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測試發明者是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智商測試是為了評估孩子們不可改變的智力水平。其實不然,他設計這個的初衷不是為了給孩子們的智力下定論。
比奈於20世紀初在巴黎工作,他設計智商測試的目的是鑑別出那些無法從巴黎公立學校的教育中獲益的孩子,從而設計出新的教育計劃,讓這些孩子回歸正軌,他相信教育和練習可以帶來智力上的根本改變。
正如他的代表作《兒童學的新觀念》中提到的,他這樣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
一些現代哲學家……斷言個人的智力是一個定量,這個定量是不會越來越多的。我們必須同這個殘忍悲觀的結論進行對抗……通過練習、培訓,以及最重要的——方法,來設法增加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以及判斷力,讓自己切實變得比以前更聰明。
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與他有類似的觀點,在她的《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叫成長型思維的模式 。他跟蹤大量的試驗,做了相當多的調研及研究工作, 發現很多成功人士,都具備這樣的思維。
與之相對的是,大多數人擁有的都是固定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表現出不同的心態。
《終身成長》的核心觀點認為: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這本《終身成長》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10年,累計印量達到180萬冊,裡面的創新理念更是影響了美國校園教育。
本書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這本書裡反覆強調,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孩子們從小就意識到:成功不在先天,而是以努力為榮、尋求挑戰機會,這決定了能夠在成功的路上走多遠。
書中有個有趣的測驗:一組四歲的孩子被告知他們很聰明,一組被告知他們很努力,然後讓他們進行一個選擇,是選擇拼一塊簡單的拼圖,還是嘗試拼一塊更難的拼圖。
即使是在這樣幼小的年紀,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們,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選擇。而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他們會選擇越來越難的拼圖。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但對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來說,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範疇,意味著變得越來越聰明。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自己的個人能力固定不變,認為是聰明才智決定一切。
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通過努力可以變得更聰明,態度和汗水決定一切。
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兒童往往不好學,因為他們想要確保自己的成功,所以不願意嘗試有難度的遊戲或挑戰,避免失敗;成長型思維的孩子認為成功意味著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
固定型思維者往往寧願獲得短暫的成就感而不願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思維者相信成功是個過程,因而願意把握看似困難、又有挑戰性的機會。
固定型思維者會覺得成功意味著比別人更有天賦,成長型思維者認為每個人的基本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
家長們應該有這樣的認知:每個孩子出生時的資質是不一樣的,確實具有天才特徵的孩子。
比如被稱為「還活著的地球人中最聰明的人之一」的Stephen Wolfram,他因為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理論物理學傑出的貢獻而聞名 。
他1959 年生於倫敦,13 歲進伊頓公學,15 歲發表第一篇科學論文《Hadronic Electrons》,17 歲進牛津,20 歲在加州理工拿到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
因為他早期在物理和計算方面的成就,1981 年被授予麥克阿瑟「天才人物」獎(MacArthur &34; Fellowship),並成為該獎最年輕的獲得者,當時他也才 22 歲。
《終身學習》這本書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天才兒童,正如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所說的一樣:他們身上最了不起的特徵,是他們對學習還有挑戰的極度熱愛,不斷的、無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對挑戰的探尋。
除了這些天才之外,大多數孩子都只是普通孩子。如果擁有成長型思維方式,則會讓他們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在《用右腦繪畫》這本書描述了一個讓人震驚的現象:左邊是學生們剛進入培訓班時的自畫像,右邊是五天的課程結束後他們的自畫像。
大部分人將繪畫看作一項神奇的才能,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而且永遠也只有這少數人能擁有。其實只要被教授一些繪畫技巧,你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繪畫才能。
作者做過一次跟蹤研究,他選取一些剛步入中學的學生,他們初入中學時的成績類似。但雖然中學課程難度的增加,青春期角色的轉變等,讓這些孩子們的學習成績有所改變。
具有固定型思維的學生,更容易出現成績下滑,具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在後來的學習上逐步提高。
比如達爾文的著作《物種起源》,經過這個領域裡多年的團隊協作、與同事和導師們的上千次討論,廢棄了數篇草稿,奉獻了半生精力,才最終完成。
達爾文最初被認為是不具有潛力的一員,但他靠著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努力,才達到如此高的成就。
相信沒有家長會想著傷害孩子,破壞他們的努力,而會為了孩子的成功做任何事情。但同時也要知道,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家長跟孩子們說的話、表現出的行為,都會傳遞給孩子們一個信息——如何看待自己。
這些信息可能是固定思維模式的,你的能力不會變,而我正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也可能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很感興趣。
1、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也就是在面對成功、鼓勵孩子時,摒棄誇聰明,而應該誇努力。
孩子們特別喜歡表揚,尤其是表揚自己的智力和天賦時,但這種喜悅感只是短暫的,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則會喪失信心,跌到谷底。這其實源於固定型思維模式。
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誇獎孩子們以成長為目標的努力過程——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成就。
而且我們可以在和他們談到其成就時,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
表現很好時這樣誇:
「你的進步表明你真的為你的考試付出了很多努力。你反覆閱讀了材料,畫出了重點,對自己進行測試。你的方法確實奏效了!」
「這次的作業確實挺難,耗時又長。我非常欣賞你能如此專注地完成它。」
雖然努力了但結果不如意時這樣誇: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曲線,可能你需要更多時間來掌握和自如運用這個學習材料,但是如果你繼續堅持,最後肯定能掌握它的。」
「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我們應該繼續嘗試,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2、有建設性的批評,比虛偽的鼓勵更能夠給孩子希望。面對孩子們的失敗時,要告訴他們真相,但也要告訴他們方法。
孩子們在遭遇失敗時,已經夠沮喪和痛苦了。建設性的批評能幫助孩子理解如何去彌補自己的錯誤,給孩子貼標籤或者輕率地原諒孩子是不可取的。
比如看到兒子比利非常匆忙地完成了作業,跳過了很多問題時,他的爸爸大怒:「這就是你的作業?你就不能認真做一次嗎?你要麼笨,要麼就是不負責任。你說,你是哪一種?」
這位父親的反饋在同一時間質疑了兒子的智力和個性,並暗示這種缺陷是永久性的。
可以嘗試這樣的說法:
「兒子,這個作業看起來是很無聊。我很同情你。但是你能不能想一個方法,讓這個作業變得有趣些?」或者「讓我們想一個方法,讓你能在保證完成質量的前提下不太痛苦地做完這個作業,你有什麼好主意嗎?」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傳遞著信息,會導致他們具備固定型思維還是成長型思維。讚揚和責備時,要給他們更具體的建議或誇讚,而不是虛偽的只用「你真聰明,你真棒,或者你真笨」。
傑出的社會學家班傑明·巴伯(Benjamin Barber)曾經說:「我不會將世界兩分成弱和強,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將世界分成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卡羅爾·德韋克的這本《終身成長》也被比爾·蓋茨推薦,這本書幫助固定型思維者向成長型思維轉變,這將帶給他人生活和態度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