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孩子如何養成?智力PASS模型理論:不在智商而在「認知力」

2020-12-11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晚上與孩子爸爸一起參加了孩子入幼兒園的第一次家長會,老師為了讓父母與孩子更好的溝通交流,就安排父母與孩子一起並排坐。一開始,孩子很興奮地把我們領到了他的位置上,示意我們坐下。我們坐下後,孩子就開始各種小動作,玩筆、折飛機、扔紙團到另一個小朋友面前……這些小舉動讓我和丈夫頗為尷尬,於是我就跟孩子說:"兒子,正經點,別鬧。"孩子隨口應了一句,就停下來了。

後來過了十分鐘,老師進來課室裡了,開始在講臺總結相關教學工作以及講述班級情況。我看了一眼孩子,孩子在下面和同學開小差,還有說有笑,甚至還不停的轉筆,旋轉陀螺,在紙上亂塗亂畫,根本就沒有聽老師在說什麼。

我當時也警告過孩子不止一次了,但是也沒太大用處,孩子都只是維持了幾分鐘的鎮定,又開始玩鬧起來了。我當時就在想:"孩子在幼兒園上課也是這種狀態吧,自己玩自己的,也肯定學不了什麼東西,自控力那麼差。"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特別頑皮不聽的時候,那可以怪是這些孩子不聰明嗎?又或者是這些孩子不聽話嗎?還是懷疑父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正確呢?其實,孩子種種的不聽話是由於孩子還小,認知力尚不完善,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和約束力就顯得比較低了。一個重要的智力PASS模型理論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不僅可以讓孩子變得更乖巧,還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哦。

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代表著大腦在不同層次的思維能力,是我們接受信息、處理信息、整合信息並且付諸行動的一切智力活動的指揮棒。

而智商並不等於智力,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概括為:通過改變自身、改變環境或找到一個新的環境去有效地適應環境的能力。

那麼,智力PASS模型理論是由加拿大心理學家戴斯等人提出的,而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為探求智力的本來面目,戴斯強調必須把智力看做認知過程來重構智力概念,根據大腦的活動來概括認知過程,並編制了相應的智力測試量表。

PASS這四個大寫字母分別代表計劃(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時性(Simultaneous)—繼時性(Successive),這四種認知過程組成了三層認知功能系統,從而建立了PASS認知技能模型。

這三層認知分別是注意、編碼和計劃系統。

"注意"指的是喚醒系統,起著激活和喚醒作用,處於心理加工的基礎地位,使大腦處於合適的工作狀態,影響個體對信息加工等;

編碼指加工系統,對信息進行同時性加工和繼時性加工,是智力的主要作業系統,因為智力活動的大部分"實際動作"是在該系統進行的。

計劃系統是處於最高層次的認知功能系統,從事智力活動的計劃性工作,與智力的三元結構理論中的元成分相似。在智力活動中確定目標、制定策略,並且起著臨近和調節作用。

怎麼做才可以培養孩子的認知力呢?

了解了智力PASS模型理論後,父母怎麼做才可以運用這一理論培養孩子的認知力呢?

通過一些親子活動,喚醒孩子的認知注意力和認知力。在孩子6歲以前,是認知力鍛鍊培養的最好時期,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書籍,給孩子購買一些精美的繪本,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而知識卻是從閱讀學習中來的,洪蘭教授說:"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

閱讀會改變大腦,閱讀是最快的吸取信息的方式"。大腦的可塑性是終生不停的,在學習的時候,大腦的神經腦迴路會加強。閱讀才是讓孩子贏在終點的關鍵因素,因為閱讀可以給孩子帶來視野、知識、對人生的態度,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所以說,要想孩子變得更優秀,我們就要引導孩子閱讀,以身作則,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父母就要愛上閱讀,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經常拿著手機。多陪伴孩子讀書,帶孩子去圖書館感受閱讀的氛圍。

利用"鳥籠效應"給孩子購買一些暗示性的精美書籍;讓孩子閱讀大量的書籍,廣泛涉獵方方面面的知識,這樣,孩子的格局也會變得更大。

幫助孩子立好目標,將目標分級並且制定合理計劃。成年人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可以合理的根據自身狀況來制定目標和計劃。但是孩子卻不然,孩子缺乏左腦的邏輯思維,所以孩子並沒有像成年人這樣的明確性和目標性。這就要父母對孩子加以引導和教育。我有個朋友,她給孩子買了一個精美的本子,然後讓孩子在前一天晚上睡覺前把自己第二天最想做的事情寫下來,第二天就讓孩子去完成,完成一項就劃掉。之後一周內,如果孩子全部都完成了,她就會給孩子相應的獎勵。

