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種的差異

2020-12-15 榮耀三晉

為什麼非洲人皮膚黑?

為什麼白人的鼻子長而且勾?

為什麼北極人四肢最短?

美國人類學者卡爾頓·庫恩認為,地球上的人類可以分為五個基本的種族,其中兩個有大的亞種。這五個人種是:高加索人種,蒙古人種,高個子澳大利亞人種(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矮個子澳大利亞人種(小黑人——安達曼群島的居民等),高個子剛果人種(非洲黑人)、矮個子剛果人種(非洲俾格米人)和開普茲人(所謂布希族和霍屯督族)。

庫恩認為,這些種族是各自獨立進化的,他們是從同一個種族進化而來的。他猜測,這個共同的祖先在五個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時代進化而成為智人,這大約是在三萬五千年以前開始的。

到公元1500年為止,這五個純種族一直有明顯的不同。這可能是基因不斷混合的結果。

根據達爾文的學說,進化分為兩個過程。第一步是變異。人的一個基因發生了改変,繼承了那個基因的兒童就會在某些方面與他們的祖先有所不同。第二步是選擇。一種變異必須經歷好幾個世代,才會形成種族的差異或演化。如果變異帶來不利,這個個體就會死亡,但如果在某方面是有利的,它就有更好的成長機會。

膚色是絕大多數人認為提供這類進化的有利條件的人種特點。在舊大陸(指歐亞非大陸,尤其是指歐洲),可以明顯看出,越往南走,人的膚色越深。南歐人的膚色通常比北歐人深一些。在北非,膚色就更深了。往南,到赤道,膚色變得最深。在亞洲,情形也是這樣,北部膚色最淺,往南走,逐漸變深,到印度南部,就和赤道非洲人的膚色一樣黑了。

這種南北膚色譜是由黑色素的濃度變化造成的。所有種族都可以由於曬太陽而增加他們的黑色素濃度。皮膚黑可以保護皮膚不受強烈陽光的損傷。所以在赤道地區出生的患白化病的人得皮膚癌的比例很高。在北緯地區,黑皮膚的人會把合成維生素D所需的陽光濾掉,所以在北緯地區居住的黑皮膚的兒童,軟骨病發病率很高。

最近有一些證據證明,膚色還和抵抗凍傷的能力有關。陸軍研究人員發現,在韓戰期間,黑人比白人更易凍傷。

據悉,黑皮膚的人在眼睛虹膜和眼底的色素澱積較多。據發現,色素澱積越少,眼晴對光譜紅色一端的顏色越敏感。用微紅光照明的環境裡,北歐人看東西比非洲黑人看得清楚。

有人提出,歐洲人逐漸形成了較淺色的眼睛,以適應北方晨昏朦朧的時間較長以及他們較多依賴火光來照亮窯洞的情況。

大多數人類學家認為,人類原來的膚色是棕黑色,因為已經很可靠地證明,人類是在非洲熱帶地區進化而來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最初的人類是黑人,他們的子孫隨著往北遷移而進化成為皮膚淺色的高加索人種。更可能是,隨著人們從一個地區遷移到另一地區,各群人的膚色從黑色變淺色,又從淺色變黑色,這樣變來變去好幾次。

膚色是靠不住的,雖說撒哈拉南部的非洲人和他們的後裔膚色都比大部分歐洲人深,但被人類學家列為「高加索種白人的數以百萬計的印度人,膚色卻比那些身在美國的黑人還要深。而現在一些居於小撒哈拉的非洲人,膚色並不比那些西班牙人、義大利人、希臘和黎巴嫩人深。

鼻子的不同:出生在乾冷氣候裡的人,往往有一個比居住在溼熱地區的人更鉤的鼻子。鼻子的作用是在空氣進入敏感的肺組織以前使它溫暖和滋潤。空氣越冷越乾燥,就需要越多的表面面積來使空氣具備恰當的溫度和溼度。白人的鼻子往往比黑人或東方人的鼻子長一些、鉤一些。然而,種族內部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東非高地的非洲人的鼻子比溼熱低地的非洲人的鼻子長一些。

身材的差異:這反映在大多數北方人的臂、腿和軀幹比熱帶人短,身材比較粗壯。同樣,這也是對冷熱的適應。減少熱量損失的一個方法是使身體的皮膚面積(與體重或體積相對而言)小一些,以避免熱量散發。而為了避免過熱,最理想的身材是體瘦、四肢長。因此,大多數非洲人往往比北歐人瘦長,北極人的四肢最短。

頭髮可能也產生實際的作用,但還沒有明顯的證據。有人提出,非洲人比較緊密的鬈曲頭髮使頭頂絕熱的性能比直的或波浪形的頭髮好。與人們的意料相反,黑頭髮在這方面的作用比白頭髮好。陽光在頭髮的外層被吸收並轉換成熱,這種熱直接向空中輻射。北極動物需要吸收太陽光的熱,它們身上常見的白毛實際上是透明的,光可以透過它們傳到絨毛層,使熱積聚在絕熱層內,把它保存下來供加熱用。

