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開小差,聰明父母:將「路徑依賴理論」轉為「學習思維」

2020-12-20 豆寶奶奶育兒經

「文/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開學伊始,小雪的媽媽有些發愁,她已經接到好幾次接到小雪班主任的電話,老師反應孩子課堂上不認真聽講,總是容易走思,學習成績也大不如前,有時看著孩子在聽課,卻眼神飄忽,心思都不知道飄到哪裡去了。

媽媽覺得小雪的這個問題比較嚴峻,於是也要求小雪上課認真聽講,小雪答應得好好的,但沒幾天老師的電話還是打進來反應當初的問題,這讓媽媽有些著急,於是詢問女兒為什麼不好好聽課。

小雪回答剛開學不適應,腦子裡還想著假期的事情,聽課聽不進去。媽媽這才明白,小雪是患上了人們常說的「假期綜合症」,雖然開學了,但女兒的心還沒收回來,才導致她上課開小差。明白了原因,媽媽給小雪做了個適當的調整,之後班主任就沒有再反應過小雪上課開小差的問題。

開小差是很多孩子的通病,總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上課過程中腦子游離天外,一副「跳脫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樣子。

造成孩子開小差現象,可以從生理、環境、喜好、外界、情緒五方面找到原因。

★生理原因: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孩子「坐不住」

學齡期兒童大腦發育還不完善,抑制力較差,神經系統興奮性高。隨著年齡的增加,中樞神經系統逐步完善,兒童的注意力時間就會提升。

科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注意力是跟孩子的年齡直接掛鈎的:兩歲的孩子,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7分鐘,到了四歲,可到12分鐘,到了五歲,延長為15分鐘。

一堂課40分鐘左右,和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相比較長,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和老師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科學態度,孩子的表現是符合其年齡特點的,不要因此給孩子扣上「學習不認真」的帽子。

★環境原因:新奇事物分散注意力,孩子「東張西望」

孩子因為生理原因注意力不穩定,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所吸引。譬如外面樹上的小鳥,老師的新衣服,教室外面的新帖畫等等,都會將孩子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分散,讓孩子「東張西望」,畢竟新奇的事物要比坐在椅子上規規矩矩聽課有趣得多。

★喜好原因:不喜歡,所以不想上課

家長們經常發現,孩子對於喜歡的東西,就能關注並堅持很長時間,對於不喜歡的東西,則很難做到堅持。

比如說看動畫片,孩子看一個小時絕對沒問題,若是上課,孩子堅持二十分則就覺得疲憊。

除了上文所述的生理原因外,孩子的喜好就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了,相比於看動畫片,上課是枯燥無聊的,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是大腦做出的自主判斷。

★外界原因: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在學習上

文中,小雪開小差的原因便是留戀假期,雖然人在課堂上,但是心卻還在假期中。小孩子自控力不強,對於自己的注意力不好約束,有的孩子上課惦記家裡的遊戲機,或者未看完的動畫片,就會出現走思的現象。

★情緒原因:內心消極,沒心思上課

俗話說:「積極使人進步,消極讓人落後。」,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態度消極,那麼對於這件事自然是不在意的。

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的上學狀態,適當詢問他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有沒有發生讓他不開心的事情,導致他對於上課這件事發生牴觸。譬如有沒有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被老師批評,或者和同學發生爭吵。

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批評指責孩子,或者夫妻二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上課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

想要讓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父母讀懂「路徑依賴理論」很重要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人,他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所說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詳細故事解析「路徑依賴理論」:

科學家曾經拿鯊魚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將一群熱帶魚和一條特別兇猛的鯊魚放在同一個大池子裡,然後在鯊魚和熱帶魚之間,放了一塊強化玻璃板。剛開始,鯊魚想攻擊熱帶魚,每天不停地撞擊著那塊透明的強化玻璃板,甚至撞到頭破血流,但無論如何也無法撞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熱帶魚從眼前遊走。這樣反覆多次,鯊魚後來也不去撞玻璃板了,後來,科學家把那塊鋼化玻璃板取走,鯊魚仿佛沒有意識到,根本就不再往熱帶魚的方向去遊,而是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裡遊弋。

