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在怎樣影響我們

2021-03-01 家族企業雜誌

人是一種「習慣動物」,不僅個體會有著難以改變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群體也是如此。在人類生活的任何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十分困難,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社會的因素。

低耗高速——路徑依賴的生理因素 我們知道在人類的大腦裡,兩個神經元樹突之間建立起的連接越是經常被使用,大腦就越傾向於第一時間選擇這條連接,因為這樣的連接「最省電」;而這條通路越是經常使用,上面覆蓋的髓磷脂層就會越厚,這個有絕緣作用的脂肪層會強化這個通路,使其運轉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從而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腦迴路」,形成生理上的路徑依賴。

風險與回報——路徑依賴的心理因素 福克斯在他的《大腦的晴天與陰天》一書中提出,人的大腦中存在最古老、最強大的兩個迴路之間的連接和平衡:一個用於探尋危險信號,另一個負責發現潛在回報。我們通常所說的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就是指大腦在無意識下對風險和回報做出的某種假設朝著其中一個方向傾斜。人不僅有認知偏差,還有認知依戀(Cognitive attachment)。我們做了某件事兒,產生好的或者不好的後果,就會試圖鞏固或者修正自己的行為,這就形成了人的學習能力。對於具備學習能力的人,通過獎勵或懲罰就可能刺激和改變他的兩個腦迴路之間的平衡,而學習既包含了個體學習和社會學習,也包括個體和社會學習機制的相互作用。而當處於策略性博弈環境中時,來自個體或社會的學習都不一定產生好的結果,比如,可能會達到「社會協調」,也可能發生「社會屈從」、「社會隔離」,甚至「社會騷亂」。

波利亞過程——路徑依賴的社會因素 要模擬路徑依賴的社會影響,我們先通過一個動態甕模型(dynamic urn model)的結果序列實驗:一個甕裡放了灰白兩個色球,從甕中隨機取出一個球,然後往甕中加入與取出來的球同色的球,抽取出來的球的顏色表示結果,這個過程就是著名的波利亞過程(Polya process)(如圖1)。

波利亞過程是假設正反饋並產生路徑依賴的結果,比如收益遞增,社交媒體粉絲數量增長等現象。可見,所謂「路徑依賴」是指每一周期的結果都取決於先前的結果。比如,一個孩子選擇打電子遊戲(白球),還是運動(灰球),可能取決於其他人的選擇;如果小夥伴們都打遊戲(白球),那這個孩子就更有可能喜歡打遊戲(白球),因為這樣增加了他獲得小夥伴的機會。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決定都更可能取決於我們的朋友以前做出的選擇。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影響都大抵遵循著類似邏輯,也就是說,對更多人所選擇的結果的不斷增長的吸引力創造了個體和群體的路徑依賴。

波利亞過程包含著兩個神奇的屬性:1. 具有相同數量的白色(或灰色)結果的任何序列都會以相同的概率發生;2. 白球和灰球的每個分布都以相同的概率發生。比如,在1000個周期之後,甕中包含了60%的灰球的概率等於包含了10%的灰球的概率,而甕中包含了60%的灰球和40%白球的概率等於包含了10%的灰球和90%白球的概率。波利亞過程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一切皆有可能。

什麼是社會局部協調? 既然路徑依賴的結果包含了一切皆有可能,最終我們觀察到的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又是怎樣被選擇和確定的呢?假如一個社區有9戶居民都處於兩種狀態:A和B,也就是說每戶都有8個鄰居。若且唯若其中有5戶(超過一半)或更多鄰居處於另一個狀態時,這戶人才會改變自己的狀態,這就是一個「局部多數模型」。

