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輝瓚的駁殼槍來仔細說說德國造

2020-12-22 老周新視野

牛戈

摘要:在北京軍事博物館,有這樣一件標註為「繳獲張輝瓚的駁殼槍」的文物。不過從各方面的考證分析來看,這基本上不可能是張輝瓚的駁殼槍,想來博物館的專家們都只關注大人物大事件,對這樣的小東西是不屑一顧的。

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有一件一級文物,是一支繳獲張輝瓚的駁殼槍。就是下圖這個:

圖1:軍事博物館官方網站的圖片,展示其作為一級文物收藏的繳獲張輝瓚的懷表與駁殼槍

張輝瓚在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一次「圍剿」時,任國民黨軍第18師中將師長,於1930年底龍岡一役被紅軍活捉,不久被處死。活捉張輝瓚曾經寫入毛主席詩詞,膾炙人口,老少皆知,因而這樣配以實物的展覽更能深入人心,屢獲好評。幾十年間,不知接待過多少中外參觀者,也曾被多家報刊、網站圖文並茂的報導、轉載,其受眾又不知得有多少。

但必須得說,這槍與這人是極錯誤的搭配,它絕對不可能是繳獲張輝瓚的。估計博物館的專家們都只關注大人物大事件和寫作大文章,不屑於手槍型號的考證與鑑別,以為只要是駁殼槍都一個樣了,錯也!毛瑟手槍自十九世紀末誕生,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停產,一直不停的在改進,曾出品有多種型號。這諸多型號,從輪廓粗看起來雖改動不大,然而槍管、機匣、握把等細節卻又變化極多,而每一次的改變,都對應著不同的生產年代,並非所有型號都出自張輝瓚生前。

既然專家們都不屑於駁殼槍的型號考證,這便正好輪到我這樣的非專家來賣弄。現僅就毛瑟駁殼槍的外觀做一粗略區分。

首先從槍管長短上說——毛瑟手槍的槍管,大致說來,就是長短之分。長槍管主要有140毫米和132毫米兩種,短槍管則僅有99毫米一種。140毫米槍管的毛瑟手槍最多,從它誕生後的第一種型號C96到停產時的最後一種型號M712,都是140毫米長槍管。

槍管長99毫米的盒子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出品。因為戰敗的德國不允許生產槍管長度超過100毫米的手槍,所以無奈地將原型手槍的140毫米槍管,改短至99毫米,並將握把也改小了一點點,對外稱作警用手槍。該型手槍進入到中國後,被俗稱為「三把盒子」或「三號駁殼槍」。朱德南昌起義時使用的那支著名手槍,就是該型警用手槍。

圖2:朱德南昌暴動時使用的駁殼槍

132毫米槍管的毛瑟手槍出品不多,只在1930年後有少量出品,屬於M30的早期型號。中國人習慣將標準槍管的駁殼槍稱作「二把盒子」,由於132毫米與140毫米相差不多,便都被歸入「二把盒子」的範疇。為區別,將140毫米槍管的稱作「二把長八分」,將132毫米槍管的稱作「二把短八分」。

同為M30的毛瑟「二把長八分」與「二把短八分」,如果不把二者放在一起對比,僅看槍管長度,用肉眼不易分辨,但二者槍機滑軌的形狀是不同的,短八分的開有減重槽,而長八分的沒有這個減重槽,這是最好的辨別方法。當然再細說區別還有多處了,比如商標、槍號等。

圖3:「二把長八分」與「二把短八分」

除特別常見的140(132)毫米與99毫米駁殼槍外,毛瑟手槍還有不常見的幾種長度的槍管,比如120、160、180毫米槍管等,屬於商業出品,十分罕見,這裡略去不述。

毛瑟手槍的衍生品中,還有卡賓型,槍管長超過200毫米,多為固定槍託,並有前護木。該卡賓型1917年後才有出品。天津大沽造船所曾仿造此槍。該槍在中國民間有個俗稱——「馬匣子」,意思就是可以兼作馬槍使用的匣子槍。