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路徑依賴理論」思維對於動物的影響,鯊魚已經每天撞擊鋼化玻璃板無法遊到對面,它已經做出了不去對面攻擊熱帶魚的選擇,即便沒有了鋼化玻璃板作為阻擋,鯊魚卻也無法逃出自己的思維慣性。

明白了「路徑依賴理論」,明智的家長想將其轉化為「學習思維」,只需要以下四步

step1:家長化身學習小助理,將第二天學習的內容分類標註

關鍵詞:分類標註 重點 非重點 預習功課

一節課40分鐘左右,老師傳授的知識也分為重點和非重點,家長可以在前一天晚上詢問下老師第二天的上課內容,將知識予以分類標註,告訴孩子哪些是重點,哪些非重點,重點的東西認真聽,不要開小差。

這樣做前期會累一些,後期家長要教會孩子預習功課,自己找到課業內容的重點和非重點知識,尤其是孩子預習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要當做重點來看待。

做完這些,40分鐘的時間分割為重要世界非重要時間,孩子也不會覺得特別疲勞,日後形成「學習思維」,即便有開小差的情況,也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step2:勤快家長:創造整潔環境,排除一切幹擾

關鍵詞:整理 安靜 環境整潔 整理課桌

孩子既然容易被外界事物分心,造成開小差,那麼家長就改在孩子閱讀或者做作業的時候「勤快」一些,把無關學習的東西收拾起來,切斷其分心源頭,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有精力的家長也可以去孩子的學校看看,看看孩子的課桌擺設是否有分散其注意力的地方,幫忙收拾下,當然後期要告訴孩子自己收拾。

孩子長久習慣了再安靜整潔的環境下學習,自己也會試著去創造,開小差的情況就會逐步減少。

step3:減少嘮叨斥責,讓孩子自己掌控時間,做時間的主人

關鍵詞:減少斥責 掌控 體驗成功 循序漸進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認可讚美和鼓勵,能使白痴變天才,否定批評和諷刺,可使天才成白痴。

孩子開小差,先不要斥責和嘮叨,這樣只會導致孩子消極的情緒進而引起孩子對於上課的牴觸,最終適得其反。

可以在step1實施後看看效果,引導孩子學會分配時間。當孩子在相對短的時間聽懂老師內容,並且覺得聽課不費力且能掌握當天知識的時候,他就能體驗到到自己的成功。從而主動學習掌控時間,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建立自己的「學習思維」。

step4:越鼓勵越習慣,語言作為「專注力」的推動器

關鍵詞:轉化態度 自我比較式鼓勵 推動專注力 語言

部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喜歡上課開小差,加上老師和家長的不正當教育方式,讓他們對上課產生牴觸的情緒,從而一上課就覺得渾身不舒服,心思根本不會放在課堂上。

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上課的態度發生轉變,可以採取自我比較式鼓勵,比如說:

「老師說了,你從前上課只能認真聽課五分鐘,現在能聽課十分鐘了」「你上次課堂作業幾乎全錯,現在只錯了七道題,比上次好多了」這樣鼓勵的越多,孩子慢慢對於上課的態度也會改變,覺得上課不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微小的改變被發現和讚揚是一件有力的武器,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不是罵出來的」,孩子越誇越發現上課的好處,就會認真聽課,減少開小差次數。