和路徑依賴一樣,局部互動包括了正反饋:每戶人家都要努力和其他鄰居保持匹配。不斷選擇的結果最終會達到一種這個社區每戶都和大部分鄰裡相互匹配的均衡狀態。每個局部最終達成或A或B的均衡配置,而不同的社區狀態又交錯相應,形成那種類似於奶牛身上的黑白斑塊(如圖2)。儘管最終形成的均衡狀態取決於各個單位的初始狀態,但對初始配置並沒有表現出極高的敏感性,改變一個單位是A還是B的狀態僅僅會給最終配置帶來微小的變化,而最終狀態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每個單位被激活的順序。

事實上,局部多數模型也是一種路徑依賴的表現,而且獲得均衡的數量通常非常巨大。局部多數模型所描繪的恰恰是我們經常觀察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局部協調或一致性。即使一個人的行動可以是任何行為慣例,為了獲得一種社區和諧,任何一個人都想選擇某種與鄰居相匹配的行動,例如喝湯是否需要發出聲音,打招呼的方式是親臉頰,還是握手,抑或抱拳等等。在人的社會生活中,局部多數模型既形成了局部協調,又導致了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比如我們常說的「十裡不同音」,每個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飲食習慣和行為習慣,從靠左行駛還是靠右行駛,到一夫多妻還是一夫一妻,甚至文化和宗教信仰,長期的局部協調逐漸形成一系列內在一致的行為規則、風俗、慣例的組合,而多樣化的局部協調最終構成差異化的地域社區文化。

為什麼會出現社會屈從? 在社交網絡,局部匹配的現象幾乎無處不在,比如我們在微信朋友圈經常見到的刷屏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們希望和我們的大多數朋友們保持一致,然而一旦發現有相左的見解,我們就會保持謹慎觀察,看哪個觀點是大多數持有的,和大部分朋友觀點不一致通常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有可能讓我們感到尷尬和不安。

為了能夠在社會網絡中與大家相處融洽,我們總是試圖通過協調,博弈,努力使多數人更喜歡自己。在局部多數模型的物理解釋中,斑塊狀均衡模式對應於受挫狀態(frustrated state),受挫狀態可以理解為次優均衡(suboptimal equilibrium),通常位於「斑塊」邊緣上的人所處的社會網絡更廣泛和複雜,在與鄰居互動時遭遇尷尬的狀況就會更多。當互動發生在不同的局部社群時,才會出現次優均衡,即受挫狀態。相反,如果根據全局多數原則來匹配的話,那麼很快所有人都會處於相同的狀態。

越是希望創建共同行為,可能越需要影響更加廣泛的網絡。這就產生了協調的悖論:如果人們是在局部進行協調的,那麼從全局的角度來看,整體配置將會是斑塊狀的、多樣性的,也就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如果我們使鄰域(比如把影響一個格子的鄰居數量)增加到原來的兩倍,那麼斑塊就可能會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因此,當技術和城市化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之後,協調的力量可以產生更大的同質性行為和信念。

日趨緊密的社群聯繫事實上加速了文化的同質化,不斷同質化的正反饋強化了受挫狀態,進而更深刻地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早在20世紀5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施(Solomon Asch)博士在《看不見的影響力》中通過實驗刻畫了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如何發生的。這個實驗很簡單,參與者會看到兩張卡片。第一張卡片上有一條垂直的線段,第二張卡片上有三條直線,只有一條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一樣長。隨後研究者要求參與者回答,哪兩條線段一樣長。阿施安排了七個同夥一起參加實驗。他們都看了這些線段,並且有些人在真正的參與者之前故意給出了錯誤回答。有時候這些研究助手故意給出了錯誤的答案。

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四個參與者中的三個,在進行了認真思考之後,至少有一次贊同了研究助手給出的錯誤答案,這讓阿施深感困惑。後來在阿施博士去世後,美國亞特蘭大的埃默裡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學家伯恩斯繼續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掃描技術,試圖找到答案。研究者發現社會從眾激活了負責知覺活動的整個腦區。但卻與負責判斷(代表個體的信念)的腦區無關,這些腦區在涉及情感活動時才會被激活。如果這部分激活就表明個體要付出一定努力抵抗群體的壓力。主持這項研究的格利高裡·伯恩斯(Gregory Berns)說道,「我們都相信眼見為實,但這項研究卻表明我們眼見的『實』是群體告訴你的『實』。」2005年6月22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生物精神病學》 (Biological Psychiatry)雜誌網絡版上,該研究表明他人給出的信息會在非常深的層面上影響我們的知覺,也為「社會屈從」心理提供了生物學上的支持。