圖4:卡賓型毛瑟手槍,中國俗稱馬匣子

第二從槍的口徑上說——毛瑟手槍的口徑是7.63毫米,發射7.63X25毫米毛瑟手槍彈。該槍自1896年誕生後,中國人無比青睞,德國軍方卻並未採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德軍軍用手槍嚴重不足,才匆忙間訂購了10萬支。與眾不同的是,德國軍方訂購的這10萬支毛瑟手槍,不是原槍的7.63毫米口徑,為了與當時德軍制式的魯格手槍達成子彈通用,他們所購的這批手槍的口徑被改成了9毫米,發射9X1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子彈。為了防止誤裝入7.63毫米的子彈,該槍的槍柄上用阿拉伯數字刻印了一個大大的「9」字,並塗以醒目的紅色,西方人所稱的「大紅9」就來源於此。該型手槍在中國被稱作一號毛瑟手槍。從一份1924年北洋政府《陸軍部關於購買美利洋行械合同彈稿》中,有購買「德造新式一號自來德手槍一千二百枝,每枝隨帶子彈五百粒」的字樣。這或許就是民間所稱的「頭把盒子」。

圖5:9毫米毛瑟手槍,國外稱作「大紅九」,中國稱「一號駁殼槍」

毛瑟手槍進入到中國後,曾被大量仿製,各廠仿製時,包括口徑,都是原樣照仿,唯獨山西例外,閻錫山晉綏軍仿製毛瑟手槍,除也按原槍口徑仿製外,還加大口徑,研發出11.43毫米的盒子炮。因為該槍的口徑遠大於當時一般盒子炮7.63毫米,故獲得「大眼盒子」的綽號。該槍銘文有多種,較多的一款是在其槍身左側列印有篆體的「壹七式」,意即民國十七年定型;槍身右側則印有「民國十七年(或十八年、十九年)晉造」。該槍僅在晉綏軍中使用,或者也在晉綏軍活動的北方地區少量使用,但流行面不大,基本沒能進入到南方軍隊中。

圖6:中國山西造一七式11.43毫米手槍

毛瑟手槍的早期,還有8.15毫米口徑的,但極罕見,未能流行起來,故不述。

第三從槍機節套與槍管的形狀上說——毛瑟手槍的早期出品,其槍管與槍機節套是一體加工成形的,加工難度大,成本高,後期M30型借鑑西班牙駁殼槍的作法,改為分別加工,而後嵌入結合成一體。這不同的加工方式也在外觀上留下了印記,即早期的槍機節套與槍管之間很平滑,後期的槍機節套與槍管則有一個階梯狀過渡。請看圖:

圖7:上為M1930的槍管,下為C96的槍管

第四從槍的握把上說——毛瑟手槍的握把形狀,一直都是西方人所說的「掃帚把」,幾十年間從沒有大變,但小的變化卻是有的。大體來說,有大握把與小握把之分。大握把的底部呈半圓形,小握把底部則略顯平直,也比較窄。小握把主要是毛瑟警用型手槍使用,其他則基本都是大握把的。

圖8:毛瑟手槍的大握把與小握把

這大握把,又有不同,主要體現在它的防滑紋的粗細上,早期的C96型採用的是紋路很細密的那種,刻有22、24或30道防滑紋,後期M30型(含M712速射型)則採用紋路粗疏的那種,只有12道防滑紋。

圖9:左為早期C96的握把,右為後期M30(含M712)的握把

毛瑟手槍的握把護片,絕大多數由硬木製成,極少數為塑膠壓制,國人稱「膠把匣子」。拿今天的眼光看,塑膠當然不如硬木貴重,當年卻正相反,物以稀為貴,因而那年頭誰若擁有一支「膠把匣子」的話,那是相當的牛逼。

