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又稱盒子炮,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於1895年12月獲得了專利,但它在其他國家並不是非常受歡迎,因為駁殼槍當手槍的話,尺寸太大;如果用於衝鋒,又不容易控制槍口上跳。
不過駁殼槍在上世紀初,在我國卻是大行其道,有人曾估計過,在我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駁殼槍,包括仿造品。值得一提的是,14年抗戰期間,日本控制西方向我國出口軍火,但卻沒有禁止駁殼槍,這也是我國廣泛使用駁殼槍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軍閥馮玉祥曾用駁殼槍裝備過一個手槍旅,每人配備兩把駁殼槍和一把大刀;抗日時期,不少中國搶手甚至佩戴有兩把以上的駁殼槍,由於駁殼槍被我國槍手廣泛使用,我國戰士也想出了一個不僅能夠解決槍口上跳,還能將它轉化成全自動速射的方法。
但駁殼槍配上槍託的實際射程大概是在150米左右,遠不及理論射程上的1000米,如果用駁殼槍去對抗別人的衝鋒鎗或是步槍,就只會自己吃虧。
由於駁殼槍在我國抗戰歷史上大量存在,它也就出現在了抗日劇中,不過現在的許多影視劇,披著抗日或是歷史的外衣,但劇情與真實歷史完全不符,劇中許多場景較為浮誇,比如徒手撕鬼子、用駁殼槍衝鋒、女戰士穿絲襪等。
這類電視劇被稱作是「抗日神劇」,劇情發展不符合實際,也不能當成真實歷史看待,但抗日是我國史上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是血與淚譜寫出來的篇章,「抗日神劇」只為了收視率,顯然不能被觀眾所接受。
不過在抗戰時期,確實出現過女兵穿裙子的現象,這是受到了蘇聯女兵的影響,而東北抗聯的隊伍中有許多女兵,1942年,撤退到蘇聯境內的東北抗聯餘部在蘇聯遠東軍的支持下,整編為了一個教導旅,納入到了蘇聯編制,所穿軍服也是由蘇聯所配發的蘇式軍服,女戰士則身著筒裙,鞋子是長統靴。
但我軍部隊中,女兵軍服為裙子的情況並不普遍,首先我軍的物資較為匱乏,甚至得通過擊敗敵方,繳獲敵方裝備來解決武器問題,也就不可能出現專門的女式軍裝,因此女兵們都穿著和男兵一樣的軍服。
抗日戰爭時期,為保家衛國,我國許多女性也都走向了戰場,她們不僅只是做著後勤、護士等工作,也都上過前線,即使有導演拿出了抗戰時期女兵穿裙子的老照片,但也不可以偏概全。
至於絲襪,雖然很早就已經出現,但在當時那個年代,普通人家身穿絲襪並不常見,而絲襪一開始出現,僅在貴族、富人之間流通,因為價格昂貴,直到美國杜邦公司開始銷售尼龍絲襪,絲襪的價格能夠被普通人所接受,因此在歐美國家風靡一時,但戰場上出現絲襪,就是謬論了。
現如今,一條絲襪的價格並不昂貴,誰又能想到,在各方面都比較匱乏的年代,絲襪甚至可以與糧食、煤炭等相提並論,其製造原料尼龍也是屬於重要的戰略資源。
而我國第一套軍裙是50式女兵連衣裙,出現於建國後,很大程度上是借鑑了蘇軍服裝樣式,不過在1953年,軍裙一度被取消過,因為裙子不比長褲方便,但在1955年,我國又出現了55式軍服,然後在1974年,我國女兵恢復了無沿帽和裙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