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3歲半了,幼兒園老師反映她上課不注意聽講,經常東張西望,搞小動作。」不少父母都會碰到孩子因為上課走神不專心、答題馬虎草率、作業拖拉等等情況而被老師投訴的尷尬。最近,一種「專注力訓練課程」在佛山部分培訓機構和幼兒園中流行,旨在讓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和提高學習效果。
有兒童行為發育專家提醒,專注力訓練屬於心理認知療法,家長應該先帶孩子到有資質的醫療機構進行明確診斷後,再選擇參加合適的課程,才能達到有的放矢的效果。
新鮮 看動畫答問題訓練專注力近日,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一種名為「專注力課程」的新型培訓項目在佛山部分培訓機構和幼兒園中流行。有的是利用智能教學系統為載體,運用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媒介,通過遊戲鍛鍊讓孩子注意力集中;有的是通過放珠子、尋找相同撲克牌等手眼配合的遊戲進行。
「所謂專注力就是指一個人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課程就是從感知基礎訓練開始,循序漸進到『記憶—理解—推理—分析—整合—應用』的訓練,讓兒童的神經元系統得到刺激而強化,從而提升專注的學習行為能力。」領思兒童學習行為發展中心劉總介紹。
案例 被老師投訴方知孩子專注力差7歲的小豪(化名),剛上一年級,但是爸爸媽媽幾乎每月都被老師請到學校談話。老師說小豪上課小動作很多,對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很難獨立完成一件事情,老師還建議父母要帶他去看醫生。小豪的媽媽說,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孩子有注意力障礙,需要接受系統的訓練糾正。
一位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告訴記者,目前有部分幼兒園也引入了專注力訓練課程,是因為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老師提醒,家長們應該多花時間關注孩子,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糾正。
培訓課程可輔助醫院治療除了培訓機構和幼兒園外,在市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和石灣醫院的兒科,都有專門治療注意力障礙的療程。
市中醫院兒科莫珊醫生介紹說,在醫院中,通常採取一對一的訓練模式,對有嚴重注意力障礙的患者,還可以配合藥物治療。但目前醫院兒科中的專注力訓練資源很有限,孩子得到訓練的頻率不夠,效果不明顯,而且孩子接受治療會有畏懼和自卑的心理。
提醒 先診斷原因再選擇課程莫珊提醒,並非所有平時表現「多動」或者喜歡開小差的孩子就適合參加專注力課程,家長最好先帶孩子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斷,確診孩子的確有注意力方面的缺陷,並了解孩子注意力障礙的程度如何,再接受治療。
莫珊介紹說,在社區的寬鬆環境中,孩子更加容易建立自信,通過生物反饋、注意力延長等等有目的的訓練,可以讓孩子的「注意力波」得到延長,這適合程度比較輕的孩子。而程度較重的孩子,要物理治療和藥物的協助治療,才能有效果。
目前佛山的一些有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中,專注力訓練是個系統課程,會運用閃卡、動畫等來刺激孩子眼睛的杆狀細胞,利用舒爾特表來訓練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和專注,使用阿爾法腦波音樂來刺激兒童的左右腦潛能等等,這些活動都能逐步地改善孩子對事物或活動的專注力。
家長要積極參與值得指出的是,專注力訓練是個持之以恆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而家長參與更是必不可少。有專注力訓練老師建議,在家裡面可以隨時隨地地做一些簡單的訓練,例如數豆子、用筷子夾東西、在兩張圖上找不同、走直線等等。家長最好是以競爭的方式來參與其中,這樣可以讓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效果也更好。(文/記者高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