什麼是社會隔離? 社會屈從歸根結底來自於我們遠古的腦迴路中對風險和回報的平衡,畢竟作為努力趨利避害的社會人,我們行為的原始驅動力依然是努力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當然每個人對於自己將要採取的行動都有一個「閾值」(Threshold),然而,恰恰是因為這個表現不同寬容度的閾值反而可能導致隔離。為了說明這個現象,謝林做了一個實驗(圖3),他在一幢有兩個房間的房子裡舉行40個人參加的派對,他邀請了兩類人:比如,白人(A)和黑人(B)各20人,所有人都能分辨出其他人所屬的類別。接著,每個人隨機選擇兩個房間中的一個,在每個時刻,每個人都有一個特定的概率走到另一個房間去。假設每個人的寬容閾值為25%,當他所屬的類型的人在當前房間中所佔的比例低於1/4時,他就離開這個房間。那麼,兩個房間之間的隨機移動會改變每個房間內的「種族結構」。一旦隨機配置達到某個臨界點:一個類型的人數所佔的「人口比例」降低到25%以下,接下來其餘這個類型的人也會選擇離開,最終兩類人完全隔離而不會再進入另一個房間。

只要派對持續時間足夠長,那麼隔離就是不可避免的。當參加派對的人有不同的寬容閾值時,更多的隔離現象就會發生。然而多樣化閾值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影響:它們使隔離更容易發生,同時又使完全隔離的可能性降低,因為包容度非常高的人在任何房間都不會覺得不自在。因此,正是異質性閾值導致了社會隔離,即使是寬容的人,也會產生隔離的居住模式,這就是託馬斯·謝林的開創性名著《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一書中揭示的謝林派對模型(Schelling's party model)。

社會協調的力量如此強大,然而,我們所處的世界並未就此一成不變,正是來自局部與局部的差異引發的衝突推動文化、傳統的改變。路徑依賴主動或被動地被打破後形成了新的均衡,新的均衡再遭遇了新的局部衝擊後再次被打破。一個過程是結果路徑依賴的,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是均衡路徑依賴的;而一個均衡路徑依賴的過程,必定是結果路徑依賴的。

在任何時候,只要人們在一組固定的備選項中進行選擇,而且他們的選擇依賴於其他人先前做出的選擇時,就會出現路徑依賴的結果。如果我的朋友們都在看《隱秘的角落》,我也會忍不住去看,我們用哪一款手機、開什麼品牌的車、甚至一個地區建築的式樣、裝修的風格都逃不開路徑依賴。儘管在現實世界中,路徑依賴可能不會像波利亞過程那樣極端,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模型中推斷出當行為具有很大的社會性成分時,幾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從模型上看,各種社會影響可能會因所選方案的不同發生變化,如果某種反饋的變化越少,那麼選擇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于波利亞過程,初始概率在甕中的所有分布上都是均勻的,這是一個最大熵分布。隨著事件的展開,分布逐漸變窄,標誌著路徑依賴的形成:當結果出現後,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會變化。這種熵的減少是漸進的。而對於臨界點,概率分布是突然改變的,熵可能會迅速下降。一旦達到臨界點,激變就會發生。我們可以利用可能結果的概率變化來度量路徑依賴和臨界點。路徑依賴是對結果的逐漸影響,而臨界點則意味著結果的突然變化。具有臨界點的過程出現大幅度的轉折,而路徑依賴的過程則變化緩慢。