圖10:一支海螺機錘的膠把匣子

第五從機錘形狀上說——

1,馬刺形擊錘。

圖11:毛瑟手槍的試製型號

這是毛瑟手槍試製階段的擊錘樣式,形同騎兵馬靴上的馬刺,與當時流行的左輪手槍的擊錘相仿。手槍的後瞄具只有缺口,沒有表尺分劃。該型手槍並未批量生產。

2,圓錐形擊錘,也叫「海螺擊錘」。

圖12:毛瑟C96型的最初型號,擊錘呈「海螺」形

這是毛瑟手槍自1896年誕生後至1899年(大約)時的擊錘樣式。因其形狀是由向中心漸凸的很多同心圓構成,很像一支海螺,故也被稱作「海螺擊錘」。

3,大環形擊錘。

圖13:毛瑟手槍正式量產後的第二種擊錘,大環形機錘

大環擊錘,顧名思義,就是因機錘是一個較大的圓環而得名。大約1899年開始生產,至1905年逐漸被新式的小環擊錘所取代。該型手槍的機匣形狀又有幾種不同。其中的一款,機匣兩側全無任何銘文,也無絲毫的凹凸,整個看去光滑如鏡,在中國,便有了「大鏡面匣子」一稱。「大鏡面」在當年的中國很受歡迎,許多帶槍的人都以佩有這樣的「大鏡面」而倍兒有面子。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身陷絕境後與敵對射,手中使用的就是這種「大鏡面」匣子。

圖14:著名的「大鏡面」

4,小環擊錘,也叫「麻雀頭擊錘」。

圖15:毛瑟手槍在1905年後普遍採用的小環形機錘

這是毛瑟手槍1905年開始的擊錘樣式。其形如鳥頭,故在中國有「麻雀頭擊錘」一稱。後來一直到該槍停產,差不多一直是這種樣式。值得注意的是,小環機錘又有幾種,並不完全一樣,只是差別太小,不細說了。

第六從彈倉容量上說——早期的毛瑟手槍都是固定彈倉,彈倉容量絕大多數10發,極少數有6發和20發的。但這時的20發手槍,沒有快慢機,只能半自動射擊。

圖16:兩款早期六發裝的駁殼槍

圖17:兩款早期20響的半自動毛瑟手槍

曾任蔣介石衛隊長的宓熙回憶,他在大革命時期的廣州護衛蔣介石時,就使用一支20響的駁殼槍。這時,後來風靡全中國的M712快慢機和西班牙各型的20響手槍都還沒有問世,想來他使用的應該就是早期半自動的20響駁殼槍。

第七從自動方式上說——毛瑟手槍一直到1931年以前,雖然有過多次的改進,又衍生出多個型號,但全都是半自動的。德國人從沒想到過開發全自動的功能,因為手槍全自動射擊,在除了中國人以外的任何人看來,實在不是很科學的用法。可沒想到的是,西班牙專門瞄準中國市場仿造的駁殼槍上,卻增加了連發功能,更令講規矩的德國佬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連發射擊被中國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這樣搶生意,德國佬坐不住了,奮起直追,很快,具有連發功能的毛瑟衝鋒手槍便被開發出來。

該槍並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試製出品。試製型速射手槍槍管長132毫米,用10發和20發可拆彈匣供彈,快慢機置於槍身的左側,為片狀,撥向「N」時,為半自動射擊;撥向「R」時,為全自動射擊。

圖18:毛瑟衝鋒手槍定型前的試製產品

試製型衝鋒手槍產量不大,僅3500支,但仍然進入到了中國,長徵時的羅瑞卿就曾使用一支這樣的手槍。

該速射型手槍經少量投產試用,毛瑟廠根據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幾處完善和改進,便形成了後來大名鼎鼎的M712型衝鋒手槍。

M712型衝鋒手槍與其先期試製品從外觀上看有幾點不同,主要的:一是槍管長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機的形狀由原來的片狀改為桃型。

圖19:毛瑟M712型衝鋒手槍,著名的「二十響」

該型毛瑟手槍的供彈具為可拆彈匣,彈匣容量主要有10發、20發兩種,極少數有15發和24發的,可選擇裝配。軍博展出的那支「張輝瓚的手槍」,就是該槍裝10發彈匣時的狀態。

要分辨一款毛瑟手槍是半自動的還是全自動的其實特容易,看有沒有快慢機就行了。另外,該槍還有一個區別於早期C96型的明顯特徵,即它的「肚子」。由於採用可拆彈匣,使得該槍彈匣倉部位明顯凸出於槍身平面,猶如一個人鼓起的大肚子。因為這個,還可能因為作為手槍來說,其20發的彈容量足夠大,所謂「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國,M712型手槍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稱。這是諸多毛瑟手槍的最後一款,曾大量進入到中國,是當年最常見的一款駁殼槍。

