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2020-08-28 奶瓶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

其實習慣的養成對孩子學習自覺來說是有很大幫助的,著名的教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34;

然而,很多家長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都做的不是很好,動不動就對孩子責罵:&34;,這種常見的家庭教養模式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自覺做作業的習慣,反而還會影響親子的關係,讓孩子和家長&34;,不如試一下&34;,來激發孩子的&34;,從而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吧。

什麼是&34;原則

&34;,來源於1993年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指出的一個經濟學原理,又被譯為路徑依賴性,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34;還是&34;)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簡單的來說,就是指人們一旦做了某種選擇,進入某一種路徑,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這種慣性的力量會讓它具有依賴性,會沿著自己選擇的這條路一直走下去,如果這條路是正確的,就會讓個體不斷自我強化,會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難以改變。

孩子缺乏自覺性的主要原因

1.孩子沒有完全形成&34;

每一個人都會有惰性,我們天生都是懶惰的,只不過後天的堅定毅力和不怕苦的精神會使人們不斷地去掉自己的惰性,然而這是需要很強的自我控制能力的。

對於孩子來說,尤其是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他們還沒有完全的形成這種自我控制能力,並且他們從幼兒園轉換到小學,這種強制性的學習機制還沒有很好的習慣,所以在做作業以及在培養好的學習和閱讀習慣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的分神,又或者說堅持不了很久,這些都是正常的,所以才需要家長好好引導,培養孩子的這種學習習慣和自覺性。

2.父母不好的習慣傳遞

我們常說家庭是孩子第一教育的場所,父母更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如果在家裡面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從而影響到孩子學習,又或者說給孩子樹立一個不好的模仿對象,就會導致孩子學習變得不自覺。

比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外界的環境不能給他一個良好的氛圍:家長經常將電視手機開的比較大聲,又或者說聊天的聲音量過大,有時候親戚、朋友來家裡面聚會,偶爾也會發生這種嘈雜的嬉笑聲,那麼父母這個時候是否有反思過自己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有沒有給過正確的幫助呢,又或者說有沒有對孩子做一些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3.沒有長時間的堅持&34;

雖然&34;原則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如果孩子選擇的這條路會使他養成不好的習慣,那麼這個選擇是錯誤的,是在錯誤的利用和浪費資源。

就像父母突然間坐在孩子旁邊監督他學習,但是這種方式卻只堅持了一兩天,又或者給孩子的計劃表孩子也只是間隔著去遵守,這就好比很多女生都喜歡練習馬甲線但是卻因為剛開始很辛苦而對自己放鬆要求,這就相當於沒有做!孩子最終還是不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何給孩子建立正確的&34;?

1.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獨立思考很重要

很多孩子沒有學習自覺性,家長就喜歡坐在孩子的旁邊監督他們學習,其實這沒有說是錯誤的方式,但是家長在監督孩子學習的時候卻很容易打斷孩子,甚至當孩子不會的時候,家長還會訓斥孩子&34;

智慧的家長應該是先讓孩子獨立的思考,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做到不打擾。可以不用非得坐在孩子的旁邊,選擇坐在孩子的後方和孩子一起學習,又或者可以選擇在孩子的房間做自己的工作,但是要避免工作會發出一些過大的聲音,可以使用電腦做一些文檔之類的。

當孩子有學習上的問題需要詢問家長的時候,家長也不要立刻的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家長去了解孩子的解題思路,然後從孩子解決思路當中挑出最關鍵的毛病,再讓他想想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和改正。

同時在孩子做完作業的時候,家長也不要立刻的讓孩子鬆懈,而是應該讓孩子檢查一遍的,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坐在孩子身邊幫助他一起檢查。但是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對他發脾氣,就會影響他的情緒穩定,以及他的解題思路。

2.合理的規劃學習時間

很多家長都喜歡讓孩子一次性的把作業做完,尤其是到了寒暑假的時候,作業量比平時要多好幾倍,但是家長還是迫不及待的想讓孩子們趕緊做完作業,這樣很容易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狀態,更別說讓他們自覺去學習了。

最好的辦法應該是讓孩子們合理的規劃學習時間製作每一周,每一個月,甚至是寒暑假的時間計劃表。這個計劃表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張白紙,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給這張計劃表加一點顏色和裝飾,這樣在遊戲和互動的過程中拉進親子的關係,還能讓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冷靜的去思考自己的時間應該如何規劃,最後家長幫忙做檢查和修改,不能讓孩子一次的學習時間超過2個小時,每次的娛樂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到一個小時,相互均衡才能發揮出最好的作用。

