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之前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參加的新冠疫情防控國際經驗分享會的視頻又火了起來。在這次會議中,鍾南山院士全程用流利的英語講解,全程聽下來確實讓人印象深刻。而李蘭娟院士全程使用的中文,這一做法卻引發了網友的一致好評。在國際疫情進入全面爆發期的時候,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專家迫切的期待中國的防控經驗能傳授給他們。而李蘭娟院士的做法讓很多人感到揚眉吐氣,很多網友都表示:「讓他們自己去配翻譯,好好學習一下中文這門博大精深的語言」。當然,像這種國際性的醫學會議各國必然都會配翻譯。但為何僅僅是會議中使用英語還是中文這樣的小事就能引發如此大的討論,其背後還是各國之間「話語權」的競爭。
誰掌握新冠疫情的「關鍵技術」,誰就有話語權!
當然,也不能說鍾院士使用英語就是錯誤的,畢竟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使用英語各國專家更方便溝通。往大了說,醫學是無國界的,各國的醫生都是將「救死扶傷」作為己任。面對這種世界範圍內流傳的疫情,專家們做溝通、交流沒問題,我們也可以大度地將這些前期防控經驗分享給他們,這也是博愛的一種體現。但在我們掌握了疫情的「關鍵技術」的時候,也正是揚我國威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更贊同李蘭娟院士的做法。我們需要的是表明一種態度,表明我們掌握了話語權。在這個時候,使用中文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國際通用語言改為漢語,以中文寫的論文成為主流,那才是國家強大的真正標誌。
英語是不是被過度高估了?花費10年學習卻不用有意義嗎?
在國內,很多家長對於英語都非常重視,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要求孩子學英語,為的就是能夠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但是各位想過沒有,等你真正工作之後,又有多少人在真正使用英語呢?除了大學裡做科研的專家和做國際貿易的一些人,其餘人對於英語並不是剛需。甚至有人說,正是因為英語才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差距,加劇了高考的不公平。國內的「憤青教授」鄭強在10年前就指出了這種現象:我們的孩子辛辛苦苦學習英語十幾年,最後僅僅為了一個考試,真的有必要費這麼大勁去學嗎?隔壁的日本人的英語也說得不好,但人家也沒有耗費這麼長的時間,多數人只要能溝通就可以,並不是全民普及。這種方式也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是不是在英語上花費了太多的精力而忽視了自己的母語了呢?
如何去改變這種現象?降低高考英語比重勢在必行!
既然大家有意識到了英語被過度高估了,如何去改變呢?問題的核心還在於高考,高考就是一個指揮棒。因為我們現在的高考制度中,英語和語文、數學所佔的比重都一樣,都是150分。想讓各位家長清醒,小編認為首先要改變的就是在高考中降低英語的比重,轉而提升物理、歷史等科目的分數。正是因為家長都在逼著孩子學英語,而導致學生基礎學科能力偏弱,後續的影響就是國內基礎學科研究水平一直停滯不前。
在30年前,國內還有很多知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如今國內的基礎學科水平和國際上差距也越來越大。也正是看到了這種情況,教育部於今年推出了「強基計劃」,將越來越多的好苗子投身於基礎學科研究,其實也是為了搶佔這些學科的「話語權」。
不可否認的是,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語言,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當前,很多文獻都是用英文來記載的,短時間內我們不可能取消英語。但人人學英語的方式並不可取,語言的學習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這也是為何我對李蘭娟院士在國際重要會議上使用中文點讚,只要我們掌握了這些核心的知識,不怕他們不去學中國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