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視角
2020年6月10日在葉縣成功舉辦了「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丁新教授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以及基層考察。會後,中教全媒體與丁新教授就葉縣之行的感受以及縣域改革建議展開了進一步交流。
丁新教授
丁新簡介
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技術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之一,華南師範大學現代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遠程教育研究所所長、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網絡教育學院院長。長期從事教育技術學和遠程教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完成國家和教育部重點課題、廣東省高水平教改和科研項目多項:專著和譯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近百篇。曾任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副秘書長、教育部網絡教育考試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網絡教育教學評估專家組副組長等。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和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等多項(均為第一完成人)。
採訪報導 / 中教全媒體 曹豔
當前,實現「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區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有效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是實現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河南葉縣先行先試,通過PPP模式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力推動了城鄉教育一體化。
2020年6月10日在葉縣成功舉辦了「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丁新教授受邀參加本次活動以及基層考察。會後,中教全媒體與丁新教授就葉縣之行的感受以及縣域改革建議展開了進一步交流。
中教全媒體:2020年6月10日,「平頂山市縣域教育信息化模式創新與應用(葉縣)現場會」如期成功召開,通過參加會議與基層考察,您有什麼感受呢?
丁新教授:記得我在會議發言時曾坦陳:「在參加葉縣會議的代表中,我是年齡最大,對葉縣經驗認識最膚淺的。」正是因為認識到自己的「一窮二白」,參加會議就格外用心,從會議傳遞的大量信息中捕捉到了不少讓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的內容。
短短一天時間,不可能全面準確的把握會議內容和精神。但是窺豹一斑,透視會議的關鍵詞,如「PPP模式」、「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我覺得很振奮人心的。包括我們會場後面牆上的幾個字:用科技連接你我,讓億萬孩子共享優質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口號,如果這個口號能夠落實下來,或者這個口號能率先在葉縣落實下來,就是葉縣那麼多孩子的幸福,那麼多家庭的幸福!
中教全媒體:請具體介紹「PPP模式」、「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關鍵詞內涵。
丁新教授:
「PPP模式」:一個有責任心、力圖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來提升本地教育品質以及改變教育面貌的政府,與一個「以敬畏之心做教育」,即將企業發展所得用來回饋社會的企業的強強合作。政府出政策、訂規劃,組織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積極實施;企業出資金、出技術,為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提供軟硬體服務「ppp模式」在葉縣取得了初步成效,已經迅速改變了葉縣的教育生態和面貌。會議除了分享這一模式的成果和經驗外,也探討「ppp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可複製以及可推廣問題。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這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共同選擇的教育解決方案。全球有191個國家的15.8億學生停課,佔全部在校學生的91.3%(UNESCO,2020)。面臨緊急情況,各國都通過在線遠程教學來克服面授課堂教學被迫中止的困難。對於葉縣來講,疫情期間的在線教育,除了替代課堂面授教學之外,更是對疫情前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全方位檢閱,以及對葉縣PPP模式的一次大考。事實證明,那些平時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比較好的、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比較高的、政府和學校比較重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在線教學的效果都比較好,接受檢閱和迎接大考的成績也都很好。葉縣就是這樣的範例。在此基礎上,需要探討的是,疫情後在線教育能否和如何持續發酵,以及信息技術與校園內面授教育相結合該如何展開新的篇章。
「均衡與創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將這兩個動名詞並列使用。我還注意到葉縣的共享在線教學平臺,就是以「均衡」命名的,可謂匠心良苦。其實不難明白葉縣政府的良苦用心。對於縣域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即全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是第一位的。葉縣的發展思路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讓鄉鎮和農村共享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整個縣域,特別是鄉鎮和農村的教育水平。而均衡發展,切記不是鄉鎮農村把城市的高水平教育拉下來的「殺富濟貧」,更不是「安於現狀」,把現有的資源和模式從城市搬到家到鄉村。城鄉之間的差距畢竟是客觀存在,這個差距不僅僅是教育差距。均衡發展實質上是一個集政治、經濟和社會治理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因此,把城市的教育資源和模式簡單搬到鄉鎮和農村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需要探討的問題——教育均衡發展與教育創新的互動關係。