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娃和誰最親?對於這個問題而言,大部分家長的回答可能是:媽媽。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從寶媽懷孕開始,寶寶和母親就建立了緊密的連接,這種關係是別人難以替代的。
有經驗的寶媽可能知道,每當你回到家,孩子總是黏在身邊,無論媽媽在做什麼,寶寶都緊跟其後,生怕你又離開。但如果你不在,孩子反而會比較乖,這又是為何呢?
家有「粘人孩」:孩子平時乖巧,媽媽在,反而不乖
朋友的兒子兩歲多了,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陪伴著孩子的成長,她家娃屬於「粘人孩」,連上個衛生間也要跟隨在其後。
去廚房做個飯,兒子還總是幫倒忙,有時候也覺得煩,但想想孩子黏人也就這麼幾年,便欣然接受了。
但是如果朋友有事,她就會將兒子送到奶奶家,當然回來之後,孩子就得掛在身上半個多小時,此時婆婆走過來說:「你不在的時候,我孫子一個人在那裡安安靜靜地玩兒,可乖了,你一來,他就開始折騰。」朋友一聽很無奈,但也找不到原因。
但從網友的評論來看,才發現朋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有無數寶媽在「黏人」的海洋裡迷茫暢遊。
媽媽在,孩子反而不乖?娃內心的苦衷,家長別太晚知道
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藏著一個心理動機,如果孩子出現了特別黏人的現象,那寶媽認真想想,是不是和以下幾種情況有關。
1)孩子在3歲之前很黏媽媽,以後會慢慢改變
很多人知道嬰兒在3歲之前基本沒有記憶,但科學研究表明,雖然記憶不清晰,但他們有情緒記憶能力。
孩子在這個階段能夠準確地記住他的養育人,和童年經歷過的苦難與快樂,如果這一階段的記憶被父母所忽略,或是對他的態度很不好,此時孩子的安全感就可能被破壞。
而這個時候,孩子也剛剛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想走出去,但又離不開父母,處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會很黏和自己關係親近的人,但對於關係不緊密的人而言,反而會表現得很乖巧。
2)接觸到「陌生人」或「陌生環境」
孩子在0-3歲的時候,剛接觸外面的世界,內心會心存戒備,所以喜歡躲在爸爸媽媽的後面,尋求保護。
當面對陌生人或是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孩子內心的恐懼會比較重,如果這時沒有父母或親人在身邊,寶寶是不敢「輕舉妄動」的,因為他不能確定對方是否會對自己好。
3)害怕「一轉身」,媽媽就「離開了」
林志穎帶兒子去《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時,kimi總是圍繞在爸爸身邊,生怕他會離開。對於兒子的這個行為,林志穎認為,可能是自己因為工作原因,總是不在家,可能前一分鐘還在和兒子說話,「一轉身」就要拎著行李出門,所以Kimi才會這麼沒有安全感。
因此能夠看出來,孩子的分離焦慮比較嚴重,這也使得「粘人孩」隨之誕生,誰也不希望父母總是遠離自己。
孩子的內心苦衷,家長別太晚知道,否則錯過了他們的「黏人期」,可能會影響他們的成長。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0-6歲的時候,是與父母建立感情的最佳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會很粘人,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題,但很多家長嫌煩,所以不與孩子溝通交流,從而也錯失了與孩子建立朋友的可能性。
所以面對孩子的黏人狀態,父母要予以理解和配合,不要將孩子推到旁邊,而是要緊緊跟著他們的步伐,共同成長。
當出現孩子平時乖巧,媽媽在,反而不乖的現象時,媽媽要能讀懂孩子的苦衷,和他們真正建立起親密關係,讓寶寶健康成長。