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間,天津市教育系統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創新建立「三三三」管理體制,保障「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政策整體均衡推進。
基礎教育方面,廣大教師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如和平區將「先學後教線上翻轉教學策略」作為此次「戰疫」線上教學主要策略,並確定了「微課資源+線上輔導」的基本模式,問卷調查家長滿意率高達95%。
高等教育方面,各高校充分運用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等優質課程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湧現出諸多優秀教學案例。如南開大學「不同的技術工具組合」「基於O-AMAS教學模型在線教學設計」等案例面向全市推廣。
新冠疫情期間,天津市教育系統充分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和數字教育資源,統籌安排、因區制宜、因校制宜,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最大程度地滿足疫情防控期間各級各類學生的居家學習需求。
2月10日,天津市中小學開始網上學習,全市16個區按照「一區一案、一校一策」要求均制定和推出了適宜本區學情的特色方案,全市110多萬中小學生如期在線開學,實現居家學習。
2月17日~3月9日,天津市高校和職業院校全部按照原定開學日如期進行網絡教學。廣大院校和教師採取「教學資源平臺+課程管理群」的模式,引導同學們開展自學、閱讀電子文獻,教師進行在線輔導。
截至4月3日,全市31所高校開設在線教學課程門數為1.9萬門,開出在線教學課程20.4萬門次,進行在線教學的教師人數為1.9萬人,參加在線學習的學生35.1萬人。
總的來說,天津市教育系統在「停課不停學」期間取得了以下八方面成績和經驗。
1 創新組織管理機制
建立「三三三」管理體制,保障「停課不停學、學習不延期」政策整體均衡推進。
一是「市—區—校」三級縱向聯動,形成了天津市教育兩委牽頭開展、各區教育局組織協調、各學校參與落實的三級縱向聯動組織機制,保障戰疫期間相關政策落實到位,水流到頭。
二是建立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技術保障部門三方配合機制,以及特殊時期教研和信息化聯動戰時保障機制。強化學情監測分析,根據師生實際需求及時調整方案,實現有效管理。
三是按照「一校一策」要求,落實校長包學校、學校中層幹部包年級、任課教師包學科、班主任包班的分類管理機制。利用多種網絡平臺實現在線授課、答疑互動、視頻會議,確保搭建起暢通的家校無縫銜接和立體互動網絡。
2 優化課程設置
天津市充分發揮三通兩平臺優勢作用,及時整合匯集多個平臺和系統的優勢教育資源。並在有線電視、IPTV增開課程頻道,及時推送國家教育雲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提供的學習資源。
基礎教育方面,依託「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基於「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提供與國家課程配套的人教社版數字教材和微課程學習資源,並精選「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教學資源,確保覆蓋小學一年級至普通高中三年級12個年級的主要學科。集中錄製一批初三高三年級學生複習專題指導課程,通過天津有線電視臺「廣電雲課堂」向全市播放。
高等教育方面,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線上教育教學工作,推動高校建設優質在線「金課」資源,建以致用。據悉,在線開學以來,全市各高校以延期開學期間在線教學為契機,彌補短板,積極開展線上課程建設。推薦120門首批天津市優質線上課程,推動「津課聯盟」成員之間的互選互用、學分互認,使優質線上課程在全市高校範圍內活起來、動起來。
3 加強技術保障
天津在充分利用各資源平臺的基礎上,啟動了2個備用學習平臺。將原有的「天津市基礎教育網絡教研平臺」進行升級改造,完成向市政務雲平臺的遷移部署,全市學生可以獲取歷年「一師一優課」教學資源和學前教育視頻。
及時部署天津雲課堂,將其作為「停課不停學」課程資源在天津本地備份,實現平臺資源全部本地存儲,確保天津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伺服器出現卡頓過載時,可利用天津雲課堂保障中小學錯峰開展教育教學。
此外,為緩解「天津市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訪問壓力,在平臺首頁增加中小學各年級課程入口,分流釋放主頁面登錄壓力,以及增加伺服器數量和容量,擴充網絡帶寬,滿足200萬人同時訪問。
及時協調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在疫情防控期間將天津教育科研網出口帶寬均提升至10G以上,以滿足教育系統各學段全面開學的需求。
