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一部英國廣播公司製作的三集英國現當代作家文獻記錄片,其最大特色是搜集到了那些早期經典作家的廣播談話錄音或電視採訪片段,如伍爾夫夫人唯一留存於世的幾句廣播談話,於是她在我們心目中變成了「聲像文」一體的真實存在了。與她同時期的大作家福斯特等則因為長壽而趕上了電視時代的開啟,留下了電視談話的錄像,更是寶貴。
看這個片子我最大的收穫是多年來銘記於心的福斯特一句名言得到了糾正。我一直將其奉為文學創作圭臬,覺得福斯特接地氣,不玩虛的。他概括自己的小說寫作就是寫三類人:我愛的,我恨的和我想成為的。毫無高談闊論,沒有嘔心瀝血的詞兒,任何普通人都聽得懂,甚至任何人學習寫作都可以依次找到人物的原型寫起來。這次聽福斯特親口說,方知那三條圭臬的第一條之前不知是誰傳錯了,我更是跟著繼續傳錯了。福斯特可是擲地有聲,第一條「我愛的」應該是「我的同類」(the person that I am)!
福斯特真是率真,如此享有盛名的大作家,電視記者讓他說點文學創作訣竅,他還是那麼不忘初心,童真一臉,甚至不怎麼敢看鏡頭,幾乎是囁嚅著說了這麼三句大實話,這似乎就是洗盡鉛華,歸於平淡,更顯雍容。
錯誤自然是糾正了,但我還是希望福斯特也說過那個「我愛的」,把他的秘訣變成四條,也很接地氣,也符合福斯特的創作特徵,那就是忠實於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生活原型和題材,以詩意的筆法充分戲劇化他愛的、恨的、想成為的和與他的同類。也正是如此,他才取得了那個時代難得的成就。
勞倫斯與福斯特曾一度結為莫逆,但對這個大哥總局限於自身的小圈子表示不屑,毫不客氣地批評福斯特,令福斯特噤若寒蟬,不惜一度絕交。但隨著年齡增長,勞倫斯也認識到自己的偏激,反過來示好,而福斯特則從不動搖,一貫堅持自己的路徑,寫出了真正的「私小說」《莫裡斯》。在生活上他也敢于堅持自我,與一個小自己二十多歲的汽車司機一起生活,踐行自己「only connect」(唯有融合)的追求和理念,最終在那個司機成家後還留在他家裡,成為一個可敬的老爺爺。而勞倫斯又何嘗不是高度忠實於自己熟悉的生活和英國中部礦區的環境,寫出了與《莫裡斯》結局相同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兩部小說的男女主人公都是與獵場看守私奔。
福斯特在談話中特別強調自己是生活在「過去」和過去的自我中的人,他無法引領新潮,就是因為他難忘「過去」,而是深入地挖掘過去。所以他的作品雖然不曾大紅大紫,但每一部作品都是精緻的,都在一個很高的水準上俯瞰眾多作品,這是非常難得的。相形之下,有的大作家或許僅僅是靠某一、二部驚世駭俗的作品立身,同時還有不少平庸作品墊底。福斯特最終就是靠這種穩紮穩打的對自身熟悉的生活的忠實而躋身英國現代作家的最前列,與伍爾夫、喬伊斯和勞倫斯齊名。用一句俗話說,福斯特是門門全優的實力派,而不是靠某一二手絕技驚豔大眾的明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