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餘勝海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全文總計5084字,需閱讀13分鐘,以下為正文:
達爾文說提到一個觀點,我們必須承認:儘管人類有著所有的高貴品質(具有對最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僅僅對人,還延伸到最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滲透到太陽系的運動和構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體裡承載著出身低微(來自於動物)所抹不掉的烙印。如何做好人性管理,激發員工的善意?才是管理者的必修課。
管理管什麼呢?說到底就是激發和控制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管理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
任正非曾說:「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說法,叫無欲則剛。我想這個說法,第一,違背了人性;第二,無欲者很難做到所謂剛強、有力量。欲望其實是中性的,很大程度上,欲望是企業、組織、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欲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
任正非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知識型勞動者的欲望可以被分為五個層面:物質的飢餓感、安全感、成長的願望與野心、成就感、使命主義。
01
欲望的第一層面:物質的飢餓感
我希望我的員工有掙大錢的企圖和願望,能夠對錢產生飢餓感,我們要培養他們對獎金的渴望、晉級的渴望、成功的渴望。
對物質的飢餓感是人的本能,是驅動人拼搏進取的原動力。正是有了這種為了活下來、為了活得更好、為了物質上更自由的原始動力,人們的鬥志才得以激發。人們如果沒有欲望,就會失去奮鬥心。
物質是我們每個人最基礎層面的訴求,員工加入到企業,最直接、最樸素的訴求就是財富的獲取。企業、組織能不能給員工提供相對的物質滿足,實際上是企業人力資源最基礎的部分。
任正非曾說,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其最基本的使命就是要為員工創造幸福生活。幸福從哪裡來?雖然我們說物質條件好的、有錢的不一定幸福,但對常人來說,沒有錢是很難幸福的。特別是對基層員工來說,如果基本的物質條件不具備,買不起房,不能養家餬口,能幸福起來嗎?
任正非曾在華為的員工大會上問大家:「2000年之後華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訴大家:「是錢多得不知如何花。你們家買房子的時候,客廳可以小一點,臥室可以小一點,但陽臺一定要大一點,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在陽臺上曬錢,否則你的錢就會發黴了。」
管理就是激發人的欲望,讓員工有夢想。員工最想實現的夢想是什麼?有車有房,孝敬爹娘!員工的工作動力來自哪裡?對基層員工來說,就是對物質的「飢餓感」,這讓員工有了企圖心。
什麼是企圖心?就是對改善自己生活條件的渴望,對獎金的渴望,對成功的渴望。這種渴望將會成為激發基層員工努力工作的動力。對於基層員工來說,改善生活條件、多掙錢,是最樸素的追求,也是努力工作的原動力。
任正非從不忌諱與員工談錢。「我希望我的員工有掙大錢的企圖和願望,能夠對錢產生飢餓感,我們要培養他們對獎金的渴望、晉級的渴望、成功的渴望。」他直白地表現出對金錢的渴望,「華為之所以要艱苦奮鬥,就是為了掙更多的錢,讓員工分到更多的錢,讓員工及其家人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任正非認為,「與懶惰相比,貪婪並不可怕,懶惰才是最大的敵人」。這是任正非對人性本能的一種道德認同,從而釋放了人的欲望,定義了人對財富追求的正當性,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任正非曾深入研讀彼得·德魯克的著作,對其從人性和哲學高度,而不是從技術層面來思考管理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任正非說:「從哲學歷史高度來揭示普遍規律,才有穿透性、指導性和震撼力。」
跌宕起伏的人生閱歷,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在商界多年摸爬滾打,使得任正非理性地認識到人性之「惡」,而且認為人性的「惡」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他從不迴避自己的這一認識,也不掩飾自己的這一觀點。