還有一些顯然中性的特點在人種之間是有差別的,這些特點有——

血型:在一些種族中某一種血型的人很多。美國印第安人絕大多數是O型——一某些地區達到百分之百。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以及加拿大西部印第安人中最常見的是A型,在印度北部、亞洲其他地區以及西非,常見的是B型。

味覺:某些人能分辨出某種味道,而另外的人卻不能。這種能力對生存雖無大影響,但明顯是一種遺傳特徵。一個味覺測驗發現: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的澳洲人能嘗出測驗的味道,歐洲人是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東亞是百分之八十三至百分之一百,非洲人則是百分之九十至百分之九十七。

可以單純列舉任何特定時期人種的特點,定出人種分類的方法。然而,這樣的人種概念對像智人這樣一種高度流動的、不斷變化的人種是不適的。從眼前看,人種可能是可以區別的,但從生學的長遠觀點看,種族有生有滅。新的種族出現了,而後又同鄰近的種族混合,產生新的、具有族穩定性的居民,最後,這些群落的基因流到鄰近的群落,繼續產生一個種族取代另一個種族的新程。

相關焦點

  • 人種不能解釋文化
    麻薩諸塞(Massachusetts) 一州所生的科學家五十倍於南大西洋諸州所生——這 一點文化上的差異也就算得厲害了。難道波斯頓人的生殖細胞裡面的科學研究之原素比亞特蘭大城(Atlanta,喬治亞州)人的多五十倍不成?這就有點兒荒乎其唐,因為這兩個城的人民的遺傳沒有多少分別。倘若這樣巨大的差異能用環境來解釋,那麼,黑人和白人的成就之大小也就可以歸因於社會背景之不同。
  • 人種很多嗎?
    在遼闊的印度國土上,數千年來不斷的有外地人種湧入到印度,在長期的生活和發展中,他們文化彼此融合交融,最後也就衍生出了許許多多的種族,所以走在印度的大街上,你能看到不同的人種特徵,在世界上來說,印度也是素有「世界人種博物館」之稱的。
  • 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人種是怎樣形成的?
    不同的人種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人種,通常指同一起源並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種共同遺傳特徵的人群。現代人種是在距今約5萬年前的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後期,晚期智人出現的時候形成的。生物學家通常將現代人類劃分為四大類:蒙古人種、高加索人種(又稱歐羅巴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
  • 我們和其它膚色人種到底有什麼不同?
    其實,不同膚色人種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差異,而導致表現出的皮膚問題也具有各自的特點。皮膚構造上有什麼不同1、黑色素膚色是由主要由兩類黑色素決定:黑褐色的真黑素和紅黃色的褐黑素。不同人種的黑色素細胞密度沒有差異,因此,黑色素細胞的黑色素生成能力、向表皮移動的黑色素小體數量、成熟度和存在方式不同,最終有了不同膚色區別。不同皮膚類型產生黑色素的量不同,比如歐洲人、中國人和墨西哥人皮膚中的黑色素量是印度人和非洲人的一半。
  • 朱相遠:三大人種與兩大文化
    筆者試以人種作為文化的先天物質基礎,從三大人種形成與擴展的視角,來梳理東西方兩大文化的淵源與走向,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覺性。三大人種的形成今天學術界一般認為,當今人類源自同一祖先,是10多萬年前,出現於東非的智人。其腦容量接近1400毫升,同我們現代人一樣。據說若「和我們衣著相仿,走在大街上絕不會有人回頭看他」。
  • 白種人和深色人種為何沒有單眼皮?
    那麼白種人與深色人種真的就沒有單眼皮嗎?有個說法是白種人與深色人種也有單眼皮與雙眼皮之分,並不全都是雙眼皮的,由於他們的眉骨比遠東地區的人種眉骨更加突出,因此眼睛就顯得更凹陷,哪怕不是雙眼皮看上去也和雙眼皮一樣。
  • 世界三大人種,哪個顏值最高?看看中國古人怎麼說
    根據人類體質特徵的差異,全世界大致可分為三大人種,分別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黃種人膚色較淺,鼻梁中等,頭髮黑直,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由此可見,三大人種的外貌有著顯著的差異,那麼三大人種哪個顏值最高呢? 以我們現在的審美,可以把黑種人首先排除,畢竟我國有句俗語,叫做一白遮百醜,意思是說,只要皮膚白,就可以遮蓋臉上的所有缺點。這句俗語意味著現代中國人以白為美,那麼排除黑種人,黃種人和白種人哪個顏值更高呢?
  • 世界的人種
    原創課件:《世界的人種》教材版本:湘教版七年級第三章第二節
  • 五大洲不同的人種是怎麼形成的?看看你是屬於那種人
    人種的不同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由於過去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嚴重束縛,各個人群長時期地生活在相當隔離的各個地理環境中,在體質上形成了互不相同的適應性特徵。這些特徵世代相傳致使人類分衍成為若干具有明顯體質差異的種族。因此,不同的人種或種族實際上是智人種的各地方性亞種。
