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中國青年報
2018-06-11 10:05
日前河南一所小學教師的辭職信讓輿論譁然,與前些年同樣引起輿論關注的「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浪漫情懷辭職信不同,這封辭職信是憋屈的,讓人揪心,更應該引發我們的思考。
這位來自河南基層鄉鎮的四年級班主任,因為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到了家長群裡,引來部分家長不滿。「沒有考慮到個別差生及家長的感受與自尊,給個別家長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於是家長要求這位老師登門道歉,否則就告到縣教體局。還不僅如此,「中午有家長在家長群裡說當事學生受到了傷害,有自殘的可能,我又感到深深的恐懼。」信中,這位老師帶著強烈的感情色彩:「我為人師已第15年,誤人子弟總是有的,但切切不敢傷人性命。」
「剛才我強忍心中情緒,給學生講解第30課練習冊,當糾正學生默寫在黑板上的詞語時,我冒出了一身冷汗,如果寫錯字的同學心靈受到了傷害,回家自殺了,或者若干年之後自殺了說是因為我指出了他的錯誤才輕生的,我該如何面對自己?」因為「很惶恐,深感自己專業知識不足,不能勝任」,因此辭去班主任與一切職務。
這位老師有不妥,至少不完美,我們不必袒護,這位老師的信顯然是情緒化的,甚至用另外一種方式反擊嘲諷,但卻真切地反映了很多老師面對的現實與無奈:對孩子們不敢管,稍有差池,最後被處理的都是老師。
去年年初,一位中學女老師激憤之下扇了一位16歲男同學一個耳光,結果馬上被這位少年扇了回來,最後的結果是這位男同學「受到傷害」,老師上門道歉並被處分。去年教師節前後,黑龍江一位中學副校長批評一位同學,這位同學竟然和老師在教室直接對罵起來,結果同樣這位副校長被處分,學生安然無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教育環境呈現出一種病態。對學生,只能表揚鼓勵,不能批評,更不要說懲戒。對於老師,則動輒就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學生怎麼都沒有錯,錯似乎都在老師。對於學習,動輒就講快樂幸福,而不是辛苦付出,甚至測試都被扣上應試教育的帽子,各種檢測手段都不能輕易使用。
其實,老師的憋屈倒在其次,在這種理念與輿論環境下,教育與育人環境已經被嚴重扭曲。
一方面孩子脆弱不堪,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挫折困難就尋死覓活;另一方面教師已經成為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戰戰兢兢,很多人不得不放棄最基本的管理職責。你想想,僅僅是公開通報了默寫成績,家長就說孩子受到傷害要自殘,老師哪裡承受得起?
這種事情可能不普遍,但卻頻頻發生,寒蟬效應明顯。日前網上流傳一個視頻,在一個中學的課堂上,老師在前面認認真真上課,後面幾個同學卻大大咧咧在教室裡拼起座椅,吃飯喝酒,如無人一般。
學校管理走到這一步,老師不得不放棄最基本的管教職責,中國教育將會怎麼樣?是我們家長想要的嗎?
就在此事發生的同時,揚州江都實驗小學一位英語老師為制止一位經常在課堂上無端大喊大叫的學生,把其趕到隔壁教師辦公室以避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結果這個「小霸王」打砸教師辦公室,搞了一個天翻地覆。未料家長卻惡人先告狀,在學校門口拉起了橫幅,說老師毆打學生,要「還孩子公道」。還好的是,家長們及時揭露了這名家長與學生的謊言以及此前多次的敲詐惡行。校長也理直氣壯地表示:就算老師不當,也要維護好涉事老師的權益。
是時候反省那些被誤導的所謂先進的教育理念,改變我們學校教育的輿論環境與管理制度,鼓勵支持保護老師在學生管教上的基本尊嚴和權利了。
幸福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何謂奮鬥?付出,艱辛,沒有那個事情是輕輕鬆鬆地就可以得到的,懲戒、艱辛、努力、磨礪,是任何一個教育理念與體系下必須有的部分,也是人在成長過程中難以迴避的部分。我們也只有經歷各種淬鍊、磨礪,甚至委屈,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堅強的人,才不會在困難與挑戰面前退縮,更不會輕率地動輒跳樓自殺。
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需要輿論大聲地鼓勵我們的老師去管教孩子,需要學校與相關部門在類似的問題上,有擔當,理直氣壯地保護教師,也需要廣大的家長,對於老師在孩子的管教中表現的不足給予一定的寬容,讓老師敢於管教,讓學校教育回歸正常軌道。
(原題為:《老師放棄對學生管教 後果是災難性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師生關係,高風險,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