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新教授:縣域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詞詮釋與建議

2020-08-27 中教全媒體

​全媒體視角

2020年6月10日在葉縣成功舉辦了「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丁新教授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以及基層考察。會後,中教全媒體與丁新教授就葉縣之行的感受以及縣域改革建議展開了進一步交流。

丁新教授

丁新簡介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之一,華南師範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網絡教育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教育技術學和遠程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完成國家和教育部重點課題、廣東省高水平教改和科研項目多項:專著和譯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近百篇。曾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副秘書長、教育部網絡教育考試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網絡教育教學評估專家組副組長等。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多項(均為第一完成人)。

採訪報導 / 中教全媒體 曹豔

當前,實現「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有效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河南葉縣先行先試,通過PPP模式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力推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

2020年6月10日在葉縣成功舉辦了「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丁新教授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以及基層考察。會後,中教全媒體與丁新教授就葉縣之行的感受以及縣域改革建議展開了進一步交流。

中教全媒體:2020年6月10日,「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如期成功召開,通過參加會議與基層考察,您有什麼感受呢?

丁新教授:記得我在會議發言時曾坦陳:「在參加葉縣會議的代表中,我是年齡最大,對葉縣經驗認識最膚淺的。」正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的「一窮二白」,參加會議就格外用心,從會議傳遞的大量信息中捕捉到了不少讓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的內容。

短短一天時間,不可能全面準確的把握會議內容和精神。但是窺豹一斑,透視會議的關鍵詞,如「PPP模式」、「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我覺得很振奮人心的。包括我們會場後面牆上的幾個字:用科技連接你我,讓億萬孩子共享優質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口號,如果這個口號能夠落實下來,或者這個口號能率先在葉縣落實下來,就是葉縣那麼多孩子的幸福,那麼多家庭的幸福!

中教全媒體:請具體介紹「PPP模式」、「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關鍵詞內涵。

丁新教授:

「PPP模式」:一個有責任心、力圖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來提升本地教育品質以及改變教育面貌的政府,與一個「以敬畏之心做教育」,即將企業發展所得用來回饋社會的企業的強強合作。政府出政策、訂規劃,組織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積極實施;企業出資金、出技術,為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提供軟硬體服務「ppp模式」在葉縣取得了初步成效,已經迅速改變了葉縣的教育生態和面貌。會議除了分享這一模式的成果和經驗外,也探討「ppp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可複製以及可推廣問題。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共同選擇的教育解決方案。全球有191個國家的15.8億學生停課,佔全部在校學生的91.3%(UNESCO,2020)。面臨緊急情況,各國都通過在線遠程教學來克服面授課堂教學被迫中止的困難。對於葉縣來講,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除了替代課堂面授教學之外,更是對疫情前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全方位檢閱,以及對葉縣PPP模式的一次大考。事實證明,那些平時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比較好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比較高的、政府和學校比較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在線教學的效果都比較好,接受檢閱和迎接大考的成績也都很好。葉縣就是這樣的範例。在此基礎上,需要探討的是,疫情後在線教育能否和如何持續發酵,以及信息技術與校園內面授教育相結合該如何展開新的篇章。

「均衡與創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將這兩個動名詞並列使用。我還注意到葉縣的共享在線教學平臺,就是以「均衡」命名的,可謂匠心良苦。其實不難明白葉縣政府的良苦用心。對於縣域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即全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第一位的。葉縣的發展思路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讓鄉鎮和農村共享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整個縣域,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的教育水平。而均衡發展,切記不是鄉鎮農村把城市的高水平教育拉下來的「殺富濟貧」,更不是「安於現狀」,把現有的資源和模式從城市搬到家到鄉村。城鄉之間的差距畢竟是客觀存在,這個差距不僅僅是教育差距。均衡發展實質上是一個集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因此,把城市的教育資源和模式簡單搬到鄉鎮和農村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需要探討的問題——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創新的互動關係。即均衡發展需求如何激發教育創新,反過來什麼樣的教育創新有利於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實際上,要真正實現縣域均衡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通過創新促進縣域教育向高水平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實現均衡發展。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葉縣縣長在會議報告中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實際上這又何償不是葉縣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頂層設計,宏偉藍圖的關鍵詞。由於歷史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上,特別是鄉鎮農村,處於貧困和極端貧困的人群,不僅過去和現在幾代都處於貧困狀態,而且有可能他們的下一代還會繼續處於貧困狀態。扶貧一直是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經濟扶貧可能解決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的脫貧問題,而教育扶貧可能不像經濟扶貧那樣立竿見影,但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讓貧困人群的子女能夠接受優質教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現代思想和現代文明的氛圍和成果。從而改變他們的人生際遇,有利於解決下一代人從根本上脫貧,即「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問題。葉縣這一宏大敘事,正在通過PPP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和學校,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步步實施。

