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由經略教育研究院組織的大陸幼教參訪團到達本次行程的第二站——臺中市私立卡帕幼教機構,該機構當前共有卡帕幼兒園、兒幼幼兒園(大裡分校)、立人幼兒園(北區分校)三個校區,本次我們到訪的是位於臺中草悟道的卡帕幼兒園。
卡帕幼兒園成立於2010年,是臺中市私立卡帕幼教機構最早成立的校區,當前設有幼幼班、中小班、中大班3個班級,共47名幼兒。卡帕幼兒園位於臺中草悟道市民廣場周邊的一座商辦大樓內,電梯和樓梯間之外的區域便是幼兒園的全部空間,因空間的限制,卡帕幼兒園並沒有設置明顯的大門。
(圖中白色的玻璃門為卡帕幼兒園的大門)
得知我們前來參觀學習,卡帕幼教機構的創始人李英瑞老師和三所分校的園長們特意前來接待,在簡報時間,卡帕幼兒園園長、課程總監陳姿蓉老師與我們分享了《都會區的園本課程發展》。
以在地文化為主軸、課程由師生共構、「主題課程+學習區」是卡帕的課程特色,在課程模式設置方面,幼幼班(2~3歲)重視生活教育、感官教育與文化體驗,中小班(3~4.5歲)為「主題課程+學習區」,中大班(4.5~6歲)強調師生共構的主題課程。陳老師還展示了關於探索草悟道藝術與人文同主題課程相結合的實例——《我愛草悟道——犀牛家族》,以幫助我們更豐富地理解卡帕幼兒園的課程。
中小班教室的籤到區掛有日曆,翻閱日曆是每日的例行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逐漸增進對月份、星期、天數的認識,對孩子來說不是強迫的行動,因而並無壓力。
除了日曆,籤到區還放有當月的心情日記,每天來園用過早餐後,孩子們以塗鴉和文字來記錄自己的心情,心情日記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學會自己收集、記錄信息,還便於教師通過日記中的塗鴉、文字來觀察他們的成長變化。在記錄之外,老師還會通過直接對談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
(中小班本學期的課程主題與「花」有關,因此教室的牆壁上展示出孩子們關於花的作品。)
(淨化教室內空氣的新風機,新風機下懸掛著乾花,也符應班級當前的課程主題。)
(教室內展示的幼兒作品)
中大班教室內放置有生活塗鴉本,與中小班的心情日記相似,都是孩子們保存自己生活與成長印記的載體和途徑。由於中大班的孩子即將進入小學,因此老師會更關注他們的文字書寫練習。在《生活塗鴉》本中,老師特地增加了文字摹寫部分,由老師在空白區域書寫規範文字,如「馬車」,孩子在一旁進行臨摹。除了書寫,中大班孩子的口語達能力也很關鍵,老師會開展「小小說書人」活動,鼓勵孩子輪流為同伴講故事,以此來鍛鍊他們的口語表述能力。
(老師鼓勵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一一記錄下來。)
《太陽報》是卡帕幼教機構的課程紀實專刊,每年一刊,詳實記載了每間教室的課程實施情形。老師們每年需要與其他人分享、展示自己實行過的一項課程,並在相應的修改、完善後刊登在《太陽報》中,除了年刊,卡帕幼兒園每月還會出課程紀實,被稱之為「班訓」。無論是《太陽報》還是「班訓」,這種課程統整的方式不僅為老師提供了省思課程的機會,還便於家長了解幼兒園的課程。
(卡帕幼兒園設有感統室,每周一次感統課程,並由持專業證照的老師作指導。課程結束後老師會和家長溝通孩子的情況,給家長提供一些建議。)
(便於透氣,放置孩子衣物的柜子會專門留一處空隙。)
(卡帕幼兒園內設有一間小廚房,由一名廚師負責孩子們在園的餐食。)
(「物盡其用」:狹長的陽臺盡頭是孩子們的沙池,正如卡帕幼教機構創始人李英瑞老師所說,「寧可班級數少一些,也要孩子的空間大一些」,老師們努力在現有的空間條件下為孩子挖掘、創設更多的活動空間。)
參觀結束後,我們與卡帕幼教機構的創始人李英瑞老師、三所校區的園長們及幾位卡帕幼兒園的老師們針對幼兒園的空間使用、親師關係、課程開展等問題提出了一些的疑惑,並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李英瑞老師原是臺灣車龍埔小學的校長,退休後創辦了卡帕幼教機構。在為卡帕幼兒園選擇園址時她慎之又慎,在寸金寸土的都會區,她想為孩子們尋找視野寬廣、目之所及有自然綠色的空間,既可供延伸視野,也可開展大肌肉活動。經過等待和不懈努力,如今卡帕幼兒園雖然佔地空間有限,但面朝寬廣的臺中市市民廣場,周邊雲集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美術館、勤美術館、敦煌書館等地,身處社會、藝術、文化資源豐厚的草悟道,卡帕幼兒園的孩子和老師擁有不可多得的課程和學習資源。李英瑞老師和他們同伴們在這小小的一方天地裡面,實踐著自己的教育理想。
下午,參訪團舉行了第一次研討會,大家闡述這兩日的參觀感受,並對幼兒園學習區與主題的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明日我們將前往新竹市私立高峰幼兒園,進一步了解臺灣的幼兒園課程,感謝您也歡迎您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