但他並不因此對人感到絕望,也不因此憤世嫉俗,而是對人性的弱點充滿了悲憫。在他看來,發展中的中國有許多亂象,其根源不能歸罪於「惡」,而要歸罪於對欲望的放縱,沒有給欲望套上韁繩。中國有句古訓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公序良俗,是程序、規則、公德和法律。
一些先富起來的老闆們用所謂的價值觀來俯視和要求員工「存天理,滅人慾」,罔顧基層員工現實的利益訴求,蔑視基層員工合理的人性關懷,其本質不過是自己斂財愚民的說辭而已。對於身處金字塔底部的大量基層員工來說,「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是最現實的工作動機。
「存天理,順人慾」,讓員工通過自身努力掙到更多的錢,從而改善自身和家人的生活條件,改變家族命運,是員工努力工作最原始的動力。
在不違背公司原則的基礎上,讓員工多拿工資和獎金,這對員工才是最基本、最現實的。
華為激勵制度的設計充分遵循了這一規律。飢餓感構建了基層員工的奮鬥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調宣傳都是蒼白的。
沒有貪婪就沒有買賣,沒有巨大的財富饑渴,就不會有巴菲特的「資本帝國」,同樣也不會有拉裡·佩奇的「谷歌帝國」。然而,帝國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締造的,是一群人、數千人乃至數萬人的「飢餓感」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的結晶。
因此,任正非深悉「己所欲,人之所欲」這個人性常識,並且樂於和善於駕馭人性、順應人性、滿足人性,讓大家一起把「餅」做大,再一起分「餅」。「餅」分好了,管理的一大半問題就解決了。
02
欲望的第二層面:安全感
安全感是由員工奮鬥出來的。真正的安全感,就是逼他們變得強大,逼他們成長,公司和員工才會有未來。
安全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需求,人的一生大多處在不安全的狀態下。越是傑出人物、領袖人物,其內心的不安全感越強烈。
凡是卓越的企業家,都懂得充分利用人類的普遍需求,即對控制自己命運的渴望。一般認為,組織若是能夠賦予員工人生的意義和生活上的安全感,他們幾乎都願意全心全意地效忠企業。
所以員工一方面積極追求自主權,一方面又積極尋求安全感,這聽起來似乎不太合理,但這恰恰是人性矛盾之所在。如果企業不知道如何管理具有這種矛盾性的人,那就很難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和積極性。
華為擁有充滿危機意識的優秀管理者,正是這些管理者帶領大家抱團取暖,共同面對充滿風險、未知、恐懼的世界,才有了華為的「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的團體奮鬥文化。
華為就是靠著這種企業文化的引導,成為一個弘揚正氣、朝氣蓬勃、員工相互信任的企業,員工的職業安全感自然就高。哪怕企業有嚴苛的管理制度,員工明明知道如果做不好,就會被淘汰,但員工的職業安全感還是油然而生。
有人說,任何強大的公司都不會給員工安全感,而是用最殘忍的方式激發每個員工變得強大。凡是想辦法給員工安全感的公司都會死亡,因為強大的人在舒適的環境中往往會失去狼性。凡是逼出偉大員工的公司都升騰不息,因為在這種環境下,要麼變成狼,要麼被狼吃掉!
任正非認為,安全感是由員工奮鬥出來的。公司要逼員工變得強大,逼他們成長,公司和員工才會有未來,員工才有真正的安全感。
如果真的愛你的員工,就考核他,嚴格要求他,逼迫他成長;如果你礙於情面,用低目標、低要求,養一群小綿羊、老油條,這是領導對員工前途最大的傷害,這才是最不安全的做法,因為這只會助長員工的貪婪、無知和懶惰。
好的組織氛圍也能帶來安全感。如果一個企業裡缺乏正氣,缺乏正直的人,缺乏做實事的氛圍,缺乏能包容變革的氛圍,這個企業的員工就不會有安全感。企業需要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這樣員工才會產生安全感,才能始終如一地保持激情,堅持奮鬥,努力創造價值。
03
欲望的第三層面:成長的願望與野心
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
華為員工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智商很高。有觀點認為,知識水平越高的人,其領袖慾望、野心的張力越強大。
怎麼把這些要出人頭地、要做領袖、想擁有權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公司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體系至關重要。當這些人的權力,跟他們的欲望、雄心、野心相稱時,他們自然願意在這樣一個平臺去發揮才能和智慧。
任正非認為,組織說到底就是要張揚隊伍中每個人的雄心,同時又要遏制過度的野心;張揚雄心、遏制野心是管理者每時每刻都要面對的問題。雄心代表著進取心,而沒有欲望就沒有雄心,一個萬念俱灰的人你能指望他去做什麼事?