家長孩子都要記住,培養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的,欲速則不達。

3.形成&34;

光給孩子們制定學習計劃表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們遵守這才是關鍵,如何讓孩子們遵守呢?這就要家長對孩子實施&34;。

如果孩子在計劃表前一周都可以準時的遵守,並且完成的很好,家長便可以答應滿足孩子一個小條件,這個條件是有範圍的,不能提出很大的要求,但是可以答應孩子滿足他吃自己喜歡的零食,給他一些零用錢等等。

當孩子遵守學習計劃表到第四、第五周的時候,家長才可以滿足孩子更大的需求,像帶孩子去一次旅遊。當然,如果孩子在遵守學習計劃表的過程中,放棄了,那麼家長也不要斥責,而是應該&34;孩子。

這個&34;當然不是對體能上的責罰,更不是言語上的攻擊,而是給孩子的學習&34;。如果孩子沒有堅持完成兩個小時的學習時間,甚至是更多,那麼可以從孩子的娛樂時間當中彌補。這個規則要提前和孩子說好,在雙方達成協議之後才開始實施學習計劃表。

我是奶瓶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聽完這位媽媽的講述,很佩服,但也很擔心,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可能對這位媽媽的監督有反抗,到時候這位媽媽該怎麼辦。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和這位媽媽一樣,可以說是犧牲一切,感天動地,但這些父母卻在教育上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 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才是學霸的致勝法寶
    要讓小學生啟動內驅力,還是需要外力去催化的。比如,讓孩子有勝任感。樂樂始終覺得,自己文字表達能力弱爆了。儘管老母親也這樣覺得,但還是每次都鼓勵他,讓他對這件事充滿勝任感,這有利於他積極採取行動,並更有信心做好這件事。
  • 學習缺乏動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父母要牢記5大原則
    解決問題要從根源開始,首先要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幫助孩子提升對學習的主動性而提高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說白了就是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父母要牢記5大原則第一:用表揚和鼓勵來激發學習興趣在完成事情的目標之後,人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的,尤其是孩子,他們更加渴望得到父母的表揚和鼓勵。
  • 孩子在家學習老偷懶,孩子自制力太差,家長要懂激發其「內驅力」
    要想要孩子能夠獲得成長,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最主要的還是靠孩子自身。那麼究竟是什麼促使孩子主動學習呢?用專業術語來說,就是孩子的內驅力,這才是能夠保證孩子主動學習的內在因素。那麼,"內驅力"究竟是什麼?對於孩子來說,"內驅力"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家長應該如何去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呢?家長可以一起來慢慢地學習一下。
  • 孩子不愛學習,可能「內驅力」不足,做好三件事,培養學習內驅力
    不愛學習,只能說明他對學習沒興趣,因此很難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學習上。也側面說明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出現了障礙,需要家長從旁協助他們尋找回內驅力。當然了解內驅力對學習的重要性之後,相信家長都不願在耽誤時間。一、激發學習積極性內驅力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短時間內就能培養出他的積極性。
  • 心理學:利用「遊戲思維」,5個角度,全面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家長希望孩子像對待遊戲一樣對待學習,有充足得內驅力,堅持不懈的精神,專注的投入和付出,但結果卻總是事與願違,孩子對遊戲的沉迷與對學習的懈怠,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以遊戲為榜樣,借鑑青少年遊戲成癮的原因,並把它的底層邏輯應用到教養方式上,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提高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自律性。所以今天這篇文章,我就結合這本書的精髓談一談如何藉助&34;來提升孩子內驅力的話題。
  •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一個「內驅力」,教你如何點燃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有人為了瘦身而堅持每天做運動;有人為了考取好成績而堅持挑燈夜讀;有人為了成為音樂家而願意什麼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實現。 這個「為了」就是是目標,而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便是自己的內驅力。內驅力並非通過外力強加而來的,內驅發自於人的內心意願而產生的動力。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做作業拖拉還不能及時完成,讓孩子的媽媽心態崩了。我不是很支持這位媽媽的做法,但是我也理解每位家長對於孩子做作業問題的怒火。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方法簡單但很管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孩子從來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就能自覺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完,然而有些孩子無論怎麼催促,就是不肯做,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學習缺乏&34;。所謂內驅力簡單來講就是孩子學習或者想做成某件事的一種身體內部驅使動力,這是一種由孩子內心生發的一種真實的力量。如果孩子有了這種內驅力,他們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
