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人的欲望

2020-12-13 騰訊網

作者|餘勝海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全文總計5084字,需閱讀13分鐘,以下為正文:

達爾文說提到一個觀點,我們必須承認:儘管人類有著所有的高貴品質(具有對最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僅僅對人,還延伸到最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滲透到太陽系的運動和構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體裡承載著出身低微(來自於動物)所抹不掉的烙印。如何做好人性管理,激發員工的善意?才是管理者的必修課。

管理管什麼呢?說到底就是激發和控制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管理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

任正非曾說:「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叫無欲則剛。我想這個說法,第一,違背了人性;第二,無欲者很難做到所謂剛強、有力量。欲望其實是中性的,很大程度上,欲望是企業、組織、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欲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

任正非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知識型勞動者的欲望可以被分為五個層面:物質的飢餓感、安全感、成長的願望與野心、成就感、使命主義。

01

欲望的第一層面:物質的飢餓感

我希望我的員工有掙大錢的企圖和願望,能夠對錢產生飢餓感,我們要培養他們對獎金的渴望、晉級的渴望、成功的渴望。

對物質的飢餓感是人的本能,是驅動人拼搏進取的原動力。正是有了這種為了活下來、為了活得更好、為了物質上更自由的原始動力,人們的鬥志才得以激發。人們如果沒有欲望,就會失去奮鬥心。

物質是我們每個人最基礎層面的訴求,員工加入到企業,最直接、最樸素的訴求就是財富的獲取。企業、組織能不能給員工提供相對的物質滿足,實際上是企業人力資源最基礎的部分。

任正非曾說,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其最基本的使命就是要為員工創造幸福生活。幸福從哪裡來?雖然我們說物質條件好的、有錢的不一定幸福,但對常人來說,沒有錢是很難幸福的。特別是對基層員工來說,如果基本的物質條件不具備,買不起房,不能養家餬口,能幸福起來嗎?

任正非曾在華為的員工大會上問大家:「2000年之後華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訴大家:「是錢多得不知如何花。你們家買房子的時候,客廳可以小一點,臥室可以小一點,但陽臺一定要大一點,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在陽臺上曬錢,否則你的錢就會發黴了。」

管理就是激發人的欲望,讓員工有夢想。員工最想實現的夢想是什麼?有車有房,孝敬爹娘!員工的工作動力來自哪裡?對基層員工來說,就是對物質的「飢餓感」,這讓員工有了企圖心。

什麼是企圖心?就是對改善自己生活條件的渴望,對獎金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這種渴望將會成為激發基層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對於基層員工來說,改善生活條件、多掙錢,是最樸素的追求,也是努力工作的原動力。

任正非從不忌諱與員工談錢。「我希望我的員工有掙大錢的企圖和願望,能夠對錢產生飢餓感,我們要培養他們對獎金的渴望、晉級的渴望、成功的渴望。」他直白地表現出對金錢的渴望,「華為之所以要艱苦奮鬥,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讓員工分到更多的錢,讓員工及其家人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任正非認為,「與懶惰相比,貪婪並不可怕,懶惰才是最大的敵人」。這是任正非對人性本能的一種道德認同,從而釋放了人的欲望,定義了人對財富追求的正當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任正非曾深入研讀彼得·德魯克的著作,對其從人性和哲學高度,而不是從技術層面來思考管理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任正非說:「從哲學歷史高度來揭示普遍規律,才有穿透性、指導性和震撼力。」

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在商界多年摸爬滾打,使得任正非理性地認識到人性之「惡」,而且認為人性的「惡」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他從不迴避自己的這一認識,也不掩飾自己的這一觀點。

但他並不因此對人感到絕望,也不因此憤世嫉俗,而是對人性的弱點充滿了悲憫。在他看來,發展中的中國有許多亂象,其根源不能歸罪於「惡」,而要歸罪於對欲望的放縱,沒有給欲望套上韁繩。中國有句古訓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公序良俗,是程序、規則、公德和法律。

一些先富起來的老闆們用所謂的價值觀來俯視和要求員工「存天理,滅人慾」,罔顧基層員工現實的利益訴求,蔑視基層員工合理的人性關懷,其本質不過是自己斂財愚民的說辭而已。對於身處金字塔底部的大量基層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