「敬畏之心」:這是葉縣PPP模式的合作企業代表在會議上發言的主題詞。「以敬畏之心做教育」也是企業支持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支持網際網路+教育改革創新的心聲和原動力。「以敬畏之心做教育」,透視著一種思想境界,也是一種行為範式。這一思想境界的基礎,是對社會支持企業發展的感恩之情,通過以敬畏之心對教育,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進行投資的方式來回饋社會。這一行為範式,企業的投入不再以經濟贏利為目的,甚至會拿出一部分企業在其他方面的贏利,不計經濟回報的投資教育。「以敬畏之心做教育」表明,企業力圖通過與政府、社會和學校,在教育這一公益事業領域的良性互動,尋求企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實際上,當社會效益明顯,特別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時,想不要經濟效益都不行了。

中教全媒體:葉縣之行,您有很多感受與啟發,深思之後您對農村縣域教育改革發展有哪些建議呢?

丁新教授:

1. 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創新教育發展模式不動搖

審視近年來葉縣縣域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探索葉縣縣域教育取得顯著成績和寶貴經驗的深層次原因,有多種視角和多種方法。關於關鍵詞的分析是很粗曠的,但有時又是很深刻很有效的一種。它可以直擊事物發展所秉持的理論和理念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直析改革發展的思維和思路的哲理性、邏輯性和適切性,直探事物發展實踐的路線、方法和程序的合法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本文上述關於幾個關鍵詞的分析,實質性的探討了葉縣縣域教育改革發展的理論、理念、思維、思路等務虛的內容,涉及到實踐層面的發展路線、方法、程序等務實內容。這些都是葉縣縣域教育項目和發展模式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礎上,希望葉縣能夠秉持這些關於促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科學、理性和前瞻性的理論,理念和思路不動搖;在這些理論指導下,不斷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和創新已經為實踐證明,適合縣域教育均衡和創新發展的「PPP模式「等路線,方法和程序。通過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特別是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與教育對象的學生的共同努力,使葉縣縣域教育獲得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同時不負眾望,為全國同行提供葉縣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而且適合縣域教育發展的新思路、新經驗和新模式。

2. 一切為孩子著想,改革教學方法,儘快主動適應教育對象已經是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重大變化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服務對象就是孩子,一切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適合孩子們成長的經驗和教學法,當然也包括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融合的各式各樣的經驗和教學法。這些經驗和教學法,因地、因時、因師(教師)、甚至因生(學生)而不同。特別是教學法,與教師所處的學校氛圍、信息技術條件和教師本人的素養和經歷有關,具有很強的學校和教師的個性特徵。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我們的教育對象已經悄然發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現在,在校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從年齡結構上講,已經完成了從網際網路「移民「到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遷移,已經全部是網際網路世界的「原住民「了。這些孩子從他們懂事起,甚至是一出生起,就生活在網際網路世界裡。而我們的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從年齡結構上講,大都是網際網路世界的「移民」。大家都承認,網際網路世界是個神奇的世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和影響是顛覆性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和「移民」不僅分別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事物、考慮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習慣可能根本不同。嚴重的問題是,作為網際網路「移民」的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他們多年來積累的對網際網路「移民」學生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教學法,對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學生還有效嗎?

另一方面,對於縣域基礎教育而言,在縣城和信息技術條件好的鄉鎮,網際網路「原住民「可能名副其實。而條件差的鄉鎮和農村,這裡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可能還沒有真正生活在網際網路世界,沒有享受到網際網路的待遇。對於這部分學生,如何使他們儘快成為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就又是一個縣域教育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必須重視基礎教育對象已經變成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問題,原本適用於網際網路移民學生的經驗和教學法面臨必須改革創新甚至推倒重來的形勢。同時,對於縣域基礎教育而言,幫助鄉鎮和農村年齡上本屬於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學生,實現網際網路意義上的」脫貧「,讓他們早日進入網際網路原住民的角色,享受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專屬教育「特權」,就是教育扶貧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3. 注重教學設計,從應急在線教學向有設計的遠程教育和混合教育發展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是一種「應急「遠程教育。它的功績是維持了疫情期間的教學秩序,使各級各類教育沒有因為疫情嚴重而中斷。對於葉縣而言,還起到了檢驗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能力和水平,」PPP模式」通過一場大考的作用。但是應急在線教學,缺乏嚴謹的教學設計支持,基本上是把真實空間的課堂,搬到了虛擬空間的平臺,大部分實現的是同步交互的實時教學。因此,其並沒有很好的發揮遠程教育的優勢和作用。