  • 不,分三步走,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
    導讀:一個父母從不閱讀的家庭,其孩子很難知道"閱讀"為何物,更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陪孩子閱讀,是親子閱讀的首要條件,也是增進親子關係的好辦法,更是激發孩子學習內驅力的重要方式。有些家長陪孩子讀繪本,就真的是讀繪本,只知道複述繪本上的文字,看都不看孩子一眼,讀完了繪本一放,完成任務了,而孩子在一旁傻傻看著。親子閱讀不是"走過場",重視的不是形式,而是過程中家長和孩子的參與,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而從親子閱讀開始,是很好的方式,逐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為以後上學打下基礎。
  • 如何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力覺醒」當是教育追求的最終方向——我們最做為教師,教給孩子多少知識,引領孩子考取怎樣的名牌大學,都無法與「學生內力覺醒」相比較。當每個孩子真正的內驅力被激發,孩子的創新能力、自我發展意識等等終將被孩子實現。而被我們培養出來的眾多的「高分數人才」,如果他的內力沒有被激發,一旦遇到困難,他只能選擇放棄——因為他真的不具備挑戰的勇氣和能力!
  • 別再用這種激勵方式了,它會殺死孩子的內驅力
    這些猴子一開始對這個裝置不大感興趣,但是忽然有一隻猴子擺弄起來,接著它們都來玩了起來,它們第一次用了三天的時間才打開這個梢子,第二次用的時間就很少,但一直在玩這個裝置。科學家們發現,在沒有獎勵,沒有引導的情況下,這些猴子,靠的是內驅力。
  •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內驅力
    有人為了瘦身而堅持每天做運動;有人為了考取好成績而堅持挑燈夜讀;有人為了成為音樂家而願意什麼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實現。這個「為了」就是是目標,而願意為之付出多少努力便是自己的內驅力。內驅力並非通過外力強加而來的,內驅發自於人的內心意願而產生的動力。
  • 喚醒孩子學習內驅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聰明父母會用3招
    這個過程就需要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聰明的父母用這3招,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學習內驅力」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內心有學習欲望,渴望獲得知識,並主動地想盡辦法去學好。,激發孩子的大腦潛能,促進孩子的左右腦協同發展,喚醒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主動愛上學習。
  •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
    通過「CAR」心理需要模型幫助孩子建立內驅力。既然我們要研究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孩子的內驅力,我們就要遵照科學的理論方法。在動機理論研究中,德西和瑞恩是兩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們將人的內驅力分為三個基本的心理需要:勝任感(competence)、自主感(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
  • 孩子上課開小差?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只要一學習就會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走神,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正如小可一樣,小可媽媽經常為孩子在課堂上的開小差而頭痛。剛剛開學沒幾天,小可的班主任已經打了幾次電話,內容都是說小可上課不認真,總是開小差。
  • 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看懂影響內驅力的成因,再用這3個方法
    「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進而找到好工作,擁有好生活」,這一曾經支撐好幾代人奮鬥的「邏輯鏈」,在現在這個物質條件極大滿足的當下時代,好像有些行不通了。同樣,經濟發達程度更高的美國社會,也在遭遇這一問題。一旦虧損,後果可能比普通人被裁員還嚴重,所以很難保持內驅力。02內驅力好在哪?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孩子內驅力的培養和發掘呢?內驅力和外驅力相比,究竟有什麼好處?
  •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主動學習?專家卻說要家長自我反省?
    自從孩子上了大班開始有作業以後,我還是有點小恐慌的,不過好在我假期有提前訓練,每天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控筆訓練,孩子回來寫作業的效果還不錯,獨立完成。寶媽們在一起聊天,大家都羨慕別人家的小孩讀書不用管,自己會自動自覺得學習,這就是小孩有「學習的內驅力」的表現。
  • 優秀孩子都有學習「內驅力」,喚醒「內驅力」,聰明媽媽這樣做!
    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家的孩子「天生」就不喜歡學習,但是有一種能力,是每一個孩子都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自雞」。「自雞」的意思就是自己給自己打雞血,這個詞換一種說法,就叫做學習內驅力,這種內驅力就是孩子發自內心想要去學習的動力。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前一段時間刷屏的北大考古女生鍾芳蓉,作為一名留守女孩,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學習上完全靠自覺。受爺爺奶奶「不要像他們一樣總是種田」的影響,她從小就有走出小山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轉化成內驅力,使她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她的學習特點是看書快、寫作業快,背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