「存天理,順人慾」,讓員工通過自身努力掙到更多的錢,從而改善自身和家人的生活條件,改變家族命運,是員工努力工作最原始的動力。

在不違背公司原則的基礎上,讓員工多拿工資和獎金,這對員工才是最基本、最現實的。

華為激勵制度的設計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飢餓感構建了基層員工的奮鬥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蒼白的。

沒有貪婪就沒有買賣,沒有巨大的財富饑渴,就不會有巴菲特的「資本帝國」,同樣也不會有拉裡·佩奇的「谷歌帝國」。然而,帝國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締造的,是一群人、數千人乃至數萬人的「飢餓感」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的結晶。

因此,任正非深悉「己所欲,人之所欲」這個人性常識,並且樂於和善於駕馭人性、順應人性、滿足人性,讓大家一起把「餅」做大,再一起分「餅」。「餅」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

02

欲望的第二層面:安全感

安全感是由員工奮鬥出來的。真正的安全感,就是逼他們變得強大,逼他們成長,公司和員工才會有未來。

安全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需求,人的一生大多處在不安全的狀態下。越是傑出人物、領袖人物,其內心的不安全感越強烈。

凡是卓越的企業家,都懂得充分利用人類的普遍需求,即對控制自己命運的渴望。一般認為,組織若是能夠賦予員工人生的意義和生活上的安全感,他們幾乎都願意全心全意地效忠企業。

所以員工一方面積極追求自主權,一方面又積極尋求安全感,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但這恰恰是人性矛盾之所在。如果企業不知道如何管理具有這種矛盾性的人,那就很難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積極性。

華為擁有充滿危機意識的優秀管理者,正是這些管理者帶領大家抱團取暖,共同面對充滿風險、未知、恐懼的世界,才有了華為的「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團體奮鬥文化。

華為就是靠著這種企業文化的引導,成為一個弘揚正氣、朝氣蓬勃、員工相互信任的企業,員工的職業安全感自然就高。哪怕企業有嚴苛的管理制度,員工明明知道如果做不好,就會被淘汰,但員工的職業安全感還是油然而生。

有人說,任何強大的公司都不會給員工安全感,而是用最殘忍的方式激發每個員工變得強大。凡是想辦法給員工安全感的公司都會死亡,因為強大的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往往會失去狼性。凡是逼出偉大員工的公司都升騰不息,因為在這種環境下,要麼變成狼,要麼被狼吃掉!

任正非認為,安全感是由員工奮鬥出來的。公司要逼員工變得強大,逼他們成長,公司和員工才會有未來,員工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如果真的愛你的員工,就考核他,嚴格要求他,逼迫他成長;如果你礙於情面,用低目標、低要求,養一群小綿羊、老油條,這是領導對員工前途最大的傷害,這才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因為這只會助長員工的貪婪、無知和懶惰。

好的組織氛圍也能帶來安全感。如果一個企業裡缺乏正氣,缺乏正直的人,缺乏做實事的氛圍,缺乏能包容變革的氛圍,這個企業的員工就不會有安全感。企業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這樣員工才會產生安全感,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激情,堅持奮鬥,努力創造價值。

03

欲望的第三層面:成長的願望與野心

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

華為員工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智商很高。有觀點認為,知識水平越高的人,其領袖慾望、野心的張力越強大。

怎麼把這些要出人頭地、要做領袖、想擁有權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公司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體系至關重要。當這些人的權力,跟他們的欲望、雄心、野心相稱時,他們自然願意在這樣一個平臺去發揮才能和智慧。

任正非認為,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張揚雄心、遏制野心是管理者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問題。雄心代表著進取心,而沒有欲望就沒有雄心,一個萬念俱灰的人你能指望他去做什麼事?

