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因為這個,父母利用好事半功倍

2020-10-03 學而思英語口語角
  • 3年級的花花每天寫作業都要磨磨蹭蹭,一會吃一會喝一會上廁所,媽媽頭疼不已;
  • 5年級的壯壯總是把書桌折騰的亂七八糟,東西也是丟三落四,家長屢教不改;
  • 24歲工作了的大鵬拖延症嚴重,工作任務總是在最後一天草草完成,領導很不滿意……

為什麼有些孩子的問題反反覆覆很難改正,甚至要延續到成人?因為他們在養成習慣的初期,形成了、錯誤的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

現代鐵路鐵軌標準距離是4英尺又8.5英寸,是建電車的人設計,這也正是電車的輪距標準。

造電車的人開始是造馬車的,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

繼續追溯,最初羅馬戰車是由2匹馬拉著的,輪距的寬度就是兩匹馬屁股的寬度4英尺又8.5英寸。

這項標準還影響到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

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竟然是兩千年前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路徑依賴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成長中的「路徑依賴」

著名的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他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孩子低年級作業少,總是一邊玩一邊寫作業,家長也不幹涉,孩子反正也很早把作業寫完了。

隨著年級升高作業量越來越大,孩子還是按照老習慣磨磨唧唧,熬夜成了家常菜。家長想給孩子調整,才發現非常難。因為孩子也形成了錯誤的路徑依賴。

良好的路徑依賴可以培養「優質習慣」,受益終身。不好的「路徑依賴」會讓孩子陷於「負循環」,影響重大。


建立正確的「路徑依賴」

拿破崙·希爾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在初期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不僅孩子會受益終身,父母之後的教育工作也會變得很輕鬆。和家長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 關注孩子行為:孩子每天會做很多事,家長要時刻關注理智分析,哪些不能過度幹涉,哪些不能放任自由。
  • 養成良好習慣: 所有的習慣都是一種路徑依賴,在小時候幫孩子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希望孩子們的「路徑」都是正確的,也希望這些正確的「路徑」可以 帶孩子踏上順利快樂的成長之路。