就拿美國前不久發生的反抗種族歧視的暴亂為例,儘管之前在美國警察暴力執法殺害黑人的事件每年都會以一定概率發生,而弗洛伊德遇害事件卻成為了概率改變的臨界點,而後續事件也會繼續改變概率。均衡過程可以用來刻畫有趨向平等分配壓力的決策或行動序列。當人們試圖建立更公平的秩序時,就可能會選擇通過主動幹預來改變結果,比如在弗洛伊德事件後,很多學校宣布通過降低錄取標準增加黑人學生的比例以提高黑人受教育的機會。

但是,人們的行為差異既可能是被動的社會影響的結果;也可能是不同的內在偏好所致,因為我們都有一個自己的容忍度或者「閾值」。當然,如果甕中的球具有不同的權重,情況又會不同,這就解釋了李佳琦或李子柒們帶貨能力更強的現象,因為人們對不同權重社會影響的敏感性也會不同,這大概可以解釋權威的力量。因此,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變化,都取決於兩個重要的閾值,一個來自個體,一個來自集體。從集體來看,當外部變量超過或低於特定的閾值時,人們的行為所發生的變化,就是基於閾值的行為(變化)。就個體而言,每個人會根據某個總量變量是否超過閾值而決定採取哪一種行動。

那麼,像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遊行甚至暴亂又是如何在美國各地以燎原之勢爆發的呢?假如,我們來看一場沒有預設任何規範立場的社會活動的演化發展,不管是正義遊行,還是暴力示威,每個人都可以自願選擇參加或者不參加,而每個人如何選擇取決於參與的人數。如果給每個人分配一個閾值,當參加活動的人數超過他的閾值時,這個人就會參加。活動伊始,只有那些閾值為零的人才會參加。比如第一天,有500個閾值為零的人發動了一場遊行示威。第二天,這500人繼續參加,同時那些參與閾值低於500的人也加入到遊行的行列。假設第二天新加入的人有700人,那麼第三天,閾值低於1200的人也會加入……而最終可能會有好幾千甚至上萬人不斷參與進來。這個逐漸引發大規模參與的結果就是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的騷亂模型(riot model)所刻畫的社會現象。

當我們觀察騷亂模型會發現,平均閾值很重要,而閾值的多樣性可能更重要。還是上面的例子,假如每個人的閾值都一樣,則平均閾值最低,因為沒有人的閾值為零,壓根就不會發生社會運動。假如有500個人的閾值為零,700個人的閾值為500,其他人的閾值均為2000。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過了第二天,便不會再有其他人加入了。假如每個人都有一個獨特的閾值,那麼每天都有一個「新」人加入,參加的人會越來越多,直到所有人都加入遊行中。可見,對於騷亂的發生,閾值的總體分布比均值更加關鍵。

紛繁的社會生活中,人常常高估自己的主體性,事實上我們很難分辨哪些選擇是來自我們的主體意識,而非受到某種不可控的力量的牽引和影響。從被動社會影響漸漸形成主動的意識和行為,從心理到生理的路徑依賴相互作用,人的行為模式愈發難以改變。從社會生活的波利亞模型,形成一個局部多數,獨特的生活模式和社群、種族文化,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只會變得更加依賴一個穩定的系統和權威,這使我們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那是從祖先那時起就留在我們大腦中的最根本的需求,即使這種歸屬感使我們感到受挫和屈從也在所不辭。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舉了個生動的例子⸺騎在大象上的人:

「當我對自己的弱點感到驚訝時,我所想到的自我形象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手。我手中緊握著韁繩,以為自己只要動動韁繩,就可以指揮大象……,我是可以指揮它,除非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一旦大象自己真的想做什麼時,我根本無法左右它。」

