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家機構稱「八成孩子專注力有問題」 喊吃飯不答應,就得花錢訓練?
3月30日,淮安市清江浦區的黃玉香(化名)向本報讀者熱線(025-84701119)反映:自己帶8歲女兒在淮安萬達金街新開的一家機構「多特兒童專注力」做完測評後,被告知孩子感統失調導致專注力差,每周至少要做兩次課程訓練,否則易形成專注力缺陷,「如果參加訓練,半年費用1.44萬元,若3月31日開業當天報名,有優惠」。惶恐糾結的她問記者:「這家測評機構靠不靠譜?這個名能不能報?」
八成孩子「專注力有問題」
3月31日,記者隨黃玉香來到淮安多特兒童專注力開業慶典現場,一會兒便被叫進一間教室「免費聽講座」,同行的孩子則被集中在隔壁感統訓練室。主講人馬琳自稱原為一家知名英語培訓機構的培訓師。
「叫孩子吃飯,孩子經常不理睬,家長要大聲叫幾遍才回應,有沒有?」馬琳問臺下26位家長。「有!」坐在最後一排的慶典主持人率先高聲回答。「知道為什麼嗎?孩子大腦和中樞神經缺乏必要的刺激,腦功能發育不足,對外界指令不敏感,長此以往,孩子會連黑板上的字也看不見、記不得。」馬琳自問自答,引起臺下一片驚呼。
馬琳接著說:「我再列舉幾個注意力問題,大家請對照:上課經常做小動作——覺醒狀態不好;過於敏感——注意持久性差;不愛寫作業,寫字丟漏串行——專注力分配問題……」這時有家長急忙舉手:「講道理、訓罵、找老師告狀、僱專人陪讀,所有方法都試了,沒用!」
「沒用?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專注力不足,接收不到信息。怎麼才能開發孩子的專注力呢?」馬琳隨即邀請多特全國品牌運營總監李毅登場。「現在80%的孩子存在專注力問題,要在孩子12歲前開發全腦,提升專注力。」李毅開門見山:「我們課程一對一定製,動態調整不反彈,有效率在90%以上,今天報名還可享受四大優惠。」
套餐原價1.44萬元,開業優惠價1.08萬元,7位家長現場刷卡繳了半年的訓練費。「過去總認為孩子玩心重,聽了講座才知道,是孩子專注力出了問題,花萬把塊錢訓練很值!」一位王姓家長繳費後砸「開業金蛋」,獲得二等獎,是一塊兒童電子定位手錶。黃玉香在記者勸說下暫未報名。
免費測評結果均為「感統失調」
回到南京,記者在百度輸入「上課走神」,排名第一的就是「孩子上課走神怎麼辦——選擇多特兒童專注力」。登錄多特網站,多處出現「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專注力項目教育示範基地」字樣。要測試得先預約,記者在網站留下姓名、年齡、聯繫方式,不一會就接到多特工作人員電話,詢問孩子情況,力邀記者帶孩子免費體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支持的專業測評」。
4月7日,記者帶孩子來到多特設在南京市嫩江路的測評處,工作人員以「家長在旁影響測評」為由,拒絕家長入內。半小時後,孩子做完測評,記者被叫進測評室。
「孩子整體情況不錯,但在聽覺穩定性、視覺記憶方面弱於同齡孩子,發生感統失調和注意力缺陷的概率比正常孩子高,現在就要注意給孩子做訓練。」測評老師口氣嚴厲地解釋說,所謂感統失調,就是孩子大腦不能把視覺、觸覺、聽覺等接收信息有效統合,外在表現就是專注力有問題。「剖腹產、爬行少、保姆帶、過早進行才藝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現專注力問題。」
「孩子8歲,但專注力只有7歲水平,在我們這裡訓練半年,可以提高到9歲水平。」 課程顧問在一旁介紹,基礎訓練最少課時96節,每節1小時,標準價1.44萬元,加上2400元的鞏固訓練,一共1.68萬元,當天報名繳費可享受活動價1.428萬元。
記者以「費用太高」為由離開測評室,在門口遇到帶孩子做過測評的5位家長。他們很茫然:「孩子平時學習成績很好,上的還是名校,為什麼一測都是『感統失調,需要訓練』?」
「專注力問題」只是營銷噱頭
「80%的孩子存在專注力問題」依據何在?記者問多特全國品牌運營總監李毅。他說,如果上課動來動去、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磨蹭達到一定程度,就是專注力有問題,比例數據「來自本中心測評數據和其他機構的結論,只少不多」。
「寫作業磨蹭到什麼程度,就可認定專注力有問題?」記者追問。「我們有中科院心理專家團隊提供的科學測評和判斷標準,準確可靠。」李毅不作具體解釋。
3月31日在淮安多特兒童專注力開業現場,記者就曾詢問前來參會的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助理劉正奎:「中科院同多特什麼關係?」他回應,多特有自己的測評研發團隊,中科院心理所只將部分評估工具一次性轉讓給多特,至於多特如何測評、運營,那是企業行為。測評結果不是醫院診斷結論,僅供家長參考,家長交的培訓費同中科院心理所無關。至於「80%的孩子有專注力問題」的判斷,同樣不是來自中科院心理所。
「醫學上沒有『專注力』這個概念,對感統失調、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要由正規醫院慎重評估和診斷。」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所長柯曉燕說,業界也沒有孩子「專注力」方面的流行病學調查結論。
「心理學上沒有『專注力』這個詞。」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傅宏說,人的注意是不停波動的現象,即便是成人,集中維持注意在一個事物上的時間也有限。目前尚無評判注意時間的標準,說「80%的孩子有專注力問題」並不可信。
多位專家認為,有的機構將測評數據與醫學中感統失調、神經耐受性、前庭覺、本體覺等專業概念雜糅,故意放大一兩個測評指標的危害,暗示不訓練可能導致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引起家長恐慌,進而達到盈利目的。
防止兒童被貼上「有病」標籤
短短半小時測評,便宣告孩子專注力有問題,至少需要半年訓練,會不會給孩子心理留下「有病」陰影?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標籤效應。」傅宏介紹,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更容易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對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很大。多特宣傳的「剖腹產、爬行少、保姆帶的孩子容易出現專注力問題」,並未得到科學印證,容易給家長及孩子造成心理暗示,產生長遠影響。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旦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便驚慌失措,以至於「病急亂投醫」,給一些訓練機構以可乘之機。
「孩子健康成長比一時的成績更重要。」柯曉燕提醒,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支持性的環境。環境越寬鬆,孩子越容易建立自信、增強自控力。
當務之急,是要對那些隨意開展兒童測評的機構加強監管,規範其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經營行為,防止孩子被「沒病當有病訓」、家長恐慌之下「亂掏錢」。
(責編:耿志超、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