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多虧了國內的各個專家自告奮勇前往前線支援,最後在多方人員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的發展。然而雖然我國現在情況有所好轉,但是國外的很多國家卻正處於非常緊張的時候,甚至有些國家採用的措施並沒有得到效果,尤其是美國,現在情況非常危險,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我國現在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本著人道主義也在積極地幫助其他有疫情的國家,分享著我國抗疫的經驗。前段時間我國的李蘭娟院士就在網上給美國專家上起了課,網友們注意到李院士全程使用的都是漢語,而不是國際通用語言英語,這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1. 英語並不是專家必須具備的技能
會說英語確實存在一定的優勢,但並不表示每個人都必須會說英語。就算不會講英語,也可以進行國際交流,翻譯可以作為國際交流之間的橋梁進行溝通工作,李院士在和美國專家交流過程中全程漢語,也是一樣可以很好地進行交流的。
我國將英語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是希望學生能夠多掌握一門通用的語言,而並不是讓大家盲目的崇拜美國。美國有很多醫學方面的專家,在這方面我們確實可以借鑑和學習,掌握英語可以讓我們更快地讀懂文獻,但這也只是提高我們的一個技能而已。
2. 能成為國際語言依靠的是技術能力
英語之所以能成為國際語言,這背後當然離不開強大的美國,因為美國在一些方面有著絕對的實力,這才讓他們非常自信地說英語,而不用必須掌握其他國家的語言。
現在我國的國際地位逐漸上升,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李院士並不是不會說英語,她和美國專家溝通也可以全程說英語,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就是因為我國在疫情這方面有其他國家做不到的優勢,所以就算不會說英語,外國也會向我國進行請教,這和會說什麼語言是沒有關係的。
我國在疫情爆發初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譴責,但並沒有事實能夠證明武漢是病毒的發源地,病毒到底從何而來,還需要進行大量的研究。我國在各種壓力之下堅持救援,終於取得了一定成果,這才在國際上受到了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