疫情後的教育教學,要在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進行一次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儘可能想辦法保持在線教學的熱度。但是功夫要下在有設計的遠程教育身上,儘可能的發揮遠程教育特有的:智能化程度高、交互性強、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時空靈活等優勢。這幾年的校園內教學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合適的教學設計,遠程教育可以在包括翻轉課堂在內的教學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遠程教育非常適合於與課堂面授,課下協作學習等相結合,而有效開展混合學習。所以,疫情後的縣域基礎教育,必須加強教學設計,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儘可能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自身的優勢,一方面發揮遠程教育在翻轉課堂等教學法創新,以及在有效混合學習中的作用。

4. 樹立教師主體意識,挖掘學生「原住民」潛力,讓教師學生真正成為縣域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角

教育,包括縣域教育的主體都是教師和教學管理(技術)人員,而教育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於教師,而且與教育對象即學生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甚至信息素養和能力都直接關係到教學改革的成敗。葉縣PPP模式的主體是政府和企業絕對沒有問題。我們也注意到,PPP模式非常關注發揮學校和教師的作用,這說明其內涵在不斷充實。實際上,PPP模式的內涵發展還有許多文章可作。PPP模式再好,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將所有的努力落實到教師和學生身上。

其中,如何使教師成為縣域教育改革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主體;如何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教師如何適應學生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特點改革教學法等都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研究和尊重網際網路原住民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考習慣,培養並充分利用學生駕馭網際網路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學生學會享受網際網路+教育服務;嘗試與學生共同開展翻轉課堂等基於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改革;在新知識、前沿和擴展內容的教學中,師生平等或師生易位,與學生一起在網際網路世界進行學術和非學術的互動;在相對高的起點上,實現學科知識和信息技術素養的雙重教學相長。這些都是面對網際網路原住民學生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教學和教學改革是師生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結果。縣域教育的改革發展,是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特別是學校師生員工、精心設計、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協同努力的系統工程。我們高興的看到,葉縣開了一個好頭。希望葉縣經驗能開花結果,真正促進縣域教育在新的基礎和高水平上取得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論壇順利舉辦
    2020年8月28日,由第三屆「華漁杯」大賽工作委員會主辦、廣西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廣西民族教育發展基金會、廣西中小學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廣西教育技術學學會、南寧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協辦的「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論壇於廣西南寧順利舉辦。
  • 智能科技點亮教育改革,第三屆中國智能教育大會西安舉行
    智能科技如何改變教育未來、促進教育改革,在這裡給出了清晰的路徑和創新實踐。 大會包括開幕式、8個主題報告、10場專題論壇,同期還舉辦多項活動,院士專家們圍繞熱門議題,全面探討未來教育改革的戰略藍圖、發展方向。 開幕式上,陝西省教育廳劉建林副廳長在致辭中表示,陝西曆來就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本屆大會的召開對推動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縣域經濟發展論壇
    首先感謝主辦方對我的邀請,並就關於外貿供給側改革在這裡給大家做介紹。供給側改革意義重大,表現在幾方面。一是供給側改革準確抓住中國經濟發展供給側的突出問題,即質量問題。二是抓住供給側短板,國際競爭力是我們的短板。三是投入和產出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甚至很多地方縣域投入很多,產出很少,甚至負增長。
  • 教育大咖雲集,「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論壇邀您共饗信息化教育盛宴
    為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教育部關於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應用,積極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發展,第三屆「華漁杯」大賽工作委員會將於2020年8月28日舉辦「網際網路+教育」發展論壇活動。
  • 【教育評價改革筆談⑮】季誠鈞: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是新中國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性改革的文件,必將成為指導教育評價改革的總綱領。以縣域為基本單元,以生態為切入口,圍繞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在全國率先建立並實施縣域基礎教育生態監測發布制度,是推動《總體方案》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的有益嘗試。  首先,教育生態評價要奔著問題去。
  • 昆明市人民政府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40號)和《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雲政發〔2016〕116號),適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客觀需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
    落實義務教育學校信息化配備標準,建成「三通兩平臺」,提高設備管理和使用水平,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加強信息技術與日常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各縣(市、區)要在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礎上,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探索市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現路徑,在有條件的設區的市開展市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試點。  5.加大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投入。
  • 教育遊戲發展研討暨中國教育遊戲發展報告(2018)發布會(一)