相關焦點

  • 路徑依賴: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因為這個,父母利用好事半功倍
    因為他們在養成習慣的初期,形成了、錯誤的路徑依賴。這項標準還影響到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竟然是兩千年前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路徑依賴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會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詹姆斯馬奧尼:路徑依賴、制度理論與比較歷史分析
    ◆◆路徑依賴◆◆李鈞鵬:您提出過一個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並用它解釋了幾個中美洲國家政治發展的不同歷程。有沒有可能用其他理論來解釋同一現象?路徑依賴理論的優點在哪裡?馬奧尼路徑依賴理論的優點在於它可以系統、連貫地將歷史根源與未來事件(且往往是間隔期很長的未來事件)聯繫起來;它給了我們一個理解遙遠的過去如何餘波未平並影響當代生活的系統而連貫的理論工具;它在方法和理論上幫助我們思考很久以前的決策制定和政治衝突如何促成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制度。這是路徑依賴理論的長處。
  • 我好像知道你為啥就是學不好了丨路徑依賴是個啥?
    我養成了某種「路徑依賴」,我習慣於用「閱讀」的方式獲得信息,屏蔽了「聽」的路徑。而這種習慣和模式,在任何有關於「聽」的場景中,我的表現是一以貫之的。 以至於,我在聽聽力時候,會緊張,我不習慣通過「聽」來理解。
  • 運用「路徑依賴理論」,讓學習成為習慣
    但是我想說與其打罵孩子還得不到成效,影響親子關係,家長們還不如試試「路徑依賴理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路徑依賴理論:習慣是核心路徑依賴理論,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原是一個經濟學原理。這個理論本來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也就是說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簡而言之,路徑依賴理論的核心,是習慣。
  • 用好「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許多孩子受家庭的影響而導致走神、開小差,就像有些家長會把自己的情緒直接發洩到孩子身上,孩子不能反抗而影響情緒,導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直接反映在課堂上。缺乏關心的孩子往往會被忽視,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因為很少受到別人的讚揚,而在課堂上就會用一些「小方法」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而這些注意力根本不能放在課堂上。
  • 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路徑依賴理論,說的是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存在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像慣性一樣,當一旦進入某條路,那麼就會對這條路產生黏性。路徑依賴理論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則是:我們選擇的路(可能是職業或者學業或者興趣)會使我們本身對被選擇的這個東西產生依賴,這種依賴會敦促我們繼續努力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加油,努力,強化自己的能力。
  • 家長巧用「路徑依賴理論」來引導
    因此如果要發展孩子某項興趣點,最好遵循孩子的自己的看法,堅持下來,讓孩子對此產生依賴,就會有不錯的效果。2、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覺得孩子喜歡動、靜不下來,這是我們用家長的眼光要求孩子,有點過於嚴厲了。多數情況孩子受到來自於生活的影響,比如生活裡周邊的鄰居、周邊的朋友、周邊的活動,都會對孩子的專注力構成影響。
  • 掌握「路徑依賴理論」的妙用,家長做好這三點,幫孩子提高專注力
    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對於孩子的學習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家長可以從路徑依賴理論出發,來幫助孩子建立專注力。讓孩子能夠做到學時全身心地學,玩時也能沒負擔地玩。【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是指人一旦進入某一路徑,或者養成某一習慣,無論其是好是壞,都可能會對這一路徑產生依賴,不願意再逃離舒適區。
  • 職業定位中,當心「職業錨」和職業路徑依賴,應多設錨點平衡風險
    在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很少有人能在職業發展之初就擁有很清晰的職業藍圖,一個人在職業上獲得的成就,取決於如何自我定位,但是很多人在職業初期的時候,很容易受到「職業錨」的影響,產生職業路徑依賴。職業錨對於職業發展的影響何為職業錨?
  • 善用「路徑依賴」原則,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