毛瑟手槍的細節變化太多,除以上所說的區分方式以外,槍綱環、表尺、保險機、抽殼鉤、減重槽、商標、槍號等等,也都因生產的年代不同而不同。礙於篇幅,這裡不詳述。

非常不幸的是,毛瑟手槍中的最後型號被張輝瓚選中了。為什麼不幸?因為該槍的所有其他型號都誕生於張輝瓚被俘之前,唯獨這支張「張輝瓚生前使用的」M712型衝鋒手槍,誕生於他授首之後——1932年。

相關焦點

  • 抗戰時女兵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抗日劇騙了
    這部劇黑完男八路軍又來黑女八路軍,讓女八路軍畫著精緻的彩妝,踩著小高跟上戰場,難道劇裡的女八路是嫌自己不夠招搖,生怕敵人注意不到她們嗎?從以上情節可看出,《雷霆戰將》嚴重胡編亂造,遭到官媒和觀眾一致抵制最後停播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其實,《雷霆戰將》不是個例,還有很多抗日神劇也天雷滾滾,像什麼戰士們拿著駁殼槍衝鋒,女戰士穿絲襪打仗這樣腦殘的情節層出不窮,其實這些情節放在真正上過戰場的老兵眼裡,他們只會說一句話:「別被抗日劇騙了」。
  • 駁殼槍在中國大行其道,西班牙人大量仿製,竟然壓制了原裝貨
    ▲毛瑟兵工廠生產的駁殼槍1895年,在德國著名的毛瑟兵工廠中,菲德勒三兄弟利用工作閒暇設計出一款全自動手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10發或20發彈匣供彈1918年一戰結束後,德國全面裁軍,毛瑟兵工廠生產的大量駁殼槍被淘汰,成為過剩物資,被大量銷往亞洲。加上大批參加過一戰的德軍官兵來到中國擔任軍事教官,更是有意無意的推薦,使得駁殼槍在中國大行其道。不過,這些德軍官兵畢竟是軍人,他們的推薦實際上也是為了賺取一些介紹費、佣金,因此購買的數量也非常小,一次最多幾百支,大多通過禮和等德國洋行。
  • 八路軍單兵裝備,每人一把32發衝鋒鎗,外加一把20響駁殼槍
    如上圖所示,三名八路軍士兵正在射擊。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人拿的都是清一色的衝鋒鎗,最右邊的這位士兵腰間還掛著駁殼槍!這是什麼衝鋒鎗呢?如下圖:
  • 84歲太婆掏出把毛瑟駁殼槍 驚呆成都民警(圖)
    84歲太婆掏出把毛瑟駁殼槍 驚呆成都民警(圖) 2016-01-26 14:10:41槍身上有「德國制」三個中文不僅有毛瑟駁殼槍,還有近百發子彈  民警楊紅強很肯定地說,這是把德國出口的真資格毛瑟手槍。「手槍槍擊的擊錘位置,有個毛瑟廠(「MAUSER」)的廠標,槍管上還有字幕,更重要的是,槍身上有「德國制」三個中文,出口到中國的毛瑟手槍,都會刻上這幾個字。」據楊紅強說,他曾在四川警官學院的博物館裡看到過類似的手槍,並在很多資料上了解過。
  • 抗戰中女戰士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電影騙了
    駁殼槍又稱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於1895年12月獲得了專利,但它在其他國家並不是非常受歡迎,因為駁殼槍當手槍的話,尺寸太大;如果用於衝鋒,又不容易控制槍口上跳。
  • 紅軍長徵時武器怎麼來,外公說,三發子彈槍發燙槍拴用腳踩才拉開
    四十多年前,我小的時候,外公經常跟我講紅軍的故事,特別是講到去長徵的途中,武器裝備是十分差的,他先後用過那種漢陽造的步槍,還用過機槍、手榴彈等,一碰上開火的時候,這槍打上三發子彈,槍桿就開始發燙,溫度達七、八十度,手不敢摸上去,由於溫度太高的緣故,你要拉開槍栓放子彈都很困難,就需要用腳去踩,所以
  • CF武器攻略 德國二十響毛瑟小手槍
    CF武器攻略 德國二十響毛瑟小手槍 發布時間:13-03-04 18:18 來源:52pk整理 作者:
  • 好電源德國造 bequiet!E7模塊化電源評測
    好電源德國造 bequiet!E7模塊化電源評測 出處:快科技 2010-03-18 12:59:33     作者:良宵 編輯:良宵[爆料] 收藏文章 [導言]隨著近些年來媒體及廠商宣傳力度的加大,讓越來越多的玩家意識到計算機電源重要性的同時,也讓玩家們對電源選擇上變得更為理智更加細心
  • 造一套房10小時,修個火車站14年,說說德式工程的快與慢
