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開學伊始,小雪的媽媽有些發愁,她已經接到好幾次接到小雪班主任的電話,老師反應孩子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總是容易走思,學習成績也大不如前,有時看著孩子在聽課,卻眼神飄忽,心思都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
媽媽覺得小雪的這個問題比較嚴峻,於是也要求小雪上課認真聽講,小雪答應得好好的,但沒幾天老師的電話還是打進來反應當初的問題,這讓媽媽有些著急,於是詢問女兒為什麼不好好聽課。
小雪回答剛開學不適應,腦子裡還想著假期的事情,聽課聽不進去。媽媽這才明白,小雪是患上了人們常說的「假期綜合症」,雖然開學了,但女兒的心還沒收回來,才導致她上課開小差。明白了原因,媽媽給小雪做了個適當的調整,之後班主任就沒有再反應過小雪上課開小差的問題。
開小差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總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過程中腦子游離天外,一副「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樣子。
造成孩子開小差現象,可以從生理、環境、喜好、外界、情緒五方面找到原因。
★生理原因: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孩子「坐不住」
學齡期兒童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抑制力較差,神經系統興奮性高。隨著年齡的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步完善,兒童的注意力時間就會提升。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注意力是跟孩子的年齡直接掛鈎的:兩歲的孩子,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7分鐘,到了四歲,可到12分鐘,到了五歲,延長為15分鐘。
一堂課40分鐘左右,和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相比較長,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和老師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科學態度,孩子的表現是符合其年齡特點的,不要因此給孩子扣上「學習不認真」的帽子。
★環境原因:新奇事物分散注意力,孩子「東張西望」
孩子因為生理原因注意力不穩定,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所吸引。譬如外面樹上的小鳥,老師的新衣服,教室外面的新帖畫等等,都會將孩子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分散,讓孩子「東張西望」,畢竟新奇的事物要比坐在椅子上規規矩矩聽課有趣得多。
★喜好原因:不喜歡,所以不想上課
家長們經常發現,孩子對於喜歡的東西,就能關注並堅持很長時間,對於不喜歡的東西,則很難做到堅持。
比如說看動畫片,孩子看一個小時絕對沒問題,若是上課,孩子堅持二十分則就覺得疲憊。
除了上文所述的生理原因外,孩子的喜好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了,相比於看動畫片,上課是枯燥無聊的,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是大腦做出的自主判斷。
★外界原因: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在學習上
文中,小雪開小差的原因便是留戀假期,雖然人在課堂上,但是心卻還在假期中。小孩子自控力不強,對於自己的注意力不好約束,有的孩子上課惦記家裡的遊戲機,或者未看完的動畫片,就會出現走思的現象。
★情緒原因:內心消極,沒心思上課
俗話說:「積極使人進步,消極讓人落後。」,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態度消極,那麼對於這件事自然是不在意的。
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的上學狀態,適當詢問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有沒有發生讓他不開心的事情,導致他對於上課這件事發生牴觸。譬如有沒有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被老師批評,或者和同學發生爭吵。
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批評指責孩子,或者夫妻二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上課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
想要讓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父母讀懂「路徑依賴理論」很重要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人,他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所說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詳細故事解析「路徑依賴理論」:
科學家曾經拿鯊魚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一群熱帶魚和一條特別兇猛的鯊魚放在同一個大池子裡,然後在鯊魚和熱帶魚之間,放了一塊強化玻璃板。剛開始,鯊魚想攻擊熱帶魚,每天不停地撞擊著那塊透明的強化玻璃板,甚至撞到頭破血流,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撞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熱帶魚從眼前遊走。這樣反覆多次,鯊魚後來也不去撞玻璃板了,後來,科學家把那塊鋼化玻璃板取走,鯊魚仿佛沒有意識到,根本就不再往熱帶魚的方向去遊,而是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遊弋。
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路徑依賴理論」思維對於動物的影響,鯊魚已經每天撞擊鋼化玻璃板無法遊到對面,它已經做出了不去對面攻擊熱帶魚的選擇,即便沒有了鋼化玻璃板作為阻擋,鯊魚卻也無法逃出自己的思維慣性。
明白了「路徑依賴理論」,明智的家長想將其轉化為「學習思維」,只需要以下四步
step1:家長化身學習小助理,將第二天學習的內容分類標註
關鍵詞:分類標註 重點 非重點 預習功課
一節課40分鐘左右,老師傳授的知識也分為重點和非重點,家長可以在前一天晚上詢問下老師第二天的上課內容,將知識予以分類標註,告訴孩子哪些是重點,哪些非重點,重點的東西認真聽,不要開小差。
這樣做前期會累一些,後期家長要教會孩子預習功課,自己找到課業內容的重點和非重點知識,尤其是孩子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要當做重點來看待。
做完這些,40分鐘的時間分割為重要世界非重要時間,孩子也不會覺得特別疲勞,日後形成「學習思維」,即便有開小差的情況,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step2:勤快家長:創造整潔環境,排除一切幹擾
關鍵詞:整理 安靜 環境整潔 整理課桌
孩子既然容易被外界事物分心,造成開小差,那麼家長就改在孩子閱讀或者做作業的時候「勤快」一些,把無關學習的東西收拾起來,切斷其分心源頭,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有精力的家長也可以去孩子的學校看看,看看孩子的課桌擺設是否有分散其注意力的地方,幫忙收拾下,當然後期要告訴孩子自己收拾。
孩子長久習慣了再安靜整潔的環境下學習,自己也會試著去創造,開小差的情況就會逐步減少。
step3:減少嘮叨斥責,讓孩子自己掌控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關鍵詞:減少斥責 掌控 體驗成功 循序漸進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認可讚美和鼓勵,能使白痴變天才,否定批評和諷刺,可使天才成白痴。
孩子開小差,先不要斥責和嘮叨,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消極的情緒進而引起孩子對於上課的牴觸,最終適得其反。
可以在step1實施後看看效果,引導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孩子在相對短的時間聽懂老師內容,並且覺得聽課不費力且能掌握當天知識的時候,他就能體驗到到自己的成功。從而主動學習掌控時間,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建立自己的「學習思維」。
step4:越鼓勵越習慣,語言作為「專注力」的推動器
關鍵詞:轉化態度 自我比較式鼓勵 推動專注力 語言
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喜歡上課開小差,加上老師和家長的不正當教育方式,讓他們對上課產生牴觸的情緒,從而一上課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心思根本不會放在課堂上。
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上課的態度發生轉變,可以採取自我比較式鼓勵,比如說:
「老師說了,你從前上課只能認真聽課五分鐘,現在能聽課十分鐘了」「你上次課堂作業幾乎全錯,現在只錯了七道題,比上次好多了」這樣鼓勵的越多,孩子慢慢對於上課的態度也會改變,覺得上課不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微小的改變被發現和讚揚是一件有力的武器,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孩子越誇越發現上課的好處,就會認真聽課,減少開小差次數。
孩子開小差的問題很普遍,家長們一定要認真看待分析原因,不要輕易指責孩子。我是豆寶奶奶,您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區留言,我一定會積極回復的,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