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是什麼?在氤氳的四川盆地的童年記憶中,李子佔著香脆的一隅。每年梅雨季一過,毒辣的太陽開始肆虐火爐山城的時候,街邊總有農民挑著竹扁擔,裡面是一顆顆青黃色的、桌球大小的渾圓的青李子,沿街叫賣。
未成熟的李子丨薛凱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這種「江安李」,是四川宜賓江安縣的特產,熟透了的江安李,看起來青澀,但一口咬下去卻是脆甜,甚至有股清香的花蜜味兒。核兒完全與果肉分離開,不需要費牙齒啃,一筐李子,沒兩三下就被我消滅乾淨了。
然而在離開家來到北方之後,「李子」形象大變。沒有了脆甜的青果,代之是深玫瑰色、一頭尖尖的、上面一層霜的果子。硬的時候帶著酸澀,熟透之後軟嫩多汁。多加點錢,則可以買到一種叫「黑布林」的李子,個子要比普通李子大上兩倍,果肉更細膩,香味撲鼻,但卻沒那麼甜了。
帶「洋味兒」的李子丨薛凱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01
李和梅的那點事兒
/ 混亂的名字 /
其實,我們印象中的「李」有這麼多,和薔薇科(Rosaceae)李屬(Prunus)成員的混亂命名有關。
我們市場上最常見的李子,是李(Prunus salicina)。這種李樹在中國本土有十分悠久的栽培歷史,最早可上溯到三千年前。長長的卵形葉子,早春會開出滿樹白花。韓愈曾寫道:「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李的花丨張亞洲 / PPBC中國植物圖像庫
遠在歐洲的親戚,歐洲李(Prunus domestica)也是栽培歷史相當悠久的果樹,原產於西亞和高加索地區,後來被希臘人引進,在歐美廣泛種植。這種李子有許多栽培品種,形狀顏色各異。進口國內後賜名布林(布朗,布霖),也就是plum的音譯(頗有點「車釐子」之風)。
在英語裡面,plum既是李子,又是梅子。兩者都是李屬、李亞屬下的果樹。好多時候,我也會將漫山的李花錯認成梅花呢。我們所謂的青梅、酸梅以及各類梅子蜜餞,有一部分來源於真·梅樹,而有一部分乾脆就是李子,比如「加應子」。
話梅丨Kofdbelum Wimgari / Wikimedia
所謂「西梅」,西梅其實是我們常吃的大李子遠在歐洲的親戚:歐洲李,成熟的時候藍紫到發黑,曬乾之後就是西梅幹的樣子啦。
李屬下面,還有我們熟悉的杏(李亞屬)、桃(桃亞屬)、櫻桃(櫻桃亞屬)。它們其實共享一個名字,「核果」(drupe)。雖然大小顏色形狀各異,口味也千差萬別,但都有一顆堅硬的「心」;果子表面都有一道屁屁一樣的溝。這跟它們的發育方式有關。我們吃的果肉,其實是它們的「果皮」(中果皮和外果皮),由子房壁發育成,胚珠發育成那顆被堅硬的珠被包裹的核。溝呢,則是子房壁癒合的地方。
核果的典型結構丨Pixabay
02
夏日的新鮮記憶
/ 將酸變成甜 /
李子怎麼吃?當然是新鮮的果子一口咬下去,香甜的汁液充滿口腔,也少不了爽朗的酸味。但在過去,李子品種的改良不夠,果實是很酸的。為了不至於被酸掉牙,人們想出了各種烹調的辦法。
比如,李子撻(plum tart)就是一道非常簡單又好吃的法式甜點。撻皮裡填上打發的蛋、糖、麵粉和黃油的卡仕達(custard),整齊地碼上一圈圈切成薄片的李子(最好能用白蘭地泡過),烤上半小時左右。熟透了的李子,黃油香的撻皮,濃淡相宜的卡仕達醬,構成了平衡的組合,又整個被夏日的果香點亮。
李子製成的糕點丨Pixabay
煮李子(pouched plum)、蒸李子(steamed plum)甚至烤李子(grilled plum)也是OK的(李子:這麼折騰我幹什麼!嗚嗚),配料當然要用上糖或者蜂蜜啦,在高溫的作用下產生的焦糖香讓人慾罷不能。在德國,有一道著名的李子甜品叫「Zwetschgenknödel」,直譯為「李子餃子」。將糖漬的李子裹上麵粉烤制而成,吃的時候還會撒上肉桂粉。而匈牙利的做法,則會用Slivovitz白蘭地釀李子,甜香中帶有酒香,頗為醉人。
李子餃子丨圖蟲創意
李子是一種特別適合做成果乾的水果。含水量剛好、果肉纖維又豐富,酸甜適宜,能將夏日的記憶長存。西方做李子果乾(prune),和中國釀梅幹的傳統一樣,大約是人們採用了同樣的方式來儲存夏天的風味吧。除了做蛋糕、水果撻等等各色各樣的甜品,李子幹還能用來燉肉,酸甜味兒能夠中和肉的油膩,又能給湯汁添味。
李子製成的糕點丨Pixabay
李子幹有多厲害呢?厲害到沒有它的地方,也流傳著它的名字。大黑暗料理帝國的聖誕定番,李子布丁(plum pudding),根本就沒有李子!
用在李子布丁裡的果乾,實際上是葡萄乾(raisins)和其它各類蜜餞。原來,李子在那時是蜜餞的代稱。英國人對甜甜的蜜餞情有獨鍾,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plum不僅指食品,還指一個人的甜言蜜語,一百鎊,或者任何甜的、好的、讓人心心念念的事情。
幹李子和各種果乾丨Andrey Filippov 安德烈 / Wikimedia
維多利亞時期,「李子」布丁正式變成了聖誕甜品:人們用黑糖、糖蜜、白蘭地酒做成一個圓底的大布丁,綴上肉桂、豆蔻等香料,並在吃之前煮、烤——或者更炫地點燃白蘭地酒。英國第一本家庭主婦指南,M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將布丁的做法傳給了千家萬戶。不過,以中國人的口味,「李子」布丁實在是不怎麼可口,據說它神似一團攪在一起擲地有聲的甜膩五仁月餅餡……
燃燒著酷炫火焰的聖誕「李子」布丁丨Jamie Oliver / youtube
03
異國重逢"江安李"
/ 李子世界的一個圈 /
那麼多種李子,擁有各自不同的名字,如此神秘又多面。令我無所適從。最令我驚奇的是,在離開家鄉6年之後,居然在異國找到了「江安李」!
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郊的一個叫錫耶納(Sienna)的小城,我在彎彎扭扭的石板小巷裡一個毫不起眼的水果攤上,看到了青李子的熟悉身影。買來一嘗,完全被震驚了——香味,脆甜的口感,乃至不起眼的青黃色樣貌,都與兒時的記憶一模一樣!
似曾相識的綠色李子?丨Agnieszka Kwiecień, Nova / Wikimedia Commons
後來我才知道,所謂的「江安李」,實際上是由歐洲李的一個栽培種青李(greengage)選育出來的。兜兜轉轉,最後卻回到了原點?吃貨的世界,比我們想像的要遼闊,也要狹小呢。
.
別的不說,新鮮西梅是真的好吃!
本文來自吃貨研究所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所 長 推 薦
你 可 能 感 興 趣 的
關 注 所 長
不 再 錯 過 好 文 章
原標題:《為什麼現在的李子,都沒有家鄉的味兒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