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探討李蘭娟院士全程給美國專家用中文授課的話題,他的唾沫星子亂飛,高興地說:「這就是咱中國人的自信,我們現在是抗疫模範生,他們美國這個差生需要來膜拜學習我們,我們就不說英語,氣死你們丫的。另外咱們中國就要崛起了,學生以後就不用學英語了,老兄你可是要失業了啊。」我習慣性地笑了笑,問道「你確定?如果你聽我說完就不會這樣自信了。」
其實在我看來,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中文授課的行為,不少人認為是漢語作為世界通用語,終於要大放異彩,擺脫英語的束縛。那現實是什麼樣?
1中國人不用再學習英語?
很多家長和學生都在英語學習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及金錢,結果效果卻不好,所以要求取消英語。在這裡,我們首先查一下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的履歷,大家就會發現他們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歷,證明他們都有不錯的英語功底。而反過來說,既然他們能被評上院士,必不可少都有留學經歷以及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的資歷,因為這屬於我國院士的評價標準。
而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資歷,即使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依然至今沒有選上院士。而袁隆平兩次評選院士落選,按照他的功績推遲的僅僅是4年嗎?精英的評價標準規避不了英語,大家晉級、考研、考博能規避?大家可以再掂量下英語對於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關於是否應該學習英語的話題,俞敏洪曾語出驚人,當然又一次引起大家的聲討。但是在當下這種評價標準不改變的情況下,大家可以猜猜精英階層對於俞敏洪的話是什麼看法?(屠呦呦已經吸取教訓送兩個女兒到國外工作),再品一品味道。所以我想說,除非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將來不會成為精英,那麼取消英語,讓英語成為階層劃分的鴻溝不失為一種選擇。是否能夠取消英語,大家來評判。
2、英語學習問題在教學方式,啞巴英語不足以吸引學生
其實英語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是需要相應的語言環境才能夠學習。學生現在學習英語就如同吃脫了水的蔬菜一樣乾巴巴的沒有味道。鮮活的生活語言變成了,一堆聽不懂看不明白的符號,學生就越學越沒有興趣。一句沒有了興趣以後分數之前下降,聽老師上課聽不進去導致惡性循環,分數越來越差。
特別是很多學生深惡痛絕的語法,如今國家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就是要降低英語的分值和權重。另一個方面就是全部取消了單選,其實就是鼓勵學生脫離語法束縛,學習英語以閱讀提高語感為主。所以,希望家長能夠更多跟學生英語相關的電影、書籍、音樂,就和我們的母語語文的學習一樣,讓學生沉浸在語境中學習。
佩弦教育語:
大家都期望未來孩子不用學習煩人的英語,自己也可以從監督學生學習英語的陰影中抽離出來。但是在當下人才選拔機制不改變的情況下,取消英語對孩子很不利,學生要往上升會付出更大代價學習。也許未來我們依舊需要學習英語,但是英語的分值和數量會下降,這樣也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