即均衡發展需求如何激發教育創新,反過來什麼樣的教育創新有利於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實際上,要真正實現縣域均衡發展,就需要不斷創新,通過創新促進縣域教育向高水平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實現均衡發展。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葉縣縣長在會議報告中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實際上這又何償不是葉縣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頂層設計,宏偉藍圖的關鍵詞。由於歷史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社會上,特別是鄉鎮農村,處於貧困和極端貧困的人群,不僅過去和現在幾代都處於貧困狀態,而且有可能他們的下一代還會繼續處於貧困狀態。扶貧一直是社會治理的重大問題。經濟扶貧可能解決現在和今後一段時間的脫貧問題,而教育扶貧可能不像經濟扶貧那樣立竿見影,但是,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讓貧困人群的子女能夠接受優質教育,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分享現代思想和現代文明的氛圍和成果。從而改變他們的人生際遇,有利於解決下一代人從根本上脫貧,即「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的問題。葉縣這一宏大敘事,正在通過PPP模式,通過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軟硬體建設,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政府、企業、社會和學校,特別是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步步實施。
「敬畏之心」:這是葉縣PPP模式的合作企業代表在會議上發言的主題詞。「以敬畏之心做教育」也是企業支持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支持網際網路+教育改革創新的心聲和原動力。「以敬畏之心做教育」,透視著一種思想境界,也是一種行為範式。這一思想境界的基礎,是對社會支持企業發展的感恩之情,通過以敬畏之心對教育,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進行投資的方式來回饋社會。這一行為範式,企業的投入不再以經濟贏利為目的,甚至會拿出一部分企業在其他方面的贏利,不計經濟回報的投資教育。「以敬畏之心做教育」表明,企業力圖通過與政府、社會和學校,在教育這一公益事業領域的良性互動,尋求企業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實際上,當社會效益明顯,特別是社會效益最大化時,想不要經濟效益都不行了。
中教全媒體:葉縣之行,您有很多感受與啟發,深思之後您對農村縣域教育改革發展有哪些建議呢?
丁新教授:
1. 堅持科學的教育發展理念,創新教育發展模式不動搖
審視近年來葉縣縣域教育的改革發展與創新,探索葉縣縣域教育取得顯著成績和寶貴經驗的深層次原因,有多種視角和多種方法。關於關鍵詞的分析是很粗曠的,但有時又是很深刻很有效的一種。它可以直擊事物發展所秉持的理論和理念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前瞻性,直析改革發展的思維和思路的哲理性、邏輯性和適切性,直探事物發展實踐的路線、方法和程序的合法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
本文上述關於幾個關鍵詞的分析,實質性的探討了葉縣縣域教育改革發展的理論、理念、思維、思路等務虛的內容,涉及到實踐層面的發展路線、方法、程序等務實內容。這些都是葉縣縣域教育項目和發展模式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礎上,希望葉縣能夠秉持這些關於促進教育「均衡與創新」、「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及「以敬畏之心做教育」等科學、理性和前瞻性的理論,理念和思路不動搖;在這些理論指導下,不斷提升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和創新已經為實踐證明,適合縣域教育均衡和創新發展的「PPP模式「等路線,方法和程序。通過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特別是作為教育主體的教師與教育對象的學生的共同努力,使葉縣縣域教育獲得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同時不負眾望,為全國同行提供葉縣可複製、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的,而且適合縣域教育發展的新思路、新經驗和新模式。
2. 一切為孩子著想,改革教學方法,儘快主動適應教育對象已經是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重大變化
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服務對象就是孩子,一切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適合孩子們成長的經驗和教學法,當然也包括信息技術與基礎教育融合的各式各樣的經驗和教學法。這些經驗和教學法,因地、因時、因師(教師)、甚至因生(學生)而不同。特別是教學法,與教師所處的學校氛圍、信息技術條件和教師本人的素養和經歷有關,具有很強的學校和教師的個性特徵。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我們的教育對象已經悄然發生了重大的根本性的變化。現在,在校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從年齡結構上講,已經完成了從網際網路「移民「到網際網路「原住民「的遷移,已經全部是網際網路世界的「原住民「了。這些孩子從他們懂事起,甚至是一出生起,就生活在網際網路世界裡。而我們的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從年齡結構上講,大都是網際網路世界的「移民」。大家都承認,網際網路世界是個神奇的世界,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衝擊和影響是顛覆性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和「移民」不僅分別打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事物、考慮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和習慣可能根本不同。嚴重的問題是,作為網際網路「移民」的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他們多年來積累的對網際網路「移民」學生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教學法,對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學生還有效嗎?