孩子開小差的問題很普遍,家長們一定要認真看待分析原因,不要輕易指責孩子。我是豆寶奶奶,您在育兒路上有什麼問題,可以在下方留言區留言,我一定會積極回復的,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上課開小差?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只要一學習就會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走神,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正如小可一樣,小可媽媽經常為孩子在課堂上的開小差而頭痛。剛剛開學沒幾天,小可的班主任已經打了幾次電話,內容都是說小可上課不認真,總是開小差。
  • 孩子上課愛開小差?善用「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很多父母都反映自己的孩子上課有開小差的毛病,前期學習其實還可以,但是時間一久就會有這種現象,問原因有的家長多會說是孩子基礎打的不夠牢,後期跟不上就會力不從心,而有的家長就會覺得是孩子自覺性不夠,學習不夠努力刻苦,上課才會開小差,那到底哪些父母認為的才是對的呢
  • 孩子專注力缺失?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原來孩子的老師給她打電話,說孩子上課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常常不知道在想什麼,希望小王在家裡多關注關注孩子。王女士本身對孩子給予了很大的希望,這樣一聽,可不得了,不等回家,就將孩子一頓狠批,孩子也是十分委屈。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孩子上課愛走神?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這次課程沒有學會,還可能影響後續的課程學習,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對於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早點發現孩子的不足,並且根據產生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早糾正。當家長了解到孩子上課有不注意聽講的情況後,一定不能著急,要和孩子好好地聊一下,探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那麼,孩子走神常見的原因有哪些呢?
  • 掌握「路徑依賴理論」的妙用,家長做好這三點,幫孩子提高專注力
    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對於孩子的學習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可以從路徑依賴理論出發,來幫助孩子建立專注力。讓孩子能夠做到學時全身心地學,玩時也能沒負擔地玩。【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是指人一旦進入某一路徑,或者養成某一習慣,無論其是好是壞,都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不願意再逃離舒適區。
  • 孩子上課開小差、寫作業磨蹭怎麼辦?
    上課總是開小差家長老師您好。我的孩子四年級了,上課總是開小差,老師講的知識學不會。每天都得輔導他,到晚上十點半才上床休息。我該怎麼辦呢?三四年級是小學的一個分水嶺,知識難度增加,科目增加,作業量增大,如果在低年級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就會很吃力。因此,家長要做這樣的三件事。第一,跟孩子談心。心平氣和地問問孩子是認真聽課了,但聽不懂,還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好好聽。如果認真聽了沒聽懂是學習方法不對,要訓練學習方法。
  • 孩子上課開小差怎麼辦
    孩子上課開小差怎麼辦2020-12-03 18:02:03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有些孩子常常上課不專心聽講,注意力分散。@視覺中國  有的孩子在學習時坐不住,常常在看書寫作業的時候思想開小差,不是東張西望,就是翻這翻那,或者做小動作,對學習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這就是「路徑依賴理論」。木樁束縛著這頭黃牛,慢慢的改變了黃牛的思維,黃牛慢慢適應了木樁。同樣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很重,每天都要進行測驗考試,長久下來大人和孩子都有些疲憊了。如果能夠運用「路徑依賴理論」,儘早的規劃出學習的目標和方法,使得家長和孩子能夠圍繞著「木樁」不斷的成長,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慢慢的適應了這樣學習的強度,很容易提高專注力,輕鬆的解決學習中的難題。小月月的父母很早就留意了「路徑依賴理論」,她給小月月報了小提琴課,剛報名的時候就規定必須每天練滿2小時的小提琴。
  • 孩子缺乏專注力如何提升?弄清原因,巧用「路徑依賴理論」試試
