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與現代政治的建構

2020-12-25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湯雲

  託克維爾把法國大革命作為分水嶺,將大革命所分隔的政治形態差異概括為「兩種不同的人性」。按照託氏的觀點,古今差異不是政治安排的不同,而是人們看待權力方式的不同。後者的影響比前者更為深遠,並構成了前者的條件:回到過去的某些權力格局如今已經不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在他看來,古之為古恰恰在於廣義的生活諸多領域中的事情曾經被看作理所當然,在「理所當然」中人們看不到權力,因此也不會要求他人作出辯護。今天,人們「擁有一雙隨時發現權力的眼睛」,而任何被發現的權力,都需要為自身的存在作出辯護。

  作為權利基礎的權利

  託克維爾的洞見,為理解新法蘭克福學派特別是萊納·福斯特的權利理論提供了背景。福斯特提出並論證了「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right to justification),在他看來這一權利是其他一切權利的基礎。然而,人有「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是一個哲學人類學的命題,並不是人之為人的天賦人權或自然權利。只有當人們看待權力的視角發生轉變,不再將其視為理所當然時,「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才成為人們面對各種權力時最為切己的訴求。在這個意義上,福斯特對現代生活和現代人自我理解的哲學概括,與託克維爾的精神旨趣是很像的。所不同的是,福斯特並沒有將理論抱負限制在描述層面,而是對權力提出了嚴苛的規範性要求。

  「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有時被譯作「辯護的權利」。這一譯法並不十分恰當。在福斯特的解釋中,這一權利對應於人的平等價值和自尊,是要求他人或機構提供解釋或理據的權利。福斯特將自尊與自我決定綁在一起,並由此把對自尊的傷害定義為由於權力幹預人們被迫聽命於人的後果,所以,「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的對象是權力。在此需注意,這一用法中的權力是一個中性詞。權力確實隨處可見、無所不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凡是有權力的地方就有自尊傷害和不平等;只有當權力轉化為強權(domination)時才如此。福斯特對強權的定義是:「無法提供合理理據」或者造成自尊傷害但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權力。舉例而言,教練規定球員日常的訓練安排和目標,存在一種命令—服從的權力關係,但大多數情況下,球員並不會感到受到強權壓迫。原因在於教練的安排是有理據支持的,因此球員的「服從」只是表面現象,教練和球員在理據面前是平等關係。但如果教練無視提供合理理據的要求,權力就可能變為強權。

  作為言談現象的權力

  那麼,什麼是合理的理據呢?福斯特的回答是,我們永遠無法找到普遍的關於何謂「合理」的標準。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精密化和複雜化,社會不斷被劃分為許多相互獨立的善領域,市場、家庭、政治和教育各個領域都有不同於其他領域的標準,無法找到普遍適用的評判標準。比如,作為市場標準的效益最大化原則,移用到政治領域就可能損害甚至顛覆政治這一獨立領域。所以,價值多元化不僅適用於持有不同價值觀的社會人群,同樣適用於社會領域。福斯特的答案或許會令一些人感到失望,但如果給出具體標準,顯然違背了他自己對權力的定義。在他看來,權力是建構性的,其區別於強權是因為它是人們通過交換理據共同建立的,因此,作為權力的外化,社會各領域的標準也應該是建構性的,由大家共同來決定。

  顯然,福斯特繼承了哈貝馬斯的觀點,把權力看作是一種「言談現象」。根據這一理解,權力不僅僅可以直接命令、影響其他人,而且可以通過控制講道理的空間決定什麼是可以接受或不可接受的道理,以及什麼算得上合理的理據。如此一來,擁有權力就不再僅僅指對他人的直接幹涉,還可以指通過信念或信仰的方式讓他人安於強權。在沒有直接幹預在場的情況下,權力仍然可以發揮作用,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借用馬基雅維利的說法,這是一種隱藏的「狐狸的權力」。福斯特思想的深刻性在於,他看到了馬基雅維利沒有看到的權力的運作機制。因此,「提供理據」和「提供理據的條件」——使理據成為理據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背景——之間的區分就變得格外必要。這一區分的目的,就是讓政治同樣敏於隱藏的權力。