但過度的欲望、雄心往往又會膨脹為野心。雄心是欲望的張揚,野心是欲望的泛濫。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對欲望的引導和克制。張揚雄心、遏制野心,這是任正非管理的灰度。

管理者既要給人才一個施展才華的地方,又要給他一個不越雷池的機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才的成長,對這個人的職位還要進行調整——要麼上升,要麼降級,既要保證不浪費人才,又要實行統籌安排,讓最合適的人才在最恰當的崗位上奮鬥。

欲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正非的高明在於給員工製造飢餓感,「長」他們的欲望;然後創造條件,引導、滿足他們的欲望,從而激發他們無窮的力量。

04

欲望的第四層面:成就感

作為老闆,把錢分好,把權分好,把名分好,這是相當重要的。

43歲才開始創業的任正非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於是,個體對財富自由度、權欲、成就感等多樣化訴求,構成了華為管理哲學的底層架構。

成就感也就是榮耀感,榮耀感處於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人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上司和企業的認可。如果員工在工作中能夠獲得榮譽感,那麼外部的獎勵反而沒那麼重要,有時甚至外部的獎勵還會減少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

商人們賺到了金山銀山,此時金錢在現實的層面已經毫無意義了,為什麼他還是奮鬥不止?很顯然,財富已經超出其本身的意義,成為有心理學意義的精神符號,成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價值符號。

人作為萬物的靈長,終其一生都會被置於各種各樣的比較框架中。比較會激起一個人的進取心、競爭意識,也會滋生嫉妒與構陷,帶來成就感與挫敗感。但正是無所不在的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比較與較量,才推動著社會不斷前進,個體不斷進步,企業不斷擴張。

對於有遠大志向的人來說,比較不僅體現出當下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精神能量的較量:不僅自身要對自己的事業充滿自豪與激情,而且要在各組織中構造一種「榮耀感的互相助長」——當一群人、一大群人把財富創造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追求時,超越他人應該僅僅是時間問題。

員工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升職加薪,獲得榮耀和成就感。聰明的管理者,懂得利用員工對物質、權力、榮譽的追求,統一員工的目標,而結成利益的共同體。沒有利益作為載體,既不牢固,也難以長久。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讚賞和理解,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得到認可。得不到足夠認可的員工,會變得鬱悶和消極。對於管理者,認可和讚美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華為能成為一個「現象級企業」的根本原因只有兩個字——共享,共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同時也分享安全感,分享權力,分享成就感。

任正非說:「作為老闆,把錢分好,把權分好,把名分好,這是相當重要的。」

華為從創立之初就探索一種勞動者普遍持股的制度,實行全員持股。

權力欲在人性之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人們希望擁有選擇權,渴望掌控自己的命運。企業老闆要通過有效「授權」,釋放出員工巨大的工作動力。

權力欲既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社會化的產物,一般來說,教育程度高的人對權力的欲望更強烈。

大學不僅是獲取知識、構建思維架構的殿堂,更是培植年輕人的野心、雄心之所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的現象是,大多數組織包括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大多是那些接受了更多教育或者良好教育的知識人。

在華為19萬員工中,有90%以上畢業於國內外一流大學,有1萬多名博士,有上千位科學家。他們當然有強烈的財富饑渴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賺更多的錢,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與此同時,也別忘了,他們普遍還有掌控一個部門、一片天地甚至更大地盤的志向,正如《論領導力》的作者詹姆斯·G.馬奇所言:「權力有一種美學上的吸引力,它令人著迷。」

任正非說:「不愛錢的員工不是好員工。」「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這只是說對了企業管理的基礎元素,如果企業不能構建出寬闊的事業平臺,讓員工尤其是知識型員工的雄心、野心沒有安放之地,讓他們掌控天下的抱負得不到施展,恐怕錢給得再多,也很難長期吸納和凝聚一流的精英一起打天下。

華為的管理顧問田濤先生認為,從數量的角度講,華為與絕大多數企業相比沒有所謂管理人才匱乏的問題,在華為從上到下的權力走廊上擁擠著一大批「接班者」、取代者,他們普遍既有激情又富有才幹,同時個性鮮明。

這樣的結果源自任正非早期獨特的用人思想:充分地釋放權力與開放權力。這既滿足了一大批年輕知識分子的權力訴求,又在權力試錯與冒險中為華為鍛造出了一支優秀的幹部隊伍。

在華為,唯有直接或者間接、重大或者微小的圍繞客戶和組織做貢獻的勞動,才是華為所倡導和認可的,這樣的勞動者才是合格的奮鬥者,才能夠獲得與貢獻相匹配的財富、權力和成就感。

這樣一種簡單、一元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激勵機制,是華為凝聚19萬知識型員工的根本所在。

文章編輯:Blean

將標杆精益設為星標,關注精益最新動態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要錯過標杆精益的精益乾貨文章和限時活動,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最新文章。