    圖說:德國漢諾瓦火車站。圖片來源:開元網慢到崩潰:修個火車站竟然要花14年本周計劃開工的德國漢諾瓦火車站重建工程,未來是否將成為一個「拖延工程」,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之前有著名的」拖延症工程」——柏林「布蘭登堡機場」,開工13年仍不知何時能竣工。
  • 德國工程師: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連造橋都用「火箭」來造
    發展至今,中國的基建技術以及處於世界頂尖,就連美國、德國與日本這樣基建技術不弱的國家,很多工程都得請求中國幫忙建造,而中國人在各種基建工程中更是開創了先河,就有德國工程師: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連造橋都用「火箭」來造。可能有人疑惑,火箭不用來發展航天事業,反而用來造橋,這是真實的嗎?
  • 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德媒:德國人囤的罐頭半數是中國造德國《快訊報》3月15日文章,原題:我們的食品罐頭裡有「太多的中國」 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擴散下,德國政府建議每個成年人都應儲備可支撐10天的食物。德國電視臺最近對各大型超市的罐頭食品進行調查,發現一半以上是「中國製造」。這些罐頭既有蘑菇、胡蘿蔔、玉米、萵筍、梨、桃子等蔬菜水果,也有香腸、麵條、米飯等速食,可謂應有盡有。甚至通常聽起來更像是「義大利製造」的番茄醬也來自中國。中國罐頭到底有什麼優勢?食品進口商米謝埃爾·德隆解釋說:「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具有成本優勢。
  • 對外開放新高地:德國製造感受「中國效率」 常州智造走向「國際...
    近年來,常州堅持全方位開放戰略,深化對德交流合作,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德國成為常州在歐盟地區最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和貿易夥伴。   常州已累計設立德國投資企業203家,實際利用德資10.2億美元,西門子、博世等一批世界500強公司在常州紮根發展,蒂森克虜伯集團在常州5年5次投資,累計3.7億美元。25家常州企業在德國投資38個項目,協議投資額3.8億美元,位列全市對歐投資第一位。
  • 濟南大山裡德國造百年火車站 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特色
    不過,在濟南長清的山中,還藏著一個德國造的百年老站——張夏站火車站。  車站始建於1911年,站舍風格是典型的德國哥德式建築特色,到目前為止已有百年歷史。大眾網記者 王長坤 攝  在許多濟南人的心中,被拆掉的老火車站是一個「永遠的痛」。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上唯一的哥德式建築群落,被評為遠東第一站。1992年,這座聞名世界的老火車站卻被無情的拆除了。不過,在濟南長清的山中,還藏著一個德國造的百年老站——張夏站火車站。
  • 駁殼槍、萬花筒、手絹小老鼠、四角板……8090快來認領你們的童年...
    喵喵喵,貓來啦!嘰裡咕嚕滾下來! 這好像是我記憶裡最清晰的童謠了。因為每次念他的時候,媽媽都會用花手絹做一隻小老鼠給我!現在的小朋友基本上已經不用手絹這種東西了。今天想起了這個充滿回憶的小玩具,在我的小百寶箱裡找到了一塊兒手絹,於是也做了一隻小老鼠給我的暖寶!
  • 為什麼廠家不用不鏽鋼來造車?保時捷:造過一次就再也不想造了
    要說到汽車,真正懂車的人一定會探討汽車的材質,我們經常聽到碳纖維車身,或者是鍍鋅車身等高級的名詞,為什麼汽車廠家不用不鏽鋼來製造汽車呢?保時捷告訴你實情:造過一次就再也不想造了。第一,汽車需要一定的承載能力,目前大多數汽車採用的都是鍍鋅鋼來作為車身,鍍鋅鋼相對來說有一定的承載能力,而且還能夠避免汽車發生腐蝕和生鏽等情況!而不鏽鋼雖然有一定的抗腐蝕和防生鏽能力,但是它的承載能力卻沒有鋼材那麼優秀,所以,汽車製造企業也就不會使用這種材質了。第二,不鏽鋼密度太大,重量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