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
其實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學習自覺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34;
然而,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動不動就對孩子責罵:&34;,這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模式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反而還會影響親子的關係,讓孩子和家長&34;,不如試一下&34;,來激發孩子的&34;,從而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34;,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34;還是&34;)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簡單的來說,就是指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進入某一種路徑,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種慣性的力量會讓它具有依賴性,會沿著自己選擇的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如果這條路是正確的,就會讓個體不斷自我強化,會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難以改變。
1.孩子沒有完全形成&34;
每一個人都會有惰性,我們天生都是懶惰的,只不過後天的堅定毅力和不怕苦的精神會使人們不斷地去掉自己的惰性,然而這是需要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的。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還沒有完全的形成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並且他們從幼兒園轉換到小學,這種強制性的學習機制還沒有很好的習慣,所以在做作業以及在培養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的分神,又或者說堅持不了很久,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家長好好引導,培養孩子的這種學習習慣和自覺性。
2.父母不好的習慣傳遞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教育的場所,父母更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如果在家裡面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從而影響到孩子學習,又或者說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好的模仿對象,就會導致孩子學習變得不自覺。
比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外界的環境不能給他一個良好的氛圍:家長經常將電視手機開的比較大聲,又或者說聊天的聲音量過大,有時候親戚、朋友來家裡面聚會,偶爾也會發生這種嘈雜的嬉笑聲,那麼父母這個時候是否有反思過自己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有沒有給過正確的幫助呢,又或者說有沒有對孩子做一些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3.沒有長時間的堅持&34;
雖然&34;原則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孩子選擇的這條路會使他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選擇是錯誤的,是在錯誤的利用和浪費資源。
就像父母突然間坐在孩子旁邊監督他學習,但是這種方式卻只堅持了一兩天,又或者給孩子的計劃表孩子也只是間隔著去遵守,這就好比很多女生都喜歡練習馬甲線但是卻因為剛開始很辛苦而對自己放鬆要求,這就相當於沒有做!孩子最終還是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獨立思考很重要
很多孩子沒有學習自覺性,家長就喜歡坐在孩子的旁邊監督他們學習,其實這沒有說是錯誤的方式,但是家長在監督孩子學習的時候卻很容易打斷孩子,甚至當孩子不會的時候,家長還會訓斥孩子&34;
智慧的家長應該是先讓孩子獨立的思考,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做到不打擾。可以不用非得坐在孩子的旁邊,選擇坐在孩子的後方和孩子一起學習,又或者可以選擇在孩子的房間做自己的工作,但是要避免工作會發出一些過大的聲音,可以使用電腦做一些文檔之類的。
當孩子有學習上的問題需要詢問家長的時候,家長也不要立刻的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家長去了解孩子的解題思路,然後從孩子解決思路當中挑出最關鍵的毛病,再讓他想想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和改正。
同時在孩子做完作業的時候,家長也不要立刻的讓孩子鬆懈,而是應該讓孩子檢查一遍的,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坐在孩子身邊幫助他一起檢查。但是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對他發脾氣,就會影響他的情緒穩定,以及他的解題思路。
2.合理的規劃學習時間
很多家長都喜歡讓孩子一次性的把作業做完,尤其是到了寒暑假的時候,作業量比平時要多好幾倍,但是家長還是迫不及待的想讓孩子們趕緊做完作業,這樣很容易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狀態,更別說讓他們自覺去學習了。
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讓孩子們合理的規劃學習時間製作每一周,每一個月,甚至是寒暑假的時間計劃表。這個計劃表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張白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給這張計劃表加一點顏色和裝飾,這樣在遊戲和互動的過程中拉進親子的關係,還能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冷靜的去思考自己的時間應該如何規劃,最後家長幫忙做檢查和修改,不能讓孩子一次的學習時間超過2個小時,每次的娛樂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到一個小時,相互均衡才能發揮出最好的作用。
家長孩子都要記住,培養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欲速則不達。
3.形成&34;
光給孩子們制定學習計劃表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們遵守這才是關鍵,如何讓孩子們遵守呢?這就要家長對孩子實施&34;。
如果孩子在計劃表前一周都可以準時的遵守,並且完成的很好,家長便可以答應滿足孩子一個小條件,這個條件是有範圍的,不能提出很大的要求,但是可以答應孩子滿足他吃自己喜歡的零食,給他一些零用錢等等。
當孩子遵守學習計劃表到第四、第五周的時候,家長才可以滿足孩子更大的需求,像帶孩子去一次旅遊。當然,如果孩子在遵守學習計劃表的過程中,放棄了,那麼家長也不要斥責,而是應該&34;孩子。
這個&34;當然不是對體能上的責罰,更不是言語上的攻擊,而是給孩子的學習&34;。如果孩子沒有堅持完成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甚至是更多,那麼可以從孩子的娛樂時間當中彌補。這個規則要提前和孩子說好,在雙方達成協議之後才開始實施學習計劃表。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