  保證理據真正的「合理性」

  由此,在福斯特看來,消除強權同時需要關心理據和理據的條件,後者同樣是一種言談行為。這就是說,要防止權力淪為強權,權力需要在言談行為中不斷被質疑和挑戰,並在這一過程中獲得重新解釋和建立。這樣,通過言談行為,就可以避免權力和理據結合而被固化從而控制形成理據的條件。所以,從根本上而言,質疑和挑戰權力是為了保證理據真正的「合理性」。

  福斯特的權利理論如果得以落實,將重塑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甚至人際關係。這也是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霍克海默一脈批判理論傳統一直以來的初衷。然而,它面臨的最大挑戰,同樣來自於法蘭克福學派內部。簡言之,要求他人提供理據和提供理據,往往都不是以言表義行為(locutionary acts),而是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s)。如果情形如此,福斯特就不僅需要彌合理據和理據形成條件之間的距離,還需要彌合言談和言談背後的目的之間的距離。這也正是為什麼哈貝馬斯在討論「系統」和「生活世界」時,需要引入這一表面上的語言學區分的原因。其實,福斯特並非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在論及強權時他多次提及意識形態,畢竟「要求提供理據的權利」最大的力量,可能恰恰來自於它的意識形態批評的潛力。

[責任編輯:陳城]