    而愛迪生所表現出的對進行實驗的專注慣性,卻恰恰是如今我們孩子所需要卻不曾擁有的,比如有很多孩子在做作業、看書時,都或出現有中途去做其他事情的行為、上課溜號開小差等等,這都是無法對專注於學習保持有慣性的呈現。孩子為什麼無法做到長時間對學習保持專注?
  • 孩子學習開小差,多半是注意力不集中,學會3招輕鬆應對
    導語:好多家長反應孩子在學習上不夠認真,尤其是上課聽講時候,經常是處於&34;狀態,再有就是日常的作業時間,心思壓根就沒有放在作業上。默默就是這樣的孩子,已經二年級的他,家庭作業幾乎沒有在十二點之前完成過,不管作業多少,一直都是這樣開小差磨時間。當然老師說他課堂上也是不認真,所以成績方面默默幾乎都是墊底的,再這樣下去媽媽很擔心他的學習。
  • 江西新課堂:上課開小差,考試常墊底?家長應該這樣做!
    新學期已經過半,家長們時常像江西新課堂反映孩子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江西新課堂根據收集、分析後發現,其中上課開小差、考試成績差是最常見,也是家長最關注的問題。江西新課堂表示,其實這些都是一個問題,上課開小差,課堂內容無法消化,課後作業不會做;長期以往,班級排名肯定是墊底。為了孩子們的學習著想,江西新課堂表示,用下面這四種方法,可以改掉孩子粗心大意、開小差的毛病,提升自己學習成績。1、先整理書桌,再做功課這個辦法適用於低年級的孩子,因為他們自制力低,容易受到外無幹擾。
  • 路徑依賴: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因為這個,父母利用好事半功倍
    孩子低年級作業少,總是一邊玩一邊寫作業,家長也不幹涉,孩子反正也很早把作業寫完了。隨著年級升高作業量越來越大,孩子還是按照老習慣磨磨唧唧,熬夜成了家常菜。家長想給孩子調整,才發現非常難。因為孩子也形成了錯誤的路徑依賴。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五個中美洲國家的路徑依賴式發展以及在19世紀的關鍵時點(critical junctures),而用關鍵時點作為博士論文理論框架的想法直接來自科利爾夫婦。我在伯克利讀書時,他們剛出版了以關鍵時點為理論框架的《塑造政治舞臺》。我的博士論文在很多方面試圖將他們的關鍵時點理論擴展和完善為一個全面的路徑依賴式發展理論。另外,我在伯克利時,彼得·埃文斯剛完成他的傑作《內嵌的自主性》。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34;還是&34;)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孩子上課愛「開小差」 專注力培訓有用嗎?
    「我女兒3歲半了,幼兒園老師反映她上課不注意聽講,經常東張西望,搞小動作。」不少父母都會碰到孩子因為上課走神不專心、答題馬虎草率、作業拖拉等等情況而被老師投訴的尷尬。最近,一種「專注力訓練課程」在佛山部分培訓機構和幼兒園中流行,旨在讓孩子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和提高學習效果。
  • 聰明孩子獨有的兩個特質,都與思維有關,父母不妨這樣訓練
    說到孩子聰明與否,很多父母會想到智力測驗,還有所謂的智商指數如何如何。當然,還有不少的家長帶孩子到過不同的機構做過智力測驗和諮詢,通過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判定自己的孩子是否聰明。那麼,就有可能使大約70%左右的具有高度獨創能力的孩子落選。父母必須懂得:孩子今天的學習,是為了明天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因此,父母更應強調培養「多元聰明」的孩子,從小注意培養孩子的多種能力,使孩子學會「生存」的本領。
  • 思維靈活又發散 聰明孩子獨有的兩大特徵
    一類孩子的聰明,主要表現在他們的學習上,學習成績好,考試的分數高。這類聰明的孩子,往往容易被父母和教師所發現和重視。孩子聰明父母該做些啥近年,美國心理學家指出:如果單單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選拔優秀的孩子。那麼,就有可能使大約70%左右的具有高度獨創能力的孩子落選。
  • 聰明孩子如何養成?智力PASS模型理論:不在智商而在「認知力」
    我當時也警告過孩子不止一次了,但是也沒太大用處,孩子都只是維持了幾分鐘的鎮定,又開始玩鬧起來了。我當時就在想:"孩子在幼兒園上課也是這種狀態吧,自己玩自己的,也肯定學不了什麼東西,自控力那麼差。"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特別頑皮不聽的時候,那可以怪是這些孩子不聰明嗎?又或者是這些孩子不聽話嗎?
  • 為啥小學生上課喜歡「開小差」班主任說出這三點,很真實
    家長都說嘛,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對孩子的學習也很關注。但是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大多數的家長,那就是小朋友總喜歡上課開小差,發呆。我相信咱們有些過來的學生黨也深有體會,至少小編課堂上經常被點名。為啥小學生喜歡上課「開小差」班主任回答以下三種,很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