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晚上與孩子爸爸一起參加了孩子入幼兒園的第一次家長會,老師為了讓父母與孩子更好的溝通交流,就安排父母與孩子一起並排坐。一開始,孩子很興奮地把我們領到了他的位置上,示意我們坐下。我們坐下後,孩子就開始各種小動作,玩筆、折飛機、扔紙團到另一個小朋友面前……這些小舉動讓我和丈夫頗為尷尬,於是我就跟孩子說:"兒子,正經點,別鬧。"孩子隨口應了一句,就停下來了。
後來過了十分鐘,老師進來課室裡了,開始在講臺總結相關教學工作以及講述班級情況。我看了一眼孩子,孩子在下面和同學開小差,還有說有笑,甚至還不停的轉筆,旋轉陀螺,在紙上亂塗亂畫,根本就沒有聽老師在說什麼。
我當時也警告過孩子不止一次了,但是也沒太大用處,孩子都只是維持了幾分鐘的鎮定,又開始玩鬧起來了。我當時就在想:"孩子在幼兒園上課也是這種狀態吧,自己玩自己的,也肯定學不了什麼東西,自控力那麼差。"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特別頑皮不聽的時候,那可以怪是這些孩子不聰明嗎?又或者是這些孩子不聽話嗎?還是懷疑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呢?其實,孩子種種的不聽話是由於孩子還小,認知力尚不完善,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和約束力就顯得比較低了。一個重要的智力PASS模型理論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不僅可以讓孩子變得更乖巧,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哦。
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代表著大腦在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並且付諸行動的一切智力活動的指揮棒。
而智商並不等於智力,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概括為: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
那麼,智力PASS模型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戴斯等人提出的,而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為探求智力的本來面目,戴斯強調必須把智力看做認知過程來重構智力概念,根據大腦的活動來概括認知過程,並編制了相應的智力測試量表。
PASS這四個大寫字母分別代表計劃(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時性(Simultaneous)—繼時性(Successive),這四種認知過程組成了三層認知功能系統,從而建立了PASS認知技能模型。
這三層認知分別是注意、編碼和計劃系統。
"注意"指的是喚醒系統,起著激活和喚醒作用,處於心理加工的基礎地位,使大腦處於合適的工作狀態,影響個體對信息加工等;
編碼指加工系統,對信息進行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是智力的主要作業系統,因為智力活動的大部分"實際動作"是在該系統進行的。
計劃系統是處於最高層次的認知功能系統,從事智力活動的計劃性工作,與智力的三元結構理論中的元成分相似。在智力活動中確定目標、制定策略,並且起著臨近和調節作用。
怎麼做才可以培養孩子的認知力呢?
了解了智力PASS模型理論後,父母怎麼做才可以運用這一理論培養孩子的認知力呢?
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喚醒孩子的認知注意力和認知力。在孩子6歲以前,是認知力鍛鍊培養的最好時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書籍,給孩子購買一些精美的繪本,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而知識卻是從閱讀學習中來的,洪蘭教授說:"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大腦的可塑性是終生不停的,在學習的時候,大腦的神經腦迴路會加強。閱讀才是讓孩子贏在終點的關鍵因素,因為閱讀可以給孩子帶來視野、知識、對人生的態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所以說,要想孩子變得更優秀,我們就要引導孩子閱讀,以身作則,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父母就要愛上閱讀,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經常拿著手機。多陪伴孩子讀書,帶孩子去圖書館感受閱讀的氛圍。
利用"鳥籠效應"給孩子購買一些暗示性的精美書籍;讓孩子閱讀大量的書籍,廣泛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這樣,孩子的格局也會變得更大。
幫助孩子立好目標,將目標分級並且制定合理計劃。成年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可以合理的根據自身狀況來制定目標和計劃。但是孩子卻不然,孩子缺乏左腦的邏輯思維,所以孩子並沒有像成年人這樣的明確性和目標性。這就要父母對孩子加以引導和教育。我有個朋友,她給孩子買了一個精美的本子,然後讓孩子在前一天晚上睡覺前把自己第二天最想做的事情寫下來,第二天就讓孩子去完成,完成一項就劃掉。之後一周內,如果孩子全部都完成了,她就會給孩子相應的獎勵。
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儘管自己沒有在旁監督孩子做這件事,孩子依然每天晚上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然後她道孩子已經有了對目標的認知力,接著她就開始讓孩子學會立目標,再引導孩子做計劃,例如說目標是讀完一本書,那麼可以把這一本書分為不同章節為小目標,計劃可以每天讀半小時,其它時間可以玩樂。這樣,孩子就在無形中培養起了認知力,知道了"目標"的重要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對於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父母要儘量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樣就可以增強他的自我認同感;而如果父母放心不下孩子而總是幫他做,那就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從而對父母產生依賴性和自卑感。
父母要學會放手並不是說放任孩子不管,而是關注孩子的行為動作,但是我們要做的是用言語鼓勵孩子,而不是動手幫助孩子做,鼓勵孩子"我能行",讓孩子自己動手實現,並對孩子動手過程中所取得成績給予及時肯定與反饋,進一步強化孩子以後繼續"做好"的動機和自信心。
認知力發展水平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的是花時間去耐心關注孩子的認知力發展狀況,提升孩子認知力發展水平,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引導,都說"七分靠努力,三分靠天賦",我們不能改變先天條件,但是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勤奮彌補先天的不足。
育兒的道路是漫長的,也是充滿荊棘的,但是只要父母不放棄,對孩子以足夠的細心和耐心,那麼,孩子才會健康快樂成長。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