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3種行為,會成為孩子甜蜜的負擔,別知道得太晚了

2020-12-23 寶寶知道

前幾天,我帶孩子去超市玩,聞到一股香氣不自覺的走到了水果區,還看到一個小孩子在那裡掰扯貨臺上的香蕉,沒想到我兒子也看了,他還立刻迎上去對那個小孩子說,沒付錢的東西是不能亂拿的,真的不能拿。然後,這個小朋友意識到自己錯了就停下了手裡的動作。沒想到,我平日裡教給孩子的規矩,他竟然都記心裡了。

不得不說,教給孩子守規矩真的很重要,我們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定要正確引導和教育我們的孩子,否則你可能會成為孩子「甜蜜」的負擔,看看你有沒有下面這幾種行為吧:

1.不給孩子立規矩

就像我們上面所講的那樣,如果一個孩子頭腦裡沒有規則意識,就會做出很多不合乎情理甚至法理的事情。雖然說規則是人定的,但是規則也是為了使大家的生活更有序的。如果家長不給孩子定規矩,滿足和縱容孩子的所有行為,孩子以後就會變得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不利於孩子性格的良好發展,也不會讓孩子受到別人的歡迎。而那些有規矩的孩子,則會表現的行為得體,受到很多人喜愛。

2.強迫孩子--我愛你,所以你就要聽我的

雖然二胎政策開放了,但是現在的家庭中獨生子女還是特別多,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就會把愛全部傾注到這個孩子身上,不讓孩子受一點兒委屈,並且還要操縱孩子的一切,為孩子做好所有決定:決定孩子該培養什麼特長,決定孩子報考哪個學校,決定孩子學習什麼專業。這類家長總認為孩子社會閱歷少,思想稚嫩,會做出格的事。這樣看似對孩子好,但是時間久了,就會讓他失去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變成沒有思想的木偶,再或者孩子受到你的壓迫開始反抗,與你對著幹,變得叛逆,甚至做傻事。所以,愛孩子就要適當的放手。

3.用金錢激勵、鼓勵孩子

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做家務,就會對孩子說你把今天的碗刷了,我就給你十元錢;你把家裡的地掃乾淨了,我就給你多少錢等。雖然用錢獎勵孩子的方式是為了鼓勵孩子熱愛勞動,但是這樣只會讓孩子功利化,給孩子一種錯誤的意識,就是凡是沒有金錢獎勵的事情我就不需要去做,覺得只有利益才是他行動的內驅力,讓孩子失去生活的初心,變成金錢的奴隸。