    ,就像有的父母會將自己的情緒直接發洩到孩子身上,孩子無法反抗影響到情緒,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直接反映在課堂上。孩子缺少關愛常常被忽視,也會因此受到到影響,因為少遭到他人的表揚,就會在課堂用一些「小手段」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根本無法放在課堂上。通過種種觀察你會發現很多問題,有一個問題還特別容易被忽略,就是「路徑依賴」。這個問題不僅家長會忽略,孩子自己也很難察覺。
  • 話說路徑依賴 (下)| 理論志學術圓桌討論第一期
    我再拋出榮老的舊觀點:柳宗元的「封建論」和約翰斯頓論述市民社會的文章給我們提供了西方和中國不同的路徑依賴的軌跡。其中值得特別注意的是: 1. 在中國傳統的體制中是三分法, 即中央、地方、人民這樣三個層次, 而西方的體制中則是兩分法,即市民社會和國家這樣兩個層次。 2.
  • 孩子上課開小差,聰明父母:將「路徑依賴理論」轉為「學習思維」
    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隨意批評指責孩子,或者夫妻二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上課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想要讓孩子上課認真聽講,父母讀懂「路徑依賴理論」很重要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人,他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所說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 如何幫娃提升專注力,「路徑依賴理論」需了解
    這次課程沒有學會,還可能影響後續的課程學習,因而形成了惡性循環。對於這種情況,一般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早點發現孩子的不足,並且根據產生的原因採取相應的措施,及早糾正。當家長了解到孩子上課有不注意聽講的情況後,一定不能著急,要和孩子好好地聊一下,探討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那麼,孩子走神常見的原因有哪些呢?
  • ——從「反斜線」看科技領域的「路徑依賴」
    我們剛剛發布了《全民一起玩Python基礎篇》的第19回 「百千文件批量讀寫,多層目錄逐級查清」,現在已經可以在網易雲課堂觀看,而課程筆記、參考資料和4道作業題也已經上傳到www.ukoedu.com中。
  • 周末選讀// 法定資本制存廢之效率、路徑依賴、尋租等諸因素考察(下)
    後發的資本制改革必然受制於該路徑依賴,支配群體因控制利益形成阻卻激勵,更增添了該路徑依賴的深度等,而股東協議對資本制的規則輸入有限,不足以擺脫原有發展進路。並據此得出,除非資本制改革能夠產生足夠大的效率優勢,採用授權資本制才有現實可能。
  • 馬勇:「中體西用」的路徑依賴
    然而,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中體西用」路徑依賴。當然不是梁啓超這樣徹底否定所能解釋的,因為「中體西用」雖說只是一個概念,但其前後期並不都是同一個意思。  中國是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打擊之後被迫踏上世界一體化道路的,之所以兩次被打方才覺悟,而不像其他「後發國家」面對西方工業文明迅即擁抱,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中國文明底蘊太深厚了。
  • 西移路徑、西北路徑和轉彎路徑,是影響我國颱風的主要路徑
    每年到了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都會進入防汛抗臺的關鍵時期,截止目前已經生成了兩個颱風,分別是1號颱風「帕布」和2號颱風「蝴蝶」,隨著進入夏季,西北太平洋上將會生成更多的颱風,我們也將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們有必要來更多的認識颱風。
  • 颱風路徑存變?影響我們的是風?還是雨?
    是的,目前南海海溫依然偏高所以「沙德爾」進入南海後還會繼續加強根據最新的預報來看將會加強到強熱帶風暴級目前預報「沙德爾」將以西北偏西的路徑逐步移向海南南部沿海由於22-23號副熱帶高壓減弱、斷裂颱風會進入「鞍型場」移速變慢且颱風的路徑有北抬的機率若北抬幅度大,將在海南南部登陸我國
  • 復星集團郭廣昌:做企業最難的是要擺脫路徑依賴
    來源:中國企業家郭廣昌:做企業最難的是要擺脫路徑依賴來源|被訪者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企業家》以「凝心聚力、堅韌奮進」為主題,推出「企業家群像錄」國慶專刊。新中國的企業家們,用他們的創業和奮鬥,鋪就了整個時代變革的底色,共同寫就了大國崛起的新商業史。
  • 日本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適應效率
    摘 要:本文通過考察二戰後日本金融制度的形成、發展和劣化的過程,探討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適應效率問題。昭和銀行危機和戰時金融管制決定了戰後日本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以銀行體系為中心,銀行體系受到政府嚴格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