    來自教育部、中國科協、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以及教育部門和一線學校校長、教師,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參加了發布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新致辭,他指出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是促進教育更加均衡和充分發展的基本支撐,作為已經深刻影響成人和青少年的電子遊戲受到世界各國和學者的重視,有教育功能的電子遊戲是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
  • 湖南邵東市公安局新時代縣域警務工作十二個「關鍵詞」
    湖南長安網12月21日訊(通訊員 蔡越姝)全省新時代縣域警務工作會議召開後,邵東市公安局迅速傳達貫徹落實省廳、邵陽市局工作要求,積極部署,狠抓落實,推動新時代縣域警務工作向縱深發展。   關鍵詞一:加強組織領導   積極向邵東市委市政府匯報新時代縣域警務工作,邵東市先後召開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政法委員會專題研究部署縣域警務工作,成立了以市委書記沈志定、市長周玉凡為雙組長,市委副書記黃振國為副組長,市委常委會會議其他組成人員、市人民政府班子成員、公檢法「三長」為成員的新時代縣域警務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市委政法委,並安排200
  • 縣域普通高中教育亟待重振
    因此,這些縣城中學的發展,在一地可持續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的託底作用,這些學生的受教育狀況也關係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未來。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受制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失衡的區域公共政策,不少地方的縣域普通高中已經或正在遭遇優秀教師和生源的流失,這導致教育質量不斷下滑,繼而引發教師和學生資源的進一步流失,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縣中塌陷」現象。
  • 十大關鍵詞折射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新動向
    無論是落實穩中求進的工作基調,還是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改革任務,未來資本市場制度建設都要堅持穩加速,切實加大發行質量和審核力度,保持IPO常態化,規範和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充分發揮好資本市場的功能。  關鍵詞三:監管體制改革  花長春認為,金融領域監管走向新時代的標誌之一,是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 縣域網絡輿情發展態勢及應對策略
    摘 要:縣域是社會管理最基本的單元,直接面對發展和穩定的雙重壓力,尤其當前改革發展進入攻堅階段,各類社會矛盾集中顯現,將縣級政府推向網絡輿論最前沿。網民數量連年攀升、基層矛盾日益多發、民眾網絡意識增強等主客觀因素直接導致縣域網絡輿論日趨活躍,輿情事件層出不窮。
  • 先行先試縣域醫共體改革,清遠連山迎來大發展
    近年來,當地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藉助連山人民醫院與清遠市人民醫院組成的託管關係,使三級甲等醫院醫療資源和管理經驗下沉,提升縣級醫院能力,解決縣城老百姓看病難、不論大病小病都擠進三級醫院問題,實現人民滿意、政府滿意、職工滿意的預期目標;敢於先行先試縣域醫共體改革
  • 【工作動態】誠邀關注:2020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
    省職教社首創、全國首個聚焦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論壇——2020職業教育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論壇將於9月18日在開化舉行。論壇主要有主旨報告、觀點案例分享和對話等多個環節:上午,省政協副主席、省職教社主任陳小平,中華職業教育社黨組成員、《教育與職業》雜誌社社長劉華,以及衢州市、開化縣相關領導將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哈佛大學訪問者黃先海,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方展畫,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
  • 發展縣域經濟從未過時
    縣域經濟作為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點,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基石。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城鄉二元結構體制制約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什麼樣的發展機遇?新型城鎮化將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 程建平:縣域普通高中教育亟待重振
    因此,這些縣城中學的發展,在一地可持續發展中始終起著重要的託底作用,這些學生的受教育狀況也關係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的未來。然而,近年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受制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及失衡的區域公共政策,不少地方的縣域普通高中已經或正在遭遇優秀教師和生源的流失,這導致教育質量不斷下滑,繼而引發教師和學生資源的進一步流失,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讓人憂心的「縣中塌陷」現象。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到西平縣宋集鎮調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工作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馮佔華 通訊員 王玉深)12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縣域經濟援救中心業務總監李慶、副主任翟建宏、博士宋薇珊一行五人,到西平縣宋集鎮崔莊村召開農業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座談會。
  • 【關鍵詞:教育改革】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強勁
    2016-03-08 16:25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關鍵詞④:教育改革】   改革碰硬,教育活力更強勁  時間退回到2010年,彼時改革開放已經30多年,教育領域難度較小的體制機制障礙已經搬掉許多,剩下的都是牽涉因素比較複雜、難啃的「硬骨頭」,但擋在教育發展的途中,繞不開,躲不過。
  • 教育部就《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答問
    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答記者問近期,教育部印發了《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的通知。教育部教育督導局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記者:請問《辦法》制定出臺的背景是什麼?
  • 創建教研訓一體化體系 助力縣域教育振興
    縣域教育發展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痛點與「短板」所在,要著力補齊這塊「短板」,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撐。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教研訓一體化」機制是關鍵縣域教育振興,關鍵因素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