  • 細論東西方衰老差異,探索個性化抗衰
    那麼究竟是哪些原因使得東西方人出現衰老差異?歐美人的斷崖式衰老就一定處於劣勢嗎?在人種分屬上,亞洲人屬於東亞人種,歐美人屬於高加索人種。第一眼辨認出東亞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的區別就是:膚色,因為膚色的不同也可以簡單的稱作黃種人和白種人。
  • 為何有人會說智商最高的人種是中國人?今天總算是漲知識了
    近來一位英國科學家發表的報告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他聲稱中國人是現今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種,那麼他這麼說到底正不正確呢?其依據又是什麼呢?根據這位科學家的調查顯示,黃種人的平均智商大約是105,比白種人高了十個點,黑種人是最低的,只有七八十左右。但是小編認為這種研究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可信度比較低。
  • 調查顯示:中國漢族人與東亞人種體質差別很大
    調查顯示:中國漢族人與東亞人種體質差別很大 2013年03月20日2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印度人,是白色人種嗎?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印度人是否為白色人種的歷史往事。在人們的印象中,許多印度人膚色為棕褐色,與白色人種不同,你有這樣的感覺嗎?但是,為什麼又有這樣一種說法,即印度人是白色人種呢?一、印度人是有色高加索人種,而非白色高加索人種據說,許多印度人是高加索人種。但是,高加索人種,並不完全是白色人種。
  • 人類Y染色體逐漸消亡 可能產生全新人種(圖)
    【搜狐科學訊】據ABC澳洲科技網站2006年8月10日報導,澳大利亞一位比較基因組學教授稱,Y染色體的即將死亡可能會帶來一個全新人種的誕生。數年前就有科學家考慮過關於Y染色體死亡的問題。但來自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詹妮-格雷芙斯教授就這一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大膽設想。
  • 百米不行是人種問題? 為何跨欄能出劉翔
    ■百米不行是人種問題?董路:百米決賽上,別說是亞洲人,我看連白人都很少,這說明肯定跟人種有關係,咱們必須正視人種上的差異。牙買加就出短跑選手,據說他們的孩子從小就一直在跑步,你看咱們,有誰沒事大街上衝刺啊?我估計除了小偷跑,就是警察跑,沒事誰也不跑。但人家牙買加的孩子從小就一直在享受衝刺的快樂。
  • 印度人究竟是什麼人種
    關於印度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國際上對印度的人種劃分並沒形成統一的認識。在學術界關於印度人種劃分的多種理論中學術界最為普遍公認的是1935年由B.s.古哈提出的劃分方法。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地中海人、迪納拉人、蒙古利亞人以及北歐人。作為如今印度主體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屬於地中海人種,不過他們並不是印度最早的土著民族。
  • 世界上最罕見的人種「紅髮人」,正在滅絕?真正的答案來了
    大家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人類也是分成不同的人種。人種是具有共同遺傳體質特徵的人類群體。人種也稱種族,在生物學上,人類各種族都同屬於一個物種,即智人。根據體質特徵的差異,過去全世界人種大致上分為3大人種,即蒙古人種(黃色人種)、高加索人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
  • 精選一組關於人種的知識;非洲尼羅特人世界最高、俾格米人最矮
    #趣知識#一,人種二,在生物學上,人類所有的種族都同屬於一個物種(智人),起源於同一個祖先;但由於在不同的地域內長期適應當地自然環境,又經長期隔離,導致不同的人種在膚色、眼色、發色、髮型、頭型、身高等特徵上有所區別。
  • 高橋義雄:提出日本「人種改造理論」,荒唐還是合理?
    初接觸西方,日本與殖民國差異盡顯,對其自身文明產生懷疑,憂患中催生出政治改革「明治維新」。除過大規模改革,教育家福澤諭吉的弟子高橋義雄,甚至企圖改造日本人種,撰寫《人種改良論》一書。那麼,何為日本「人種改良」?人種改良和日本人「自卑心理」有關日本自「黑船來航」事件後,國門洞開,被迫與西方國家交往。
  • 消除種族歧視:了解歷史上的人種歧視,提防其死灰復燃
    人種的歧視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各國幾乎沒有人種意識。尤其在帝國主義下殖民政策開始之前,人們根本沒有這種想法。尤其在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沒出現之前,優秀人種,也就是所謂的「適者」,淘汰劣等人種也無所謂,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