----------------------

圖文轉自網絡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博士寶貝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父母這「行為」會成為孩子甜蜜的負擔,別知道得太晚!
    父母這「行為」會成為孩子甜蜜的負擔,別知道得太晚!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是從古代流傳至今,很多家長也是為了能更好的教導孩子和指引孩子走向更好的道路,在這上面列出了很多規矩和條款,希望孩子可以順著他們的路來走,也會覺得這些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捷徑,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當寶寶「賴上」媽媽,往往會出現這4種行為,負擔也變得甜蜜
    文丨姜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位女性當了媽媽後都會出現甜蜜的負擔,要論起孩子對家人的依賴度,非媽媽莫屬了,不過當孩子「賴」上媽媽後,真的是讓媽媽們又喜又苦。寶寶這樣的行為典型的是「賴上」媽媽了,這屬於寶寶們尋求的一種甜蜜的行為,對於媽媽來說就是「負擔」,不過在承受負擔的同時也是甜蜜欣喜的。
  • 當寶寶出現這4種行為,說明他已經化身甜蜜的負擔,寶媽甩不掉了
    醒來看不見媽媽會哭、吃飯沒有媽媽餵也會哭,身體不舒服也要媽媽抱著哄,似乎從他們出生起,「滿心滿眼」就都是媽媽了,別人不管怎麼努力也及不上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這樣的「甜蜜負擔」雖然讓寶媽們很欣慰,覺得辛苦懷胎十月沒有白費,但也同樣給他們帶來了一些「小困擾」。
  • 當寶寶出現這4種行為,說明他已經化身甜蜜的負擔,寶媽甩不掉了
    醒來看不見媽媽會哭、吃飯沒有媽媽餵也會哭,身體不舒服也要媽媽抱著哄,似乎從他們出生起,「滿心滿眼」就都是媽媽了,別人不管怎麼努力也及不上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地位。這樣的「甜蜜負擔」雖然讓寶媽們很欣慰,覺得辛苦懷胎十月沒有白費,但也同樣給他們帶來了一些「小困擾」。
  • 別不相信,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4種家庭,家長:我知道的太晚了
    但是我們想想,有時候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和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是有問題的,家長的無心之舉也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甚至讓孩子變得自卑。如果你不想讓孩子長大了也自卑膽小,就最好不要讓孩子在這4種家庭環境裡長大,不要知道的太晚了,後悔都來不及。
  • 孩子平時乖巧,媽媽在,反而不乖?娃內心的苦衷,家長別太晚知道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從寶媽懷孕開始,寶寶和母親就建立了緊密的連接,這種關係是別人難以替代的。有經驗的寶媽可能知道,每當你回到家,孩子總是黏在身邊,無論媽媽在做什麼,寶寶都緊跟其後,生怕你又離開。但如果你不在,孩子反而會比較乖,這又是為何呢?
  • 3—6歲的階段很關鍵,孩子有這4種行為該打就得打,別慣著!
    問大家一個問題:「孩子應該慣著嗎?」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會說「會」,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對於孩子都是非常看重,特別是對於老一輩來說,「隔輩親」更是體現得非常明顯,只要是孩子想要的東西,再困難也要盡力去滿足。
  • 孩子在幼兒園「莫名」生病,很多是緊張所致,父母這5種行為得改
    有時候父母會將其歸結為逃學行為,其實深究下來,之所以幼兒園小朋友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就是因為緊張造成的。別小看了「緊張」二字,在衣食住行上父母的這些不當行為,都會引發孩子的緊張焦慮情緒,嚴重時就會出現軀體反映,千萬要重視。
  • 這3個時間段別「強迫」孩子喝水,會增加脾胃負擔,傷害孩子健康
    導讀:這3個時間段別「強迫」孩子喝水,會增加脾胃負擔,傷害孩子健康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3個時間段別「強迫」孩子喝水,會增加脾胃負擔,傷害孩子健康!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未滿6個月的嬰兒,父母別有這4種行為,容易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
    未滿6個月的嬰兒,父母別有這4種行為,容易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導語月齡比較小的寶寶其實身體是比較脆弱的,而且這個階段的寶寶身體各個方面發育不完善,需要父母好好的保護。不過也有一些新手的父母,可能沒有太多的育兒經驗,因此就會在養育寶寶的過程中犯一些小小的錯誤,而抱寶寶的方式不正確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所以在寶寶未滿6個月之前,家長千萬別有以下這4種行為,否則很容易影響孩子的脊椎發育。
  • 生活中父母有這4種行為,會讓孩子感覺很「丟臉」,爸媽別大意
    本文由萱爸育兒經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小時候,思想還未發育成熟的孩子往往對父母言聽計從,不管父母作何要求,都會乖乖地去執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心智也逐漸成熟,此時父母的一些行為就會讓他們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是有些丟臉了。
  • 當孩子出現這3種「會過」行為,並不是好事,父母要及時制止
    現在已經不只是需要女性持家,也需要男性持家,由於現在的生活成本過高,許多家長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會過」「持家」的這種思想,但是有些時候,孩子的「會過」行為,反而不是好事,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思想,父母要及時糾正和制止才行。
  • 父母要注意:這3種行為會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還在做嗎?
    父母要注意:這3種行為會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還在做嗎?據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最希望孩子獲得的能力裡,超過七成的家長選擇了自信和溝通能力。這兩者都是有利於孩子終身學習的社會能力。父母要注意:這3種行為會扼殺孩子的交往能力,你還在做嗎?
  • 二胎時代帶來「甜蜜的負擔」
    (原標題:二胎時代帶來「甜蜜的負擔」) 二胎時代帶來「甜蜜的負擔」
  • 這3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沒出息,還易成為「啃老族」
    導讀:這3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沒出息,還易成為「啃老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3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沒出息,還易成為「啃老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這4種行為嚴重影響孩子的未來,請自查
    父母互相不尊重,經常出現攻擊性行為,在孩子面前樹立了壞榜樣,孩子有樣學樣,會以同樣的處世方式去回擊身邊人。所以說,不和諧的夫妻關係,受傷害的不僅僅是婚姻,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發育,影響著孩子的性格形成。擔心孩子會撞到,就把客廳的家具搬空,一家人坐在地上像野餐一樣吃飯;帶孩子逛菜市場,不願孩子碰這碰那,擔心孩子受傷;.......不得不承認,馬舒雅是愛孩子的,但是這種「時刻為了孩子」的行為並不成功。
  • 當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並不是餓了而是在「鬧覺」,父母要會分辨
    ,很多時候寶媽都是懵懵的狀態,好在在醫院的時候醫生會大體告訴他們一些孩子的行為是表達什麼意思。當孩子出現這3種行為,並不是餓了而是在「鬧覺」不得不說在新生兒時期寶媽出現這種錯誤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不會說話也不會表達,寶媽又是第一次做媽媽,不明白孩子的意圖這很正常。
  • 父母別「作」,想要孩子長大孝順你,先檢討自己有沒有這3種行為
    「作」,想要孩子長大孝順你,先檢討自己有沒有這3種行為1、動不動就拿孩子來撒氣的父母部分父母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每當有了情緒,孩子就成了他們的「發洩對象」。且不僅僅是批評、責罵孩子那麼簡單,甚至有時候會動手打孩子。孩子小時候確實沒有反抗能力,但是孩子也是情感動物,當他們長大以後,認知能力在慢慢增強,就會意識到父母這種行為的不可取,並對父母產生負面情緒,包括怨恨、厭惡等等。
  • 心理學家:父母的這3種行為,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1、總讓孩子聽話的行為,其實是父母在彰顯自己控制的權力有兩種父母會充滿控制,一是沒有安全感的父母,這樣的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認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為虛弱、沒有安全感的自己增加了力量。比如一個女性生了一個兒子,家庭地位,話語權就會增加,這在過去很多重男輕女的農村家庭很常見,但是在現如今的家庭空間裡,就表現得比較隱蔽了,但並未完全消失。此外就是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讓自己看到了生機勃勃的希望,這也給自己增加了力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很好「控制」的,但是在孩子會說話,能走路,有自己的意志力的時候,就需要讓其聽話,才能更好的達到這個目的。
  • 家長關心過度的這3種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寶媽別大意
    家長關心過度的這3種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發育,寶媽別大意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尤其是還很小的寶寶,父母和長輩照顧起來簡直是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現點什麼問題。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對孩子照顧的太較真,尤其是一歲大的寶寶,過度的關心反而會對孩子的發育是不利的,下面我就詳細給大家分析一下哪三個行為對一歲大的寶寶發育十分不利。第一個、孩子三個月大就被經常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