一段時間後,她發現儘管自己沒有在旁監督孩子做這件事,孩子依然每天晚上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然後她道孩子已經有了對目標的認知力,接著她就開始讓孩子學會立目標,再引導孩子做計劃,例如說目標是讀完一本書,那麼可以把這一本書分為不同章節為小目標,計劃可以每天讀半小時,其它時間可以玩樂。這樣,孩子就在無形中培養起了認知力,知道了"目標"的重要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多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對於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父母要儘量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這樣就可以增強他的自我認同感;而如果父母放心不下孩子而總是幫他做,那就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從而對父母產生依賴性和自卑感。

父母要學會放手並不是說放任孩子不管,而是關注孩子的行為動作,但是我們要做的是用言語鼓勵孩子,而不是動手幫助孩子做,鼓勵孩子"我能行",讓孩子自己動手實現,並對孩子動手過程中所取得成績給予及時肯定與反饋,進一步強化孩子以後繼續"做好"的動機和自信心。

認知力發展水平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的是花時間去耐心關注孩子的認知力發展狀況,提升孩子認知力發展水平,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鼓勵和幫助引導,都說"七分靠努力,三分靠天賦",我們不能改變先天條件,但是卻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勤奮彌補先天的不足。

育兒的道路是漫長的,也是充滿荊棘的,但是只要父母不放棄,對孩子以足夠的細心和耐心,那麼,孩子才會健康快樂成長。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想培養聰明孩子?智力PASS模型理論:關鍵在培養孩子「認知力」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能夠培養出來一個聰明的孩子,其實,需要培養聰明的孩子,我們需要藉助智力PASS模型理論;簡單的說就是:想要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的認知力。一、什麼叫做智力PASS模型理論當談起"智力PASS模型理論"這個術語的時候,可能很多的家長都是不太理解什麼是"智力PASS模型理論",那麼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孩子聰明取決於「智力」?並不全是,「成功智力」才是起關鍵作用
    孩子們是否聰明真的是取決於他們的智力嗎?答案是否定的,智力並不是決定孩子們是否聰明的唯一條件,他們是否聰明起關鍵作用的是"成功智力"。有的孩子高考的時候考了很高的分數,但是他們畢業之後的工資卻比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孩子們低。
  • 孩子聰明不聰明,看看小手就知道,智商的高低在手上就有信號
    孩子聰明不聰明,看看小手就知道,智商的高低在手上就有信號媽媽在孩子出生之後,都會希望自家小孩是聰明的,期待孩子以後能學業有成,但是一般來說,孩子的智商還是來自於父母雙方,有遺傳的因素,不過孩子聰明不聰明,其實很多人有自己的說法,可以從表面上看出來。
  • 顛覆你的認知:智商測試不為判斷孩子聰明程度,智力由他自己把握
    智商測試發明者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智商測試是為了評估孩子們不可改變的智力水平。其實不然,他設計這個的初衷不是為了給孩子們的智力下定論。比奈於20世紀初在巴黎工作,他設計智商測試的目的是鑑別出那些無法從巴黎公立學校的教育中獲益的孩子,從而設計出新的教育計劃,讓這些孩子回歸正軌,他相信教育和練習可以帶來智力上的根本改變。
  • 智慧、智力、智商都有什麼區別? 「智力」到底是個什麼力?
    智慧、智力、智商都有什麼區別? 「智力」到底是個什麼力?時間:2016-09-18 14:43   來源:33IQ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智慧、智力、智商都有什麼區別? 智力到底是個什麼力? 如果非要把這三個概念進行個分類,我想應該是智慧、(智力、智商)。
  • 智商只能測出孩子1/3的智能,孩子聰不聰明,可以這樣判斷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智商這個話題。很多家長都喜歡用「聰明」或者「笨」來形容孩子。在過去的觀念裡,我們覺得智商可以形容一個人的聰明程度,預測他將來的學業和事業成就。而且智商靠遺傳決定,基本不會變。所以很多孩子成績不好,智商一般,就被家長、老師誤以為是「不聰明」。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誤區。首先,傳統的智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的一小部分能力。智商或者考試成績一般的孩子,很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天賦。
  • 用單一智商分數判斷孩子是否聰明,太偏頗了
    見過他的人都直搖頭,覺得這孩子實在不是學習的料,專家認為他能夠念到高中畢業就是萬幸了。然而,故事並沒有按照想像中發展。考夫曼知道自己是有潛力的,他不明白為什麼智商測驗會那樣判定他,所以,他特別希望以後學習認知心理學。
  • 孩子學習費勁就智商不高?做個智力測試,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浩浩媽媽心裡很疑惑,孩子智商是不是有問題?為了解開心裡的疑問,浩浩媽媽帶著孩子來到了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康復科門診 ,接診醫生 謝映副主任醫師 經過問診後,為浩浩做了智力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浩浩總智商為104,在正常範圍之內,但各能力存在發展不平衡,工作記憶明顯優於知覺推理,表現為測試中聽背數能力大於視覺知覺推理。
