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近日報導了長三角首個產教融合的「沒有圍牆的大學」,指地方與一所大學共建的農業科技創新港。「沒有圍牆的大學」,既是指沒有物理意義上的圍牆的開放式大學,同時,它也是「校區、鎮區、園區、社區」四位一體的創新載體,擬打造學校與社會深度融合的平臺。
近年來,「創新港」「沒有圍牆的大學」等概念,普遍受到地方政府和高校的青睞。許多地方都宣稱自己建設的是首個「沒有圍牆的大學」,當然,有的口氣很大,說是「全中國首個」,有的比較「謹慎」,稱是「地區首個」。去年有媒體就曾報導,中國首個「沒有圍牆的大學」迎來第一位研究生,也是指一所西部大學和地方共建的科技創新港。
事實上,現在的「創新港」概念,究竟與之前的大學科技園區概念有何不同?各地提及的「三位一體」「四位一體」與之前推進的產學研一體化存在本質差別嗎?目前看來,更多的是「提法」「概念」升級,在內涵實質上的創新還沒有顯現出來。這種傾向值得關注。
建設「沒有圍牆的大學」,核心當然不在於沒有物理上的圍牆。不設物理上的圍牆,讓校區存在於社區中,校區與社區的資源充分共享就顯得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破除觀念中的圍牆以及制度的壁壘。舉例來說,在一校之內,學院與學院之間是沒有物理圍牆的。但是,學院之間、學科之間以及同一學科不同專業間的合作,卻存在「各自為政」的圍牆和壁壘。
近年來,國家推進建立創新平臺,高校建設交叉學科,都旨在整合資源,加強創新合作。然而,這些自上而下推進的項目,在具體落實時變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資源、經費,於是在最初申請立項、制訂規劃時,各合作方「同心同德,同舟同濟」,而一旦項目到手就「同床異夢」。為此,建設「沒有圍牆的大學」,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校區、園區、社區」一體化,就必須深化治理改革,提高現代治理能力。
就產教融合而言,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必須是現代大學與現代企業的合作。目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就存在學校由行政部門拍板合作項目,教師缺乏積極性,以及企業看重短期利益,不願意深度、長期合作的問題。以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為例,為創新集成電路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持續發展能力,教育部等部委於前兩年聯合出臺相關文件,提出推進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要求各類院校要主動加強與集成電路相關企業的合作,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促進人才培養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然而,集成電路相關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的並不多,在現實利潤的壓力下,企業更傾向於去挖有經驗的人才,而不願意花太多的精力和高校一起培養人才,結果就是優秀的人才匱乏,行業的整體發展受到影響。
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構建「現代學校+現代企業」無圍牆大學模式。在遴選合作企業、規劃合作項目與推進項目時,堅持教育標準與學術標準。對於現代企業,要重視企業現實的經濟效益,也要有企業家精神與社會責任感,要主動投入教育、關注人才培養。其實,產學研一體化根本目的在培養一流人才,通過給學生提供科研、服務社會的機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是創新的源頭活水。也只有踏踏實實走創新之路,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才能打破阻礙創新的壁壘,建成真正的「創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