4 多渠道推送教學資源
天津通過國家、市級、區級和提供教學服務的各企業平臺,向廣大師生推送豐富的免費教學資源。天津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近幾年的「一師一優課」的優秀課例篩選優化免費開放,每周按進度提供。
學校在接收市、區級資源的同時,根據學校特點,自行應用校本課程,教師自己錄製微課突破重、難點,解決學生的困惑,利用網絡平臺和即時通訊工具,完成資源下發、通知發送、疫情報告、輔導答疑,取得良好效果。如濱海新區大港第十二小學依託天津市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人人通平臺、區教育雲平臺、微信等,暢通網絡渠道,實現學習指導常態化。
圖1 濱海新區大港第十二小學平臺使用示意圖
5 創新在線教學模式
基礎教育方面,廣大教師充分利用各類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充分發揮「微信」、「釘釘」、「QQ」、「騰訊視頻會議」等網絡平臺優勢作用,通過「錄播+資源+作業+答疑」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指導。
如和平區將「先學後教線上翻轉教學策略」作為此次「戰疫」線上教學主要策略,並確定了「微課資源+線上輔導」的基本模式。問卷調查家長滿意率高達95%。紅橋區發揮名師團隊作用,利用名師工作室平臺向學校微官網提供400餘個優質資源。
高等教育方面,各高校充分運用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等優質課程資源開展混合式教學,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湧現出諸多優秀教學案例。如南開大學「不同的技術工具組合」「基於O-AMAS教學模型在線教學設計」等案例面向全市推廣。
同時,全市高校及時制定畢業班工作方案,採取線上指導方式,協調各方力量保障電子資源供給,開放數據資源,做好畢業實習環節的協調和組織,根據學科專業性質,分門別類制定應對措施,安排、調整實習內容。天津工業大學對於部分實習實踐環節,針對疫情防控形勢利用虛擬仿真技術、錄製畢業視頻課程等方式進行教學指導,取得良好的效果。
6 發揮「政校研企」合力
騰訊公司與天津市多個區教育局形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為各區提供公有雲、騰訊智慧校園、騰訊空中課堂、騰訊會議、騰訊智啟學堂等多線服務。科大訊飛依託智慧課堂及精準教學等多個智慧教學系統,為天津市10個區及部分學校提供在線教學服務。此外,天津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加強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相關部門密切聯繫,確保停課不停學期間網絡暢通。
7 強化精準幫扶
天津市教委積極協調市通信管理局和三大運營商研究出臺資費優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期間困難家庭學生網上學習。天津市教科院與武漢市教科院達成協議,將「廣電雲課堂」初三、高三課程資源,免費贈送給處在疫情中的武漢廣大師生。
河北區制定了由學校對家庭困難學生上網流量進行支持的政策。河東區為防控一線醫務人員子女群提供資源推送和答疑,為社區工作者子女畢業生開展一對一資源推送和指導答疑服務。
高校對參與線上教學有困難的學生,積極搭建「學校-教師-學生」的溝通平臺,堅持以生為本,時刻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多元協同聯動做好教學服務工作。
天津師範大學啟動線上學習困難學生響應機制,持續關注學生學習狀態,做到每日摸排、及時解決,動態跟進、長效響應。南開大學制定湖北省境內學生和不具備在線學習條件學生「一生一策」,對全校本科生在線學習狀態摸排3輪,對465位湖北省境內學生和400位在線學習困難學生逐一對接,力保每個學生學習不掉隊。
8 以過程監控為保障
各高校充分利用校內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指導在線教學工作平穩有序開展,對在線教學資源內容進行審核檢查,對教學效果進行監督指導,切實做到教育教學工作全覆蓋、無盲區。建立特殊時期評價反饋機制,通過開展在線教學情況調查或質量滿意度調查,全方位了解師生教與學的效果及需求,加強持續改進。
例如,天津師範大學建立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制定教學督導方案,編制線上教學評價參考標準,充分落實教學檢查制度、領導幹部聽課制度、教學督導制度、學生信息員制度、教學材料審查機制和教學資料留存機制等。
圖2 天津師範大學線上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天津醫科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制定在線教學質量監控實施方案,領導幹部和督導專家進入網絡平臺和學生學習群,實時了解掌握教學動態。
整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