因地制宜,不搞發展一刀切模式,解決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問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這是對於支持民辦學前教育良性發展的明確信號。在這方面,除了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也應鼓勵社會力量更多參與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通過集團化辦園等方式將優秀教育理念、管理標準等有效輸出,破解學前教育存在的地區差異等問題。
三是對於幼兒教師整體不足和素質不高的問題。這也是困擾學前教育事業優質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央的學前新政對破解這一難題提出了多項政策措施。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還是要去尋找有效路徑,除了在政府層面加大對於幼師崗位的財政補貼和獎勵,在高校層面加大幼師培養力度之外,還是需要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幼師培養工作,比如鼓勵有經驗的社會力量開辦幼師教育培訓機構,與相關師範院校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在教育教學與實踐資源融合、雙師型教師培養、專業共建、實訓中心與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深入推進產教融合,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為加快優質幼師人才輸出提供更有效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