相關焦點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正如馬克思在超越舊形上學的同時規定了「新哲學」和「新世界觀」一樣,其政治哲學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哲學的「新政治哲學」。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應有一種問題意識,如何實現人類解放、如何建構「真正的共同體」、如何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如何理解公平正義問題,構成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主要問題域。從中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結構及其當代性,可以形成將馬克思的思想建構為一種政治哲學的合理思路。
  • 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原標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政治倫理學   本期主持:萬俊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   本期主題: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倫理學   主持人語   要真正建構起新時代中國特色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內容提要:在當代政治實踐與政治理論中,公民觀念的普遍發展、公民身份的普遍建立,奠定、勾勒了現代政治的基本關係維度,也為理解、考察國家與社會關係提供了重要的解釋維度。在普遍的認知中,公民觀念的興起、形成往往被視為歐洲社會的獨特產物。
  • 福斯特的樸素與雍容
    與她同時期的大作家福斯特等則因為長壽而趕上了電視時代的開啟,留下了電視談話的錄像,更是寶貴。看這個片子我最大的收穫是多年來銘記於心的福斯特一句名言得到了糾正。我一直將其奉為文學創作圭臬,覺得福斯特接地氣,不玩虛的。他概括自己的小說寫作就是寫三類人:我愛的,我恨的和我想成為的。
  • 專訪袁正清: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在分析一個政治結果時,既要考慮行動者在共同知識背景下的戰略互動,也要注意共同知識的來源。芬麗莫爾(Martha Finnemore)在《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中,認為建構主義和理性選擇理論都是研究社會互動,兩者相結合可以對政治行為給予充分的解釋。
  • 蔡孟翰系列演講 東亞歷史與現代政治
    演講者將在作為價值規範的現代性論述與從全球史視野考察下的現代政治兩個維度裡,討論辨析各家的優劣是非,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內容提要:主題報告試圖回答東亞的各國(中日朝越)是否有一個共同的民族主義建構,亦或是各有各的民族主義。
  • 【學術專訪】專訪袁正清 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是什麼因素促成了國際政治理論的「社會學轉向」?建構主義引入中國後為何能在青年學者中間產生廣泛影響?中國建構主義理論的長期發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還有哪些改進空間?在國際關係理論創新過程中,中國學者可否以建構主義為支點,做出新的學理貢獻?為此,本刊特約記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曹德軍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員。
  • 政治哲學何以產生現代政治
    如果說晚清學界研究西方政治哲學的根本動因在於追求現代政治的可能結果,其「捨本逐末」的工具主義思維將現代政治本身的價值理性主題置於視野之外,那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在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國富兵強的背景下,中國學界重啟西方政治哲學研究熱潮的理論趣旨直接指向了現代政治本身,這在當前政治學研究中是具有鮮明特色的。
  • 社會民主主義的危機——對話約翰·貝拉米·福斯特
    在其最新力作《無休止的危機》(The Endless Crisis, 2012;與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合著)中,福斯特對其所稱之的「停滯-金融化陷阱」進行了剖析。當前,美英兩國正陷入這種經濟困境,經濟增長則需要依賴目前已經破裂的金融泡沫,未來一段時間,兩國的經濟仍將處於持續不景氣的狀態。
  • 唐皇鳳:中國特色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
    因此,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是合法性和有效性雙高型相統一的治理體系實踐過程。  其次,開放性、包容性與可問責性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外在表徵。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開放性意味著:(1)對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開放,不斷從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中汲取國家治理的有益經驗;(2)政治體系對公民的社會需求和政治期望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確保公民能夠獲得與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信息。
  • 紀念E·M·福斯特:停筆近五十年,是難以理解新世界嗎?
    福斯特的「沉默」成了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引發人們無盡的唏噓和感慨:似乎只要再跨出那麼一小步,他就有可能成為繼託馬斯·哈代之後最偉大的英國作家。福斯特終究還是選擇了停留,一直到生命終了。不過,他包括六部長篇、數十部短篇和文學評論集《小說面面觀》在內的創作,已為他在英國文學史上贏得足以讓後世為之景仰的地位。今年是福斯特逝世五十周年之期。
  • 高考政治二輪複習理想的課堂建構
    高考政治二輪複習的理想課堂包括以下建構:典型的話題情境;巧妙的知識整合;選擇性講解落實;針對性練習講評;過程性方法指導。
  • 地主:階級概念的建構與現代中國歷史的展開
    在國共合作最大公約數的前提下,國民革命中的地主既未被建構為一個階級,當然也不可能建構為革命的敵人。「兩黨都未能將農民階級的『利益』糅入把地主階級當作民族敵人的政治策略中。在早期共產黨人的戰略思考中,地主階級的超額地租、對習慣權力的濫用,以及不受約束的地方權威,遠不如他們在另一個方面的潛在價值重要,即聯合其佃農一起反對軍閥」。
  • 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中國現代小說自一開始,其理論建構、創作實踐便與現代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也與現代文學的文體新變緊密聯繫。因此,「現代小說」成為理解中國現代文化與文學的一個關鍵詞。對「現代小說」的概念形成進行研究,理清其內涵,有助於充分認識「小說」作為現代文體的特徵與功能。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本文原刊於《外交評論》2018年第1期,原題:「『印太』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經授權刊用。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   一、「印太」 的概念建構與現實發展   國際政治既是權力博弈,也是概念建構間的博弈。
  • 南通中學舉辦「研究型、項目式、主題化」學習現代課堂建構活動
    12月11日,江蘇省南通中學聯合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研究型、項目式、主題化」學習現代課堂建構公開教研活動。30堂課包含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體育、技術、藝術等課程,還包含在學校融創中心開設的衛星設計、無人機、機器人、機械臂和孔明鎖製作等項目式學習課程。課堂觀摩活動結束後,各學科進行了評課交流。評課過程中,各開課老師匯報了課堂教學設計思路,聽課教師暢談聽課後的感受和收穫。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從政治發展的視角看,「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15),「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16)等政治判讀恰恰說明,在歷時態與共時態的比較視野中,我們選擇了最適合中國的政治發展道路,其基本特徵是在均衡中走向中國人自己的現代政治新生態與新格局。
  • 紀錄片裡的「國家建構」
    現實與理念之間的鴻溝,讓福山的問題意識慢慢轉向(「我的思想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在2011年出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他開始將筆墨大幅傾向對所謂「國家建構」的論述。何為國家建構?福山將其理解為政府的綜合治理能力。在他看來,國家政治分為三部分:法治,問責和國家建構。
  • 任劍濤:從衝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
    當人們審視和諧社會建構的理論問題的時候,習慣上總是把化解矛盾達到和諧作為一個預設前提來對待的。因此,在討論和諧社會建構所涉及的諸理論問題的學術文獻中,人們大致就將衝突問題排除在外了。其實,從現代衝突理論的視角看和諧社會的建構問題,是可以獲得一個獨特的觀察視角的。  這是因為,一方面,和諧的意義之所以得以成立,就是因為它是相對於衝突而言的。
  • 為現代國家扎牢「公共」樁腳
    前兩者都是為後者服務的,但並不急功近利地為中國的現代國家建構開處方,而是想為之開拓一個一般的理論空間,以便國家建構的現代意識能從中確立起來。因此拙著的核心命題,還是思索現代建國的「公共」基礎理論。一現代國家建構不同於傳統建國。如果將傳統國家區分為政教合一的神聖國家與君主當政的世俗國家兩類,相比而言,世俗國家的建構,大多依賴於軍事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