相關焦點

  • 孩子專注力缺失?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路徑依賴理論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則是:我們選擇的路(可能是職業或者學業或者興趣)會使我們本身對被選擇的這個東西產生依賴,這種依賴會敦促我們繼續努力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加油,努力,強化自己的能力。
  • 孩子學習不自覺?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一、路徑依賴理論:習慣是核心路徑依賴理論,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原是一個經濟學原理。這個理論本來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孩子上課愛開小差?善用「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是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到一個優異的成績。可是有的孩子只要一學習就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走了神,完全聽不進去老師說的話。
  • 孩子總是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莓果媽媽原創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經常聽說這樣的故事,一位知識青年到農村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院子裡一頭黃牛栓在了小木樁子上,黃牛圍在樁子旁邊吃草,沒有掙脫樁子束縛的動作,看樣子這個樁子在這裡好久了。
  • 路徑依賴在怎樣影響我們
    人是一種「習慣動物」,不僅個體會有著難以改變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群體也是如此。在人類生活的任何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十分困難,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社會的因素。
  • 父母與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因為「反向依賴」太重
    導讀:父母與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因為「反向依賴」太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與孩子,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因為「反向依賴」太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不在時小孩就聽話是好事嗎?算是好事,可也要引起父母警惕
    父母不在時小孩就聽話是好事嗎?算是好事,可也要引起父母警惕。為什麼說「父母不在時小孩就聽話」是好事呢?首先,意味著孩子有分寸感。父母在場,自己無論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會有父母保護,孩子可以鬧可以不聽話。可是,父母不在,自己一些過分行為可能會引起別人不滿而被教訓,因此,孩子表現出聽話,可以看出他在面對外界的一些行為是有分寸感的。
  • 孩子上課開小差,聰明父母:將「路徑依賴理論」轉為「學習思維」
    一堂課40分鐘左右,和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相比較長,孩子「坐不住」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家長和老師都要有一個正確的科學態度,孩子的表現是符合其年齡特點的,不要因此給孩子扣上「學習不認真」的帽子。★環境原因:新奇事物分散注意力,孩子「東張西望」孩子因為生理原因注意力不穩定,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所吸引。譬如外面樹上的小鳥,老師的新衣服,教室外面的新帖畫等等,都會將孩子在上課過程中注意力分散,讓孩子「東張西望」,畢竟新奇的事物要比坐在椅子上規規矩矩聽課有趣得多。
  • 孩子過度依賴媽媽不是好事,避免產生「戀母情結」,媽媽請重視
    一、0-6歲,幼兒的依賴關係構建很重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道:孩子一歲以前,甚至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認人是最早的情感現象,也叫依戀,由此父母才獲得撫養孩子的心理資本。
  • 孩子上課開小差?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家長和孩子之間最大的矛盾大概就是學習了,父母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有些孩子只要一學習就會犯困,平時在教室上課也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走神,根本聽不進老師講什麼。正如小可一樣,小可媽媽經常為孩子在課堂上的開小差而頭痛。剛剛開學沒幾天,小可的班主任已經打了幾次電話,內容都是說小可上課不認真,總是開小差。
  • 孩子缺乏專注力如何提升?弄清原因,巧用「路徑依賴理論」試試
    直到臨近半夜之時一位被新娘拜託前來找愛迪生的朋友對愛迪生說:「所有人都在找你還以為你丟了,你卻是躲在這做實驗,等著新娘收拾你吧。」這時愛迪生才突然從一直沉迷的實驗室「甦醒」過來,急忙趕回去陪新娘。而愛迪生所表現出的對進行實驗的專注慣性,卻恰恰是如今我們孩子所需要卻不曾擁有的,比如有很多孩子在做作業、看書時,都或出現有中途去做其他事情的行為、上課溜號開小差等等,這都是無法對專注於學習保持有慣性的呈現。孩子為什麼無法做到長時間對學習保持專注?
  • 孩子黏人?是有求必應,還是延遲滿足?如何應對孩子的依賴行為
    在生活中, 我們會發現,某些孩子可以自如地表現攻擊行為,卻無法表現出依賴行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小嬰兒特別需要人時反而會轉開視線。而大一點的孩子雖然已經能夠設計打仗的遊戲,卻永遠不會有體現親密關係的遊戲。他們可能幾乎從不撒嬌,也不會讓人幫忙。你需要耐心地讓孩子知道你一直在她身邊。
  • 孩子學習很難自覺,用好「路徑依賴」原則,激發孩子「內驅力」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學習總是不自覺,不管是在學校上課,還是在家裡面做作業,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不少家長在網上議論,幾乎說的都是孩子學習不自覺的問題,就算請了家教老師,孩子的學習成績也還是不見提升。
  • 掌握「路徑依賴理論」的妙用,家長做好這三點,幫孩子提高專注力
    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對於孩子的學習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可以從路徑依賴理論出發,來幫助孩子建立專注力。讓孩子能夠做到學時全身心地學,玩時也能沒負擔地玩。【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是指人一旦進入某一路徑,或者養成某一習慣,無論其是好是壞,都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不願意再逃離舒適區。
  • 是什麼讓孩子放棄了對父母的依賴?
    小學時候,因為父親出軌,父母離婚,他跟著媽媽兩人相依生活。爸爸離婚之後又重組了家庭,還有了一個女兒名叫朱晶晶。雖然這個小男孩很優秀,但是卻從來都是孤身一人。劇情一開始,朱朝陽因為考試沒有替同學傳遞答案,被各種「欺負」:在球場打球,球被搶走,水杯裡被放了橡皮渣……但即便是這種境遇,他從來都是各種忍讓,從不向老師、家長告狀,依舊獨自默默承受著一切。
  • 如何教導糾正孩子過於依賴父母的性格?
    所有依賴型的孩子,都有特別「任勞任怨」的父母。早晨給孩子整理房間外帶剝雞蛋皮,晚上給孩子鋪床外帶洗襪子,孩子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了依賴並享受依賴的特權。家長過分的保護、過高的期望、過多的包攬,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可能,很容易形成怯懦膽小、意志薄弱、既驕且傲、清高驕傲等非社會的個性心理特徵,一旦遇到不能由父母決定的事情,他們便手足無措。
  • 孩子愛頂嘴是好事,暗示長大後前途無量,父母可別瞎糾正
    >孩子小的時候都是乖寶寶,父母說什麼他都聽,讓他做什麼他都做,怎麼慢慢長大了,沒有更加懂事,反而愛頂嘴了呢?孩子愛頂嘴,是試圖擺脫依賴,主動建立和社會的連接,掌握自己人生的表現,是好事。但是,父母不要急著用粗暴的方法,糾正孩子頂嘴的習慣,因為孩子愛頂嘴,好處很多。①孩子愛頂嘴,表達能力會增強,善於應對各種意見曾經,維吉尼亞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讓150個13歲的孩子描述和父母的一場矛盾,結果發現那些經常在家和父母爭論、頂嘴的孩子,跟能夠輕鬆應對外界與之有分歧的意見。
  • 如何幫孩子擺脫依賴性格?父母應適當放手,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困難
    因為獨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孩子被父母嬌生慣養。很多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過於纏人,懶惰,不喜歡獨立完成事情。其實這都是孩子依賴性太強的表現。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太強,絕不是好事。雖然在孩子的心裡沒有權衡利益的概念,但是對於孩子來講,這個世界是嶄新的,對待每件事物都有它的好奇心,想要自己去探索。但有一個現實是,往往是在孩子的探索過程中,家長喜歡給孩子做示範,尤其是有些父母會抓著孩子的手做示範,孩子的行為失去了主動性和努力的過程。
  • 別讓孩子依賴橡皮擦!危害可不小
    別讓孩子依賴橡皮擦!危害可不小 很多幼兒上學都需要橡皮擦,寫錯了字,算錯了題,不用擔心,橡皮擦用起來,從頭再來。不過從行為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如果經常使用橡皮擦並不是一件好事: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讓他養成依賴父母的習慣呢?
    結果,導致了孩子長大乃至成人後,無論是在行為上和心理上都離不開父母這根「拐杖」。 事實上,一些依賴拐杖而生存的孩子,正是家長培養出來的。因此,家長們不應一味的責怪孩子的脆弱。 老人、殘疾人拄杖而行,是因為他們離不開拐杖的支撐。作為祖國未來的「花朵」,在其人生的道路上,卻不能依靠「拐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