喜歡就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何為華為管理員工的狼道?任正非:管理的本質,在於激發人的欲望
    企業管理是什麼?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強調,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人的欲望。一個企業的管理做得怎麼樣,這背後說到底是關於人性的邏輯,是關於人的欲望的邏輯。一個好的管理者,能激發和控制的人的欲望,讓員工有能力更有動力地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
  • 任正非的經營理念,是當代企業發展的本質,學習任正非的管理模式
    如有創業、企業管理、企業升級、市場營銷、職場困惑方面的問題,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詳細描述問題~華為總裁任正非大家應該相當熟悉了,任正非的經營理念是當下企業經營中,最欠缺的部分,如何理解任正非的經營理念,解讀任正非的經營理念,並且合理地運用到自己的公司當中,首先就要理解任正非經營理念中的精髓。
  • 匯雲聚美管理藝術: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
    匯雲聚美作為一個凝聚全球各地精英的企業,自成立起就非常重視管理的問題。匯雲聚美在企業經營中發現,很多合作夥伴在面對自己的團隊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麼實施最有效的管理。今天,匯雲聚美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企業管理的藝術。
  • 【夜讀】管理的本質是激發每一個人的善意
    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對既可愛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對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惡,人的潛能、長處和人的弱點。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管理者要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  1999年7月份,我拜訪了彼得·德魯克先生,無意中提出辦一個培訓管理機構的想法。德魯克說,你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 如何理解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
    如何理解管理的本質是激發人的善意?這句話是德魯克說的。1、管理要求利益最大化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管理要協調各方面資源,達到效率最高,效果最好,也就是說要求利益最大化。成本最低,產出最高,在單位時間的收益最大。如何做到利益最大化?除了人之外的所有資源的配置要做的最好,這其中就有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裡面,因為是人去配置這些資源的,所以人本身的創造力,也需要做的最好,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人的能力的發揮是有彈性的,這和非人的資源是不同的。
  • 德魯克: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和潛能
    ◎管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善意和潛能。企業發展受阻,業績停滯不前,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核心是信任出了問題。員工不相信組織,組織也不相信員工。雙方的關係只剩下戒備與防衛,愛與規則蕩然無存。管理的本質,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
  •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在組織管理的世界裡,其真正的底色同樣也是灰色的,而不是任意取捨的非黑即白。管理的本質就是基於人性的,當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視人性的本真時,它所呈現出的必定是灰色。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灰度也是同樣也是財富創造的價值體系,灰度也是強大的生產力。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哲學與灰度管理理論的基礎或科學依據或許就基於以上的客觀現實。
  • 任正非: 管理第一, 技術第二, 沒有一流管理, 領先的技術也會退化
    在華為,不是的所有人都去做編程才算是對企業有用的人。沒有管理,人才、技術和資金很難形成真正的合力。管理的作用,就是讓人們各司所職,物有所用。而現代的管理者,多偏向於對技術的深挖,片面以為技術就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忘記自己作為管理者的首要任務。
  • 愛的本質也是欲望