另一方面,對於縣域基礎教育而言,在縣城和信息技術條件好的鄉鎮,網際網路「原住民「可能名副其實。而條件差的鄉鎮和農村,這裡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可能還沒有真正生活在網際網路世界,沒有享受到網際網路的待遇。對於這部分學生,如何使他們儘快成為名副其實的網際網路「原住民「,就又是一個縣域教育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必須重視基礎教育對象已經變成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問題,原本適用於網際網路移民學生的經驗和教學法面臨必須改革創新甚至推倒重來的形勢。同時,對於縣域基礎教育而言,幫助鄉鎮和農村年齡上本屬於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學生,實現網際網路意義上的」脫貧「,讓他們早日進入網際網路原住民的角色,享受網際網路原住民的專屬教育「特權」,就是教育扶貧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3. 注重教學設計,從應急在線教學向有設計的遠程教育和混合教育發展
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是一種「應急「遠程教育。它的功績是維持了疫情期間的教學秩序,使各級各類教育沒有因為疫情嚴重而中斷。對於葉縣而言,還起到了檢驗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能力和水平,」PPP模式」通過一場大考的作用。但是應急在線教學,缺乏嚴謹的教學設計支持,基本上是把真實空間的課堂,搬到了虛擬空間的平臺,大部分實現的是同步交互的實時教學。因此,其並沒有很好的發揮遠程教育的優勢和作用。
疫情後的教育教學,要在對疫情期間在線教學進行一次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儘可能想辦法保持在線教學的熱度。但是功夫要下在有設計的遠程教育身上,儘可能的發揮遠程教育特有的:智能化程度高、交互性強、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時空靈活等優勢。這幾年的校園內教學改革實踐表明,通過合適的教學設計,遠程教育可以在包括翻轉課堂在內的教學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實際上遠程教育非常適合於與課堂面授,課下協作學習等相結合,而有效開展混合學習。所以,疫情後的縣域基礎教育,必須加強教學設計,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儘可能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自身的優勢,一方面發揮遠程教育在翻轉課堂等教學法創新,以及在有效混合學習中的作用。
4. 樹立教師主體意識,挖掘學生「原住民」潛力,讓教師學生真正成為縣域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角
教育,包括縣域教育的主體都是教師和教學管理(技術)人員,而教育的成敗,教學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於教師,而且與教育對象即學生密切相關。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甚至信息素養和能力都直接關係到教學改革的成敗。葉縣PPP模式的主體是政府和企業絕對沒有問題。我們也注意到,PPP模式非常關注發揮學校和教師的作用,這說明其內涵在不斷充實。實際上,PPP模式的內涵發展還有許多文章可作。PPP模式再好,要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將所有的努力落實到教師和學生身上。
其中,如何使教師成為縣域教育改革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主體;如何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教師如何適應學生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特點改革教學法等都是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研究和尊重網際網路原住民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考習慣,培養並充分利用學生駕馭網際網路的能力和水平,培養學生學會享受網際網路+教育服務;嘗試與學生共同開展翻轉課堂等基於信息技術應用的教學改革;在新知識、前沿和擴展內容的教學中,師生平等或師生易位,與學生一起在網際網路世界進行學術和非學術的互動;在相對高的起點上,實現學科知識和信息技術素養的雙重教學相長。這些都是面對網際網路原住民學生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教學和教學改革是師生相互作用,共同努力的結果。縣域教育的改革發展,是政府、社會、企業和學校,特別是學校師生員工、精心設計、組織有序、分工明確、協同努力的系統工程。我們高興的看到,葉縣開了一個好頭。希望葉縣經驗能開花結果,真正促進縣域教育在新的基礎和高水平上取得更大更高層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