  • 魏坤琳:變聰明這件事 努力比智商分數更重要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愛貝睿兒童實驗室主任魏坤琳想對家長說,關於智力這件事,你要讓孩子相信,努力最重要,智商分數不重要。孩子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會改變他大腦的樣子。   在他近日出版的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Dr.魏從腦科學入手,教你根據孩子大腦的發育規律,發展孩子相應的能力。如果家長多了解些相關知識,也許能早點調整早教策略。
  • 孩子智商高低跟認知能力有關!培養孩子多元智能認知能力,請儘早
    這一點與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有不謀而合之處。在我們傳統觀念中,判斷一個人智商的高低只是以聽說讀寫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為依據。而霍華德教授卻認為智能認知是多元化的,如果單以某一方面的能力來判斷一個人的智商,這樣是有失偏頗的。
  • 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成功的關鍵不僅是智商,更是「恆毅力」
    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優質教育、提前教育,給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心想事成,往往一些家庭,一些家長都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磕磕絆絆,坎坷不已。是天賦制約了孩子發展的可能性嗎?不是的。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在出生的時候,都是十分接近的,在後期的表現中有所差異,是因為他們的智力和思考能力受限於其他方面,比如毅力的問題。
  • 父母的血型會影響孩子智力?若是這種組合,孩子多半比同齡人聰明
    這兩種血型結合生出來的孩子,自然會比同齡的孩子聰明很多。此前英國的愛丁堡大學進行過這樣一項科學研究,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3.5萬人的基因組進行數據分析和研究,最終他們發現血緣關係更遠的人在認知水平上有著非常大的優勢,與此同時,通過基因分析和生活史的數據研究,專家們認為血緣關係遠的父母更容易生出長得更高、更聰明的孩子
  • 父母的血型會影響孩子智力?若是這種組合,孩子多半比同齡人聰明
    二、這些情況下,孩子的智商也會很高此前英國的愛丁堡大學進行過這樣一項科學研究,研究人員隨機挑選了3.5萬人的基因組進行數據分析和研究,最終他們發現血緣關係更遠的人在認知水平上有著非常大的優勢,與此同時,通過基因分析和生活史的數據研究,專家們認為血緣關係遠的父母更容易生出長得更高、更聰明的孩子。
  • 心理學:智商能決定一個人的能力嗎——智商與智力的密碼
    智商只是一個局部的測量結果 而智力測試往後發展,為了多方面考察人的智力水平,心理學家們又發明了許多種模型,但主要的爭執都在於智力是單一的能力(代表理論:g因素理論)還是幾種特殊能力的綜合(代表理論: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理論
  • 還為孩子做智力測試嗎?李玫瑾指出,看他的「手」就知道聰不聰明
    還為孩子做智力測試嗎?李玫瑾指出,看他的「手」就知道聰不聰明 現如今孩子教育問題已經成為各個家庭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畢竟孩子的教育質量是否到位直接關係著孩子的未來人生發展,因此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也是不遺餘力花費重金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機會,成為一個有前途的人。
  • 孩子的智商高不高,從手上就能略知一二,有科學依據
    畢竟,智商決定孩子的理解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頭腦聰明、擁有高智商的孩子,在未來社會能天然地擁有高度競爭力。於是,自家孩子智商如何,成了父母們關心的話題。智商跟先天遺傳有關,也離不開後天培養。如今的教育實行的是「揚長」而非「補短」原則,若是父母能早些知道孩子的智商水準,會為以後的培養指明方向。
  • 如何能看出一個學生的智力,是聰明還是不聰明
    如果一位老師對學生足夠了解的話,是可以看出這位學生聰明與不聰明的。聰明不聰明,說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智力水平如何。人的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即認知能力的總和。它是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中表現出的心理性,是認識活動的作業系統。從一個人的好奇心上也可以判斷出一個孩子是否聰明。
  • DN: CAS2-PASS過程的認知評估工具
    本文節選自《漢語發展性閱讀障礙與PASS認知加工》王曉辰PASS智力理論心理學研究者一直致力於對智力模型的探索,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研究者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對智力內在機制的分析,即把智力看作一個動態的信息加工過程。
  • 最強大腦科學評審Dr.魏:如何培養聰明孩子?【Gymbo分享、乾貨滿滿】
    你知道你處於事業的哪個階段,你知道怎麼樣調控時間,安排事情的優先級,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放任情緒。監控自己、管理自己,這也是智力。真正的聰明就是這三種智力的組合。這是心理學家 Perkins 提出的可學習智力理論,也被稱為真智力理論。也是我本人比較贊成的智力理論。
  • 如何看待智力測驗
    一些學校的老師當某個孩子經常考試的成績不理想時,他也會動員家長去給孩子進行智商的測定,一旦孩子測定的智商比較低時,老師就會向領導匯報,以示這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能計算到全班的成績中,這樣老師教學考評成績就會上升,不會影響老師的評比、晉升。  針對測試出來的不同結果對家長來說反應就很大了。每個家長都十分關心自己孩子的智力發展的情況,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