但過度的欲望、雄心往往又會膨脹為野心。雄心是欲望的張揚,野心是欲望的泛濫。管理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對欲望的引導和克制。張揚雄心、遏制野心,這是任正非管理的灰度。
管理者既要給人才一個施展才華的地方,又要給他一個不越雷池的機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才的成長,對這個人的職位還要進行調整——要麼上升,要麼降級,既要保證不浪費人才,又要實行統籌安排,讓最合適的人才在最恰當的崗位上奮鬥。
欲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正非的高明在於給員工製造飢餓感,「長」他們的欲望;然後創造條件,引導、滿足他們的欲望,從而激發他們無窮的力量。
04
欲望的第四層面:成就感
作為老闆,把錢分好,把權分好,把名分好,這是相當重要的。
43歲才開始創業的任正非對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於是,個體對財富自由度、權欲、成就感等多樣化訴求,構成了華為管理哲學的底層架構。
成就感也就是榮耀感,榮耀感處於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人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上司和企業的認可。如果員工在工作中能夠獲得榮譽感,那麼外部的獎勵反而沒那麼重要,有時甚至外部的獎勵還會減少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
商人們賺到了金山銀山,此時金錢在現實的層面已經毫無意義了,為什麼他還是奮鬥不止?很顯然,財富已經超出其本身的意義,成為有心理學意義的精神符號,成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價值符號。
人作為萬物的靈長,終其一生都會被置於各種各樣的比較框架中。比較會激起一個人的進取心、競爭意識,也會滋生嫉妒與構陷,帶來成就感與挫敗感。但正是無所不在的人與人、組織與組織的比較與較量,才推動著社會不斷前進,個體不斷進步,企業不斷擴張。
對於有遠大志向的人來說,比較不僅體現出當下的結果,更重要的是精神能量的較量:不僅自身要對自己的事業充滿自豪與激情,而且要在各組織中構造一種「榮耀感的互相助長」——當一群人、一大群人把財富創造上升到精神層面的追求時,超越他人應該僅僅是時間問題。
員工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升職加薪,獲得榮耀和成就感。聰明的管理者,懂得利用員工對物質、權力、榮譽的追求,統一員工的目標,而結成利益的共同體。沒有利益作為載體,既不牢固,也難以長久。
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讚賞和理解,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得到認可。得不到足夠認可的員工,會變得鬱悶和消極。對於管理者,認可和讚美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華為能成為一個「現象級企業」的根本原因只有兩個字——共享,共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同時也分享安全感,分享權力,分享成就感。
任正非說:「作為老闆,把錢分好,把權分好,把名分好,這是相當重要的。」
華為從創立之初就探索一種勞動者普遍持股的制度,實行全員持股。
權力欲在人性之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人們希望擁有選擇權,渴望掌控自己的命運。企業老闆要通過有效「授權」,釋放出員工巨大的工作動力。
權力欲既是與生俱來的,也是社會化的產物,一般來說,教育程度高的人對權力的欲望更強烈。
大學不僅是獲取知識、構建思維架構的殿堂,更是培植年輕人的野心、雄心之所在。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的現象是,大多數組織包括企業,領導者、管理者大多是那些接受了更多教育或者良好教育的知識人。
在華為19萬員工中,有90%以上畢業於國內外一流大學,有1萬多名博士,有上千位科學家。他們當然有強烈的財富饑渴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賺更多的錢,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與此同時,也別忘了,他們普遍還有掌控一個部門、一片天地甚至更大地盤的志向,正如《論領導力》的作者詹姆斯·G.馬奇所言:「權力有一種美學上的吸引力,它令人著迷。」
任正非說:「不愛錢的員工不是好員工。」「財散人聚,財聚人散」,這只是說對了企業管理的基礎元素,如果企業不能構建出寬闊的事業平臺,讓員工尤其是知識型員工的雄心、野心沒有安放之地,讓他們掌控天下的抱負得不到施展,恐怕錢給得再多,也很難長期吸納和凝聚一流的精英一起打天下。
華為的管理顧問田濤先生認為,從數量的角度講,華為與絕大多數企業相比沒有所謂管理人才匱乏的問題,在華為從上到下的權力走廊上擁擠著一大批「接班者」、取代者,他們普遍既有激情又富有才幹,同時個性鮮明。
這樣的結果源自任正非早期獨特的用人思想:充分地釋放權力與開放權力。這既滿足了一大批年輕知識分子的權力訴求,又在權力試錯與冒險中為華為鍛造出了一支優秀的幹部隊伍。
在華為,唯有直接或者間接、重大或者微小的圍繞客戶和組織做貢獻的勞動,才是華為所倡導和認可的,這樣的勞動者才是合格的奮鬥者,才能夠獲得與貢獻相匹配的財富、權力和成就感。
這樣一種簡單、一元的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的激勵機制,是華為凝聚19萬知識型員工的根本所在。
文章編輯:Blean
將標杆精益設為星標,關注精益最新動態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要錯過標杆精益的精益乾貨文章和限時活動,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這樣每次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最新文章。
喜歡就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