    愛本質也是欲望,分成物質和精神。物質用金錢來衡量和實現,而精神欲望則是一份被認可認同的感覺。例如渴望被愛、被尊重、要面子、虛榮心等,本質就是一種希望被人認同的欲望需求。你千萬別問為什麼,我想這就好比你問數學的公式為什麼,那在數學裡面沒解,記著用就行!真要解也許要去到物理上找答案了。人心也一樣,在人性上無解,也許要解就要去基因裡找答案了!
  • 在企業你算哪類人?任正非的差異化管理:華為把人員分三類
    實際上,教育、學校、企業和國家,本就是一個生態鏈條,缺一不可。不管對學校,還是對企業和國家來說,機制都非常重要。華為從幾個人發展到現在十九多萬人,年入數千億的世界級企業,背後必然有一套激勵人的機制在起作用。做企業,從開始就要看到未來,管理企業,不能光靠「人治」。
  • 「管理」的本質意蘊,就是「交叉互動管理」.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間,只要存在著關係或關聯,他們之間就存在著「交叉互動」,此為廣義的「交叉互動」;而狹義的「交叉互動」乃是指管理心理和行為及其過程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地、時、境、勢之間的「交叉互動」,尤其是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人同相應的事、物、地、時、境、勢之間所進行的社會性與社會化的「交叉互動」。
  • 吳凡誠:銷售文案中如何激發讀者欲望,讓他馬上購買
    平常標題吸引注意,獲取讀者信任這些東西說多了,今天說說怎麼刺激讀者欲望。引導人產生行動的要麼是痛苦,要麼是欲望,所以你要讓讀者產生購買的行動,就要給他足夠的欲望。那麼,文案中怎麼刺激欲望呢?你有沒有發現,如果後面就是你的欲望,你夢寐以求的東西。所以寫文案也是一樣的,刺激讀者的欲望就是把你的如果,換成他的如果。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微觀層面就是人,華為希望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發生命的活力,激發員工的活力,解決人的惰怠和熵增,從而產生華為發展的力量。熱力學第二定律闡述了,自然界不可能將低溫自動地傳導到高溫,必須有動力才能完成這種逆轉。人的天性會在富裕以後變得惰怠,這種自發的演變趨勢現象並不是客觀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改變它的。
  • 任正非寄語年輕人六個字- MBA中國網
    李安是我最欣賞的導演,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在演繹著人性的掙扎與抗爭,他說過這麼一句話:「每個人的心中都臥虎藏龍,這頭臥虎是我們的欲望,也是我們的恐懼。」 成長的欲望,或者說權力的欲望已經覆蓋了物質的追求。 什麼叫做大學,大學首先是激發雄心的所在,一個締造人的雄心、締造人追求野心和夢想的地方。
  • 情緒是失控的欲望,管理情緒就是識別欲望,並適當滿足欲望和要求
    情緒通俗的說法,「情緒是失控的欲望」,為此積極、消極情緒就是欲望的滿足與否,由此通過行為判斷欲望最關鍵,這個技術就是讀表情。表情是情緒外部表現,尤其面部表情,要長眼神、看臉色,「讀出表情就是讀出欲望和需要」,牢記做了什麼不重要、滿足對方需要才重要。不能只是付出不看人家需要,所謂「低頭拉車抬頭看路」看路就是看需要。
  • 任正非和陸正耀:為什麼「笨」人反而成功了?
    也許每個人會有自己心中的答案。經濟觀察報2015年度行業領軍人物的評選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和神州租車、專車創始人陸正耀的雙雙入選,提供了一個觀察商業世界的不同視角。他們既不是如今風口浪尖的「網際網路英雄」,也不是縱橫捭闔的資本玩家,任正非和陸正耀的入選,某種程度更像是一種商業本質的回歸,是一種更具生命力的商業價值觀重新回到舞臺中央的象徵。
  • 自律永遠是低成本的管理,任正非:幹部八條是終生座右銘(詳解)
    「自律永遠是管理的低成本,各級幹部應把踐行八條作為終生的座右銘,使我們的流程管理更加簡潔、及時、準確。」任正非如是說。很多喜歡任正非管理思想和華為經驗的朋友不大知道什麼是華為的「幹部八條」,今天在這裡就詳細介紹一下。
  • 「哲學家」任正非:哲學就是研究人的學問,哲學是人生的羅盤
    眾所周知,任正非是華為的精神旗幟,他曾說過,思想權和文化權是企業最大的管理權。但要首先聲明的是,大多數中小企業都不要太過沉迷在這上面。因為根據我的觀察,一個是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形成體系,或有很多的謬誤,很容易淪為忽悠和「洗腦」,對員工和公司起到反作用。
  • 任正非36條管理秘訣大公開,華為老員工深有共鳴!
    任正非說:「人才不是華為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進行管理的能力才是。」21年前,任正非力排眾議,決定向IBM學習管理;21年後,《財富》發布世界500強排行榜,IBM排在第114位,華為超越了它的老師排在61位,青出於藍勝於藍。
  •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在組織管理的世界裡,其真正的底色同樣也是灰色的,而不是任意取捨的非黑即白。管理的本質就是基於人性的,當你去除人性的表象,去注視人性的本真時,它所呈現出的必定是灰色。不確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質,也是商業運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灰度也是同樣也是財富創造的價值體系,灰度也是強大的生產力。任正非提出的灰度管理哲學與灰度管理理論的基礎或科學依據或許就基於以上的客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